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既是干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从严治吏的重点课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及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都着重做出了针对性部署,强调要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顺义区委精准对标、多措并施,使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管在实处、严到点上。
回头看,从严管理有成效
聚焦重点,服务大局。将监督的“聚光灯”照在干部履职尽责的全过程,突出对干部推动“两贯彻一落实”情况,特别是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疏解整治促提升”、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疏整促”“煤改电”等工作中,认真履职尽责,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如天竺镇执法队队长车晓峰,在推动社会秩序综合整治中,过度疲劳造成心肌梗塞,心脏搭了两个支架,术后休息不到10天就回到岗位上,投入到拆违治乱的工作中,使重点区域得到明显改观。在推动临河村棚改工程的过程中,成立临时党委,把党组织建在项目中,依托党组织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督促党员干部冲在拆迁一线、分组下沉到户,宣传拆迁政策、做通重点户的思想工作,推动棚改拆迁项目顺利推进。
压实责任,凝聚合力。以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按照区委、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等不同主体制定责任清单,共梳理出54条具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整合资源力量,与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审计局等部门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等,实现干部管理监督信息的互通、共享。
健全制度,规范流程。扎实推进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关于规范区管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程序的有关规定(试行)》《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等10余份规范性文件,为干部选任监督提供硬约束。将4000余名科级干部纳入约束范围,并出台《个人有关事项抽查核实与处理办法》,加大抽查核实力度,累计抽查核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2334人次。针对主要领导离任交接做出明确要求,规定六大交接事项,并累计指导离任主要领导规范完成离任交接工作167人次。推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评议情况进行书面反馈,重点单位进行跟踪整改。
创新载体,增强实效。依托“顺义智慧组工”平台建设,建成“科级干部任免纪实系统”“干部日常监督与预警系统”,将“大数据”用于干部管理监督,融入日常、严在经常。充分用好干部选任全程纪实系统,累计将1568人次处级干部任免信息录入系统,实现干部选任过程可追溯、可倒查。加强信访举报规范化建设,建立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综合举报受理平台,近5年累计处理各类信访举报306件次,为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監督提供了有力支撑。
照镜子,以严为尺查不足
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照镜子,全面审视,顺义区在干部经常性管理监督上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部门衔接不够紧。虽然已经建立起各部门协同管理监督的机制,但部分主体管理监督的权责不够清晰,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干部离任交接的管理监督中,规范了交接手续,但对于纪检、组织和审计部门的责任没有明确界定,不利于监督责任的认定,管理监督的合力不够强。
监督手段不够新。现有的干部管理监督手段显得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形势需要。特别是对干部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为官有为等日常履职情况监督不够,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了解不够及时全面,导致管理监督的针对性、时效性受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有44.6%的对象认为“当前干部管理监督存在重选拔任用,轻日常管理,需创新手段,使管理监督全面覆盖,全面从严”。
重点聚焦不够准。对干部管理监督认识不到位,重点把握不够精准,对涉及人、财、物等关键岗位监督还需要突出。特别是针对“一把手”管理监督,据前期调查问卷显示,有50.9%的调查对象认为“一把手”的管理监督是我区干部管理监督的重点难点,需加大力度、着力破题。
再完善,对症施策强实效
顺义区在干部经常性管理监督方面有了一些探索实践和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已有的成果,下一步要在“四化”上下功夫。
推动管理监督内容“具体化”。对标“两贯彻一落实”的要求,以及中央市委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细化明确管理监督的范围和内容。不仅对干部政治立场、思想状况、工作表现、作风纪律、维护稳定等内容进行监督,还要延伸监督触角,对干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活交友等具体细节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当前一段时期,要聚焦大局发展需要,对“疏整促”“煤改电”“棚改房”等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推动重点工作落地生根。
推动管理监督制度“系统化”。紧扣任前、任中、任后三个环节,系统完善干部管理监督的制度机制,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监督流程。任前环节,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双向”测评,从严审查,全方位了解干部。任中环节,完善干部谈心谈话、调动回访制度,及时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实际。任后环节,规范离任审计,建立“离任信息数据库”,备查备考。
推动管理监督力量“多元化”。把干部管理监督纳入“大党建”格局,依托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系统,实现实时考核、过程监督。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把组织部、纪检、审计、信访、检察院等管理监督主体聚到一起,明确各方监督主体的责任范围和监督边界,实现“分工不分家”,融合发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监督,扩大群众参与度,适时引进社会第三方管理监督评议机构,聘请“干部监督员”,打造覆盖全面的“管理監督网”,以多方合力实现立体化管理监督。
推动管理监督手段“信息化”。积极搭建“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APP终端)新媒体管理监督平台,扩大监督网络覆盖面,高效收集干部管理监督信息。建立干部监督专项档案,形成“一人一档”,与监督预警机制相互结合,全程记录干部监督工作过程,使管理监督覆盖干部政治生涯。建立领导干部诚信管理系统,整合领导干部的年度测评、民主评议、述职述廉等信息情况,为从严管理监督提供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孙昶)
回头看,从严管理有成效
聚焦重点,服务大局。将监督的“聚光灯”照在干部履职尽责的全过程,突出对干部推动“两贯彻一落实”情况,特别是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疏解整治促提升”、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疏整促”“煤改电”等工作中,认真履职尽责,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如天竺镇执法队队长车晓峰,在推动社会秩序综合整治中,过度疲劳造成心肌梗塞,心脏搭了两个支架,术后休息不到10天就回到岗位上,投入到拆违治乱的工作中,使重点区域得到明显改观。在推动临河村棚改工程的过程中,成立临时党委,把党组织建在项目中,依托党组织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督促党员干部冲在拆迁一线、分组下沉到户,宣传拆迁政策、做通重点户的思想工作,推动棚改拆迁项目顺利推进。
压实责任,凝聚合力。以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按照区委、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等不同主体制定责任清单,共梳理出54条具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整合资源力量,与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审计局等部门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等,实现干部管理监督信息的互通、共享。
健全制度,规范流程。扎实推进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关于规范区管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程序的有关规定(试行)》《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等10余份规范性文件,为干部选任监督提供硬约束。将4000余名科级干部纳入约束范围,并出台《个人有关事项抽查核实与处理办法》,加大抽查核实力度,累计抽查核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2334人次。针对主要领导离任交接做出明确要求,规定六大交接事项,并累计指导离任主要领导规范完成离任交接工作167人次。推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评议情况进行书面反馈,重点单位进行跟踪整改。
创新载体,增强实效。依托“顺义智慧组工”平台建设,建成“科级干部任免纪实系统”“干部日常监督与预警系统”,将“大数据”用于干部管理监督,融入日常、严在经常。充分用好干部选任全程纪实系统,累计将1568人次处级干部任免信息录入系统,实现干部选任过程可追溯、可倒查。加强信访举报规范化建设,建立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综合举报受理平台,近5年累计处理各类信访举报306件次,为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監督提供了有力支撑。
照镜子,以严为尺查不足
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照镜子,全面审视,顺义区在干部经常性管理监督上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部门衔接不够紧。虽然已经建立起各部门协同管理监督的机制,但部分主体管理监督的权责不够清晰,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干部离任交接的管理监督中,规范了交接手续,但对于纪检、组织和审计部门的责任没有明确界定,不利于监督责任的认定,管理监督的合力不够强。
监督手段不够新。现有的干部管理监督手段显得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形势需要。特别是对干部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为官有为等日常履职情况监督不够,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了解不够及时全面,导致管理监督的针对性、时效性受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有44.6%的对象认为“当前干部管理监督存在重选拔任用,轻日常管理,需创新手段,使管理监督全面覆盖,全面从严”。
重点聚焦不够准。对干部管理监督认识不到位,重点把握不够精准,对涉及人、财、物等关键岗位监督还需要突出。特别是针对“一把手”管理监督,据前期调查问卷显示,有50.9%的调查对象认为“一把手”的管理监督是我区干部管理监督的重点难点,需加大力度、着力破题。
再完善,对症施策强实效
顺义区在干部经常性管理监督方面有了一些探索实践和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已有的成果,下一步要在“四化”上下功夫。
推动管理监督内容“具体化”。对标“两贯彻一落实”的要求,以及中央市委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细化明确管理监督的范围和内容。不仅对干部政治立场、思想状况、工作表现、作风纪律、维护稳定等内容进行监督,还要延伸监督触角,对干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活交友等具体细节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当前一段时期,要聚焦大局发展需要,对“疏整促”“煤改电”“棚改房”等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推动重点工作落地生根。
推动管理监督制度“系统化”。紧扣任前、任中、任后三个环节,系统完善干部管理监督的制度机制,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监督流程。任前环节,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双向”测评,从严审查,全方位了解干部。任中环节,完善干部谈心谈话、调动回访制度,及时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实际。任后环节,规范离任审计,建立“离任信息数据库”,备查备考。
推动管理监督力量“多元化”。把干部管理监督纳入“大党建”格局,依托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系统,实现实时考核、过程监督。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把组织部、纪检、审计、信访、检察院等管理监督主体聚到一起,明确各方监督主体的责任范围和监督边界,实现“分工不分家”,融合发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监督,扩大群众参与度,适时引进社会第三方管理监督评议机构,聘请“干部监督员”,打造覆盖全面的“管理監督网”,以多方合力实现立体化管理监督。
推动管理监督手段“信息化”。积极搭建“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APP终端)新媒体管理监督平台,扩大监督网络覆盖面,高效收集干部管理监督信息。建立干部监督专项档案,形成“一人一档”,与监督预警机制相互结合,全程记录干部监督工作过程,使管理监督覆盖干部政治生涯。建立领导干部诚信管理系统,整合领导干部的年度测评、民主评议、述职述廉等信息情况,为从严管理监督提供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孙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