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一、 从课文的意境中发掘美
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懂得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二、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发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对“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边疆勇士,对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对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都铭刻心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古代戍边将士的飒爽英姿联系到用生命换取胜利的爆破英雄。他们一顶钢盔、一杆钢枪、一腔热血、一付无畏的面孔,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美。如: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的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由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的直接手段。
三、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
在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美,一方面,让学生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如: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对这样写景的文章,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们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有的同学将其换成“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朴实本质。
四、从课文内容结构中发掘美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
请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内容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是从贫困这一原因开始,到悲惨地死去这个结果止。从结构角度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因果之间所幻现的五幅色彩絢丽的图画,是“小孩”面对魍魉世界无能为力地本能呼喊。我们引导学生使感情的发展沿着“小女孩”根本不高的要求所幻现的五幅画面缓缓平移,最后达到高潮。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它同样像一篇檄文,像一把砍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板斧。这就是内容结构显现出的力量美,完美结构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完美的充分表达。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文时,着重考虑内容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时,更要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和联系,使文章丰富的内容和完美形式达到统一。
综上所述,实现少年儿童小学阶段的审美素质教育固然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有个明白无误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一、 从课文的意境中发掘美
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懂得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二、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发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对“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边疆勇士,对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对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都铭刻心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古代戍边将士的飒爽英姿联系到用生命换取胜利的爆破英雄。他们一顶钢盔、一杆钢枪、一腔热血、一付无畏的面孔,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美。如: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的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由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的直接手段。
三、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
在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美,一方面,让学生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如: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对这样写景的文章,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们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有的同学将其换成“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朴实本质。
四、从课文内容结构中发掘美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
请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内容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是从贫困这一原因开始,到悲惨地死去这个结果止。从结构角度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因果之间所幻现的五幅色彩絢丽的图画,是“小孩”面对魍魉世界无能为力地本能呼喊。我们引导学生使感情的发展沿着“小女孩”根本不高的要求所幻现的五幅画面缓缓平移,最后达到高潮。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它同样像一篇檄文,像一把砍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板斧。这就是内容结构显现出的力量美,完美结构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完美的充分表达。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文时,着重考虑内容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时,更要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和联系,使文章丰富的内容和完美形式达到统一。
综上所述,实现少年儿童小学阶段的审美素质教育固然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有个明白无误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