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杀的诗人,朱湘的自杀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心理命题。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朱湘的性格中突出的谵狂、自卑、孤寂等特点,并结合他的诗歌,用人诗互证探讨他的性格对其死亡的影响。
1933年12月5日凌晨,朱湘在一艘开往南京的船上跃入冰冷的海水中,结束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蹈海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社会逼迫他死的,有人认为他是神经官能症,有人认为婚恋不幸导致他的悲剧等,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其矛盾性格恐怕要负起主要责任,一如其挚友罗念生的看法“但也只怪你的神经不健康,生出些是非。这也许是你自杀的重要原因”。
一、谵狂的诗人
“朋友,那些地方能息游踪/我与你高歌阮籍穷途/在夕阳道路上同蹈斜阳/让西风卷起心头悲痛/
乱撤进苍穹。”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朱湘的性格表现出飞扬的一面,但他过于张扬的性格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缺陷,也成了他奋斗历程中致命的障碍。“当日缺了英文教员,学校要请什么《现代评论》大主笔替代,你便想要退学,说叫你教他差不多!他来教我,我就退学。”这也许不是大话,朱湘的确有能力教授英文,但这样明目张胆地放话出来,导致该权威去清华教书事搁置,就不免因狷介得罪人了。
被时人认作“新月”一员,朱湘或许可以去北大教书,但是他认为“北大是胡适之一股学阀在那里,我去求他们犯不着”。虽然这种心理有清高的缘故,但更多的是看不惯他们的贵族气,他早早地便与徐志摩决裂了,甚至“一定要怂恿一多与徐志摩脱离关系。我自己一直反对徐志摩到底”。如此干涉朋友的人际关系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当然他也未能如愿,闻一多没有同徐志摩决裂,他反而在日后与朱湘距离越来越大。试看闻一多致梁实秋信中是如何评价这位昔日故友的:“这位先生的确有神经病,我们都视為同疯狗一般……他的诗,在他未和我宣战的时候,我就讲了,在本质上是Sweetsentimen-tality,在技术上是dull acrobatics,充其量也不过做到Tennyson甚至Longfellow一流的Kitchenpoet,因为这类的作品只有housewives才能欣赏。”读信人不难从中读出闻一多对朱湘性格的了解,也不难看到他对这个狷狂的人生出的鄙夷之情,他甚至鄙夷他的诗歌,把朱诗批得一无是处(这就有些过激了)。可想而知,在其他不认识朱湘的人看来这个人的诗以及他的为人是多么的差劲,受到众人的友情封锁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二、自卑的就义者
朱湘本是一个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有志青年,也想在这场洪流中一展抱负,做一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进步人士。例如,他不惜花钱创办刊物《新文》,创作《草莽集》等。但是《草莽集》不仅评价不高,而且“出版两年了,似乎也不是很销行,读者方面似乎不很注意这集子”。当他把布朗宁《海外思乡》译介到国内的时候,因为“梨花”“桃夭”互换,朱湘惹了一场笔墨官司。罗念生曾评价说:“你说那是你故意换掉的。就在西方名诗里,我也曾见过桃梨互换的诗句。就是你错了,那可不是天大的羞耻,值不得大惊小怪。你的自信心太坚强,错你从来不承认。”朱湘的孤傲导致朋友很难堪。
译作也难以出版,最初朱湘把译好的诗起名《若木华集》,开明书店打算印行却终究作罢。后来他又添了一些译作,改名《番石榴集》,开明书店再次拒印,岐山书店接手诗集之后,思虑再三终究没有与读者见面。朱湘投江之后,遗作依旧无法印行,后托赵景深才得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出版后,受到胜己、常风两先生的书评,两批评家均认为“本书最大的毛病是没有抓住原诗的神味。其次文字太生硬”。例如,朱湘硬要把“莎士比亚”改为“莎士比”。
罗念生曾回忆说:“我曾劝过他。哪知他不听,劝一劝他,他反而把‘莎士比’弄成‘施士陂’,他生成了‘跳水’的硬脾气,从来不肯接受批评。”朱湘连好友的诗歌批评也难以接受。罗念生在《你的诗还不能为人理解》中写道:“在那里你承认我描写你的个性很中肯,但你为何不改去几分?你在你的《新文》刊物里说,要诗人自己批评自己的东西,未免太瞧不起我们批评界。”
在普通人看来只是诗作不被他人欣赏,生出郁郁不得志,本无可厚非,但在朱湘这里,这便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虽然事实证明他的诗作《草莽集》在当时的确受到了轻慢,他可以选择捍卫自己的诗歌艺术,并为自己的诗作辩白,但是他的辩白非但不能把有关诗歌的讨论还原到诗作评论本身,反而引向了诗与人的讨论。这对朱湘为人为诗的地位于事无补,也造成了他在诗坛上的尴尬地位。
三、孤独的饮酒者
有心理分析认为,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毫无疑问是朱湘自杀的唯一原因。的确,孤独会摧毁一个人的心理平衡,使人物不期然走上悲剧的道路。朱湘一生最需要朋友,但由于童年时期常常受到兄长的教训和虐待,他自矜自重,事事在意,养成了孤僻性格,语言上常常比较刻薄,专门喜欢挑别人不好。所以,他与苏雪林难堪,与徐志摩决裂,与闻一多闹翻,甚至与柳无忌疏淡,让他原本孤寂的心更加寂寥起来。
在朱湘的第一部诗集《夏天》中,表达对友情渴望的篇目不在少数。例如,《寄一多基相》写道:“我是一个惫怠的游人/蹒跚于旷漠之原中/我形影孤单,挣扎前进/伴我的有秋暮的悲风。”诗人自比游人,行走在沙漠之中,前后寂寥无人唯秋风相伴,可想其内心的悲哀孤独之感是多么深重,苦涩的孤独仿佛可以触碰。作为一封寄予闻一多的书信,他自然渴望读信人能够体会他的孤寂,理解他并且陪伴他,紧接着诗人正面表达了对闻一多请求,希望可以与他做朋友。“你们的心灵是一间茅屋/小窗射出友谊的红光/我的灵魂呵,火边歇下吧/这正是你长眠的地方”,可以说诗人渴望与闻一多结为好友的心思昭然纸上,然而这两位终究成为路人。
朱湘有时直接以“平静调子”把自己的寂寞唱出来。《鸟辞林》曰“鸟辞林/虚悄的林/乐离心/寂寥呵我的心”;《快乐》云“晚空的云/自金黄转到深紫/似欲再转/不提防黑暗吞起”;《我的心》曰“我的心是一只酒杯/快乐之美酒稀见于杯中/那么斟吧,悲哀的苦茗/有你时终胜于虚空”。透过诗境,读者能感受到诗中浓浓的寂寞与伤感,从预知快乐远离自己,黑暗、寂寞与自己形影不离,切肤的寂寞像一条锁链牵制朱湘,让他感到无尽的绝望与虚无,甚至在无尽的寂寞中,丧失他救、自救的能力,他的生趣开始动摇。
《雌夜啼》写道:“月呀,你莫明/莫明于半虚的巢上/我情愿黑夜来把我的孤独遮蔽/”“露水滴进巢/我的身上一阵寒栗/猎人呀,再来/我的生趣已经终毕。”在此之后,投江之前,朱湘曾在《这条江虽然干涸了还叫汨罗》再次表达了早年诗歌中对死亡的向往。试看:“这条江,虽然干涸了,还叫汨罗/这里的人,或许还与当初一样/这白云里暮秋时令的白太阳/还照着,不知在何处,你的魂魄。”这里无疑是借奠屈原浇心中的块垒,透出自己在现实世界备受他人排挤、孤独的事实。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把对屈原的敬仰化作对死亡的歌颂:“你留下了‘伟大的源泉’/我庆贺/我更庆贺你能有所为而死。”此时,诗人对屈原的死(自沉)表现出赞美而不是惋惜,甚至他认定了屈原的死是死得其所的,是值得庆贺的,因为屈原能够有所作为,可想而知诗人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抱有希望的,或者说,他曾经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可是他终究成了无所作为的失败的人(无论做人、作诗),这在他而言无疑是和自己偶像的巨大差距,遗憾、愤恨油然而生。朱湘自身的遗憾反过来加强了他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在你诞生的地方,呱呱我堕
地/……/那诗灵(他便是我的宗主,皇帝)”则又表达对诗灵的崇拜和献祭诗灵的决心,这无疑是他效法屈原的伏笔了。
四、结语
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朱湘在盛年选择将自己的身心彻底埋葬在长江里,结束这悲凉的一生。然而,他的非正常死亡并不能给他的诗歌带来重新赏识的机遇,他连同他的诗歌一起湮没在滚滚历史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不能不说是朱湘的悲剧。好在他的诗歌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当人们重读这些诗歌的时候,眼前似乎也浮现出这个在尘世备受折磨的“怪杰”孤独寂寞的身影,想起他为诗灵自祭江水的悲凉之举,不由得为这个狷狂的诗人之死感到痛心,但他的名字、他的诗歌将会在人们心中传诵和铭记,“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
(黑龙江大学)
作者简介:李巧丽(1993-),女,湖北襄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1933年12月5日凌晨,朱湘在一艘开往南京的船上跃入冰冷的海水中,结束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蹈海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社会逼迫他死的,有人认为他是神经官能症,有人认为婚恋不幸导致他的悲剧等,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其矛盾性格恐怕要负起主要责任,一如其挚友罗念生的看法“但也只怪你的神经不健康,生出些是非。这也许是你自杀的重要原因”。
一、谵狂的诗人
“朋友,那些地方能息游踪/我与你高歌阮籍穷途/在夕阳道路上同蹈斜阳/让西风卷起心头悲痛/
乱撤进苍穹。”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朱湘的性格表现出飞扬的一面,但他过于张扬的性格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缺陷,也成了他奋斗历程中致命的障碍。“当日缺了英文教员,学校要请什么《现代评论》大主笔替代,你便想要退学,说叫你教他差不多!他来教我,我就退学。”这也许不是大话,朱湘的确有能力教授英文,但这样明目张胆地放话出来,导致该权威去清华教书事搁置,就不免因狷介得罪人了。
被时人认作“新月”一员,朱湘或许可以去北大教书,但是他认为“北大是胡适之一股学阀在那里,我去求他们犯不着”。虽然这种心理有清高的缘故,但更多的是看不惯他们的贵族气,他早早地便与徐志摩决裂了,甚至“一定要怂恿一多与徐志摩脱离关系。我自己一直反对徐志摩到底”。如此干涉朋友的人际关系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当然他也未能如愿,闻一多没有同徐志摩决裂,他反而在日后与朱湘距离越来越大。试看闻一多致梁实秋信中是如何评价这位昔日故友的:“这位先生的确有神经病,我们都视為同疯狗一般……他的诗,在他未和我宣战的时候,我就讲了,在本质上是Sweetsentimen-tality,在技术上是dull acrobatics,充其量也不过做到Tennyson甚至Longfellow一流的Kitchenpoet,因为这类的作品只有housewives才能欣赏。”读信人不难从中读出闻一多对朱湘性格的了解,也不难看到他对这个狷狂的人生出的鄙夷之情,他甚至鄙夷他的诗歌,把朱诗批得一无是处(这就有些过激了)。可想而知,在其他不认识朱湘的人看来这个人的诗以及他的为人是多么的差劲,受到众人的友情封锁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二、自卑的就义者
朱湘本是一个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有志青年,也想在这场洪流中一展抱负,做一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进步人士。例如,他不惜花钱创办刊物《新文》,创作《草莽集》等。但是《草莽集》不仅评价不高,而且“出版两年了,似乎也不是很销行,读者方面似乎不很注意这集子”。当他把布朗宁《海外思乡》译介到国内的时候,因为“梨花”“桃夭”互换,朱湘惹了一场笔墨官司。罗念生曾评价说:“你说那是你故意换掉的。就在西方名诗里,我也曾见过桃梨互换的诗句。就是你错了,那可不是天大的羞耻,值不得大惊小怪。你的自信心太坚强,错你从来不承认。”朱湘的孤傲导致朋友很难堪。
译作也难以出版,最初朱湘把译好的诗起名《若木华集》,开明书店打算印行却终究作罢。后来他又添了一些译作,改名《番石榴集》,开明书店再次拒印,岐山书店接手诗集之后,思虑再三终究没有与读者见面。朱湘投江之后,遗作依旧无法印行,后托赵景深才得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出版后,受到胜己、常风两先生的书评,两批评家均认为“本书最大的毛病是没有抓住原诗的神味。其次文字太生硬”。例如,朱湘硬要把“莎士比亚”改为“莎士比”。
罗念生曾回忆说:“我曾劝过他。哪知他不听,劝一劝他,他反而把‘莎士比’弄成‘施士陂’,他生成了‘跳水’的硬脾气,从来不肯接受批评。”朱湘连好友的诗歌批评也难以接受。罗念生在《你的诗还不能为人理解》中写道:“在那里你承认我描写你的个性很中肯,但你为何不改去几分?你在你的《新文》刊物里说,要诗人自己批评自己的东西,未免太瞧不起我们批评界。”
在普通人看来只是诗作不被他人欣赏,生出郁郁不得志,本无可厚非,但在朱湘这里,这便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虽然事实证明他的诗作《草莽集》在当时的确受到了轻慢,他可以选择捍卫自己的诗歌艺术,并为自己的诗作辩白,但是他的辩白非但不能把有关诗歌的讨论还原到诗作评论本身,反而引向了诗与人的讨论。这对朱湘为人为诗的地位于事无补,也造成了他在诗坛上的尴尬地位。
三、孤独的饮酒者
有心理分析认为,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毫无疑问是朱湘自杀的唯一原因。的确,孤独会摧毁一个人的心理平衡,使人物不期然走上悲剧的道路。朱湘一生最需要朋友,但由于童年时期常常受到兄长的教训和虐待,他自矜自重,事事在意,养成了孤僻性格,语言上常常比较刻薄,专门喜欢挑别人不好。所以,他与苏雪林难堪,与徐志摩决裂,与闻一多闹翻,甚至与柳无忌疏淡,让他原本孤寂的心更加寂寥起来。
在朱湘的第一部诗集《夏天》中,表达对友情渴望的篇目不在少数。例如,《寄一多基相》写道:“我是一个惫怠的游人/蹒跚于旷漠之原中/我形影孤单,挣扎前进/伴我的有秋暮的悲风。”诗人自比游人,行走在沙漠之中,前后寂寥无人唯秋风相伴,可想其内心的悲哀孤独之感是多么深重,苦涩的孤独仿佛可以触碰。作为一封寄予闻一多的书信,他自然渴望读信人能够体会他的孤寂,理解他并且陪伴他,紧接着诗人正面表达了对闻一多请求,希望可以与他做朋友。“你们的心灵是一间茅屋/小窗射出友谊的红光/我的灵魂呵,火边歇下吧/这正是你长眠的地方”,可以说诗人渴望与闻一多结为好友的心思昭然纸上,然而这两位终究成为路人。
朱湘有时直接以“平静调子”把自己的寂寞唱出来。《鸟辞林》曰“鸟辞林/虚悄的林/乐离心/寂寥呵我的心”;《快乐》云“晚空的云/自金黄转到深紫/似欲再转/不提防黑暗吞起”;《我的心》曰“我的心是一只酒杯/快乐之美酒稀见于杯中/那么斟吧,悲哀的苦茗/有你时终胜于虚空”。透过诗境,读者能感受到诗中浓浓的寂寞与伤感,从预知快乐远离自己,黑暗、寂寞与自己形影不离,切肤的寂寞像一条锁链牵制朱湘,让他感到无尽的绝望与虚无,甚至在无尽的寂寞中,丧失他救、自救的能力,他的生趣开始动摇。
《雌夜啼》写道:“月呀,你莫明/莫明于半虚的巢上/我情愿黑夜来把我的孤独遮蔽/”“露水滴进巢/我的身上一阵寒栗/猎人呀,再来/我的生趣已经终毕。”在此之后,投江之前,朱湘曾在《这条江虽然干涸了还叫汨罗》再次表达了早年诗歌中对死亡的向往。试看:“这条江,虽然干涸了,还叫汨罗/这里的人,或许还与当初一样/这白云里暮秋时令的白太阳/还照着,不知在何处,你的魂魄。”这里无疑是借奠屈原浇心中的块垒,透出自己在现实世界备受他人排挤、孤独的事实。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把对屈原的敬仰化作对死亡的歌颂:“你留下了‘伟大的源泉’/我庆贺/我更庆贺你能有所为而死。”此时,诗人对屈原的死(自沉)表现出赞美而不是惋惜,甚至他认定了屈原的死是死得其所的,是值得庆贺的,因为屈原能够有所作为,可想而知诗人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抱有希望的,或者说,他曾经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可是他终究成了无所作为的失败的人(无论做人、作诗),这在他而言无疑是和自己偶像的巨大差距,遗憾、愤恨油然而生。朱湘自身的遗憾反过来加强了他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在你诞生的地方,呱呱我堕
地/……/那诗灵(他便是我的宗主,皇帝)”则又表达对诗灵的崇拜和献祭诗灵的决心,这无疑是他效法屈原的伏笔了。
四、结语
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朱湘在盛年选择将自己的身心彻底埋葬在长江里,结束这悲凉的一生。然而,他的非正常死亡并不能给他的诗歌带来重新赏识的机遇,他连同他的诗歌一起湮没在滚滚历史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不能不说是朱湘的悲剧。好在他的诗歌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当人们重读这些诗歌的时候,眼前似乎也浮现出这个在尘世备受折磨的“怪杰”孤独寂寞的身影,想起他为诗灵自祭江水的悲凉之举,不由得为这个狷狂的诗人之死感到痛心,但他的名字、他的诗歌将会在人们心中传诵和铭记,“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
(黑龙江大学)
作者简介:李巧丽(1993-),女,湖北襄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