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秀的孤独的饮酒人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杀的诗人,朱湘的自杀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心理命题。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朱湘的性格中突出的谵狂、自卑、孤寂等特点,并结合他的诗歌,用人诗互证探讨他的性格对其死亡的影响。
  1933年12月5日凌晨,朱湘在一艘开往南京的船上跃入冰冷的海水中,结束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蹈海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社会逼迫他死的,有人认为他是神经官能症,有人认为婚恋不幸导致他的悲剧等,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其矛盾性格恐怕要负起主要责任,一如其挚友罗念生的看法“但也只怪你的神经不健康,生出些是非。这也许是你自杀的重要原因”。
  一、谵狂的诗人
  “朋友,那些地方能息游踪/我与你高歌阮籍穷途/在夕阳道路上同蹈斜阳/让西风卷起心头悲痛/
  乱撤进苍穹。”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朱湘的性格表现出飞扬的一面,但他过于张扬的性格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缺陷,也成了他奋斗历程中致命的障碍。“当日缺了英文教员,学校要请什么《现代评论》大主笔替代,你便想要退学,说叫你教他差不多!他来教我,我就退学。”这也许不是大话,朱湘的确有能力教授英文,但这样明目张胆地放话出来,导致该权威去清华教书事搁置,就不免因狷介得罪人了。
  被时人认作“新月”一员,朱湘或许可以去北大教书,但是他认为“北大是胡适之一股学阀在那里,我去求他们犯不着”。虽然这种心理有清高的缘故,但更多的是看不惯他们的贵族气,他早早地便与徐志摩决裂了,甚至“一定要怂恿一多与徐志摩脱离关系。我自己一直反对徐志摩到底”。如此干涉朋友的人际关系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当然他也未能如愿,闻一多没有同徐志摩决裂,他反而在日后与朱湘距离越来越大。试看闻一多致梁实秋信中是如何评价这位昔日故友的:“这位先生的确有神经病,我们都视為同疯狗一般……他的诗,在他未和我宣战的时候,我就讲了,在本质上是Sweetsentimen-tality,在技术上是dull acrobatics,充其量也不过做到Tennyson甚至Longfellow一流的Kitchenpoet,因为这类的作品只有housewives才能欣赏。”读信人不难从中读出闻一多对朱湘性格的了解,也不难看到他对这个狷狂的人生出的鄙夷之情,他甚至鄙夷他的诗歌,把朱诗批得一无是处(这就有些过激了)。可想而知,在其他不认识朱湘的人看来这个人的诗以及他的为人是多么的差劲,受到众人的友情封锁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二、自卑的就义者
  朱湘本是一个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有志青年,也想在这场洪流中一展抱负,做一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进步人士。例如,他不惜花钱创办刊物《新文》,创作《草莽集》等。但是《草莽集》不仅评价不高,而且“出版两年了,似乎也不是很销行,读者方面似乎不很注意这集子”。当他把布朗宁《海外思乡》译介到国内的时候,因为“梨花”“桃夭”互换,朱湘惹了一场笔墨官司。罗念生曾评价说:“你说那是你故意换掉的。就在西方名诗里,我也曾见过桃梨互换的诗句。就是你错了,那可不是天大的羞耻,值不得大惊小怪。你的自信心太坚强,错你从来不承认。”朱湘的孤傲导致朋友很难堪。
  译作也难以出版,最初朱湘把译好的诗起名《若木华集》,开明书店打算印行却终究作罢。后来他又添了一些译作,改名《番石榴集》,开明书店再次拒印,岐山书店接手诗集之后,思虑再三终究没有与读者见面。朱湘投江之后,遗作依旧无法印行,后托赵景深才得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出版后,受到胜己、常风两先生的书评,两批评家均认为“本书最大的毛病是没有抓住原诗的神味。其次文字太生硬”。例如,朱湘硬要把“莎士比亚”改为“莎士比”。
  罗念生曾回忆说:“我曾劝过他。哪知他不听,劝一劝他,他反而把‘莎士比’弄成‘施士陂’,他生成了‘跳水’的硬脾气,从来不肯接受批评。”朱湘连好友的诗歌批评也难以接受。罗念生在《你的诗还不能为人理解》中写道:“在那里你承认我描写你的个性很中肯,但你为何不改去几分?你在你的《新文》刊物里说,要诗人自己批评自己的东西,未免太瞧不起我们批评界。”
  在普通人看来只是诗作不被他人欣赏,生出郁郁不得志,本无可厚非,但在朱湘这里,这便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虽然事实证明他的诗作《草莽集》在当时的确受到了轻慢,他可以选择捍卫自己的诗歌艺术,并为自己的诗作辩白,但是他的辩白非但不能把有关诗歌的讨论还原到诗作评论本身,反而引向了诗与人的讨论。这对朱湘为人为诗的地位于事无补,也造成了他在诗坛上的尴尬地位。
  三、孤独的饮酒者
  有心理分析认为,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毫无疑问是朱湘自杀的唯一原因。的确,孤独会摧毁一个人的心理平衡,使人物不期然走上悲剧的道路。朱湘一生最需要朋友,但由于童年时期常常受到兄长的教训和虐待,他自矜自重,事事在意,养成了孤僻性格,语言上常常比较刻薄,专门喜欢挑别人不好。所以,他与苏雪林难堪,与徐志摩决裂,与闻一多闹翻,甚至与柳无忌疏淡,让他原本孤寂的心更加寂寥起来。
  在朱湘的第一部诗集《夏天》中,表达对友情渴望的篇目不在少数。例如,《寄一多基相》写道:“我是一个惫怠的游人/蹒跚于旷漠之原中/我形影孤单,挣扎前进/伴我的有秋暮的悲风。”诗人自比游人,行走在沙漠之中,前后寂寥无人唯秋风相伴,可想其内心的悲哀孤独之感是多么深重,苦涩的孤独仿佛可以触碰。作为一封寄予闻一多的书信,他自然渴望读信人能够体会他的孤寂,理解他并且陪伴他,紧接着诗人正面表达了对闻一多请求,希望可以与他做朋友。“你们的心灵是一间茅屋/小窗射出友谊的红光/我的灵魂呵,火边歇下吧/这正是你长眠的地方”,可以说诗人渴望与闻一多结为好友的心思昭然纸上,然而这两位终究成为路人。
  朱湘有时直接以“平静调子”把自己的寂寞唱出来。《鸟辞林》曰“鸟辞林/虚悄的林/乐离心/寂寥呵我的心”;《快乐》云“晚空的云/自金黄转到深紫/似欲再转/不提防黑暗吞起”;《我的心》曰“我的心是一只酒杯/快乐之美酒稀见于杯中/那么斟吧,悲哀的苦茗/有你时终胜于虚空”。透过诗境,读者能感受到诗中浓浓的寂寞与伤感,从预知快乐远离自己,黑暗、寂寞与自己形影不离,切肤的寂寞像一条锁链牵制朱湘,让他感到无尽的绝望与虚无,甚至在无尽的寂寞中,丧失他救、自救的能力,他的生趣开始动摇。
  《雌夜啼》写道:“月呀,你莫明/莫明于半虚的巢上/我情愿黑夜来把我的孤独遮蔽/”“露水滴进巢/我的身上一阵寒栗/猎人呀,再来/我的生趣已经终毕。”在此之后,投江之前,朱湘曾在《这条江虽然干涸了还叫汨罗》再次表达了早年诗歌中对死亡的向往。试看:“这条江,虽然干涸了,还叫汨罗/这里的人,或许还与当初一样/这白云里暮秋时令的白太阳/还照着,不知在何处,你的魂魄。”这里无疑是借奠屈原浇心中的块垒,透出自己在现实世界备受他人排挤、孤独的事实。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把对屈原的敬仰化作对死亡的歌颂:“你留下了‘伟大的源泉’/我庆贺/我更庆贺你能有所为而死。”此时,诗人对屈原的死(自沉)表现出赞美而不是惋惜,甚至他认定了屈原的死是死得其所的,是值得庆贺的,因为屈原能够有所作为,可想而知诗人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抱有希望的,或者说,他曾经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可是他终究成了无所作为的失败的人(无论做人、作诗),这在他而言无疑是和自己偶像的巨大差距,遗憾、愤恨油然而生。朱湘自身的遗憾反过来加强了他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在你诞生的地方,呱呱我堕
  地/……/那诗灵(他便是我的宗主,皇帝)”则又表达对诗灵的崇拜和献祭诗灵的决心,这无疑是他效法屈原的伏笔了。
  四、结语
  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朱湘在盛年选择将自己的身心彻底埋葬在长江里,结束这悲凉的一生。然而,他的非正常死亡并不能给他的诗歌带来重新赏识的机遇,他连同他的诗歌一起湮没在滚滚历史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不能不说是朱湘的悲剧。好在他的诗歌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当人们重读这些诗歌的时候,眼前似乎也浮现出这个在尘世备受折磨的“怪杰”孤独寂寞的身影,想起他为诗灵自祭江水的悲凉之举,不由得为这个狷狂的诗人之死感到痛心,但他的名字、他的诗歌将会在人们心中传诵和铭记,“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
  (黑龙江大学)
  作者简介:李巧丽(1993-),女,湖北襄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八骏图》是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独特性的文本。在浅层次上,《八骏图》可以看作是作家对“都市—乡村”对立景观的建构,而其更深的意蕴则体现在潜藏于文本中的作家个人的隐秘心理、价值追求以及技法尝试等方面,人们从中可以窥见沈从文创作成熟阶段较为复杂的创作动机。  发表于1935年的《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代表作。通常认为,小说是通过对包括主人公达士先生在内的八位教授的状貌
期刊
作为先锋作家登上文坛的苏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转型,在“红粉”系列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作为男性作家的苏童,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红粉》中的小萼,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擅长写女性,被誉为表现女性的“圣手”。本文探讨的是他小说中书写的女性形象,
期刊
《失掉的好地狱》以梦境的方式表现了“人类”比“魔鬼”更可怕的主题,是一篇带有预言性质的散文诗,其中的各种意象隐晦地象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派别。这些意象之间的转换也渗透着鲁迅的历史哲思和他对人民大众“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大悲悯、大同情。  《失掉的好地狱》是鲁迅《野草》中比较难理解的篇目之一。由于这篇散文诗用了许多比较隐晦的意象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理性的预测,所以要理解这篇散文诗
期刊
人生,其实是一次单程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或许遇到风遇到雨,也有可能跌倒,头破血流,甚至心灰意冷。而漫过低谷,走向阳光的日子里,折射的光线在清晨光圈里随着时光打转,一份人生向上的美以一种咖啡升腾的味道直逼心肺,让人生旅途中积郁已久的抑郁随着升腾的唯美,慢慢缱绻在诗意的人生中。  诗,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和灵魂的独白,是融合一个诗人的视角和人生观的全部写照。诗意的格局在每一行堆积的文字里或隐或现,或明或
期刊
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爱国是一个经久不变的主题,是土家族人对于祖国的自觉认同和热爱,是土家族人为人处世的重要素质和规范,广泛表现在土家族的传统生产生活、征战史、教育、礼仪、道德风俗和文学现象中。其中,流传于贵州省印江县的《辞行歌》便是这样一首反映土家族爱国传统精神的民间叙事诗。  《辞行歌》是一首说唱民歌,主要用于土家族过赶年时诵唱,用以纪念土家族先人保家卫国的光辉业绩。过赶年是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政治意识坚冰逐渐消融,使这一时期身心皆被束缚的女性得以喘息,女性意识获得觉醒和解放,新时期女性文学踏上了新的征程。九十年代女性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等都极具代表性,她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和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女性写作起了一种先锋引领作用,在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陈染在创作中有很多新的开拓,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以同时期男作家创作为参照,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一、向日常
期刊
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中,曾经对丈夫唯命是从、对家庭任劳任怨、对子女尽职尽责的娜拉,在与丈夫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不求回报的付出在丈夫眼里却一文不值。她觉醒到,自己曾经在父亲面前是个“泥娃娃孩子”,结婚后又变成了丈夫的“泥娃娃妻子”,从头到尾她始终是个玩偶,只是从父亲手里换到丈夫手里而已,不论在谁手里,她永远都逃脱不了被支配和摆布的命运,因而她选择了出走,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期刊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环绕着宿命论般的悲剧色彩,这或许正与她鲜明的女性意识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本文从《色·戒》出发,试图对张爱玲笔下女性解放的艰难困境进行分析。  张爱玲的《色·戒》创作于1950年,发表于1978年,后来收入皇冠出版社1983年版的《惘然集》。其间,想必张爱玲的心绪定是无比复杂与纠结的:一方面,她可以反复修改与润色;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寻找着合适的时间“发声”。《色·戒》如此“小心”发表
期刊
自古以来,“气”便为中国文人所看重。先秦时期,气主要是作为气态的物质和万物生命哲学的范畴而存在的。《列子·天瑞》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与人物气质、个性、才能等联系起来,如“纯和之气”“刚强之气”“玄妙之气”等。在此基础上,气又运用到了文章上,曹丕在《典论·论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感情,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而音乐创作经常融入很多元素。《鸿雁》这首具有浓浓内蒙古韵味的歌曲是由吕燕卫填词(改编自蒙古族歌曲,改编中创造性较高),额尔古纳乐队谱曲。  《鸿雁》这首歌曲的原名叫做《鸿嘎鲁》,它最初的词曲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