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重庆森林》独白的审美价值探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家卫作为当今世界优秀的华语电影导演,他独特的电影语言使他的电影独树一帜,他导演的《重庆森林》一度被推为经典,其中使用的大量独白成为电影的主要元素,这些独白不仅参与叙事,更成为一种时代记忆的符号。本文从独白的作用、
  风格以及审美来探析漂泊于表面意象世界中个体的生存状态。
  独白是电影和戏剧的用语,主要是指人物把自己的心理声音外化,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表达手段。但是,大量独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观众的主观观影感受和自身情绪的介入。所以,在常规的商业电影中,对于独白的使用是比较谨慎的,而作为20世纪90年代香港作者电影代表的王家卫则将独白运用变成了自己电影的一种风格,独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他的电影符号之一,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的7部电影作品,除了《旺角卡门》之外,都运用了大量的独白,让观众真正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产生更多的情感介入。本文就以《重庆森林》的41段独白作为分析对象,探讨该影片中独具魅力的独白艺术。
  一、独白的作用与叙事策略
  (一)契合鲜明的主题
  一部电影能否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反映生活现实的本质,能否引起观众心理上、感情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普多夫金说:“电影像其他艺术一样,对主题的选择是没有限制的。唯一的问题是它对于观众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价值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及时代精神。表达主题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艺术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选择以及对话的运用等。在分析一部影片的主题时,首先应该研究影片的时代背景,它可以带领人们对影片主题的真理性、鲜明性、深刻性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
  (二)叙事学视野下的“弥补”
  商业电影的一般做法就是“抹平”把观众带入规定情境的叙事痕迹,痕迹越少,所谓的“梦”就越真。在这类电影中,独白造成了一种明显的叙事痕迹,从而妨碍了观众的情绪带入,是一种被谨慎使用的叙述方式。但是,王家卫则喜欢使用这种方式来叙述故事,那么,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独白在叙事学的视野下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1.引导影像的脉络走向
  林奕华在《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中写道:“我一直觉得王家卫的戏在视觉上很乱,声音则负责拨乱反正——这种方法很安全也很传统。”这种视觉上的很乱是影视叙事功能的不健全和混乱导致的,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要让影像变得清晰就需要用文本上的优势来修复叙事上的断裂。《重庆森林》这部电影并不重视传统观念上的叙事阶段:开端、展开、冲突、危机、高潮、结局。由于主要侧重于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影片中逻辑性很强的情节不是很多,有点像架构性小说改编电影的味道,因此把这一切贯穿起来的线索与其说是情节不如说是独白带来的情绪。
  2.人物扮演了叙事序列
  影片中,223与阿May作为前男女朋友,分分合合,接着223与杀手的邂逅,变成一段遗憾的回忆,然后223与阿菲的不期而遇,却引导了另一段爱情的出现663与一位空姐拥有一段短暂的爱情,之后663苦苦等待,直到663与阿菲从陌生到相知再到错过,最后走到一起。这样看起来清晰了很多。法国评论家罗兰·巴特认为,“叙事作品的功能覆盖层要求一个中继组织,其单位只能是一小群功能,我们在这里称之为一个序列”。也就是说,事件作为叙事作品的基本材料,可以简化为一系列的动作程序,这种连续的动作程序被称为序列。这种单元构成和切分方式只是针对常规电影而言,王家卫的电影如果以时间或事件作为序列就难免让人“迷失”在电影画面中。因此,如果以人物作为序列就轻松很多。
  3.引导角色的心灵外化
  王家卫经常在拍戏过程中改动剧本,甚至抛开剧本,因此拍摄素材既庞杂又随意,这时候,独白就可以来规定故事的走向和发展。即使是人物较少的《重庆森林》依然具有这样的特征。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的223、女毒贩、663、阿菲,223和毒贩与663和阿菲各自都出现在对方的独白中,使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物表达了不同的情绪。
  二、独白的审美价值
  (一)寻找归属感的强烈共鸣
  《重庆森林》是一部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不可能游离于整个香港的社会环境。当时的香港从经济方面来看,已经与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实力堪比发达国家,但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从侧面折射出人们精神食粮的缺失。另外,由于回归时间越来越近,香港长期被殖民的历史将被改变,香港人面对内地文化涌入的恐惧感以及普遍缺乏的国家民族观念和归属感在王家卫的电影中随处可见。电影《重庆森林》以单独个体的内心世界来反映部分香港人的无助。
  王家卫曾说过:“连续5部戲下来,发现自己一直在说的,无非就是心里面的一种拒绝:害怕被拒绝,以及被拒绝之后的反应,在选择记忆与逃避之间的反应……”于是,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人物鲜有得偿所愿的时候。他们单纯、执着,却总是事与愿违。影片中的223和663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避免爱情的流逝,他们的现实生活不受控制,感情生活更是无奈。他们很想留住爱情,却总是被拒绝、被离弃。在受伤之后,他们也会不断寻找慰藉。
  (二)感受都市人的孤独与寂寞
  当海德格尔为了把自己和人本主义(及与此相连的存在主义、浪漫主义)区别开来,而从现象学的立场上把艺术家和主体都放到“括号”里去时,他已经堵塞了回答上述问题(即“艺术之谜”)的道路。艺术的标准只能是人性的标准,离开人来谈艺术(艺术品)必然会落入空谈。影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导演通过借助平凡生活中的事物展现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影片中的人都是孤独的、脆弱的,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得到别人理解。影片中的几个人物基本上都没有稳定的家庭关系和生存状态,人生对他们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希望和梦想总和他们开着玩笑,面对这种人生的不如意,导演运用独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独白写道:
  “有人说,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可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它却不肯跟我分享我的痛苦呢?
  她走之后,家里很多东西都很伤心,每天晚上我都要安慰它们才睡觉。
  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我有一个感觉,她好像回来了,不知是我忘了关水龙头,还是房子越来越有感情,我一直以为他是最坚强的,没想到他会哭的最厉害,一个人哭,你只需要给她一包纸巾,可是一间屋子哭,你可要多做很多功夫。”
  警员223除了动物没有倾诉对象,他愿意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与狗分享,却不愿意与人分享,可以想到他的孤独和寂寞。警员663在和空姐分手之后每天对着家里面的毛巾、肥皂、毛绒玩具说话,663将自己的难过与怀念寄托于这个小房间以及里面的物品,看似是他安慰这些东西,但其实是借此安慰自己。房间里面全是水,663却可以联想到他哭了,这正是代表了自己的心声,他想要大哭一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不同空间里面的男人用同样的方式——托物言情,虽有“黑色幽默”的意味,却以近乎残酷直接的方式直指人的内心,表现都市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困乏与疏离。另外,影片借用罐头、点唱机、烟灰缸里的残烟、空酒瓶等都仿佛是在反复诉说寂寞
  和无奈。
  三、结语
  影片除了独白之外,为数不多又简单的人物对话将都市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描绘得特别淳朴、清澈,这种无意间的错过和有意的逃避都成为观众为之动情的重要因素。观众心疼223的错过,担心林青霞未可知的命运,遗憾663和阿菲暂时的擦肩而过,又为他们的再次重逢而感动。那首《California Dreaming》贯穿全篇,让观众很轻松地欣赏到似梦非梦的都市情感画卷,而这种生活也许就发生在人们的身边。
  (广西广播电视台教育广播)
其他文献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环绕着宿命论般的悲剧色彩,这或许正与她鲜明的女性意识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本文从《色·戒》出发,试图对张爱玲笔下女性解放的艰难困境进行分析。  张爱玲的《色·戒》创作于1950年,发表于1978年,后来收入皇冠出版社1983年版的《惘然集》。其间,想必张爱玲的心绪定是无比复杂与纠结的:一方面,她可以反复修改与润色;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寻找着合适的时间“发声”。《色·戒》如此“小心”发表
期刊
自古以来,“气”便为中国文人所看重。先秦时期,气主要是作为气态的物质和万物生命哲学的范畴而存在的。《列子·天瑞》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与人物气质、个性、才能等联系起来,如“纯和之气”“刚强之气”“玄妙之气”等。在此基础上,气又运用到了文章上,曹丕在《典论·论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感情,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而音乐创作经常融入很多元素。《鸿雁》这首具有浓浓内蒙古韵味的歌曲是由吕燕卫填词(改编自蒙古族歌曲,改编中创造性较高),额尔古纳乐队谱曲。  《鸿雁》这首歌曲的原名叫做《鸿嘎鲁》,它最初的词曲作者
期刊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杀的诗人,朱湘的自杀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心理命题。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朱湘的性格中突出的谵狂、自卑、孤寂等特点,并结合他的诗歌,用人诗互证探讨他的性格对其死亡的影响。  1933年12月5日凌晨,朱湘在一艘开往南京的船上跃入冰冷的海水中,结束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蹈海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社会逼迫他死的,有人认为他是神经官能症,有人认为婚恋不幸导致他的
期刊
在小说《继承失落的人》中,流散作家基兰·德赛塑造了一系列受殖民意识形态影响而面临身份危机的东西方的“他者”形象。这些人物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正是体现了流散作家自身的文化处境。他们既无法融入西方主流文化中,又无法坚守自己的母国文化,最终成为生活在东西方边缘位置的“他者”。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继承失落的人》中老法官吉姆拜的“他者”身份进行探析。  回顾近年来的世界文学大奖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
期刊
企业的发展内驱力是盈利,只有经济利益的驱使才能激发企业更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在想方设法地占有一席之地,并利用市场营销措施和各种竞争战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与持续盈利。  提到营销,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国著名的营销学家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
期刊
《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作,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父亲为女儿付出所有,换取而来的“孝顺”却是女儿的无情、冷漠和自私的亲情故事。这一故事的悲剧无疑和当时金钱至上,金钱甚至可以统治亲情的扭曲社会观念和糜烂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作品中,高老头是一位极具典型色彩的人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父爱无不令人震惊,甚至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他的父爱是不值得也不应该被赞扬和夸耀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学热”却逐渐退潮,许多人对文学和文学批评进行了重新审视。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发问:“文学有什么用?有什么研究价值?”如此发问已然可悲,更可悲的是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常常缄默不语,不知道如何解答。笔者有感于此,撰文试析之。笔者认为,文学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审美与宣泄功能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动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不可能事事如意,
期刊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落下帷幕,电影《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及多项提名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托尼的意裔美国保镖,由于一次面试,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博士开车,由纽约开始出发巡演,并由此发展出一段终生友谊的故事。本文借从这部电影观察美国种族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发展。  托尼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急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到达豪华公寓后,托尼发现这位博士
期刊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它不仅是古代诗歌思想与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唐代民族融合格局下的文学产物。唐代边塞诗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的征战主题、和平主题均与民族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相关创作主题为切入点,对民族融合与唐代边塞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民族融合是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通过长期的共同交流和联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互通互融的过程,唐代的民族融合也不外乎如此。在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