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文集《在意义天际的写作》中文版出版,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第三次来到中国。今年82岁的老诗人满头白发,精神好得惊人,谈话不知疲倦。他一直在喝晚餐时没喝完的那瓶二锅头,海量豪饮,却一直头脑清楚。他跟读者打招呼,顽童似的总是先问女观众好,再问男观众好。但是当他说起自己的故乡,又显得依然满心忧愁。批评起自己文化里的问题,阿多尼斯毫不留情,却又充满深深的眷恋——这位诗人被称为“当今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脊梁”。
但他有唯一不想谈的问题,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已经是诺奖多年的大热门人选,但是当记者提到“诺贝尔”时,他用两只手在胸前比划了一个“×”字:“我不想谈这个问题。”
说起阿多尼斯,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3岁时,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给叙利亚总统献诗一首,总统因此满足了他上学的愿望。随后,这件事真的在现实中发生了。
但是,梦境成真靠的并非运气,而是阿多尼斯自己的争取。1943年,阿多尼斯13岁,还在使用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他从没有上过学,但是在农民父亲的教育下,自幼习诵阿拉伯古典诗歌。13岁的少年得知了一个消息:叙利亚的第一个总统要到各地视察,而且会经过自己家附近。阿多尼斯联想之前梦中的场景,于是想写首诗,拜托族长引荐,由自己读给总统听。
阿多尼斯由此写了一首诗,他先拿给父亲看。父亲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农村小孩还想见总统?族长和我关系不好,他也不会同意你进去。”果然,总统到来时,阿多尼斯赶去族长家,结果被人赶走了。
后来,他知道总统还要到附近的城市去,于是冒着大雨,花了很长时间,走到了市政厅前面。一个市政府的官员看到阿多尼斯,问他要干吗?阿多尼斯说,我要见总统,我要读首诗给他听。
阿多尼斯至今还记得,这个官员名叫亚新。亚新听了他的朗诵后,表示欣赏,随后将阿多尼斯引荐给负责总统聚会的官员。到了总统举行集会的时候,阿多尼斯被拽到会场上,上台、对着麦克风朗诵了那首赞美总统的诗歌。等阿多尼斯念完诗,总统才开始讲话,而且在讲话的开头引用了那首诗。之后的事情就和梦境一模一样了:总统问阿多尼斯要什么?他说,我要上学。
69年过去了,82岁的阿多尼斯再一次回忆了这做梦一样的往事,他说:“我当初的梦想完全实现了。正因为有了梦想、有了诗歌,才有了今天的我。其实真正的现实就是一种梦,一种蜃景。现实就像天际和彩虹这种存在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真正让人成为人的,恰恰是梦。梦才是人真正的现实。我对青年朋友的赠言就是:为了现实的生活,去做梦吧。”最后,他又调皮地补上一句:“女人是梦的中心。”
以一瓶墨汁结束
先知穆罕默德曾经留下一句圣训:“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很多阿拉伯知识分子都对中国充满兴趣,中国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同样历史悠久。此外,中国还在近30年里拥有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阿多尼斯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来过一次中国。那时,经济起飞尚未开始,阿多尼斯看到的是处处陈旧伤感的景象:“当时中国的街上都是自行车,还没有汽车。中国作协给我们黎巴嫩作协代表团派的车又长又黑又旧,看上去样子都有点吓人。中国作协派给我们的陪同都是独自一人用餐,他说因为我们用餐享受贵宾待遇,但是他没有资格享受。” 陈旧伤感中,唯一有趣的小插曲来自长城:“我爬长城,走到一段累了,就跟导游说我停在这儿不走了。导游说,你停下的地方恰恰是尼克松爬长城时走累了停下的地方。”
2009年,阿多尼斯的中文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出版,他再次来到中国。看到了旅游开发后的什刹海、由工厂改造成的艺术地标798——当然,还见了一大批中国诗人。他感叹:“除了长城,一切都已改变。”“我的意思是,长城是象征性的表达,并不是说外表建筑方面的改变。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全面的,不光是外在建筑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全面的变革。我非常高兴这样的变革,我也为中国和中国人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非常自豪。”
回来后,阿多尼斯特地为2009年的中国行写了一篇文章:《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说是文章,但行文怎么看都更像是诗歌。文中,一场关于墨汁能否通过安检的争议,被他当做对中国的暂时告别:“然而,我略有伤感,因为机场安检不许我将一瓶中国墨汁带上飞机。那么,我要向构成这墨汁、形成这华丽的黑色液体的一切元素致歉……纸,已在问题的墨汁中旅行,墨汁已在声音中旅行。你呢,声音,你要前往何处旅行?”
除了跟自己对话过的诗人杨炼等人,阿多尼斯对中文作品的阅读并不多,他着重提到了北岛:“对于北岛,我读的不是很多。根据我读到的这些译成法文的诗篇,我认为北岛是一个大诗人。我不能拿他和其他当代诗人相比,因为我还不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我尊重北岛,不光是作为诗人,而是作为人。当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北岛一样,把诗人之美和人之美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生活在流亡里
问:人们形容你是“流亡诗人”,哪里才是你的祖国?
阿多尼斯:对于很多人来说,祖国带有一种政治含义。对于我来说,祖国重要的不是地理的祖国,而是什么地方让我感到自由、有自由的表达,这就是我的祖国。对我来说,我的祖国就是我的语言阿拉伯语,只有通过阿拉伯语,我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我作为人的价值。
问:你怎么理解“流亡”状态?
阿多尼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流亡里,因为人的梦想绝大多数是不能实现的。如果实现了,人们往往又梦想着新的东西。现实和梦想之间总是有一种距离。另外一方面,文学创作是诗人梦想的、通过语言能达到的境界,但往往他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也可以说,诗人不存在于他已经完成的作品中,而是存在于他尚未完成的作品中。还有一个层面是,无论一个人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想、怎么周游世界,都要走向一个最终的流亡地,就是死亡。
所以如果不考虑刚刚谈到的那些因素,光谈政治意义上的流亡是没有价值的。深层意义的流亡是在祖国之内,在自己的语言之内,在社会之内。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流亡的概念被政治利用了。政治意义上的流亡和诗歌意义上的、人道意义上的流亡是没有关系的。
问:你写过一句话,“机器和神明主宰一切”,为什么会把机器和神明放在一起?
阿多尼斯:在阿拉伯语中,我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机械”和“神灵”,是同一个词根,也许这是偶然。但是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其实是反现代化的,因为它是反人的,把人排除在一切之外,是病态的。我认为不以人为中心的都不是现代性,当然这还涉及到现代性怎么定义的问题。
问:你一直致力于阿拉伯诗歌的现代化。在中国,诗歌也面临现代化的问题,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认为现代诗歌不如古代。
阿多尼斯:巧合的是,在阿拉伯世界也有相似的情况。现代化和传统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所有社会,既有现代化的一面,也有传统的一面,这两种文化经常会发生冲突。在阿拉伯社会里,现代化这个词语早在公元八世纪就出现了,诗人评论家围绕诗歌现代化的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阿拉伯历史上的阿巴斯时期,现代诗歌派就取得了胜利。现代化在阿拉伯社会是个老问题了,阿拉伯现代化跟西方文化、跟殖民主义的冲突,使阿拉伯的现代化又有了新的含义。
所以现代化并不是凭空得以实现的,它跟传统有着非常紧密、有机的关系。一个诗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诗人,除非他对传统有充分了解。一个对传统的诗歌语言不了解的人,怎么能说他掌握了现代化诗歌的美学语言?诗人只有了解传统的基础,才能超越、创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无知和忽视,而是在充分了解传统的基础上的一次超越。
问:除了母语外,你还熟谙法语。会尝试用法语写作吗?
阿多尼斯: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人只有一个母亲,但也许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父亲。对我来说,我的创作语言是母语阿拉伯语,而不是我的父亲之语法语。法语对我来说,是一个文化的语言,可以写一些论文。写诗歌,我只能用我发出第一声啼哭的语言:阿拉伯语言。
在法国,也有世界级的法语非母语的大作家、大诗人,尝试用法语创作,例如里尔克。实践证明,他们用法语创作的作品价值不是最高的。诗歌创作可能只能用母语来创作。
但他有唯一不想谈的问题,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已经是诺奖多年的大热门人选,但是当记者提到“诺贝尔”时,他用两只手在胸前比划了一个“×”字:“我不想谈这个问题。”
说起阿多尼斯,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3岁时,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给叙利亚总统献诗一首,总统因此满足了他上学的愿望。随后,这件事真的在现实中发生了。
但是,梦境成真靠的并非运气,而是阿多尼斯自己的争取。1943年,阿多尼斯13岁,还在使用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他从没有上过学,但是在农民父亲的教育下,自幼习诵阿拉伯古典诗歌。13岁的少年得知了一个消息:叙利亚的第一个总统要到各地视察,而且会经过自己家附近。阿多尼斯联想之前梦中的场景,于是想写首诗,拜托族长引荐,由自己读给总统听。
阿多尼斯由此写了一首诗,他先拿给父亲看。父亲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农村小孩还想见总统?族长和我关系不好,他也不会同意你进去。”果然,总统到来时,阿多尼斯赶去族长家,结果被人赶走了。
后来,他知道总统还要到附近的城市去,于是冒着大雨,花了很长时间,走到了市政厅前面。一个市政府的官员看到阿多尼斯,问他要干吗?阿多尼斯说,我要见总统,我要读首诗给他听。
阿多尼斯至今还记得,这个官员名叫亚新。亚新听了他的朗诵后,表示欣赏,随后将阿多尼斯引荐给负责总统聚会的官员。到了总统举行集会的时候,阿多尼斯被拽到会场上,上台、对着麦克风朗诵了那首赞美总统的诗歌。等阿多尼斯念完诗,总统才开始讲话,而且在讲话的开头引用了那首诗。之后的事情就和梦境一模一样了:总统问阿多尼斯要什么?他说,我要上学。
69年过去了,82岁的阿多尼斯再一次回忆了这做梦一样的往事,他说:“我当初的梦想完全实现了。正因为有了梦想、有了诗歌,才有了今天的我。其实真正的现实就是一种梦,一种蜃景。现实就像天际和彩虹这种存在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真正让人成为人的,恰恰是梦。梦才是人真正的现实。我对青年朋友的赠言就是:为了现实的生活,去做梦吧。”最后,他又调皮地补上一句:“女人是梦的中心。”
以一瓶墨汁结束
先知穆罕默德曾经留下一句圣训:“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很多阿拉伯知识分子都对中国充满兴趣,中国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同样历史悠久。此外,中国还在近30年里拥有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阿多尼斯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来过一次中国。那时,经济起飞尚未开始,阿多尼斯看到的是处处陈旧伤感的景象:“当时中国的街上都是自行车,还没有汽车。中国作协给我们黎巴嫩作协代表团派的车又长又黑又旧,看上去样子都有点吓人。中国作协派给我们的陪同都是独自一人用餐,他说因为我们用餐享受贵宾待遇,但是他没有资格享受。” 陈旧伤感中,唯一有趣的小插曲来自长城:“我爬长城,走到一段累了,就跟导游说我停在这儿不走了。导游说,你停下的地方恰恰是尼克松爬长城时走累了停下的地方。”
2009年,阿多尼斯的中文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出版,他再次来到中国。看到了旅游开发后的什刹海、由工厂改造成的艺术地标798——当然,还见了一大批中国诗人。他感叹:“除了长城,一切都已改变。”“我的意思是,长城是象征性的表达,并不是说外表建筑方面的改变。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全面的,不光是外在建筑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全面的变革。我非常高兴这样的变革,我也为中国和中国人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非常自豪。”
回来后,阿多尼斯特地为2009年的中国行写了一篇文章:《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说是文章,但行文怎么看都更像是诗歌。文中,一场关于墨汁能否通过安检的争议,被他当做对中国的暂时告别:“然而,我略有伤感,因为机场安检不许我将一瓶中国墨汁带上飞机。那么,我要向构成这墨汁、形成这华丽的黑色液体的一切元素致歉……纸,已在问题的墨汁中旅行,墨汁已在声音中旅行。你呢,声音,你要前往何处旅行?”
除了跟自己对话过的诗人杨炼等人,阿多尼斯对中文作品的阅读并不多,他着重提到了北岛:“对于北岛,我读的不是很多。根据我读到的这些译成法文的诗篇,我认为北岛是一个大诗人。我不能拿他和其他当代诗人相比,因为我还不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我尊重北岛,不光是作为诗人,而是作为人。当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北岛一样,把诗人之美和人之美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生活在流亡里
问:人们形容你是“流亡诗人”,哪里才是你的祖国?
阿多尼斯:对于很多人来说,祖国带有一种政治含义。对于我来说,祖国重要的不是地理的祖国,而是什么地方让我感到自由、有自由的表达,这就是我的祖国。对我来说,我的祖国就是我的语言阿拉伯语,只有通过阿拉伯语,我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我作为人的价值。
问:你怎么理解“流亡”状态?
阿多尼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流亡里,因为人的梦想绝大多数是不能实现的。如果实现了,人们往往又梦想着新的东西。现实和梦想之间总是有一种距离。另外一方面,文学创作是诗人梦想的、通过语言能达到的境界,但往往他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也可以说,诗人不存在于他已经完成的作品中,而是存在于他尚未完成的作品中。还有一个层面是,无论一个人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想、怎么周游世界,都要走向一个最终的流亡地,就是死亡。
所以如果不考虑刚刚谈到的那些因素,光谈政治意义上的流亡是没有价值的。深层意义的流亡是在祖国之内,在自己的语言之内,在社会之内。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流亡的概念被政治利用了。政治意义上的流亡和诗歌意义上的、人道意义上的流亡是没有关系的。
问:你写过一句话,“机器和神明主宰一切”,为什么会把机器和神明放在一起?
阿多尼斯:在阿拉伯语中,我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机械”和“神灵”,是同一个词根,也许这是偶然。但是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其实是反现代化的,因为它是反人的,把人排除在一切之外,是病态的。我认为不以人为中心的都不是现代性,当然这还涉及到现代性怎么定义的问题。
问:你一直致力于阿拉伯诗歌的现代化。在中国,诗歌也面临现代化的问题,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认为现代诗歌不如古代。
阿多尼斯:巧合的是,在阿拉伯世界也有相似的情况。现代化和传统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所有社会,既有现代化的一面,也有传统的一面,这两种文化经常会发生冲突。在阿拉伯社会里,现代化这个词语早在公元八世纪就出现了,诗人评论家围绕诗歌现代化的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阿拉伯历史上的阿巴斯时期,现代诗歌派就取得了胜利。现代化在阿拉伯社会是个老问题了,阿拉伯现代化跟西方文化、跟殖民主义的冲突,使阿拉伯的现代化又有了新的含义。
所以现代化并不是凭空得以实现的,它跟传统有着非常紧密、有机的关系。一个诗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诗人,除非他对传统有充分了解。一个对传统的诗歌语言不了解的人,怎么能说他掌握了现代化诗歌的美学语言?诗人只有了解传统的基础,才能超越、创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无知和忽视,而是在充分了解传统的基础上的一次超越。
问:除了母语外,你还熟谙法语。会尝试用法语写作吗?
阿多尼斯: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人只有一个母亲,但也许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父亲。对我来说,我的创作语言是母语阿拉伯语,而不是我的父亲之语法语。法语对我来说,是一个文化的语言,可以写一些论文。写诗歌,我只能用我发出第一声啼哭的语言:阿拉伯语言。
在法国,也有世界级的法语非母语的大作家、大诗人,尝试用法语创作,例如里尔克。实践证明,他们用法语创作的作品价值不是最高的。诗歌创作可能只能用母语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