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各种国外的先进理念传入中国。受到艾斯平.安德森有关福利比较学的巨大影响,各路专家学者对东亚福利模式的关注日显著增强,在早期,这些研究多是通过与西方福利国家的比较展开的。进入21世纪以后,关于东亚福利问题的讨论仍然十分热烈,并且不断深入。促成这种研究兴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福利国家体制正处于改革阶段,国家的福利有所削弱,而在东亚,东亚福利则有所强化和扩张。第二,当西方社会学者感叹在全球化背景中出现了社会政策对经济政策的屈从,人们逐渐的看到了社会政策的发展与经济成长结合的成功经验。本文主要是在借鉴韩国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基础上,来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福利制度。
【关键词】:韩国;社会保障;中国
韩国地处东亚的朝鲜半岛南部,面积99538km2,人口4 764.45万(2002年)。韩国社会保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70年代为徘徊阶段,80年代至今为全面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韩国已建立了包括医疗、就业、养老、贫困救济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一、韩国社会福利模式的特点
(一)生产第一, 福利第二
在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上, 经济政策目标中压倒一切的是经济增 长,社会政策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实施了产品出口导向型战略,为了使自己本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在这一时期,韩国强制实行低工资策略,以此来吸引外资,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朴正熙执政期间,韩国制造业工人的每月工资为5美金,是亚洲“四小龙”中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在于扶贫与社会救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1973年12月颁布的《国民福利养老金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筹集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由于韩国的经济起点比较低,经济规模小,依靠外资严重,因此韩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受制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意志。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以增长为中心”,1993年金泳三政府上台执政后对以前忽视社会福利的做法进行发思,指出先进的国家不只是靠高的国民收入实现的,尽管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收入增加了,但是如果政治勤奋的人依然在处在贫困中,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有问题的。
(二)主张社会福利项目的生产主义或投资取向
在西方社会,传统福利模式的基本思路就是提供一种防范天灾人祸的一种安全网,是对福利接受者的事后补偿,其重点也不是帮助援助对象发挥潜能并借此赢得自立。在这种福利取向下,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完全是两个概念。其开支也是一种消费,是收入总额的减少,不能带来直接的心产出,并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收入的制约。由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模式对可供支配收入的消费性依赖,成为西方福利国家备受新右派诟病的根源。而韩国社会福利制度强调社会福利开支的生产主义或投资取向,1994年著名福利社会学家霍利廷将这种模式概括为:(1)政府视社会保障项目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整体工程的一部分,并倾向于使社会政策从属于经济政策:(2)国家把注意力放在强化经济基础设施和提高人力资源教育和健康需要上,而把社会福利事务看作是市民社会的事务:(3)国家倡导工作福利和人际互助而不是把社会公正与福利权利理念作为其福利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
二、韩国社会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由于韩国和中国同为东亚“四小龙”国家,韩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跟中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经济发展基础和起点和中国基本相同,经济虽比中国差一些,但其发展路径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情况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从市场经济的配套措施到现代社会秩序的独立支柱
中国自改革以来,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将社会保障视为市场经济的“减震 器”,这种理念只能导致社会保障改革始终跟在市场经济后面亦步亦趋,并最终 将社会保障制度打造成一个非常狭隘的社会制度。比如,我国现在仍不称“社会福利制度”而称“社会保障制度”。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社会里 ,人们失去了传统的土地依靠和传统的家庭支持,又失去了就业的稳定性,人们的社会生活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因此不是社会保障制度简单地服务于市场经济,而是二者都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
(二)从保强弃弱的社会制度到追求社会公平的有效机制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理念的错位使之在客观上成为一个保强弃弱的制度。 也就是说,这种社会保障是围绕着社会的强者设计的,而社会弱势群体不仅享受 的社会保障项目少,而且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低。韩国的经验是,社会保障制度 具有“ 劫富济贫 ”的性质,在其他发达国家更是如此。通过国民收入的第二次 分配,使得社会贫富差距逐步缩小,从而达到追求社会公平的效果。
(三)从拖累经济发展的包袱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学界,有相当一批学者担心产生北欧各国的“福利病”,把建立完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看作经济发展的包袱而非动力。然而韩国的经验证明,后工业 化国家只要合理安排社会保障投入与经济投入的比例,特别是将社会福利制度 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一个国家现代化进入中期阶段,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契机。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手头上“三座大山”的沉重你包袱。因此,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不会妨礙经济发展。相反,还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从边缘社会制度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性社会制度
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蛇中国社会保障体制长期改革以来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结构和谐有序。和谐社会是所有社会阶层共建共享的社会,是人名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所有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密切相关。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可以有效地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可以重新调整老子关系,还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要使社会保障制度从改革的边缘走到改革的舞台中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性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郑秉文,方定友,史寒冰.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姜向群.韩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特点、问题及与中国的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3,(5):46- 51.
【关键词】:韩国;社会保障;中国
韩国地处东亚的朝鲜半岛南部,面积99538km2,人口4 764.45万(2002年)。韩国社会保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70年代为徘徊阶段,80年代至今为全面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韩国已建立了包括医疗、就业、养老、贫困救济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一、韩国社会福利模式的特点
(一)生产第一, 福利第二
在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上, 经济政策目标中压倒一切的是经济增 长,社会政策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实施了产品出口导向型战略,为了使自己本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在这一时期,韩国强制实行低工资策略,以此来吸引外资,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朴正熙执政期间,韩国制造业工人的每月工资为5美金,是亚洲“四小龙”中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在于扶贫与社会救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1973年12月颁布的《国民福利养老金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筹集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由于韩国的经济起点比较低,经济规模小,依靠外资严重,因此韩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受制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意志。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以增长为中心”,1993年金泳三政府上台执政后对以前忽视社会福利的做法进行发思,指出先进的国家不只是靠高的国民收入实现的,尽管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收入增加了,但是如果政治勤奋的人依然在处在贫困中,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有问题的。
(二)主张社会福利项目的生产主义或投资取向
在西方社会,传统福利模式的基本思路就是提供一种防范天灾人祸的一种安全网,是对福利接受者的事后补偿,其重点也不是帮助援助对象发挥潜能并借此赢得自立。在这种福利取向下,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完全是两个概念。其开支也是一种消费,是收入总额的减少,不能带来直接的心产出,并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收入的制约。由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模式对可供支配收入的消费性依赖,成为西方福利国家备受新右派诟病的根源。而韩国社会福利制度强调社会福利开支的生产主义或投资取向,1994年著名福利社会学家霍利廷将这种模式概括为:(1)政府视社会保障项目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整体工程的一部分,并倾向于使社会政策从属于经济政策:(2)国家把注意力放在强化经济基础设施和提高人力资源教育和健康需要上,而把社会福利事务看作是市民社会的事务:(3)国家倡导工作福利和人际互助而不是把社会公正与福利权利理念作为其福利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
二、韩国社会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由于韩国和中国同为东亚“四小龙”国家,韩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跟中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经济发展基础和起点和中国基本相同,经济虽比中国差一些,但其发展路径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情况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从市场经济的配套措施到现代社会秩序的独立支柱
中国自改革以来,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将社会保障视为市场经济的“减震 器”,这种理念只能导致社会保障改革始终跟在市场经济后面亦步亦趋,并最终 将社会保障制度打造成一个非常狭隘的社会制度。比如,我国现在仍不称“社会福利制度”而称“社会保障制度”。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社会里 ,人们失去了传统的土地依靠和传统的家庭支持,又失去了就业的稳定性,人们的社会生活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因此不是社会保障制度简单地服务于市场经济,而是二者都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
(二)从保强弃弱的社会制度到追求社会公平的有效机制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理念的错位使之在客观上成为一个保强弃弱的制度。 也就是说,这种社会保障是围绕着社会的强者设计的,而社会弱势群体不仅享受 的社会保障项目少,而且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低。韩国的经验是,社会保障制度 具有“ 劫富济贫 ”的性质,在其他发达国家更是如此。通过国民收入的第二次 分配,使得社会贫富差距逐步缩小,从而达到追求社会公平的效果。
(三)从拖累经济发展的包袱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学界,有相当一批学者担心产生北欧各国的“福利病”,把建立完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看作经济发展的包袱而非动力。然而韩国的经验证明,后工业 化国家只要合理安排社会保障投入与经济投入的比例,特别是将社会福利制度 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一个国家现代化进入中期阶段,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契机。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手头上“三座大山”的沉重你包袱。因此,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不会妨礙经济发展。相反,还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从边缘社会制度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性社会制度
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蛇中国社会保障体制长期改革以来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结构和谐有序。和谐社会是所有社会阶层共建共享的社会,是人名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所有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密切相关。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可以有效地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可以重新调整老子关系,还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要使社会保障制度从改革的边缘走到改革的舞台中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性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郑秉文,方定友,史寒冰.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姜向群.韩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特点、问题及与中国的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3,(5):46-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