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科学设计教育方法,通过满足心理需要,扩大心理相容和促进心理同化等方法化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34-002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同时还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战略的质量,高校作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与时俱进,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特点
总的看来,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星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受价值观多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因素影响,大学生普遍呈现以下三种心理特点:
1 理想远大,但目光往往狭隘
绝大部分大学生进人大学前或者进校后都为自己设立了远大的理想,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制定了计划。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把全部目光都聚焦到了如何在未来的职场上取得成功,用房子、车子、票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看到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自己今后素质能力全面提高的帮助,因此对高校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2 独立性较强,但作风较散漫
一方面,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高校的学习生活,基本养成了独立生活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較强的独立能力能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毕业后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在地方高校宽松环境下容易养成散漫的行为作风,这种散漫的作风就与对思想、行为和作风习惯要求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格格不入,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抗拒的心理。
3 自我意识强,但集体主义观念偏弱
大学生在地方高校宽松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其思维比较活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自我意识极强,思考问题也比较成熟和实际。也正因为其个性的鲜明性和过强的自我意识,使其对讲求奉献精神和崇尚集体优先的集体主义认识较难到位,集体主义观念往往偏弱,影响其思维方式由个人为中心向以集体为中心的转变,对其进行宣扬集体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见效慢、效果差。
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呈现上述心理特点,导致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难题,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达不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人才的要求。心病还要心药医,要消除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还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人手,从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人手。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心”方法
1 满足心理需要,培养“消费群体”
需要是接受的原动力,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果,就必须瞄准大学生的需要特点,有的放矢,因需施教。经济学中有“消费群体”的概念,如果把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作一种产品,那么大学生群体就是这个产品的“消费群体”。只有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让这个群体主动“消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产品”。
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种,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文化娱乐的需要、知识技能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就荣誉的需要等都是普遍存在的。要让大学生主动“消费”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真学、真信、真用,就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包含大学生的需要因素。在校大学生有知识技能的需要,就加强教育内容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有爱与归属需要,就通过教育内容阐明爱与归属的意义;有成就荣誉的需要,就用教育内容揭示获取成功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宣讲政治理论、规章制度、道德准则、行为标准的过程中,只有注意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合,知识与技能的配合,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成长进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才会使受教育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趣,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有用,进而使其心悦诚服地主动“消费”思想政治教育。
2 缩小心理距离,扩大心理相容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理上的和谐一致,情感上的交流融洽、互相信任。较高的心理相容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大学生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支持,有利于双方保持良好心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教育效果。在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大学生消除了心理隔膜,缩小了心理距离,大大减少了情感定势、偏见心理和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负面影响。
心理相容除了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自身原有心理特质的影响,也能通过主观的能动行为提高,其主要途径有:一是教育者要自觉找出和克服自身个性品质缺陷,努力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让大学生对教育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认为教育者可信、可亲、可敬。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形象认同越积极,评价越高,接受度越大,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心理也就越强。二是带领和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情境使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在共同参与实践活动中缩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心理距离,产生相互理解。达到观点信念一致的效果。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纯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差太远”的偏见,因此适当安排大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对其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作用是很好的促进。当大学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取的知识能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好处,使自己获益时,自然就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
3 发动群众力量,促进心理同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一次性就使每名受教育者都接受教育内容是很难达到的,但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能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这部分已经认同了教育内容的群体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促使集体中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动群众力量,通过群体对群体中的个体进行二次教育。使群体接受情况下的个体得到同化,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改进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群体对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满足了个体的归属和发展需要,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的某一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才能免除孤独的恐惧,得到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群体中,后进的只是少数,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心理的大学生更是个别,因为心理同化的方法是可行的。大学生在校年龄都在20岁左右,对自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很强烈,利用群体对其进行心理影响,而不采取批评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仅不会让其觉得伤自尊、丢面子,对教育和教育者产生反感,还能在润物无声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在利用群体对个体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将以往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群体交流式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创造一些适宜集体讨论交流的环境,充分调动起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依靠和借鉴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更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运用心理学原理减弱或消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进而增强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34-002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同时还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战略的质量,高校作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与时俱进,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特点
总的看来,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星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受价值观多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因素影响,大学生普遍呈现以下三种心理特点:
1 理想远大,但目光往往狭隘
绝大部分大学生进人大学前或者进校后都为自己设立了远大的理想,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制定了计划。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把全部目光都聚焦到了如何在未来的职场上取得成功,用房子、车子、票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看到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自己今后素质能力全面提高的帮助,因此对高校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2 独立性较强,但作风较散漫
一方面,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高校的学习生活,基本养成了独立生活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較强的独立能力能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毕业后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在地方高校宽松环境下容易养成散漫的行为作风,这种散漫的作风就与对思想、行为和作风习惯要求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格格不入,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抗拒的心理。
3 自我意识强,但集体主义观念偏弱
大学生在地方高校宽松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其思维比较活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自我意识极强,思考问题也比较成熟和实际。也正因为其个性的鲜明性和过强的自我意识,使其对讲求奉献精神和崇尚集体优先的集体主义认识较难到位,集体主义观念往往偏弱,影响其思维方式由个人为中心向以集体为中心的转变,对其进行宣扬集体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见效慢、效果差。
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呈现上述心理特点,导致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难题,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达不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人才的要求。心病还要心药医,要消除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还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人手,从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人手。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心”方法
1 满足心理需要,培养“消费群体”
需要是接受的原动力,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果,就必须瞄准大学生的需要特点,有的放矢,因需施教。经济学中有“消费群体”的概念,如果把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作一种产品,那么大学生群体就是这个产品的“消费群体”。只有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让这个群体主动“消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产品”。
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种,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文化娱乐的需要、知识技能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就荣誉的需要等都是普遍存在的。要让大学生主动“消费”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真学、真信、真用,就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包含大学生的需要因素。在校大学生有知识技能的需要,就加强教育内容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有爱与归属需要,就通过教育内容阐明爱与归属的意义;有成就荣誉的需要,就用教育内容揭示获取成功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宣讲政治理论、规章制度、道德准则、行为标准的过程中,只有注意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合,知识与技能的配合,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成长进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才会使受教育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趣,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有用,进而使其心悦诚服地主动“消费”思想政治教育。
2 缩小心理距离,扩大心理相容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理上的和谐一致,情感上的交流融洽、互相信任。较高的心理相容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大学生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支持,有利于双方保持良好心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教育效果。在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大学生消除了心理隔膜,缩小了心理距离,大大减少了情感定势、偏见心理和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负面影响。
心理相容除了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自身原有心理特质的影响,也能通过主观的能动行为提高,其主要途径有:一是教育者要自觉找出和克服自身个性品质缺陷,努力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让大学生对教育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认为教育者可信、可亲、可敬。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形象认同越积极,评价越高,接受度越大,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心理也就越强。二是带领和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情境使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在共同参与实践活动中缩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心理距离,产生相互理解。达到观点信念一致的效果。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纯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差太远”的偏见,因此适当安排大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对其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作用是很好的促进。当大学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取的知识能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好处,使自己获益时,自然就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
3 发动群众力量,促进心理同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一次性就使每名受教育者都接受教育内容是很难达到的,但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能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这部分已经认同了教育内容的群体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促使集体中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动群众力量,通过群体对群体中的个体进行二次教育。使群体接受情况下的个体得到同化,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改进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群体对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满足了个体的归属和发展需要,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的某一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才能免除孤独的恐惧,得到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群体中,后进的只是少数,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心理的大学生更是个别,因为心理同化的方法是可行的。大学生在校年龄都在20岁左右,对自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很强烈,利用群体对其进行心理影响,而不采取批评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仅不会让其觉得伤自尊、丢面子,对教育和教育者产生反感,还能在润物无声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在利用群体对个体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将以往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群体交流式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创造一些适宜集体讨论交流的环境,充分调动起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依靠和借鉴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更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运用心理学原理减弱或消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进而增强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