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后期前臂旋后功能障碍的原因及采用手法理筋、功能锻炼、固定体位转换、中药熏洗等防治措施的疗效。方法:在48例Colles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配合了手法理筋、功能锻炼、固定体位转换、中药熏洗等防治措施。结果:按旋后程度评分:优9例,良35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91.6%。结论:对Colles骨折后期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应以预防为主,而手法理筋、功能锻炼、固定体位转换、中药熏洗等防治措施,疗效显著。
关键词 Colles骨折 前臂 旋后功能治疗体会
Colles骨折又称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临床上常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方法,疗效显著。但笔者也发现,骨折愈合后,肩、腕、肘功能因医患较重视,积极锻炼,功能大多恢复满意,而前臂旋后功能常受忽视,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受限,甚至功能障碍;尤其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有的甚至不能料理自已的生活。自2004年2月以来,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2例,女36例;年龄43~81岁,平均53.2岁;均为新鲜骨折,其中远折端粉碎性并波及关节面11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3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四夹板固定(夹板近端在肘横纹下2~3cm处,远端背侧夹板平掌指关节,桡侧夹板平第一掌指关节,掌侧、尺侧板平腕横纹);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43例,轻度桡偏移位1例,轻度背侧移位2例(倾斜角度小于10°),关节面欠平整2例。
1.2治疗方法
1.2.1手法理筋:每次换药,在维持骨折端稳定的情况下,在腕手部、前臂肱桡肌、屈肌群处进行按揉、捋顺的手法;夹板固定好后,指导患者每天数次用健侧手指自行揉按肘关节周围的肌肉,以酸胀为度。
1.2.2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固定后即指导患者手指握伸、肩、肘关节的合理锻炼,但三周内避免腕臂旋转活动,三周后视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逐步展开。
1.2.3前臂固定体位的转换:骨折后前二周予前臂屈肘90°中立位固定,三角巾悬吊;从第三周开始,改中立位为旋后20°,并逐日增加旋后角度,最后固定于前臂旋后位。
1.2.4中药熏洗:拆除夹板外固定后,即予应用我科验方舒筋洗剂(主要组成: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海桐皮、络石藤、红花、桂枝、大黄)熏洗,早晚各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熏洗后,进行腕、手、肘及前臂旋转锻炼。
2 治疗结果
按照前臂旋后程度进行评分:优90°,良80°,可70°,差50°。本组评定结果:优9例,良35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91.6%。
3 讨 论
引起Colles骨折后期前臂旋后功能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伤严重、复位不良:关节功能及前臂旋后功能恢复相对较差或无效者均为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关节内骨折者。由于桡骨远端出现尺倾角或关节软骨面破坏,下桡尺关节分离,使附着于上面的肌腱扭曲、错位,解剖结构异常,因而影响了旋后功能。笔者体会到,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应严格掌握复位标准,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不应勉强接受一个不良的位置,这是恢复前臂旋后功能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解剖复位有利于缩短愈合及外固定时间,有利于早期活动肢体,本组2例严重粉碎性、波及关节面的骨折,因患者年高,不接受手术治疗,复位效果欠佳,关节面欠平整,最后旋后功能也较差。
(2)手法粗暴、多次整复:将导致骨折部位的血肿扩散,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使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挛缩,折端及附近肌群广泛粘连。如止点附着于桡骨下端桡侧面上的肱桡肌,有支配前臂旋后功能的作用,如果粘连了,对旋后功能将有很大影响。
(3)外固定不当,骨折再移位或外固定时间长,缺乏合理、适度的功能锻炼:夹板固定的优点在于便于拆装调整,有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一般来说,3天后患肢开始肿胀消退,这时应适时调整夹板扎带的松紧度,否则活动手指时可造成骨折再移位,再次加重组织损伤,不得延长外固定时间,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受伤的肢体长期固定,又畏惧疼痛和再移位,而不注意功能锻炼,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不畅,伤肢组织间隙中的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而发生纤维性粘连,亦是导致前臂旋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而去除外固定的时间,从临床实践看,笔者认为4周较合适;有的学者也认为:3~4周去除外固定物,此时虽无明显骨痂,但已有内骨痂愈合,延长固定时间并无积极意义,只会加重废用性骨质脱钙[1]。对粉碎性骨折,笔者认为应适当延长至6周较稳妥。另外,去除外固定后,可带护腕或单托板保护,慎防再损伤。
(4)固定于中立位或旋前位的时间过长:一般认为,骨折复位后的固定体位,原则上应与造成该类骨折的作用机制相反,才使骨折端处于稳定状态而不易发生再移位,Colles骨折也是如此,传统上都是固定于中立位或旋前位,笔者认为,这也是后期旋后功能障碍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骨折的初期,一般为二周内,特别是固定后7~10天,仍有错位可能,不但要照X光照片复查,而且维持中立位较稳妥。因为在前臂中立位时,两骨间隙的宽度和骨间隙的紧张度以及尺桡骨的骨间隙相互对峙,才比较适合人体解剖功能的需要[2]。有利于骨折端稳定而不致发生再移位。两周后,已是血肿机化后期,而折端肌纤维粘连尚未成熟,逐步把中立位改为旋后位,更有利于预防旋后功能障碍。王国平等[3]通过对Colles骨折旋后位固定机理的研究,及临床病例的复位和功能恢复情况的对比分析,也认为Colles骨折旋后位的固定体位是最佳体位。
针对以上可能导致前臂旋后功能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后,笔者认为,骨折早期及拆除固定后的中医康复治疗同样重要,早期的手法理筋,可以纠正骨折后筋络的翻转、扭曲,缓解肌肉痉挛,使关节筋络舒展滑利;而药物熏洗,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由表及里,直达病所,又可取活血舒筋、舒利关节之功;加之适时、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肿胀消退,加速骨折愈合,防止关节僵硬,有助前臂旋后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朱庆生,石凯军.柯力氏骨折.见: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05:459.
[2]陈之白.现代外科治疗学[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545~548.
[3]王国平,孟春,吕荣坤,等. Colles骨折旋后位固定机理探讨[J].中医正骨,1994:6(1).
关键词 Colles骨折 前臂 旋后功能治疗体会
Colles骨折又称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临床上常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方法,疗效显著。但笔者也发现,骨折愈合后,肩、腕、肘功能因医患较重视,积极锻炼,功能大多恢复满意,而前臂旋后功能常受忽视,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受限,甚至功能障碍;尤其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有的甚至不能料理自已的生活。自2004年2月以来,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2例,女36例;年龄43~81岁,平均53.2岁;均为新鲜骨折,其中远折端粉碎性并波及关节面11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3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四夹板固定(夹板近端在肘横纹下2~3cm处,远端背侧夹板平掌指关节,桡侧夹板平第一掌指关节,掌侧、尺侧板平腕横纹);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43例,轻度桡偏移位1例,轻度背侧移位2例(倾斜角度小于10°),关节面欠平整2例。
1.2治疗方法
1.2.1手法理筋:每次换药,在维持骨折端稳定的情况下,在腕手部、前臂肱桡肌、屈肌群处进行按揉、捋顺的手法;夹板固定好后,指导患者每天数次用健侧手指自行揉按肘关节周围的肌肉,以酸胀为度。
1.2.2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固定后即指导患者手指握伸、肩、肘关节的合理锻炼,但三周内避免腕臂旋转活动,三周后视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逐步展开。
1.2.3前臂固定体位的转换:骨折后前二周予前臂屈肘90°中立位固定,三角巾悬吊;从第三周开始,改中立位为旋后20°,并逐日增加旋后角度,最后固定于前臂旋后位。
1.2.4中药熏洗:拆除夹板外固定后,即予应用我科验方舒筋洗剂(主要组成: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海桐皮、络石藤、红花、桂枝、大黄)熏洗,早晚各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熏洗后,进行腕、手、肘及前臂旋转锻炼。
2 治疗结果
按照前臂旋后程度进行评分:优90°,良80°,可70°,差50°。本组评定结果:优9例,良35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91.6%。
3 讨 论
引起Colles骨折后期前臂旋后功能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伤严重、复位不良:关节功能及前臂旋后功能恢复相对较差或无效者均为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关节内骨折者。由于桡骨远端出现尺倾角或关节软骨面破坏,下桡尺关节分离,使附着于上面的肌腱扭曲、错位,解剖结构异常,因而影响了旋后功能。笔者体会到,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应严格掌握复位标准,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不应勉强接受一个不良的位置,这是恢复前臂旋后功能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解剖复位有利于缩短愈合及外固定时间,有利于早期活动肢体,本组2例严重粉碎性、波及关节面的骨折,因患者年高,不接受手术治疗,复位效果欠佳,关节面欠平整,最后旋后功能也较差。
(2)手法粗暴、多次整复:将导致骨折部位的血肿扩散,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使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挛缩,折端及附近肌群广泛粘连。如止点附着于桡骨下端桡侧面上的肱桡肌,有支配前臂旋后功能的作用,如果粘连了,对旋后功能将有很大影响。
(3)外固定不当,骨折再移位或外固定时间长,缺乏合理、适度的功能锻炼:夹板固定的优点在于便于拆装调整,有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一般来说,3天后患肢开始肿胀消退,这时应适时调整夹板扎带的松紧度,否则活动手指时可造成骨折再移位,再次加重组织损伤,不得延长外固定时间,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受伤的肢体长期固定,又畏惧疼痛和再移位,而不注意功能锻炼,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不畅,伤肢组织间隙中的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而发生纤维性粘连,亦是导致前臂旋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而去除外固定的时间,从临床实践看,笔者认为4周较合适;有的学者也认为:3~4周去除外固定物,此时虽无明显骨痂,但已有内骨痂愈合,延长固定时间并无积极意义,只会加重废用性骨质脱钙[1]。对粉碎性骨折,笔者认为应适当延长至6周较稳妥。另外,去除外固定后,可带护腕或单托板保护,慎防再损伤。
(4)固定于中立位或旋前位的时间过长:一般认为,骨折复位后的固定体位,原则上应与造成该类骨折的作用机制相反,才使骨折端处于稳定状态而不易发生再移位,Colles骨折也是如此,传统上都是固定于中立位或旋前位,笔者认为,这也是后期旋后功能障碍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骨折的初期,一般为二周内,特别是固定后7~10天,仍有错位可能,不但要照X光照片复查,而且维持中立位较稳妥。因为在前臂中立位时,两骨间隙的宽度和骨间隙的紧张度以及尺桡骨的骨间隙相互对峙,才比较适合人体解剖功能的需要[2]。有利于骨折端稳定而不致发生再移位。两周后,已是血肿机化后期,而折端肌纤维粘连尚未成熟,逐步把中立位改为旋后位,更有利于预防旋后功能障碍。王国平等[3]通过对Colles骨折旋后位固定机理的研究,及临床病例的复位和功能恢复情况的对比分析,也认为Colles骨折旋后位的固定体位是最佳体位。
针对以上可能导致前臂旋后功能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后,笔者认为,骨折早期及拆除固定后的中医康复治疗同样重要,早期的手法理筋,可以纠正骨折后筋络的翻转、扭曲,缓解肌肉痉挛,使关节筋络舒展滑利;而药物熏洗,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由表及里,直达病所,又可取活血舒筋、舒利关节之功;加之适时、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肿胀消退,加速骨折愈合,防止关节僵硬,有助前臂旋后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朱庆生,石凯军.柯力氏骨折.见: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05:459.
[2]陈之白.现代外科治疗学[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545~548.
[3]王国平,孟春,吕荣坤,等. Colles骨折旋后位固定机理探讨[J].中医正骨,19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