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据统计,全国高血压患者接近3亿,每年约新增加1千万名患者,且成低龄化趋势。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病关系密切,一半以上心脑血管病与高血压有关,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而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医务人员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外,患者自身的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血压管理是临床药师重要的职责。为此,我们特对临床常见的一些病例进行解析,让广大老百姓重视高血压的管理,并且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身体健康。
案例1:张先生,40岁,既往身体健康,因父亲高血压而中风,因此很担心自己也会得高血压病,前来咨询如何防止高血压的发生?
药师点评: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有很大关系,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增加,但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对血压影响更大,饮食口味过重(摄盐过多或喜欢吃腌制食品,过多酱油)、吃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超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更容易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因此,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当然,如果有高血压的易感因素,定期(每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是必要的。
案例2:李女士,45岁,在义诊中发现血压180/110mmHg,随后在医院复诊,再次确定为高血压,李女士很诧异,为什么有高血压自己不知道?
药师点评:李女士的情况很有普遍性,只有极少数高血压患者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记忆力减退、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对多数患者而言,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升高。有的患者甚至在发生了心脏病、脑卒中时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因此,无任何症状的成人每两年至少测一次血压,有家族史,有高危因素的朋友建议每半年监测一次血压。
案例3:王先生,50岁,教师,血压一直在160/100mmHg,认为目前无任何不适,因此未服用药物。
药师点评:大多数患者与王先生有同样的想法。高血压无自觉症状就需要治疗,有了症状后才进行治疗,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没有症状并不等于不需治疗,因为高血压是“无声杀手”,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全身血管、眼底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如果到这时才进行高血压治疗,这些靶器官的损害已无法逆转。因此,高血压没有症状不等于不需治疗。
案例4:潘先生,40岁,单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血压145/90mmHg,既往体健,无吸烟、无血脂异常,咨询是否需要服用降压药物?
药师点评:高血压需要治疗,但并非都需药物治疗。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来决定何时开始服降压药。低危患者并不需要马上服用药物,应先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3个月,通过限盐、运动、减肥看血压是否能降到正常范围之内,如果血压正常,不需使用药物治疗;如血压仍高,再考虑进行药物控制。
案例5:王奶奶,55岁,高血压10年,一直服用中药降压,血压仍在150/100mmHg,近日因“气促”入院,心脏彩超发现左心室肥大,二尖瓣关闭不全,王奶奶不明白,一直吃降压药物,为什么还会出现血压控制不好的情况。
药师点评:王奶奶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降压药物的选择和降压的目标。尽管传统医学在慢性疾病中很有优势,但是对于高血压,很难用一个中药就将血压控制好。目前国内还是首先推荐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对于推荐用于高血压的药物包括二氢吡啶钙离子拮抗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βB)五类及SPC(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同时,要看药物是否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140/90mmHg以下),且血压日间波动不大。
案例6:杨女士,52岁,高血压5年,尽管使用了降压药物治疗,但血压波动较大,血压最高160/100mmHg,最低时130/80mmHg。详细询问患者用药的情况,自述血压高时每天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1片,血压正常时便不再服用。
药师点评:该患者血压160/100mmHg,需要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服用降压药进行治疗。尽管该患者采用了降血压治疗,血压控制比较理想(130/80mmHg),但血压正常之后是否可以停药呢?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血压正常了,并不代表高血压病好了,正常的血压是在药物作用的情况下的结果,停服降压药物后,会出现血压反弹。因此,降血压药物不能随意停用。生活中,只有出现低血压反应,低血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方可减量或停用降压药物。该患者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是比较理想的,因此应继续原有的降压方案,不可随意停药。
案例7:杜女士,42岁,高血压患者,最近咳嗽2月余,服用多种消炎药物后仍然不见好转,医师仔细询问后发现患者最近更换了降压药物(依那普利),医师怀疑与药物有关,于是停用了上述药物,患者咳嗽情况好转。
药师点评:患者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留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使用的降压药物通常很安全,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很低且较轻,大部分不良反应均是可逆的,停止用药后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如长期服用钙拮抗药可出现踝部水肿,联合小剂量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或利尿药即可消除水肿,并能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普利类(如依那普利)可引起干咳,停药后消失,杜女士属于这种情况。当然,有些不良反应应注意,如β受体阻滞药在哮喘体质的人身上会诱发哮喘,因此应避免使用。
案例8:邓先生,70岁,尿蛋白阳性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经全面检查,患者诊断为高血压肾病。
药师点评:邓先生的经历说明了长期随访,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因为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服用降压药。在服药过程中坚持长期治疗、定期随访,以便观察降压疗效,监测各种危险因素,检查是否有靶器官的损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早期防范。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每1~2个月随访一次,病情较轻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
案例1:张先生,40岁,既往身体健康,因父亲高血压而中风,因此很担心自己也会得高血压病,前来咨询如何防止高血压的发生?
药师点评: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有很大关系,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增加,但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对血压影响更大,饮食口味过重(摄盐过多或喜欢吃腌制食品,过多酱油)、吃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超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更容易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因此,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当然,如果有高血压的易感因素,定期(每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是必要的。
案例2:李女士,45岁,在义诊中发现血压180/110mmHg,随后在医院复诊,再次确定为高血压,李女士很诧异,为什么有高血压自己不知道?
药师点评:李女士的情况很有普遍性,只有极少数高血压患者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记忆力减退、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对多数患者而言,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升高。有的患者甚至在发生了心脏病、脑卒中时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因此,无任何症状的成人每两年至少测一次血压,有家族史,有高危因素的朋友建议每半年监测一次血压。
案例3:王先生,50岁,教师,血压一直在160/100mmHg,认为目前无任何不适,因此未服用药物。
药师点评:大多数患者与王先生有同样的想法。高血压无自觉症状就需要治疗,有了症状后才进行治疗,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没有症状并不等于不需治疗,因为高血压是“无声杀手”,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全身血管、眼底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如果到这时才进行高血压治疗,这些靶器官的损害已无法逆转。因此,高血压没有症状不等于不需治疗。
案例4:潘先生,40岁,单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血压145/90mmHg,既往体健,无吸烟、无血脂异常,咨询是否需要服用降压药物?
药师点评:高血压需要治疗,但并非都需药物治疗。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来决定何时开始服降压药。低危患者并不需要马上服用药物,应先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3个月,通过限盐、运动、减肥看血压是否能降到正常范围之内,如果血压正常,不需使用药物治疗;如血压仍高,再考虑进行药物控制。
案例5:王奶奶,55岁,高血压10年,一直服用中药降压,血压仍在150/100mmHg,近日因“气促”入院,心脏彩超发现左心室肥大,二尖瓣关闭不全,王奶奶不明白,一直吃降压药物,为什么还会出现血压控制不好的情况。
药师点评:王奶奶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降压药物的选择和降压的目标。尽管传统医学在慢性疾病中很有优势,但是对于高血压,很难用一个中药就将血压控制好。目前国内还是首先推荐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对于推荐用于高血压的药物包括二氢吡啶钙离子拮抗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βB)五类及SPC(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同时,要看药物是否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140/90mmHg以下),且血压日间波动不大。
案例6:杨女士,52岁,高血压5年,尽管使用了降压药物治疗,但血压波动较大,血压最高160/100mmHg,最低时130/80mmHg。详细询问患者用药的情况,自述血压高时每天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1片,血压正常时便不再服用。
药师点评:该患者血压160/100mmHg,需要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服用降压药进行治疗。尽管该患者采用了降血压治疗,血压控制比较理想(130/80mmHg),但血压正常之后是否可以停药呢?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血压正常了,并不代表高血压病好了,正常的血压是在药物作用的情况下的结果,停服降压药物后,会出现血压反弹。因此,降血压药物不能随意停用。生活中,只有出现低血压反应,低血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方可减量或停用降压药物。该患者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是比较理想的,因此应继续原有的降压方案,不可随意停药。
案例7:杜女士,42岁,高血压患者,最近咳嗽2月余,服用多种消炎药物后仍然不见好转,医师仔细询问后发现患者最近更换了降压药物(依那普利),医师怀疑与药物有关,于是停用了上述药物,患者咳嗽情况好转。
药师点评:患者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留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使用的降压药物通常很安全,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很低且较轻,大部分不良反应均是可逆的,停止用药后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如长期服用钙拮抗药可出现踝部水肿,联合小剂量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或利尿药即可消除水肿,并能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普利类(如依那普利)可引起干咳,停药后消失,杜女士属于这种情况。当然,有些不良反应应注意,如β受体阻滞药在哮喘体质的人身上会诱发哮喘,因此应避免使用。
案例8:邓先生,70岁,尿蛋白阳性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经全面检查,患者诊断为高血压肾病。
药师点评:邓先生的经历说明了长期随访,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因为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服用降压药。在服药过程中坚持长期治疗、定期随访,以便观察降压疗效,监测各种危险因素,检查是否有靶器官的损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早期防范。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每1~2个月随访一次,病情较轻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