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和两优1号在灵川县种植表现株型较紧凑,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性好,米质优。2017年在潭下镇河边村中稻连片种植3.34 hm2,平均产量9 647 kg/hm2,最高产量9 863 kg/hm2。本文介绍了和两优1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和两优1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023-01
和两优1号是广西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和620S×丙4114(扬稻6号/蜀恢527)杂交选配的杂交一季稻组合(桂审稻2014029号)。广西审定意见及适种范围是可在高寒山区稻作区海拔800 m以下地区、桂北稻作区作中稻,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应注意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可在桂中稻作区的贺州市、河池市、柳州市辖区范围作早稻或中稻种植。2016年在潭下镇黄田村试种,产量达9 732 kg/hm2, 2017年潭下镇河边村中稻连片种植3.34 hm2,表现出株型较紧凑、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现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和两优1号属感温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011年参加桂北和高寒山区中稻组初试,5个试点平均产量7 795.5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3.55%;2012年续试,5个试点平均产量8 910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9.66%;2年试验平均产量8 352.75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6.61%。2013年中稻生产试验平均8 757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9.78%;晚稻参加感光组生产试验平均7 581 kg/hm2,较对照博优253增产5.35%。2017年在潭下镇河边村中稻连片种植3.34 hm2,全生育期135 d,株高116 cm,有效穗数为27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6.9粒,穗实粒数149.1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3.7 g,粒长9.1 mm,粒型长宽比3.4;平均产量9 647 kg/hm2,最高产量9 863 kg/hm2;株型较紧凑,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繁茂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抗性好,米质优。
2 高产栽培技术
和两优1号是水稻审定品种,增产潜力显著,要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性能,必须抓住培肥秧床、培育嫩壮秧、适时移栽、施足基肥、早追肥、管好水分、及时预防病虫害等要点,才有可能获得较高产量[1]。
2.1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嫩壮秧
和两优1号在灵川县作中稻种植,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即可播种,在5月5日前结束,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熟;也可作一季晚稻用种,最迟在6月15日前播种,10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缩短为122 d,也可获得高产,米质更优。播种可采用编织隔层育秧技术,浸种前必须经过选种,剔除不饱满种子,筛选后用种量为15.00~18.75 kg/hm2。播种前30 d沤制秧田,施用45%含氯复合肥600 kg/hm2,腐熟、细碎农家肥22.5~30.0 t/hm2,犁耙均匀,田间保持浅水,播种前用未覆膜的编织布覆盖在平整的秧厢上,铺上3~4 cm厚的泥浆,泥浆不宜过稀,沉降后即可播种。播种时用旱育保姆拌和催好芽的稻种,每5.25 kg旱育保姆拌18.75~22.5 kg干稻种;或在1叶1心时,用15%多效唑500倍液675 kg/hm2均匀喷施苗床。播种后加强秧苗管理,出苗后及时通风炼苗,提高秧苗抗逆性;秧苗期注意及时防治稻象甲;在2.5~3.0叶时,可适当喷施1次可杀得 叶面肥,预防烂秧及补充养分;移栽前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及毒氟磷,预防水稻虫害及水稻矮缩病[2]。
2.2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嫩壮秧有利于返青早、分蘖快、有效分蘖形成早且多,夯实穗大粒多的坚实基础。犁耙田后施入基肥耥平,泥浆沉降0.5~1.0 d后,开好四周排水沟,沟深20~30 cm,开好厢沟,分厢种植,厢面宽4~5 m,沟宽40 cm、深15~20 cm,实行厢垄式栽培。为避免福寿螺危害造成缺苗断行,开好沟后撒施杀螺剂,即可带土插秧。通过比较,插秧较抛秧增产效果明显,缩短直立时间,秧苗生长快,促进低位分蘖,株行距均匀,每蔸禾苗形成比较合适的分蘖群体;抛秧则因株行距不均匀导致每蔸分蘖差异大,造成分蘖、穗实粒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体的结实率。因此,移栽时最好选择插植,选择在阴天、晴天下午或者是阴雨天插植,对秧苗伤害小,插后生长快。移栽秧龄15~18 d,叶龄为4.0~4.5叶,以每苗带1个分蘖为最好,每蔸2苗,插植规格20.0 cm×24.0 cm[3]。
2.3 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根据水稻需肥特点,在施肥上要做到一般田前重、中轻、后补,肥田前重、中补、后控。前重,要重施底肥和返青肥,轻施穗肥,补施粒肥。按照灵川县水稻田土样化验结果,施肥方案采取耙田前施腐熟农家肥15.0~18.5 t/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氨180 kg/hm2、氯化钾120 kg/hm2,或施含氯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基肥,可增施硫酸锌22.5 kg/hm2;移栽后约7 d第1次追肥,用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20 kg/hm2混合撒施;移栽后15~20 d第2次追肥,用尿素7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混合撒施;当幼穗Ⅲ、Ⅳ期时,看苗施穗肥,可补施尿素、氯化钾各30~45 kg/hm2。施肥时保持浅水层,一般3 d左右自然落干,根据天气情况灌(下转第33页)
(上接第23页)
水施肥[4]。
2.4 科學管水,避免长期积水或过度缺水
犁耙后田面保持浅水,在移栽时要求无水层(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除脚印外看不到水层)。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的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跑马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当茎蘖数达穗数苗的90%左右开始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7 d排水露田。抓住晴好天气收割,以防连续阴雨天不利收割,造成减产。
2.5 及时防治病虫鼠害
移栽后第7天左右结合第1次追肥混合撒施移栽田除草剂,在苗期以及移栽后10 d内用药防治稻象甲,移栽后10、20、30 d以及幼穗分化期分别用药防治稻飞虱及水稻矮缩病。灵川县中稻全生育期内主要有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飞虱,近年来稻曲病发生较重,在水稻破口期、抽穗20%、齐穗期必须用75%三环唑、苯甲·丙环唑防治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及其他病虫害。后期稻飞虱对产量影响极大,水稻群体密闭,必须用足药液,提高防治效果。孕穗期至成熟期在田埂及田间投放灭鼠毒铒或诱鼠竹筒,严控鼠害[5]。
3 参考文献
[1] 罗琼,王昆,许靖波,等.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4,28(1):86-91.
[2] 黄自聪.水稻机插秧的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4-35.
[3] 薛亚光,杨建昌.水稻超高产生理特性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9(6):8-12.
[4] 张耗,杜永,杨建昌.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7(8):136-140.
[5] 陆崇敬,秦建桂,李运庆.Y两优087在灵川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2(1):56-57.
关键词 水稻;和两优1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023-01
和两优1号是广西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和620S×丙4114(扬稻6号/蜀恢527)杂交选配的杂交一季稻组合(桂审稻2014029号)。广西审定意见及适种范围是可在高寒山区稻作区海拔800 m以下地区、桂北稻作区作中稻,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应注意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可在桂中稻作区的贺州市、河池市、柳州市辖区范围作早稻或中稻种植。2016年在潭下镇黄田村试种,产量达9 732 kg/hm2, 2017年潭下镇河边村中稻连片种植3.34 hm2,表现出株型较紧凑、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现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和两优1号属感温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011年参加桂北和高寒山区中稻组初试,5个试点平均产量7 795.5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3.55%;2012年续试,5个试点平均产量8 910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9.66%;2年试验平均产量8 352.75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6.61%。2013年中稻生产试验平均8 757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9.78%;晚稻参加感光组生产试验平均7 581 kg/hm2,较对照博优253增产5.35%。2017年在潭下镇河边村中稻连片种植3.34 hm2,全生育期135 d,株高116 cm,有效穗数为27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6.9粒,穗实粒数149.1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3.7 g,粒长9.1 mm,粒型长宽比3.4;平均产量9 647 kg/hm2,最高产量9 863 kg/hm2;株型较紧凑,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繁茂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抗性好,米质优。
2 高产栽培技术
和两优1号是水稻审定品种,增产潜力显著,要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性能,必须抓住培肥秧床、培育嫩壮秧、适时移栽、施足基肥、早追肥、管好水分、及时预防病虫害等要点,才有可能获得较高产量[1]。
2.1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嫩壮秧
和两优1号在灵川县作中稻种植,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即可播种,在5月5日前结束,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熟;也可作一季晚稻用种,最迟在6月15日前播种,10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缩短为122 d,也可获得高产,米质更优。播种可采用编织隔层育秧技术,浸种前必须经过选种,剔除不饱满种子,筛选后用种量为15.00~18.75 kg/hm2。播种前30 d沤制秧田,施用45%含氯复合肥600 kg/hm2,腐熟、细碎农家肥22.5~30.0 t/hm2,犁耙均匀,田间保持浅水,播种前用未覆膜的编织布覆盖在平整的秧厢上,铺上3~4 cm厚的泥浆,泥浆不宜过稀,沉降后即可播种。播种时用旱育保姆拌和催好芽的稻种,每5.25 kg旱育保姆拌18.75~22.5 kg干稻种;或在1叶1心时,用15%多效唑500倍液675 kg/hm2均匀喷施苗床。播种后加强秧苗管理,出苗后及时通风炼苗,提高秧苗抗逆性;秧苗期注意及时防治稻象甲;在2.5~3.0叶时,可适当喷施1次可杀得 叶面肥,预防烂秧及补充养分;移栽前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及毒氟磷,预防水稻虫害及水稻矮缩病[2]。
2.2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嫩壮秧有利于返青早、分蘖快、有效分蘖形成早且多,夯实穗大粒多的坚实基础。犁耙田后施入基肥耥平,泥浆沉降0.5~1.0 d后,开好四周排水沟,沟深20~30 cm,开好厢沟,分厢种植,厢面宽4~5 m,沟宽40 cm、深15~20 cm,实行厢垄式栽培。为避免福寿螺危害造成缺苗断行,开好沟后撒施杀螺剂,即可带土插秧。通过比较,插秧较抛秧增产效果明显,缩短直立时间,秧苗生长快,促进低位分蘖,株行距均匀,每蔸禾苗形成比较合适的分蘖群体;抛秧则因株行距不均匀导致每蔸分蘖差异大,造成分蘖、穗实粒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体的结实率。因此,移栽时最好选择插植,选择在阴天、晴天下午或者是阴雨天插植,对秧苗伤害小,插后生长快。移栽秧龄15~18 d,叶龄为4.0~4.5叶,以每苗带1个分蘖为最好,每蔸2苗,插植规格20.0 cm×24.0 cm[3]。
2.3 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根据水稻需肥特点,在施肥上要做到一般田前重、中轻、后补,肥田前重、中补、后控。前重,要重施底肥和返青肥,轻施穗肥,补施粒肥。按照灵川县水稻田土样化验结果,施肥方案采取耙田前施腐熟农家肥15.0~18.5 t/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氨180 kg/hm2、氯化钾120 kg/hm2,或施含氯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基肥,可增施硫酸锌22.5 kg/hm2;移栽后约7 d第1次追肥,用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20 kg/hm2混合撒施;移栽后15~20 d第2次追肥,用尿素7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混合撒施;当幼穗Ⅲ、Ⅳ期时,看苗施穗肥,可补施尿素、氯化钾各30~45 kg/hm2。施肥时保持浅水层,一般3 d左右自然落干,根据天气情况灌(下转第33页)
(上接第23页)
水施肥[4]。
2.4 科學管水,避免长期积水或过度缺水
犁耙后田面保持浅水,在移栽时要求无水层(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除脚印外看不到水层)。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的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跑马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当茎蘖数达穗数苗的90%左右开始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7 d排水露田。抓住晴好天气收割,以防连续阴雨天不利收割,造成减产。
2.5 及时防治病虫鼠害
移栽后第7天左右结合第1次追肥混合撒施移栽田除草剂,在苗期以及移栽后10 d内用药防治稻象甲,移栽后10、20、30 d以及幼穗分化期分别用药防治稻飞虱及水稻矮缩病。灵川县中稻全生育期内主要有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飞虱,近年来稻曲病发生较重,在水稻破口期、抽穗20%、齐穗期必须用75%三环唑、苯甲·丙环唑防治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及其他病虫害。后期稻飞虱对产量影响极大,水稻群体密闭,必须用足药液,提高防治效果。孕穗期至成熟期在田埂及田间投放灭鼠毒铒或诱鼠竹筒,严控鼠害[5]。
3 参考文献
[1] 罗琼,王昆,许靖波,等.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4,28(1):86-91.
[2] 黄自聪.水稻机插秧的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4-35.
[3] 薛亚光,杨建昌.水稻超高产生理特性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9(6):8-12.
[4] 张耗,杜永,杨建昌.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7(8):136-140.
[5] 陆崇敬,秦建桂,李运庆.Y两优087在灵川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2(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