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是一种重使用、重交际的语言哲学观,提倡从语言的使用过程和交际环境中把握语言意义。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转换时意义的对等,尤其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本文从语言游戏论“意义即使用”的观点出发,探讨该理论对翻译中对等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游戏论;翻译;意义;对等
“语言游戏论”是著名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一个重要思想,该理论强调语言活动的意义,旨在通过语言的使用过程研究语义。而意义对等问题是任何翻译活动中都无法避开的问题。
一、语言游戏论
(一)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是一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被誉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重点在语言方面,提出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二)“语言游戏“的概念
“语言游戏” 这一概念最初是在《蓝皮书和棕皮书》中提出,指的是孩童刚开始学习语言时所讲出的语言形式,也指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1]。随着研究的深入,维特根斯坦又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一书中把语言比作一种游戏,并将“语言游戏”定义为“语言和那些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2]
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阐释并不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是将语言和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个词语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即不同的语言游戏。每种语言游戏都是对语言的一种使用,是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意义与生活形式密切联系。
“语言游戏“的含义还在于:游戏是按照规则来玩的,就像一条法则支配着游戏。当有人说话并理解此话语时,他在按照确定的规则进行演算。语言是公众的,任何人使用语言都要遵守其所在言语社团的语言规则,因此语言游戏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任意使用。
(三)“语言游戏“的特征
“语言游戏“有多样性、目的性、规则性、工具性等特征。
“多样性“指语言游戏包罗万象,形式繁多。语言游戏的多样性源于生活形式的多样性。
“目的性”指语言游戏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也是有目的的,属于人们的一种心理因素。
“规则性”的含义不言而喻。语言游戏像其它游戏一样受规则的制约。
“工具性”主要涉及语言“意义”与“使用”的问题。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工具[3]”。
二、翻译中意义的对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意义对等是翻译的核心。
然而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语言只用在使用中才能确定其含义。所以,语境对语言意义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意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语言游戏论”与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维特根斯川将语言游戏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功能本质是交流。脱离了交流的语言没有意义。翻译在本质上也就是种交流,其语境为流动的意义找到了依靠。
(一)在“游戏”中确定意义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语言是游戏的工具。工具本身并无意义,但交际赋予了语言意义。为此,翻译时人们应全力把握语言交流中的语境以获得交流中的意义,这是把握交流中的意义的依据。交流使意义动态化,因此牢牢把握交流中的语境就成了准确把握交流中的意义,达到正确认知的关键。例如当fire这个词在“The fire is burning.”中,只是该词的一个普通用法,但是当它用于” She is hot,she has fire.” 人们就会知道,说话人在形容一个火辣辣的女孩儿。这样,fire一个就具有了交流中的意义,其意义被动态化了。
翻译行为的目标就是把握原语的意义,并以意义为依据加上必要的形式考量,将译者所把握的全部意义转化到译语中。维氏的语言游戏论强调语境对意义的限制作用,他把这点总结为“意义即用法”。现实中意义完全致并对等的翻译很难实现,因而在目标语中只能实现意义的相对对等。相对意义的确定以交际为前提。
(二)语境与意义
“语言游戏论”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对语境的强调。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实践中的用法,只有在实际语境中它的意义才能够确定,一个语词在实践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义。比如,”Clare was too busy to compose herself” 和”compose a music”中的含义就完全不同(前者指“调解,使安定”;后者指“作曲”)可见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语境可分为语篇和交流中的语境。语篇语境即语篇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是指词、短语、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例如sweet这个词在与不同的词搭配时就会有不同的翻译:sweet water(淡水),sweet wine(甜酒),sweet love(迷人风情),sweet bread(糖果式面包),sweet smile(甜美的微笑),sweet voice(悦耳的声音)等等。但是这些一词多义的情况并没有给人们的交际带来太多障碍,因为在交流中人们会根据语境变化来推测词义。
维特根斯川指出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意义其实只是种手段。它体现在用法中,词语的使用烘托出种情景,某种语境。意义蕴含在这种情景和语境中,因此抛开交流中千变力化的情景和语境来追求意义是没有意义的[4]。
总之,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游戏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功能本质是交流。只有把翻译放到交流之中,才谈得上意义的相对确定性;或者说,交流是翻译实现意义定位的前提[5]。
(三)“语言游戏论“特征对翻译的启示
1.多样性与翻译
翻译作为语言活动或“语言游戏”的一种形式,同样依赖于生活形式。丰富的经历有助于译者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 维特根斯坦在谈到句子的种类时这样说道,“多样性绝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一旦给定就一成不变。” 这句话放在翻译上同样适用。所以,人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接受翻译的多样性,看到各种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翻译多样性的特点,从生活体验中汲取源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翻译作品经得起生活的鉴定。(李佳畅,2009:84)
2.目的性与翻译
翻译的“目的性”通常指的是译文的交际日的,由翻译过程的发起者所决定。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动性卞动地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根据相关因素决定译文的日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单一既定的翻译标准无法适用于一切翻译活动,多元化的视角才有助于推动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实现翻译是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最终目的。
3.规则性与翻译
语言游戏有规则性,翻译也不例外。以翻译准则为例,中国的传统译论尊崇严复所倡导的“信、达、雅”,尤以“忠实原作”作为翻译的标准。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差异,要实现绝对的忠实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是翻译理论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回归到翻译实践中。
总之,语言游戏的规则性提醒人们,翻译不能完全脱离原文,任凭译者天马行空随意创造,因为毕竟译作不能脱离原作而单独存在,因而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原作的客观存在性。
4.工具性与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翻译活动涉及的各种因素也具有工具性作用。
语言是由语词、语法、语境等因素组合而成的整体,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游戏论”重视语境,这就提醒人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转换的层面,仅仅满足于把字面意思传达出来,还应该将其扩展到文化层面,甚至是读者的接受层面。语言转换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翻译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如前面所说,是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文化。
四、结语
本文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中关于意义及语境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语言游戏论”强调在语言的使用中确定意义,翻译活动也如此,原文与译入语的对等关系应在使用中确定,这是“语言游戏论”对翻译活动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6-167
[2]WITTGENSTENLUDWIG.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M]//MARIABAGHRAMIAN.ModernPhilosophyofLanguageWashingtonDC:Conterpoint,1999:23-25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全司,2005:347
[4]吕国征.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对翻译意义研究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99
[5]李佳畅.从“语言游戏”说论翻译[J].寒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8):84
作者简介:岳翀(198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语用学等。
关键词:语言游戏论;翻译;意义;对等
“语言游戏论”是著名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一个重要思想,该理论强调语言活动的意义,旨在通过语言的使用过程研究语义。而意义对等问题是任何翻译活动中都无法避开的问题。
一、语言游戏论
(一)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是一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被誉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重点在语言方面,提出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二)“语言游戏“的概念
“语言游戏” 这一概念最初是在《蓝皮书和棕皮书》中提出,指的是孩童刚开始学习语言时所讲出的语言形式,也指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1]。随着研究的深入,维特根斯坦又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一书中把语言比作一种游戏,并将“语言游戏”定义为“语言和那些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2]
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阐释并不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是将语言和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个词语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即不同的语言游戏。每种语言游戏都是对语言的一种使用,是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意义与生活形式密切联系。
“语言游戏“的含义还在于:游戏是按照规则来玩的,就像一条法则支配着游戏。当有人说话并理解此话语时,他在按照确定的规则进行演算。语言是公众的,任何人使用语言都要遵守其所在言语社团的语言规则,因此语言游戏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任意使用。
(三)“语言游戏“的特征
“语言游戏“有多样性、目的性、规则性、工具性等特征。
“多样性“指语言游戏包罗万象,形式繁多。语言游戏的多样性源于生活形式的多样性。
“目的性”指语言游戏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也是有目的的,属于人们的一种心理因素。
“规则性”的含义不言而喻。语言游戏像其它游戏一样受规则的制约。
“工具性”主要涉及语言“意义”与“使用”的问题。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工具[3]”。
二、翻译中意义的对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意义对等是翻译的核心。
然而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语言只用在使用中才能确定其含义。所以,语境对语言意义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意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语言游戏论”与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维特根斯川将语言游戏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功能本质是交流。脱离了交流的语言没有意义。翻译在本质上也就是种交流,其语境为流动的意义找到了依靠。
(一)在“游戏”中确定意义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语言是游戏的工具。工具本身并无意义,但交际赋予了语言意义。为此,翻译时人们应全力把握语言交流中的语境以获得交流中的意义,这是把握交流中的意义的依据。交流使意义动态化,因此牢牢把握交流中的语境就成了准确把握交流中的意义,达到正确认知的关键。例如当fire这个词在“The fire is burning.”中,只是该词的一个普通用法,但是当它用于” She is hot,she has fire.” 人们就会知道,说话人在形容一个火辣辣的女孩儿。这样,fire一个就具有了交流中的意义,其意义被动态化了。
翻译行为的目标就是把握原语的意义,并以意义为依据加上必要的形式考量,将译者所把握的全部意义转化到译语中。维氏的语言游戏论强调语境对意义的限制作用,他把这点总结为“意义即用法”。现实中意义完全致并对等的翻译很难实现,因而在目标语中只能实现意义的相对对等。相对意义的确定以交际为前提。
(二)语境与意义
“语言游戏论”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对语境的强调。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实践中的用法,只有在实际语境中它的意义才能够确定,一个语词在实践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义。比如,”Clare was too busy to compose herself” 和”compose a music”中的含义就完全不同(前者指“调解,使安定”;后者指“作曲”)可见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语境可分为语篇和交流中的语境。语篇语境即语篇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是指词、短语、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例如sweet这个词在与不同的词搭配时就会有不同的翻译:sweet water(淡水),sweet wine(甜酒),sweet love(迷人风情),sweet bread(糖果式面包),sweet smile(甜美的微笑),sweet voice(悦耳的声音)等等。但是这些一词多义的情况并没有给人们的交际带来太多障碍,因为在交流中人们会根据语境变化来推测词义。
维特根斯川指出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意义其实只是种手段。它体现在用法中,词语的使用烘托出种情景,某种语境。意义蕴含在这种情景和语境中,因此抛开交流中千变力化的情景和语境来追求意义是没有意义的[4]。
总之,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游戏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功能本质是交流。只有把翻译放到交流之中,才谈得上意义的相对确定性;或者说,交流是翻译实现意义定位的前提[5]。
(三)“语言游戏论“特征对翻译的启示
1.多样性与翻译
翻译作为语言活动或“语言游戏”的一种形式,同样依赖于生活形式。丰富的经历有助于译者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 维特根斯坦在谈到句子的种类时这样说道,“多样性绝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一旦给定就一成不变。” 这句话放在翻译上同样适用。所以,人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接受翻译的多样性,看到各种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翻译多样性的特点,从生活体验中汲取源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翻译作品经得起生活的鉴定。(李佳畅,2009:84)
2.目的性与翻译
翻译的“目的性”通常指的是译文的交际日的,由翻译过程的发起者所决定。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动性卞动地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根据相关因素决定译文的日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单一既定的翻译标准无法适用于一切翻译活动,多元化的视角才有助于推动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实现翻译是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最终目的。
3.规则性与翻译
语言游戏有规则性,翻译也不例外。以翻译准则为例,中国的传统译论尊崇严复所倡导的“信、达、雅”,尤以“忠实原作”作为翻译的标准。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差异,要实现绝对的忠实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是翻译理论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回归到翻译实践中。
总之,语言游戏的规则性提醒人们,翻译不能完全脱离原文,任凭译者天马行空随意创造,因为毕竟译作不能脱离原作而单独存在,因而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原作的客观存在性。
4.工具性与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翻译活动涉及的各种因素也具有工具性作用。
语言是由语词、语法、语境等因素组合而成的整体,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游戏论”重视语境,这就提醒人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转换的层面,仅仅满足于把字面意思传达出来,还应该将其扩展到文化层面,甚至是读者的接受层面。语言转换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翻译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如前面所说,是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文化。
四、结语
本文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中关于意义及语境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语言游戏论”强调在语言的使用中确定意义,翻译活动也如此,原文与译入语的对等关系应在使用中确定,这是“语言游戏论”对翻译活动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6-167
[2]WITTGENSTENLUDWIG.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M]//MARIABAGHRAMIAN.ModernPhilosophyofLanguageWashingtonDC:Conterpoint,1999:23-25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全司,2005:347
[4]吕国征.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对翻译意义研究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99
[5]李佳畅.从“语言游戏”说论翻译[J].寒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8):84
作者简介:岳翀(198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语用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