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与背景分析,首先描述分析智能建筑领域的主要技术,其次分析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对读者理解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无线通信技术;视频传输技术
引言
高科技产业技术与传统的产业相融合,就有了智能建筑这一概念,智能建筑包含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建筑技术相融合,赋予了建筑全新的意义,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同时在效率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有了很大的改变。
1智能建筑领域内的主要技术
1.1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技术
综合布线技术主要是建立建筑物群以及建筑物内部的传输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能够让建筑物内部的多项信息进行传输,例如设计图文、信息交换设备、语音、建筑物业管理、数据、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以及多媒体通讯设备等之间进行关联。与此同时,还可以关联建筑物内部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铁芯网络。
综合布线系统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组成的,在智能建筑中属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若是智能建筑缺少综合布线系统,那么智能建筑将失去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功能。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其通信传输技术是非常先进的。综合布线系统是国外引进的技术,该系统的技术一直在进行完善和发展,我国对该系统的各项标准制定还不够完善。
1.2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
在智能建筑中,智能宽带网络的使用非常广泛,其中包含了双向网络、电话网络以及通讯网络等,智能宽带的运用对于信息管理、资源收集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太网是近年来首个,其传输率达到了1000米/100M/1Gbps。网络电话在智能建筑中的运用主要是与窄频带数据进行通信以及语音通信。通信网络系统在建筑智能化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实现智能建筑种基本的通信功能,还能够存进智能建筑中各系统之间的交互性,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1.3居住区域智能化
智能建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向住宅园区扩展,并且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开始发展。智能建筑在目前的发展已经逐渐倾向于住宅小区,并且由最初的单一的安全系统,发展到现在的多个综合系统,开启了多功能智能化建筑的时代。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安全性能更高,信息交流更加方便,综合服务管更加便捷和高效。随着近些年数字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居住区域智能化发展也随之进入了全新的階段。在智能建筑中,居住区域智能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如安全防范子系统系统、管理与监控子系统、通信网络子系统、空调系统、以及家电设备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智能化与快速反应速度,大大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活水平。
1.4智能大厦的设备自动化技术
智能大厦的设备自动化技术主要包含了停车系统、电梯系统、照明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以及消防联动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以及监控系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使用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因此使用得并不多,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截至目前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建筑King制设备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厂家产品的应用依然是主体。有需求的用户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需要,将各个厂家的产品以及性能和价格进行对比和考虑,选择符合智能建筑物要求的产品进行运用,让管理控制范围得到扩大。
2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的发展,主要动力是为了让人们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智能建筑应该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体现。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对人们的需要进行有效时间线,同时还可以对人工环境的品质进行提高和改善。在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智能建筑是基本单元,为了让智能化建筑在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得到推广光和发展,需要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注意:
2.1控制网的标准化及其开放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按照智能建筑的发展势头分析,BACnet以及LonMark的标准的实施,将会受到极大的关注。现场总线的发展方向会朝着以太网靠近,同时控制网会将IP技术进行融合。
2.2网络宽带技术的应用
随着经济与互联网的发展,为了让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宽带成为了智能建筑信息系统中的绝对趋势,有利于对信息系统的集成以进行满足。加之光纤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为宽带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宽带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内都有着良好的发展。
2.3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建筑中,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针对旧建筑物的改造问题,在旧建筑物的改造过程中,重新布线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难度比较大。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这一难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无线通讯技术在这一领域内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线智能住宅系统以及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成熟,会让无线通讯在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2.4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统集成的融合
在现目前的智能建筑中,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统集成主要包含了控制网络、电话网络、局域网、双向电缆以及控制信息、数据、视频和语言等。智能建筑中的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统集成技术相融合可以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对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减少,同时可以对资源共享进行有效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的情况出现,促进信息科学管理的发展,推动智能建筑功能性扩展以及对管理信息的开发进行集中,让语音信息以及数据的集成得到实现。
2.5智能建筑的支持系统
智能建筑的发展以及智能建筑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体系中,分别是智能大厦4C建筑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建筑通信技术等。其中智能大厦4C包含了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智能建筑中,网络的运行是最重要的特征,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建筑得以实现,其中网络运行包含了三个层次,分别是设备、控制层以及信息层。设备层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可以说设备层是网络信息处理以及运行的落脚点,没有设备层的支撑,一切网络工作将无法进行。所以,为了让智能建筑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机电设备的改善和升级是一大趋势。
智能建筑的又一大特性是层次链非常强,通过分析可将其划分为五个层次,标准、规范以及积水经济政策等是第一个层次,评估、咨询、设计以及规划和计划等是第二个层次,开通、安装、施工、调试等是第三个层次;运行管理是第四个层次;物业管理以及维护和保养是第五个层次。在这个五个层次中的各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该层次出现缺陷,而层次出现缺陷又会导致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因此智能建筑的支撑体系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重要性地位也越加得到凸显。不仅如此,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通过数据对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规模化、广度化以及深度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模,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浅论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7(22):120+122.
[2]吕俊霞.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J].住宅产业,2013(Z1):64-66.
[3]于少怡.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主要技术与发展趋势[A].天津市电子学会、天津市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九届中国(天津)'2005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市电子学会、天津市仪器仪表学会:,2005:3.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关键词: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无线通信技术;视频传输技术
引言
高科技产业技术与传统的产业相融合,就有了智能建筑这一概念,智能建筑包含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建筑技术相融合,赋予了建筑全新的意义,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同时在效率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有了很大的改变。
1智能建筑领域内的主要技术
1.1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技术
综合布线技术主要是建立建筑物群以及建筑物内部的传输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能够让建筑物内部的多项信息进行传输,例如设计图文、信息交换设备、语音、建筑物业管理、数据、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以及多媒体通讯设备等之间进行关联。与此同时,还可以关联建筑物内部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铁芯网络。
综合布线系统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组成的,在智能建筑中属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若是智能建筑缺少综合布线系统,那么智能建筑将失去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功能。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其通信传输技术是非常先进的。综合布线系统是国外引进的技术,该系统的技术一直在进行完善和发展,我国对该系统的各项标准制定还不够完善。
1.2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
在智能建筑中,智能宽带网络的使用非常广泛,其中包含了双向网络、电话网络以及通讯网络等,智能宽带的运用对于信息管理、资源收集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太网是近年来首个,其传输率达到了1000米/100M/1Gbps。网络电话在智能建筑中的运用主要是与窄频带数据进行通信以及语音通信。通信网络系统在建筑智能化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实现智能建筑种基本的通信功能,还能够存进智能建筑中各系统之间的交互性,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1.3居住区域智能化
智能建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向住宅园区扩展,并且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开始发展。智能建筑在目前的发展已经逐渐倾向于住宅小区,并且由最初的单一的安全系统,发展到现在的多个综合系统,开启了多功能智能化建筑的时代。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安全性能更高,信息交流更加方便,综合服务管更加便捷和高效。随着近些年数字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居住区域智能化发展也随之进入了全新的階段。在智能建筑中,居住区域智能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如安全防范子系统系统、管理与监控子系统、通信网络子系统、空调系统、以及家电设备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智能化与快速反应速度,大大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活水平。
1.4智能大厦的设备自动化技术
智能大厦的设备自动化技术主要包含了停车系统、电梯系统、照明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以及消防联动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以及监控系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使用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因此使用得并不多,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截至目前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建筑King制设备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厂家产品的应用依然是主体。有需求的用户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需要,将各个厂家的产品以及性能和价格进行对比和考虑,选择符合智能建筑物要求的产品进行运用,让管理控制范围得到扩大。
2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的发展,主要动力是为了让人们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智能建筑应该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体现。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对人们的需要进行有效时间线,同时还可以对人工环境的品质进行提高和改善。在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智能建筑是基本单元,为了让智能化建筑在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得到推广光和发展,需要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注意:
2.1控制网的标准化及其开放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按照智能建筑的发展势头分析,BACnet以及LonMark的标准的实施,将会受到极大的关注。现场总线的发展方向会朝着以太网靠近,同时控制网会将IP技术进行融合。
2.2网络宽带技术的应用
随着经济与互联网的发展,为了让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宽带成为了智能建筑信息系统中的绝对趋势,有利于对信息系统的集成以进行满足。加之光纤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为宽带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宽带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内都有着良好的发展。
2.3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建筑中,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针对旧建筑物的改造问题,在旧建筑物的改造过程中,重新布线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难度比较大。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这一难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无线通讯技术在这一领域内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线智能住宅系统以及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成熟,会让无线通讯在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2.4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统集成的融合
在现目前的智能建筑中,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统集成主要包含了控制网络、电话网络、局域网、双向电缆以及控制信息、数据、视频和语言等。智能建筑中的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统集成技术相融合可以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对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减少,同时可以对资源共享进行有效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的情况出现,促进信息科学管理的发展,推动智能建筑功能性扩展以及对管理信息的开发进行集中,让语音信息以及数据的集成得到实现。
2.5智能建筑的支持系统
智能建筑的发展以及智能建筑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体系中,分别是智能大厦4C建筑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建筑通信技术等。其中智能大厦4C包含了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智能建筑中,网络的运行是最重要的特征,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建筑得以实现,其中网络运行包含了三个层次,分别是设备、控制层以及信息层。设备层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可以说设备层是网络信息处理以及运行的落脚点,没有设备层的支撑,一切网络工作将无法进行。所以,为了让智能建筑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机电设备的改善和升级是一大趋势。
智能建筑的又一大特性是层次链非常强,通过分析可将其划分为五个层次,标准、规范以及积水经济政策等是第一个层次,评估、咨询、设计以及规划和计划等是第二个层次,开通、安装、施工、调试等是第三个层次;运行管理是第四个层次;物业管理以及维护和保养是第五个层次。在这个五个层次中的各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该层次出现缺陷,而层次出现缺陷又会导致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因此智能建筑的支撑体系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重要性地位也越加得到凸显。不仅如此,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通过数据对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规模化、广度化以及深度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模,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浅论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7(22):120+122.
[2]吕俊霞.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J].住宅产业,2013(Z1):64-66.
[3]于少怡.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主要技术与发展趋势[A].天津市电子学会、天津市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九届中国(天津)'2005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市电子学会、天津市仪器仪表学会:,2005:3.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