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中国各地城市建設情况看:新建建筑的设计缺乏考虑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风格,城市建设基本上错走了一条千城一面的路子,这对中国建筑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沉重打击。我们的建筑逐渐失去了民族特性,失去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精神依据。建筑民族化,是维持、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我国的建筑界已经开始了对传统建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进行的探索,但并不成熟,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希望新一代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工作者不断补充自己的文化修养与内涵,立足于精神文脉的传承和发扬,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可持续发展;创新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建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创作手法。设计师应该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的艺术观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满足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需要和审美习惯。以下将以贝聿铭设计师的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启示。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
现代建筑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现代建筑,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强, 中国与国际上的信息交流已越来越便捷、快速。当国际上流行一种建筑思潮或流派时, 中国的建筑师都敏锐的觉察到并能快速紧跟国际潮流, 然而中国建筑师汲取和借鉴国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不是仔细研究有关建筑思潮的文化理论, 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在建筑实践中按自己的理解将之编成套路, 并进行快餐式的推广和应用,只注重建筑的物质生产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对人的尊重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断章取义的抄袭、无文化内涵的建筑元素的堆砌,造成中国建筑设计整体上呈现浮躁和平庸的文化表象,少有国际化的优秀作品,本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建筑所产生的文化内涵也有被湮没的趋势。梁思成曾说过:“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材料选用,还是从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的结合上看,都蕴藏着深刻的建筑理念。都是在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中国很多大型古代建筑群体如同一幅巨幅中国画,由外至内,逐步展开其变化的空间,而观者的心情也会随着高潮的出现而跌宕起伏。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还特别注重山林风水,有山、有林、有风、有水,靠山面水、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揖之便。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传统建筑在源远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和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与美,如何让中国现代建筑有自己的风格,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
三、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看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走进博物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江南建筑和苏州园林特有的符号,比如叠落山墙、花窗、月门、庭院和微缩园林小景等。那种经过改造和提纯的传统民居风格,乡土氛围,格外引人注目,既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蕴含的那种简洁和秀蕴之美,又体现出西方现代派抽象画的装饰美和平面美。色彩,是最简单的白色和灰色;材料,是一般的砖、木、钢筋和玻璃;大门用钢架结构,门墙除了小小的一排横式的“苏州博物馆”五个大字和馆标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但扑面而来的却是凝重古典的和谐之美
从小在苏州长大的贝聿铭,虽然身居国外,内心却怀着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一位曾经是苏州最经典园林的小主人的美国建筑师深深的园林情结。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最早就确定的设计理念。“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 “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
贝聿铭大师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启发着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四、结语
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奠定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建筑在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之下,如何保存自己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何把它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贝聿铭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丰富的素材。我们应该不断吸收学习传统元素,挖掘本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尽量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长处,增强创造意识, 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很有可能在21世纪创造出为数更多、世界一流的建筑艺术品,使中华民族在建筑上也跻身于先进的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梁献超,李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 方向华,余保东.浅谈传统建筑对现代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3] 蔡玉兰,刘涛.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4] CCTV《人物》栏目——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为中国而设计》
[5] 黄宇琼.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08,(9)
作者简介:
李晓亚(1979.11-)女,河北唐山(籍贯),学历:大专,现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装修。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可持续发展;创新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建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创作手法。设计师应该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的艺术观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满足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需要和审美习惯。以下将以贝聿铭设计师的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启示。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
现代建筑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现代建筑,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强, 中国与国际上的信息交流已越来越便捷、快速。当国际上流行一种建筑思潮或流派时, 中国的建筑师都敏锐的觉察到并能快速紧跟国际潮流, 然而中国建筑师汲取和借鉴国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不是仔细研究有关建筑思潮的文化理论, 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在建筑实践中按自己的理解将之编成套路, 并进行快餐式的推广和应用,只注重建筑的物质生产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对人的尊重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断章取义的抄袭、无文化内涵的建筑元素的堆砌,造成中国建筑设计整体上呈现浮躁和平庸的文化表象,少有国际化的优秀作品,本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建筑所产生的文化内涵也有被湮没的趋势。梁思成曾说过:“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材料选用,还是从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的结合上看,都蕴藏着深刻的建筑理念。都是在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中国很多大型古代建筑群体如同一幅巨幅中国画,由外至内,逐步展开其变化的空间,而观者的心情也会随着高潮的出现而跌宕起伏。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还特别注重山林风水,有山、有林、有风、有水,靠山面水、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揖之便。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传统建筑在源远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和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与美,如何让中国现代建筑有自己的风格,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
三、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看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走进博物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江南建筑和苏州园林特有的符号,比如叠落山墙、花窗、月门、庭院和微缩园林小景等。那种经过改造和提纯的传统民居风格,乡土氛围,格外引人注目,既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蕴含的那种简洁和秀蕴之美,又体现出西方现代派抽象画的装饰美和平面美。色彩,是最简单的白色和灰色;材料,是一般的砖、木、钢筋和玻璃;大门用钢架结构,门墙除了小小的一排横式的“苏州博物馆”五个大字和馆标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但扑面而来的却是凝重古典的和谐之美
从小在苏州长大的贝聿铭,虽然身居国外,内心却怀着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一位曾经是苏州最经典园林的小主人的美国建筑师深深的园林情结。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最早就确定的设计理念。“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 “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
贝聿铭大师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启发着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四、结语
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奠定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建筑在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之下,如何保存自己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何把它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贝聿铭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丰富的素材。我们应该不断吸收学习传统元素,挖掘本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尽量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长处,增强创造意识, 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很有可能在21世纪创造出为数更多、世界一流的建筑艺术品,使中华民族在建筑上也跻身于先进的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梁献超,李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 方向华,余保东.浅谈传统建筑对现代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3] 蔡玉兰,刘涛.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4] CCTV《人物》栏目——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为中国而设计》
[5] 黄宇琼.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08,(9)
作者简介:
李晓亚(1979.11-)女,河北唐山(籍贯),学历:大专,现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