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总说自己不好,你虽然算不上完美,但是,你已经足够好了。请睁开眼,认真看看自己的好,为自己的好点个赞!
当自我否定成为一种习惯
小薇正在女装店里一件又一件地试着花裙子。她对自己的身材很不满意,总觉得自己手臂太粗,穿上无袖的衣裙,裸露出手臂,她觉得很难看,很不自信。其实,她的手臂一点也不粗,跟大多数人比还算纤细。当她抱怨自己手臂粗时,导购小姐马上回应:我的手臂才粗呢,我跟你一比身材实在差太远了。可是导购小姐明明一点也不胖,身材也不差,而且她非常年轻,花容月貌。
这种习惯性的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厌弃与痛恨的情况在很多人的生活里经常出现:
A说:我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直想转行却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人又懒惰,拖拉成性,下班之后就知道上网,也不求上进,意志消沉,没有梦想,生活过得很无望。
B说:我是大龄剩女,又长得不好看,一直找不到对象,也没有人喜欢我,相亲的事情也不积极,内心又缺乏安全感,我觉得自己注定要孤独终老。
C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好,也没有才艺,虽然喜欢写作却没有坚持,工作以后也没有什么专业能力,这份工作干了四五年,整天都在混日子。因为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方面也挺失败,也没有什么朋友,我不知道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D说:我薪水不高,还喜欢乱花钱,始终也没有什么存款,在这个大城市里,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对不起养育我的父母,我一无所有,觉得自己是个毫无价值,彻底完蛋的卢瑟……
但是,他们真像自己所说的那么差吗?
事实上:
A在工作上该做的工作都完成了,这几年也做了挺多事情,生活过得也挺不错,各方面与之前相比也一直在进步。
B也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和独立,独自一人在这个大城市里生活下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并将自己照顾得很好。
C能在一个公司混四五年,每个月能领到还不错的薪水。他说自己性格内向,人际交往方面失败,没有朋友,但这么多年来,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有人愿意帮助他。
D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可是他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一直好好地生活着,吃住有保障,身体健健康康,一直让远方的父母觉得很安心。
所以,很多时候,你并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差、那么不堪。
原来你这么好,你自己却不知道
兰兰在大学里暗恋一个学长,但是学长喜欢另外一个姑娘,不喜欢她,她很伤心。她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又黑又胖。还说自己因为是从农村考进这所大学的,有地方口音,担心同学笑话自己。很多同学看过的书,她也没有看过。英语也不好,很多地方也没有去过,觉得自己很无知,很自卑。
但实际上,她上的大学是211工程高校,全村就她一人考上重点大学。她身高一米六五,身材匀称,眉清目秀,皮肤虽不白皙却青春靓丽。同学从未因为她的口音嘲笑过她,还因为她比较会照顾人,为人热心,赢得室友的喜欢。她成绩优异,每个学期都拿到奖学金。确实有很多书她在初高中时没有读过,但是,她上大学后一年在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近200本。老师和同学们也多次夸她很努力,很优秀。
为什么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总是看见自己的不好?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诉说和抱怨自己有多差?为什么我们总在习惯性地贬低和否定自己?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转身看见自己的好?
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关于自己全部的生活真相,但是其实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眼中的自己,只看到了很小的那部分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
公开的自我,透明真实的自我,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的我;
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的我;
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我 ;
未知的自我 ,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所谓盲目的自我,是有些人总拿着一面能够放大无数倍的放大镜在看自己的缺点,因为看到的缺点如此多、问题如此大,他们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其他部分,那些优点、那些好的,他们统统看不见。他们把那些缺点、问题、失败、不好、坏习惯都等同于自己这个人本身,于是就变成了“我不好”,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也变得很低。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多,变得更好,于是他们不停地挣扎着,努力着,总幻想着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遭遇了一次次失败,于是自我价值感更低,更加看不起自己,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助无用与无能。
这些人总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内心很自卑。他们甚至无法大方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假使有人称赞他,他会认为那是虚伪的社交手段,别人拍马屁而已,不值得当真。
其实,自我价值感与很多因素都有关,如文化、家庭教育等。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很少被父母认可过,也没有被无条件地接纳过。所以他们长大以后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普遍偏低,常常将自己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别人夸我们,说我们好时,我们就觉得自己很好。别人说我们不好,说我们有很多缺点和问题时,我们就觉得难过,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因为我们从未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从未真正看见自己,从未好好悦纳自己。
你选择什么,就会看见什么
如果你觉得自我价值感很低,不妨做这样一个练习——“找自己的优点”。拿出纸笔,坐下来,认真地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尽量多地将其罗列在纸上,至少找10个自己的优点。如果找不到10个,就去问问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问他们在你身上看到什么闪发点。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常常不确定哪些是自己身上的优点,即便那是优点,他也会认为那是缺点。他们常认为自己做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很正常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但是做不好却是因为自己太无能。因此,通过别人的口和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看见自己的好。
在《银色马》中有一个片段:
福尔摩斯接过布袋,走到低洼处,把草席拉到中间,然后伸长脖子伏身席上,双手托着下巴,仔细查看面前被践踏的泥土。“哈!这是什么?”福尔摩斯突然喊道。这是一根烧了一半的蜡火柴,这根蜡火柴上面裹着泥,猛然一看,好像是一根小小的木棍。
“不能想象,我怎么会把它忽略了。”警长神情懊恼地说道。
“它埋在泥土里,是不容易发现的,我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我正在有意找它。”
福尔摩斯说:“我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我正有意找它”。
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一致的。一个杯子里有半杯水,有的人选择看到杯子里空的部分,于是说,只有半杯水。有的人选择看到杯子里满的部分,于是说,还有半杯水。你选择什么,就会看见什么。当你改变,选择去找自己的优势与好,那你就会看到自己有如此多的优点和美好。那时,相信你会发出同样的惊叹:原来我这么好啊!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是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同时看见自己也有完美的那一面。人人都不完美,人人都自卑,我们要带着全局的观念看自己,我的不好只是我的一部分,不等同于我,而且我的那些不好并不影响我的好。就像彩虹中如果有多出一道灰色,那这道灰色并不会影响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丽。
所以,别总说自己不好,你虽不完美,你虽没有好到100分,但是你已足够好,请看见自己的好,为自己的好点赞!
当自我否定成为一种习惯
小薇正在女装店里一件又一件地试着花裙子。她对自己的身材很不满意,总觉得自己手臂太粗,穿上无袖的衣裙,裸露出手臂,她觉得很难看,很不自信。其实,她的手臂一点也不粗,跟大多数人比还算纤细。当她抱怨自己手臂粗时,导购小姐马上回应:我的手臂才粗呢,我跟你一比身材实在差太远了。可是导购小姐明明一点也不胖,身材也不差,而且她非常年轻,花容月貌。
这种习惯性的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厌弃与痛恨的情况在很多人的生活里经常出现:
A说:我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直想转行却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人又懒惰,拖拉成性,下班之后就知道上网,也不求上进,意志消沉,没有梦想,生活过得很无望。
B说:我是大龄剩女,又长得不好看,一直找不到对象,也没有人喜欢我,相亲的事情也不积极,内心又缺乏安全感,我觉得自己注定要孤独终老。
C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好,也没有才艺,虽然喜欢写作却没有坚持,工作以后也没有什么专业能力,这份工作干了四五年,整天都在混日子。因为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方面也挺失败,也没有什么朋友,我不知道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D说:我薪水不高,还喜欢乱花钱,始终也没有什么存款,在这个大城市里,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对不起养育我的父母,我一无所有,觉得自己是个毫无价值,彻底完蛋的卢瑟……
但是,他们真像自己所说的那么差吗?
事实上:
A在工作上该做的工作都完成了,这几年也做了挺多事情,生活过得也挺不错,各方面与之前相比也一直在进步。
B也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和独立,独自一人在这个大城市里生活下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并将自己照顾得很好。
C能在一个公司混四五年,每个月能领到还不错的薪水。他说自己性格内向,人际交往方面失败,没有朋友,但这么多年来,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有人愿意帮助他。
D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可是他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一直好好地生活着,吃住有保障,身体健健康康,一直让远方的父母觉得很安心。
所以,很多时候,你并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差、那么不堪。
原来你这么好,你自己却不知道
兰兰在大学里暗恋一个学长,但是学长喜欢另外一个姑娘,不喜欢她,她很伤心。她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又黑又胖。还说自己因为是从农村考进这所大学的,有地方口音,担心同学笑话自己。很多同学看过的书,她也没有看过。英语也不好,很多地方也没有去过,觉得自己很无知,很自卑。
但实际上,她上的大学是211工程高校,全村就她一人考上重点大学。她身高一米六五,身材匀称,眉清目秀,皮肤虽不白皙却青春靓丽。同学从未因为她的口音嘲笑过她,还因为她比较会照顾人,为人热心,赢得室友的喜欢。她成绩优异,每个学期都拿到奖学金。确实有很多书她在初高中时没有读过,但是,她上大学后一年在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近200本。老师和同学们也多次夸她很努力,很优秀。
为什么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总是看见自己的不好?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诉说和抱怨自己有多差?为什么我们总在习惯性地贬低和否定自己?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转身看见自己的好?
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关于自己全部的生活真相,但是其实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眼中的自己,只看到了很小的那部分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
公开的自我,透明真实的自我,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的我;
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的我;
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我 ;
未知的自我 ,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所谓盲目的自我,是有些人总拿着一面能够放大无数倍的放大镜在看自己的缺点,因为看到的缺点如此多、问题如此大,他们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其他部分,那些优点、那些好的,他们统统看不见。他们把那些缺点、问题、失败、不好、坏习惯都等同于自己这个人本身,于是就变成了“我不好”,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也变得很低。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多,变得更好,于是他们不停地挣扎着,努力着,总幻想着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遭遇了一次次失败,于是自我价值感更低,更加看不起自己,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助无用与无能。
这些人总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内心很自卑。他们甚至无法大方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假使有人称赞他,他会认为那是虚伪的社交手段,别人拍马屁而已,不值得当真。
其实,自我价值感与很多因素都有关,如文化、家庭教育等。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很少被父母认可过,也没有被无条件地接纳过。所以他们长大以后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普遍偏低,常常将自己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别人夸我们,说我们好时,我们就觉得自己很好。别人说我们不好,说我们有很多缺点和问题时,我们就觉得难过,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因为我们从未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从未真正看见自己,从未好好悦纳自己。
你选择什么,就会看见什么
如果你觉得自我价值感很低,不妨做这样一个练习——“找自己的优点”。拿出纸笔,坐下来,认真地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尽量多地将其罗列在纸上,至少找10个自己的优点。如果找不到10个,就去问问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问他们在你身上看到什么闪发点。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常常不确定哪些是自己身上的优点,即便那是优点,他也会认为那是缺点。他们常认为自己做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很正常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但是做不好却是因为自己太无能。因此,通过别人的口和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看见自己的好。
在《银色马》中有一个片段:
福尔摩斯接过布袋,走到低洼处,把草席拉到中间,然后伸长脖子伏身席上,双手托着下巴,仔细查看面前被践踏的泥土。“哈!这是什么?”福尔摩斯突然喊道。这是一根烧了一半的蜡火柴,这根蜡火柴上面裹着泥,猛然一看,好像是一根小小的木棍。
“不能想象,我怎么会把它忽略了。”警长神情懊恼地说道。
“它埋在泥土里,是不容易发现的,我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我正在有意找它。”
福尔摩斯说:“我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我正有意找它”。
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一致的。一个杯子里有半杯水,有的人选择看到杯子里空的部分,于是说,只有半杯水。有的人选择看到杯子里满的部分,于是说,还有半杯水。你选择什么,就会看见什么。当你改变,选择去找自己的优势与好,那你就会看到自己有如此多的优点和美好。那时,相信你会发出同样的惊叹:原来我这么好啊!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是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同时看见自己也有完美的那一面。人人都不完美,人人都自卑,我们要带着全局的观念看自己,我的不好只是我的一部分,不等同于我,而且我的那些不好并不影响我的好。就像彩虹中如果有多出一道灰色,那这道灰色并不会影响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丽。
所以,别总说自己不好,你虽不完美,你虽没有好到100分,但是你已足够好,请看见自己的好,为自己的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