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2.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4.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先设计了一个体验1分钟的教学环节。先提出活动的时间(1分钟)和内容(可以写字、计算,也可读课文),待学生准备好后,开始1分钟比赛活动。活动虽简短,但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为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铺路。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同时更能充分发挥它机动灵活的课堂教学作用。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2.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4.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先设计了一个体验1分钟的教学环节。先提出活动的时间(1分钟)和内容(可以写字、计算,也可读课文),待学生准备好后,开始1分钟比赛活动。活动虽简短,但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为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铺路。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同时更能充分发挥它机动灵活的课堂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