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实验;常见矛盾;课
堂秩序;灵活自主;标准
条件;现实制约;观察现
象;思考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61—02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在化学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则是让学生充分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实验规律、领悟实验精神的最佳途径。实验教学不是抽象的,它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客观事物内部必然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实验也不例外,而在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这些矛盾又呈现着不同的面貌。笔者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遇到了三个主要矛盾,经分析、总结、实践之后有如下体悟:
一、课堂秩序同灵活自主原则的矛盾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但笔者在初步接触化学实验教学时便发现,实验课最显著的问题往往是课堂纪律不好,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多数情况下,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模糊和教师对灵活自主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1.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模糊。在学生初步接触实验教学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将实验作为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手段,而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又未对实验的重要性加以强调,使大多数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处于“好玩”和课本教学的附庸的程度。因此,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学生初步接触实验教学后的后续课堂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如可以多列举化学史上的著名实验以阐明道理。
2.教师对灵活自主原则的错误理解。素质教育的倡导对中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而实验教学中的灵活自主原则便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要求。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自主原则应更偏重于在动脑上。笔者认为计划内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已能够满足要求,相反,过多地在“动手”和“活动”上提倡解放会使大多数学生对实验的严谨和严肃性有所怀疑,进而使本已形成的纪律观念有所松弛,降低约束自己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因此, 以课堂教学效果为引导,充分理解中学阶段“灵活自主”的具体要求, 不拘泥于“灵活自主”的教条,才能保证秩序的良好。
二、实验标准条件和现实制约的矛盾
实验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诸如仪器、药品等,这些物质基础又大部分依赖于地方财政的教育投资。当然,发展经济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硬道理,但若立足于现实,则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更贴近实际。笔者在长期任教于现实资源匮乏地区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就现有条件开发潜在资源。近年来,有许多年轻教师以满腔热情来到落后地区,但放眼缺少东西的现状,不免愤慨,有人便“破罐子破摔”,对实验课敷衍塞责,甚至放弃开展实验教学,这实际上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做法。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才更明智。例如,CO2的制取实验中,若是缺少大理石或盐酸,可用纯碱和H2SO4代替。原理上讲这样会导致反应速率的突增,但若将实验装置改在试管中进行,并在双孔橡皮塞玻璃支管端置一气球,这样既可得到CO2又可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绝对时间的长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认真总结演示实验的经验。演示实验本来就以其设置精心、布局经典成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进行普通实验条件不够充分的地区,演示实验就更为重要。化学实验除了其理论基础外,实验经验和技巧也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虽然演示实验已历数人之手,其注意事项也已上升为理论而被逐条列出,但真正理解并不容易,化学教师的职责便是将这些理论重新转化为感性认识而以更通俗的方式教授于学生。例如,在浓H2SO4的稀释中,应尽量将生活中不同密度、不同温度的物质的混合罗列出以说明注意事项,而不必借助于相对复杂的热学理论。
3.想象实验的适当开展。这里的想象实验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实验方案,而上述地区的条件又严重限制着方案的实施。鉴于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图像记忆”,将头脑中的“图像”采取“元素重组”或“药品置换”等方式改变预想方案,这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更能适应以后的学习和研究。
三、观察现象和思考本质之间的矛盾
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是正常的,这也是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然而,对表象的过分注意有可能会使学生对蕴藏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注意力有所忽视。因此辩证地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实验根据目的分阶相当重要。有些实验是单纯观察性的实验,如碘的挥发、焰色反应等,这些实验的内涵甚少,但对于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和形成丰富的感性“印迹”帮助甚大。因此在进行此类实验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的视角,并把握好时间尺度。而大多数实验,则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现象后给予理论解释的,此时,教师应根据经验及现有知识,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的定位和转移,不能任由学生盲目观察,以免浪费本该用于思考的时间,影响现象分析的进行。
2.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接受者,其基础和素质的不同将直接导致接受重点的差异。一般来讲,理论基础薄弱、自信心差的同学对实验的观察将停留于表面;而基础扎实、素质较好的同学则由于理论掌握良好,很容易产生对实验教学的厌烦心态。这样就导致了接受群体的分化,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教学会有所裨益。对于理论基础差的同学,应严格要求,使其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对于理论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一些大纲外的知识,诸如简单的物理化学、电化学等,这样,可使他们抛弃厌烦心态,在简单实验中有了新的观察侧重点,提升了实验效果。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本来就是矛盾的综合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协调矛盾,真正实现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编后语:作者分析提出的三大矛盾不啻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开启了一盏明灯,尤其是文中的第二大点更是为咱们这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套用作者的一句话,也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真正实现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堂秩序;灵活自主;标准
条件;现实制约;观察现
象;思考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61—02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在化学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则是让学生充分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实验规律、领悟实验精神的最佳途径。实验教学不是抽象的,它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客观事物内部必然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实验也不例外,而在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这些矛盾又呈现着不同的面貌。笔者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遇到了三个主要矛盾,经分析、总结、实践之后有如下体悟:
一、课堂秩序同灵活自主原则的矛盾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但笔者在初步接触化学实验教学时便发现,实验课最显著的问题往往是课堂纪律不好,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多数情况下,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模糊和教师对灵活自主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1.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模糊。在学生初步接触实验教学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将实验作为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手段,而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又未对实验的重要性加以强调,使大多数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处于“好玩”和课本教学的附庸的程度。因此,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学生初步接触实验教学后的后续课堂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如可以多列举化学史上的著名实验以阐明道理。
2.教师对灵活自主原则的错误理解。素质教育的倡导对中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而实验教学中的灵活自主原则便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要求。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自主原则应更偏重于在动脑上。笔者认为计划内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已能够满足要求,相反,过多地在“动手”和“活动”上提倡解放会使大多数学生对实验的严谨和严肃性有所怀疑,进而使本已形成的纪律观念有所松弛,降低约束自己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因此, 以课堂教学效果为引导,充分理解中学阶段“灵活自主”的具体要求, 不拘泥于“灵活自主”的教条,才能保证秩序的良好。
二、实验标准条件和现实制约的矛盾
实验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诸如仪器、药品等,这些物质基础又大部分依赖于地方财政的教育投资。当然,发展经济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硬道理,但若立足于现实,则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更贴近实际。笔者在长期任教于现实资源匮乏地区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就现有条件开发潜在资源。近年来,有许多年轻教师以满腔热情来到落后地区,但放眼缺少东西的现状,不免愤慨,有人便“破罐子破摔”,对实验课敷衍塞责,甚至放弃开展实验教学,这实际上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做法。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才更明智。例如,CO2的制取实验中,若是缺少大理石或盐酸,可用纯碱和H2SO4代替。原理上讲这样会导致反应速率的突增,但若将实验装置改在试管中进行,并在双孔橡皮塞玻璃支管端置一气球,这样既可得到CO2又可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绝对时间的长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认真总结演示实验的经验。演示实验本来就以其设置精心、布局经典成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进行普通实验条件不够充分的地区,演示实验就更为重要。化学实验除了其理论基础外,实验经验和技巧也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虽然演示实验已历数人之手,其注意事项也已上升为理论而被逐条列出,但真正理解并不容易,化学教师的职责便是将这些理论重新转化为感性认识而以更通俗的方式教授于学生。例如,在浓H2SO4的稀释中,应尽量将生活中不同密度、不同温度的物质的混合罗列出以说明注意事项,而不必借助于相对复杂的热学理论。
3.想象实验的适当开展。这里的想象实验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实验方案,而上述地区的条件又严重限制着方案的实施。鉴于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图像记忆”,将头脑中的“图像”采取“元素重组”或“药品置换”等方式改变预想方案,这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更能适应以后的学习和研究。
三、观察现象和思考本质之间的矛盾
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是正常的,这也是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然而,对表象的过分注意有可能会使学生对蕴藏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注意力有所忽视。因此辩证地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实验根据目的分阶相当重要。有些实验是单纯观察性的实验,如碘的挥发、焰色反应等,这些实验的内涵甚少,但对于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和形成丰富的感性“印迹”帮助甚大。因此在进行此类实验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的视角,并把握好时间尺度。而大多数实验,则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现象后给予理论解释的,此时,教师应根据经验及现有知识,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的定位和转移,不能任由学生盲目观察,以免浪费本该用于思考的时间,影响现象分析的进行。
2.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接受者,其基础和素质的不同将直接导致接受重点的差异。一般来讲,理论基础薄弱、自信心差的同学对实验的观察将停留于表面;而基础扎实、素质较好的同学则由于理论掌握良好,很容易产生对实验教学的厌烦心态。这样就导致了接受群体的分化,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教学会有所裨益。对于理论基础差的同学,应严格要求,使其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对于理论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一些大纲外的知识,诸如简单的物理化学、电化学等,这样,可使他们抛弃厌烦心态,在简单实验中有了新的观察侧重点,提升了实验效果。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本来就是矛盾的综合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协调矛盾,真正实现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编后语:作者分析提出的三大矛盾不啻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开启了一盏明灯,尤其是文中的第二大点更是为咱们这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套用作者的一句话,也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真正实现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