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挖掘孩子的阅读个性,是推行新课改和倡导有效教学大背景下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中笔者通过三个方面来探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阅读个性 有效挖掘 策略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模样。孩子虽小,却也有极富个性的阅读偏好与体验,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便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那么,究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地挖掘孩子的阅读个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践,并对此展开了浅略的探究。
一、 互动交流,充分尊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
【案例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的主角狐狸,个性鲜明,十分狡猾贪婪。当全班都对狐狸嗤之以鼻的时候,有个孩子却站起来勇敢地为狐狸辩护,他认为狐狸因饥饿而想吃肉并不能算贪心,而且它是靠自己想办法才把肉弄到手的,这证明狐狸很聪明。
【分析与策略】 这样的例子放在以前,可算得上是对教师和课文“权威”的强有力挑战,很容易被“一票否决”。但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孩子的观点虽然稚拙却不乏合理之处。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不妨耐下心来,多听一听孩子的解释和表述。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让学生机械地接受所谓的“正确分析”或“最佳答案”。殊不知,同一篇课文,在我们成人眼中和孩童眼中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模样。低年级的孩子尽管理解能力有限,却拥有十分可贵的独特体验,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呵护。
我们可以尝试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面对学生各不相同的阅读感受,倘若思想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所谓“导而弗牵”,教师应该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感知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二、 尊重爱好,在选择性阅读中促进孩子阅读个性的生成
【案例2】 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往往喜欢盯着自己偏爱的课文或段落反复阅读,正是这样的课文或段落他们学起来会格外起劲,也较容易“吃透”。而从他们的课外阅读状况中也可见一斑,有的孩子偏爱读历史故事,有的孩子偏爱读科学故事,有的孩子偏爱读童话故事……与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着自己的阅读偏好。
【分析与策略】 从孩子们的个体意识来看,众所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阅读时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且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阅读感悟必然会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色彩。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都与自身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有关,即使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感受,而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更是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倾向,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
而从阅读材料来看,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个性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就会碰撞出耀眼的智慧火花。阅读教学应是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和谐自由的统一,是个性化的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的阅读爱好,可以让他们多读读喜爱的段落或鼓励他们复述喜爱的课文。而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也应尊重孩子自己的阅读选择,可以适当推荐合适的书籍供学生自由选择。我们力求在自由阅读的沃土中,让孩子们的阅读个性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 引导反思,在关注阅读个性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3】 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笔者遇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对王二小的遭遇感到悲痛同时也表现出了对革命小英雄的敬佩,然而还是有极个别的孩子觉得王二小很“傻”,认为他完全可以逃走而不是傻傻地“送死”。
【分析及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一鸣惊人”的观点,而教师在处理这种突发状况时也往往容易走极端:一种是全盘否认学生,把文本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另一种则是一味地迎合学生,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文本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先是肯定他勇于表达,然后才否定他提出的观点,接着引导他尝试结合抗战的大背景及当时的危急情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令他通过自己对课文的反思性探究后,真正理解革命小英雄的做法。
阅读个性化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方面,但阅读个性化并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途径。尊重个性并不是盲目的,没有原则的。当学生的想法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冷静的思考者,成为学生向思想高峰攀登的指路人,引导他们及时反思,纠正错误观点,力求在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阅读个性 有效挖掘 策略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模样。孩子虽小,却也有极富个性的阅读偏好与体验,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便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那么,究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地挖掘孩子的阅读个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践,并对此展开了浅略的探究。
一、 互动交流,充分尊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
【案例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的主角狐狸,个性鲜明,十分狡猾贪婪。当全班都对狐狸嗤之以鼻的时候,有个孩子却站起来勇敢地为狐狸辩护,他认为狐狸因饥饿而想吃肉并不能算贪心,而且它是靠自己想办法才把肉弄到手的,这证明狐狸很聪明。
【分析与策略】 这样的例子放在以前,可算得上是对教师和课文“权威”的强有力挑战,很容易被“一票否决”。但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孩子的观点虽然稚拙却不乏合理之处。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不妨耐下心来,多听一听孩子的解释和表述。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让学生机械地接受所谓的“正确分析”或“最佳答案”。殊不知,同一篇课文,在我们成人眼中和孩童眼中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模样。低年级的孩子尽管理解能力有限,却拥有十分可贵的独特体验,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呵护。
我们可以尝试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面对学生各不相同的阅读感受,倘若思想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所谓“导而弗牵”,教师应该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感知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二、 尊重爱好,在选择性阅读中促进孩子阅读个性的生成
【案例2】 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往往喜欢盯着自己偏爱的课文或段落反复阅读,正是这样的课文或段落他们学起来会格外起劲,也较容易“吃透”。而从他们的课外阅读状况中也可见一斑,有的孩子偏爱读历史故事,有的孩子偏爱读科学故事,有的孩子偏爱读童话故事……与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着自己的阅读偏好。
【分析与策略】 从孩子们的个体意识来看,众所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阅读时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且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阅读感悟必然会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色彩。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都与自身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有关,即使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感受,而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更是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倾向,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
而从阅读材料来看,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个性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就会碰撞出耀眼的智慧火花。阅读教学应是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和谐自由的统一,是个性化的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的阅读爱好,可以让他们多读读喜爱的段落或鼓励他们复述喜爱的课文。而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也应尊重孩子自己的阅读选择,可以适当推荐合适的书籍供学生自由选择。我们力求在自由阅读的沃土中,让孩子们的阅读个性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 引导反思,在关注阅读个性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3】 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笔者遇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对王二小的遭遇感到悲痛同时也表现出了对革命小英雄的敬佩,然而还是有极个别的孩子觉得王二小很“傻”,认为他完全可以逃走而不是傻傻地“送死”。
【分析及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一鸣惊人”的观点,而教师在处理这种突发状况时也往往容易走极端:一种是全盘否认学生,把文本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另一种则是一味地迎合学生,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文本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先是肯定他勇于表达,然后才否定他提出的观点,接着引导他尝试结合抗战的大背景及当时的危急情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令他通过自己对课文的反思性探究后,真正理解革命小英雄的做法。
阅读个性化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方面,但阅读个性化并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途径。尊重个性并不是盲目的,没有原则的。当学生的想法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冷静的思考者,成为学生向思想高峰攀登的指路人,引导他们及时反思,纠正错误观点,力求在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