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是指专业技能娴熟、爱国爱岗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从“工匠技能”到“工匠精神”的锤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是很重要的内容,创新创业需要学生专注于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并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所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很高的契合度。文章以“分层、分类、分段”三个模块提出立体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并提出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 工匠精神 教育模式 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240;GT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59-02
工匠精神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专业技能娴熟、爱国爱岗、勇于开拓创新。融合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将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不被外界利益所诱惑,能对企业足够的忠诚,同时还应具有服务国家的职业道德;最后,应该不断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开拓,保有持续地创新精神。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自身素养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高涨,但是有些大学生遇事缺乏责任感,做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创业的基本自身素养。但是敬业、责任感、勤奋、恒心和耐力等基本素养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
(二)学生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是需要团队共同努力协作完成的。目前有些大学生只考虑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在团队合作中不够主动,斤斤计较,害怕自己比别人多付出,缺乏沟通和理解,从而降低了整个团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知识上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局限在课堂上,学生大多接触的是理论知识,多数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比赛,但是参与者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真正开始实际经营的团队很少,而且很多创业的思路和计划书的撰写完全由教师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未起到主导的作用。
(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未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没有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创新创业课程未形成体系,内容缺少专业针对性、系统性,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热情高涨,产生了很多创业想法,当时没有形成体系,时间一长就淡化了。另外,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时较少,授课教师也大多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兼课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高。
(五)家庭和社会压力
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经典案例较多,但是没有得到更多地宣传,所以家庭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不希望孩子承担创业的风险;另一方面就算很多大学生愿意突破传统,大胆的进行创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资金、场地和手续等问题。
(六)职业素养的缺失
目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注重硬件、资金和环境等的配套,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责任心、职业担当、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等,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二、“分层、分类、分段”立体化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
“分层、分类、分段”立体化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是指按照专业、课程和讲座三个层次,从专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类别,对大一、大二和大三学年三个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分层”教育
从专业、课程和讲座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层教育,即在大的专业层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更系统地认识;在空余时间邀请优秀创业人才,特别是能产生共鸣的优秀校友来校开展创业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二)“分类”教育
“分类”教育是指從专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类别进行教育。在专业课程方面根据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地改革,将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创业课程的开展要结合思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要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行,要结合企业专家来校园开展讲座等进行。课外实践教育方面首先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其次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兴趣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孵化学生中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三)“分段”教育
高职教育为三年制,创新创业教育分大一学年、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三个阶段开展。大一为启蒙阶段,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程和社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大二为成长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课外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和进行创新产品设计,并且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比赛和技能竞赛,取得一定的成果;大三为成熟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常识,对创业流程和真实企业运营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总指南 目前,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9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指南。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应该增加融入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教学素材和资源,在传统课堂中适当引入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成功创业案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挖掘创业者身上的正能量,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指导与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支即具有工匠精神又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知识的教师队伍。对于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高校应尽量实现创新创业教师的专职化,在校内选出一批既具有工匠精神,又有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并立志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不定时派送教师到企业等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培训、参观、交流,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同时学校推进校企合作,甄选出一批既具有工匠精神,在专业方面也有所突出成就的优秀企业导师,邀请其成为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训。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从学校层面、教学和教师等方面入手,还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检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敬业、吃苦、创新的职业素养,还需要在真实的岗位中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内化理论知识,践行工匠精神。
四、结论
培养师生的工匠精神,能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素养,减少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要想让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具有爱国、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应该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总指南,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上。
[基金项目:2019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C010)。]
参考文献:
[1] 肖海慧.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9(04):101-105.
[2] 张凯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21-23.
[3] 趙俊韬.“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9(23):253-254.
[4] 李涛.基于工匠精神养成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19(01):51-54+71.
[5] 秦波,姚正秀.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01):85-89.
(作者单位: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2.吉首大学医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作者简介:谢光园(1990—),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
(责编:纪毅)
关键词:创新创业 工匠精神 教育模式 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240;GT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59-02
工匠精神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专业技能娴熟、爱国爱岗、勇于开拓创新。融合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将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不被外界利益所诱惑,能对企业足够的忠诚,同时还应具有服务国家的职业道德;最后,应该不断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开拓,保有持续地创新精神。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自身素养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高涨,但是有些大学生遇事缺乏责任感,做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创业的基本自身素养。但是敬业、责任感、勤奋、恒心和耐力等基本素养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
(二)学生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是需要团队共同努力协作完成的。目前有些大学生只考虑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在团队合作中不够主动,斤斤计较,害怕自己比别人多付出,缺乏沟通和理解,从而降低了整个团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知识上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局限在课堂上,学生大多接触的是理论知识,多数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比赛,但是参与者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真正开始实际经营的团队很少,而且很多创业的思路和计划书的撰写完全由教师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未起到主导的作用。
(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未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没有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创新创业课程未形成体系,内容缺少专业针对性、系统性,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热情高涨,产生了很多创业想法,当时没有形成体系,时间一长就淡化了。另外,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时较少,授课教师也大多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兼课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高。
(五)家庭和社会压力
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经典案例较多,但是没有得到更多地宣传,所以家庭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不希望孩子承担创业的风险;另一方面就算很多大学生愿意突破传统,大胆的进行创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资金、场地和手续等问题。
(六)职业素养的缺失
目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注重硬件、资金和环境等的配套,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责任心、职业担当、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等,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二、“分层、分类、分段”立体化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
“分层、分类、分段”立体化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是指按照专业、课程和讲座三个层次,从专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类别,对大一、大二和大三学年三个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分层”教育
从专业、课程和讲座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层教育,即在大的专业层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更系统地认识;在空余时间邀请优秀创业人才,特别是能产生共鸣的优秀校友来校开展创业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二)“分类”教育
“分类”教育是指從专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类别进行教育。在专业课程方面根据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地改革,将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创业课程的开展要结合思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要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行,要结合企业专家来校园开展讲座等进行。课外实践教育方面首先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其次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兴趣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孵化学生中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三)“分段”教育
高职教育为三年制,创新创业教育分大一学年、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三个阶段开展。大一为启蒙阶段,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程和社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大二为成长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课外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和进行创新产品设计,并且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比赛和技能竞赛,取得一定的成果;大三为成熟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常识,对创业流程和真实企业运营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总指南 目前,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9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指南。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应该增加融入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教学素材和资源,在传统课堂中适当引入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成功创业案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挖掘创业者身上的正能量,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指导与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支即具有工匠精神又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知识的教师队伍。对于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高校应尽量实现创新创业教师的专职化,在校内选出一批既具有工匠精神,又有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并立志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不定时派送教师到企业等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培训、参观、交流,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同时学校推进校企合作,甄选出一批既具有工匠精神,在专业方面也有所突出成就的优秀企业导师,邀请其成为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训。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从学校层面、教学和教师等方面入手,还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检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敬业、吃苦、创新的职业素养,还需要在真实的岗位中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内化理论知识,践行工匠精神。
四、结论
培养师生的工匠精神,能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素养,减少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要想让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具有爱国、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应该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总指南,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上。
[基金项目:2019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C010)。]
参考文献:
[1] 肖海慧.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9(04):101-105.
[2] 张凯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21-23.
[3] 趙俊韬.“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9(23):253-254.
[4] 李涛.基于工匠精神养成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19(01):51-54+71.
[5] 秦波,姚正秀.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01):85-89.
(作者单位: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2.吉首大学医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作者简介:谢光园(1990—),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
(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