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一)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天元:关于旅游科研的几点刍议
  彭兆荣:旅游研究:在规训与自由中前行
  白 凯: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的支点和基本方法
  程遂营:旅游学科成熟度与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
  钟栎娜:旅游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朱晓华: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八项注意”
  
  关于旅游科研的几点刍议
  李天元
  
  议点1:科研的范畴。按照词典中的规范解释,科研即“思索与调查,特别是为了去发现新的事实”(The Oxford Minidictionary,1991)。根据这一解释,所谓科研,尤其是指“为了发现新的事实”而去开展的“思索与调查”工作。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国内外很多高校在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和准备论文方面,都鼓励并要求学生通过开展原始调研去发现和揭示某些新的“事实”。原因在于,作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论文不仅是检验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代表性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学生是否已掌握基本的调研技术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
  然而事实上,人们对于科研的认识不限于此。例如,假定某科学家发表了某一实验结果,而其他一些科学家对这一研究结论持有不同看法,则有可能会去重复这类试验,以发现是否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换言之,虽然这类工作的开展旨在确认已有的结论,而并非是为了去发现新的事实,但同样也被视为科研。同样,在高等教育中,为人们普遍认可的科研还包括:在对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已有认识进行回顾和评价的同时,就其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也就是说,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可能是视角的创新,而不一定旨在揭示某些新的“事实”。
  总之,通过开展原始调研去发现和揭示某些新的“事实”固然重要,但针对某一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出某些新的见解或新的视角,同样也具有价值。所以实际上,不论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事实,还是对已有的事实赋予新的认识视角,都应属于科研的范畴,关键在于,该项研究在有关事实的揭示或结论上,或者是在对问题的观察视角上,或是在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上,必须要有新意。
  议点2:旅游科研的性质。时下国内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旅游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其实这未免是一种偏见。对于科研工作的性质或类别,人们多有不同划分。其中一种划分即是将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研究(pure research)和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eh)。基础研究所指的是,这类研究一般没有明显的实用意义或应用价值,而只是填补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需要,其主要意图在于规范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在旅游研究领域中,多年来,由于对基础研究的忽视,对旅游作为学科的发展所造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以有关术语的使用为例。按照国际学术界已有的共识性规范,“休闲”与“旅游”明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人中却有不少人一直在大谈“休闲旅游”,并将其与“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相并列。殊不知,北美学者所称的“lel’sure travel”其实指的是包括“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在内的一切非事务性旅游或消遣性旅游。与之相类似,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学术界已有的规范性共识,“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区域开展的特定类型的旅游活动,国人中却不乏有人在讨论“都市旅游”或“城市旅游”时不作任何说明地大谈发展“生态旅游”。与基础研究相比,应用研究则属于一种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运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某些具体问题。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这种应用研究往往比较容易获得实业界等外部机构的资助。其实,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能够带来有关知识的创新和新“事实”的发现。
  与此相近的另一种划分是将科研工作分为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和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区别略显复杂,因为两者实际上不一定构成对立面。从根本上讲,理论研究的开展旨在深化和规范某一特定领域中的思考或学术认识。理论研究虽然也有可能会涉及原始资料的收集,但所思考的内容比较深入、比较抽象,并且需要通过对已有资料的解释或重新解释,去深化对有关现象的具体理解和抽象认识。经验研究这一术语通常用于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其开展分析的研究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经验研究与基于实例的第一手研究实为同义语。虽然从词义上讲,。所谓“经验”,乃是“基于观察或实验,而非基于理论”(The Oxford Minidictionary,1991)。但在实际上,基于对实例的观察、实验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数据资料而开展的研究,同样也可以为推进有关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人们有必要使用某一理论框架去解释这些数据资料。在旅游研究领域,经验研究通常是国际学术界所强调和关注的重点。
  议点3:方法服务于目的。在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讨论中,所谈及的研究方法类型很多。这些不同类型研究方法之间最常见的区别在于,有些类型是属于实证研究(positivism research),有些则是属于阐释性研究(interpretive research)。按照《社会学词典》(Jary and Jar,/,1991)中的有关解释,“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一种研究途径,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毫无问题地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法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并且这一情况今后仍将会继续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的科学研究方法。事实上,实证研究法本身涉及若干假定,其中包括:A无论是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都有其“真实世界(real world)”存在;B这一“真实世界”是客观的、切实的;c对于这一“真实世界”,人们能够以某种客观的方式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其所组成的现象的理解;D在开展这类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客观的、公正的,并且不为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所影响(value-free);E如果研究工作客观地开展,那么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当会使人们能够准确地描述这些现象的性质及其发生作用的情况,包括这些现象在原因和结果、从属关系以及相互依赖程度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总之,研究结论当能提供具有普遍性的阐释。由于这些作为前提的假定,实证论也受到了很多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社会学家的激烈批评。这并非是说这些批评者对创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持反对意见,也不是说他们反对以客观性为原则去研究问题,而是说他们认为实证研究法不适合用来研究社会现象。理由在于,社会现象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并非呆板不变;此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不可能真正做到与价值观无涉。因此,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行为进行研究,都没有义务去服从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包括旅游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课题确实并非实证研究 法所能胜任。因此,在国际学术界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被人们合称为“阐释性”研究法(interpretive research)或“现象学”研究法(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的一些替代性研究方法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参见Easterby—Smith,Thorp and Lowe,1991;McNeill,1990)。反观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中片面推崇实证研究(甚至不惜追求徒有其“形”伪实证)的倾向,不可不gl起人们的警惕。在这方面,有学者曾提醒人们,“不论从事什么研究活动,研究方法都是我们用来避免欺骗我们自己的工具”(Raimond,1993)。
  (作者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0-06—06)
  
  旅游研究:在规训与自由中前行
  彭兆荣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我国当下的旅游研究与大众旅游一样,进入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研究领域出现在学术框架内要求学术范武、方法等规范的呼声。如果这些呼声是从学术道德和研究体例而发,笔者表示支持;但如果要在旅游研究的学术领域确立一种学科圭臬,笔者表示反对,理由是:为时尚早。
  以目前研究情形来看,“旅行~旅游”的边界范畴还未充分辨识和讨论清楚,比如不同的社会、时代、地缘、人群共同体在“旅行一旅游”中所反映的生产方式、生活践行、文化认知、表述范式上是否一致——比如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间的差异?旅游研究是否只限定于现代大众旅游?产业性消费旅游与当代经济发展是否趋同或背离?中国的大众旅游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旅游研究包括什么基本范畴,由什么知识体系支撑?如果我们对对象的辨析还不清晰,即“规范谁”或“为谁规范”还未确定,规范从何谈起?
  早在公元2世纪下半叶,希腊有一个叫保萨尼阿斯的学者写成了一部洋洋十卷本的《希腊指南》(被认为是文字记录中最早的旅行一旅游指南),即使在今天,它仍可算是最全面、最完整、最深入的“旅游指南”。可惜,绝大多数现代旅游研究者和旅游教学工作者对此人、此事、此书闻所未闻。保萨尼阿斯在《希腊指南》中充当一位真正意义上历史大事件的“导游”,他带领游客和读者从雅典出发,结束于特尔斐,游客和读者跟随他游历古希腊各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景观。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漫长的轨迹中,无论作为文明中构成的基本要素,还是文化母题的重要性,抑或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机部分,“旅行一旅游”都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在后现代的今天,人们甚至还来不及冷静地反思其历史逻辑,它骤然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实,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动物,与旅行一旅游无法须臾分开。由于旅行一旅游的世俗性、日常性、工具性,致使人们忽略了它的内在道理,旅行一旅游也因此成为一个“失落的主题”。玛丽·比尔德提醒人们,对旅行一旅游的忘却就像是对人类自身的失忆,并认为“古典学的核心是旅游”。
  任何规约、规范、规矩、规则、规训,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公共性和社会化约定,它既是对某种公认权力和行为的认可——包括制定法典、确定违法行为、确定惩罚尺度、制定公共规则、制定范武程序等,也是对相互背离的对象化规约。“旅行一旅游”本身具有不断移动和变化的特点,规约却是滞后性的;同时,对“旅行一旅游”的研究又需要学术上的基本规范,所以,“规范什么”是行动的目标,而“何时规范”则是行动的策略。
  就旅游研究而言,对它的定义还见仁见智,原因在于缺乏共识、公认的边界。如果从旅行的原生形态着眼,只要有人类就有了旅行文化;如果从旅游的发生形态来看,古希腊就有了成形的旅游文化;如果从消费旅游形态来看,18世纪中叶的欧洲就出现了消费旅游;如果就大众旅游的形态而论,它是现代移动性(mobility)的衍生物,即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谓“现代性”的产物:一方面表明个人化大规模“大众旅游”(mass tourism)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以其独有的方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种产业,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时尚。所以,“规范的边界”如果缺乏基本的共识,那只不过是一种虚设。
  现代大众旅游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新的社会属性——移动性的产物。“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移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为满足生计而进行的遵循自然节律的移动和迁移,出现了生产、商品、消费、信息、资本、技术、交通、安全、服务等全方位移动。“全球化”致使社会文化出现空前的“流动”,其中人的流动成为主要景观。移动性这一社会属性不仅改变了人们既往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显然,作为特殊的景观,旅游的变化、变迁正在、并还将发生急骤的变化。
  就旅游学科的规制而论,各种形态的研究分支如雨后春笋正在萌生发展,比如近30年旅游人类学在国际学术界呈现出特色性的长足发展,但旅游人类学仍属新学科。狭义的旅游人类学,即指严肃的、专门从事人类学的旅游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才宣告出现。按照旅游人类学家纳什的说法,严肃的旅游人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到努内兹(Nuiez)于1963年发表的关于周末在墨西哥村庄旅游的一篇文章。那个时代也是旅游汇入世界主要工业产业一个部分的历史过程。人类学研究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跟进。格拉本教授甚至将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作为学科性质的)时间定位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旅游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和文化事象尚未基本定型,旅游学的知识谱系还没厘清,学者对我国“旅行一旅游”的研究仍处在摸索过程,我国高校的旅游教学形制总体上从国外引入,多数研究机构还处在搭建平台时期,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边界并来清晰,旅游研究的短、中、长线间的关系没能达成平衡和默契,旅游研究中的多数项目性资源直接来自权力部门,我国旅游规划中的资源评估体系还存在明显缺陷,无论是大众旅游、旅游研究,还是旅游实践,在我国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和探索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匆忙进行各种规范、范式等的工作,笔者认为还未到时机。当然,这并不妨碍旅游研究受制于我国的总体学术研究要求和规范,同时鼓励个体学者自愿从事的一些规律性的研究探索工作。
  (作者为该院副院长,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0-06-07)
  
  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的支点和基本方法
  白 凯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旅游心理和行为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旅游者心理和行为,也包括旅游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心理和行为。在借鉴和赶超国外研究的同时,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 特色研究无疑是国内学者的愿望和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从研究支点和方法使用上加以明晰,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取向: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的基本支点。旅游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使个体和群体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文化视角来看旅游心理和行为,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可接近性和可变性,这也反映出旅游心理和行为受文化影响,呈现“主观一客观、理性一非理性、意识一潜意识”的层级变化。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理论需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活动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这种研究活动必须与所探讨的旅游行为个体或群体心理或行为现象及其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脉络高度契合或符合,即研究中凸显研究者的文化特点和被研究者的文化特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孕育出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的研究理论和成果。
  以文化为支点来探求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理论,笔者认为包括以下3个基本路径:
  (1)借鉴国外旅游心理和行为研究成果,选择本土区域的旅游活动个体和群体来加以应用,获取具有普遍性的旅游心理和行为规律,即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心理异同,来寻求可以解释及预测全人类旅游心理和行为的普遍规律。(2)分析和探求特定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旅游地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立足于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用特定区域研究对象自身的文化意义背景和系统,来寻求他们对于旅游活动和现象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规律。(3)寻求研究对象面对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时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文化影响机制。“文化”是一种集体、社会及历史的概念,这就需要用从研究对象所属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来揭示个体和群体旅游心理和行为发展及差异改变的机制和过程。
  二、质性研究: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理论的初步构建。质性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而言的研究方法,其较注重自然情境的探索,重视情境脉络的影响,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民族志、现象学、扎根理论、传记、历史方法、临床方法等。旅游心理和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个体和群体社会行为,是在旅游活动情境中出现的特定个体及群体心理和行为,其情境性特征显著。
  在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会带有一个模糊的研究聚焦进入旅游活动现场或者旅游情境当中,并随着了解深入,而逐渐聚焦,继而找到有兴趣探索的问题,甚至调整研究的方向。这种研究通路往往会呈现选择研究计划起始点、提出问题、搜索资料、进行记录、分析资料、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初步理论框架等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在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理论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重复记录和分析,深入田野搜集与记录资料,最终在多次循环往复中构建出有价值的理论研究点和理论研究初步框架。
  三、量化研究: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理论的具体检验。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研究往往要使用量化研究来加以检验,其研究初步就是使用心理和行为测度量表。从目前国内相关的旅游心理和行为研究看,多数使用的都是国外相关旅游研究的成功量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理论的出现。而成功量表的出现依赖于大量田野工作中对资料的分析和提炼,即质性研究先行,初步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和测量方法;量化研究跟进,量表和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旅游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中,当建立初步理论或者研究框架后,问卷调查和访谈是使用较多的数据回收方法。大多的调查研究往往采用“相关”或者“横断式”的研究设计,即在同一个时间点,在特定的旅游情境中,采集不同个体或群体的资料,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联。这需要研究者遵循3个基本准则:研究对象特定、研究内容特定和研究情境特定。借鉴一般的心理和行为研究规范,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应该严格遵循以下8个基本研究步骤:聚焦研究问题一提出待答问题或者研究假设一定义研究变量一进行研究设计一搜集研究数据和资料一量化分析资料一获得研究结论一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规范可知,站在文化的支点上,遵循“质性研究(构建旅游心理和行为的本土化初步理论)一量化研究(检验旅游心理和行为的本土化理论)一质性研究(审视和提升旅游心理和行为的理论发展)一……”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文化背景中寻求和创新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理论发展的增长点,在规范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国际学界的接纳和认可,我国旅游心理和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必然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为陕西师大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系副主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副教授;收稿日期:2010-06-07)
  
  旅游学科成熟度与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
  程遂营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河南开封475001)
  学术规范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旅游科学研究在我国开展30多年来,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种种事实表明,旅游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旅游学科的发展还远未成熟,而与之相关的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也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笔者将从旅游与休闲关系的角度,并结合一些似乎已经被旅游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旅游基础理论和方法谈谈旅游研究的几个学术规范问题。
  一、一级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人们在闲暇时间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本地活动或异地活动。本地活动属于休闲、娱乐研究的范畴;异地活动则是旅游研究的内容。在西方乃至我国台湾高校的学科设置中,普遍把休闲、娱乐、公园与旅游等统一归置于休闲学科大体系中,即相当于我国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中的旅游管理方向侧重于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行为学、旅游文化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设置专门的酒店/接待业管理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而我国的旅游学科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设置的,多数高校都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展管理等专业方向,而忽视了休闲与娱乐等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近年来,随着休闲大众化局面的逐渐形成,部分旅游院校开始关注并尝试设立与休闲相关的课程或专业。然而,一个普遍的学术常识是:旅游无法涵盖休闲的内容,用旅游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也无法解决全部的休闲学问题。因此,一个合理的与旅游和休闲相关的一级学科应该是“休闲学”或“休闲与旅游”,而不是“旅游管理”。这样设置,一方面符合休闲与旅游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可以与国际休闲与旅游高等教育相接轨。
  二、旅游管理研究内容、方法与休闲的融合问题。在国内学术界较为通行的旅游基础理论体系中,一般把三要素(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或六要素(行、游、住、食、娱、购)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并没有过多涉及交通、娱乐、购物乃至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很明显,我们无法离开本地居民的消费活动来讨论行、游、住、 食、娱、购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更无法确定旅游收益中哪些部分来自旅游者,哪些来自本地居民的休闲消费。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把休闲、娱乐与旅游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集中对国民休闲行为进行研究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应该说,把工作以外闲暇时间的研究全部纳入休闲与旅游研究的视野,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学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三、现有部分旅游统计规范的调整与完善问题。在国际旅游统计中,世界旅游组织较早地制定了一些标准,这才使得国际社会的出入境旅游绩效具有可比性。但在国内旅游统计方面,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别却相当大。目前,我国旅游学术界和旅游统计部门普遍接受的国内游客界定是以使用较广的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为代表,把国内一日游界定为:离开惯常居住地10千米以上,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而英、法等欧洲国家在统计国内旅游者中强调要在外过夜,也就是说,要外出24小时以上;北美的美、加则用外出距离必须在50英里(80千米)以上来界定国内游客。今天看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与自驾车旅行的逐渐普及,人们的休闲半径正在相对扩大,10千米的国内一日游距离的界定显然已经不能反映国内旅游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惯例对国内一日游客的统计标准作适当调整已是必然的趋势。
  四、旅游与休闲学术研究的支撑体系问题。在旅游和休闲学术研究的诸多支撑体系中,研究性期刊和各种学会(协会)是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量的旅游与休闲学术期刊和学会(协会)涌现出来。以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为例,比较著名的学术期刊包括:《休闲研究杂志》、《休闲科学》、《旅游研究纪事》等三四十种;具有一定规模的学会(协会)和各种志愿性组织如国家娱乐与公园协会、国家休闲研究院、国家疗养性娱乐协会等多达上百个。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旅游与休闲学术期刊主要有《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研究》、《旅游论坛》等不足10种;主要的学会是在中国旅游协会领导(或指导)下的旅游饭店业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等,且其活动的主要形式多以信息交流和联谊为主,缺乏较深的学术探讨,对旅游与休闲理论的发展与进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受到国家法规的限制,各种志愿性组织自由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和休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
  归纳起来看:目前,我国的旅游理论研究成果不少而质量相对不高;旅游研究的方法多属援引或嫁接,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旅游教育的总体规模大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旅游学术研究、旅游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不够等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存在。这一切说明:在目前状况下,奢谈我国旅游学科的成熟还为时过早,旅游研究的学术进步与逐渐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为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10-7-30)
  
  旅游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钟栎娜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2.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香港九龙)
  2007年,Bob MeKereher等教授调查了35本国际知名旅游学术期刊357封退稿信以研究旅游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与学术规范,研究结果表明,74.3%的退稿原因是没有清晰表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缺乏效度。由此可见,在论文中详细的陈述其研究方法并证明研究的效度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学术规范和优秀论文的重要标准。纵观以《旅游学刊》为代表的旅游学术论文,很多都提到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在定量分析的文章中。但是对于研究方法中关于信度与效度表述,仍然未能称之为清晰和详尽。笔者在此就如何提高旅游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一、研究信度和效度的定义和重要性。旅游研究同各种社会行为科学研究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个“准确”的方法获得“真”的知识。信度就是研究本身的准确程度,即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获得正确答案的程度,即研究方法能够获得所要目标的代表性程度。结合旅游研究涉及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情景下做一个更具体的解释:旅游量化研究中最普遍的研究方法是问卷法,假设设计一份问卷测量游客对于北京旅游的满意程度,如果问卷在多次随机抽样中所得到的结果变化不大,可以认为研究是比较有信度的。而如果问卷只测量了游客对北京的景点是否满意,缺乏对旅行社和酒店是否满意这样的重要项,该研究是缺乏效度的,即问卷的结果并不能完整真实地估计研究者所需要测量的“真实”。旅游定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访谈法和观察法,假设在旅游地社区做访谈调查,如果社区居民真诚地回应了研究问题,即研究信度较高,如果精心挑选的样本能很好地代表整体,即研究比较有效度。通过简单的解释,可以发现信度是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效度是信度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一个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一定是对于研究方法有详细的表述以证实其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学科,提高其学术规范的重要一步就应该是提高对信度和效度的重视。
  二、信度的测量与确保信度的一般技术。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来显示研究方法是否准确。传统分析信度的办法主要考虑两个因素:时间和题项。再测信度就是比较两次日期不同测试的相关系数,而折半系数就是比较同一概念测试题项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表示研究的信度越高。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是同时检测时间、题项的综合信度,即克朗巴哈系数(a系数)。一般来说,该系数愈高,即研究工具的信度愈高。在基础研究中,信度至少应达到0.80才可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达到0.70就可接受,大于0.70属高信度,而所有低于0.35则为低信度,必须予以拒绝。
  提高和保证信度的主要方法有:(1)明确测量的面向,比如清晰地向受访者说明想要测量的内容。(2)使用多种指标。如果研究者发现某个题项的一致性不高,可以尝试用多个下一级指标测量的方法来解决。(3)可以用使用预试、前导研究及重复测试等方法修改测试工具来提高研究的信度。
  三、效度的测量与确保效度的一般技术。效度是对研究方法进行评价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分为内在效度(测试研究设计能正确说明研究结果的程度)和外在效度(测试研究结果能普遍推论到母群或其他相类似情境的程度)。期刊论文大多主要偏向论证研究的内在效度。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论证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即研究者通过专家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论证测量工具涵盖到所有的变量。但是对于定量研究来说,更好的办法是测量研究方法的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很好地检验模型的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判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一般来说每个潜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值>0.5,AVE值>0.5,即意味着收敛效度较好。每个潜在变量的AVE均方根大于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则表明区分效度较好。外在效度常用测量指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以测量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测试群体的测试效度,在单独的研究较少见到。
  提高和保证效度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以及删除载荷小于0.4的低相关变量,可以获得比文献综述或者焦点访谈更好的内在效度,但要注意因子删减需结合理论。(2)通过样本的选择和外在环境的控制来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比如想研究到北京旅游的游客,从只在飞机场取样推广到同时在火车站、旅游景点取样会大大提高研究效度。(3)从研究的过程中注意提高研究的效度。Stanley和Campbell等人提到选择样本、历史事件、受试成熟度、重复测试、测试工具、回归趋中、对象流失、实验偏差等都会影响到内在效度,所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这些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
  总的来说,效度和信度都是一个一元但多维的概念,即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可以从很多方面、多种渠道去证明,没有一个方法是绝对适用证明一切研究可信和有效的,也没有技术能保证研究一定是可靠真实的,研究者并不需要从各个角度去证明自己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讨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出旅游研究者应从研究之初即重视研究方法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在研究方法的编制、实施、运用和解释整个过程采取越来越谨慎、客观和科学的态度,以及越来越精确地要求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并且在最后的论文中能够找到可以让自己和读者信服的理由去证明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以说明其科学性,这便是旅游研究学术规范的一大提高。
  (作者为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收稿日期:2010—08—07)
  
  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八项注意”
  朱晓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研究》编辑部,北京100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能否“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拥有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科学论文,对于每一位科学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却存在着“重科研、重发表、轻写作”的两重一轻的不良弊端。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整个过程,涉及选题、立意、收集数据与资料、逻辑梳理、结构搭建、图表制作、文字写作与润色、文献引用及其格式、论文版式设计和投稿等诸多环节。虽然科研论文是建立在科研活动基础上,达到论文的创新性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笔者总结个人科研与作为《地理研究》稿件责任编辑的心得,提出了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过程中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八项注意”,以与广大读者、作者共勉。
  第一项:注意论文应题文相符,题名通顺、独特,不应空泛、笼统。论文题目的确定,来自对论文主旨的高度概述和综合,它浓缩了论文所基于的主要方法和开展的核心工作。一篇论文的行文、数据分析等均应紧密围绕论文题目来开展,应题文相符。论文题名应恰当、独特,从题目中就能体现出本论文工作的主旨与核心。题目不应空泛、笼统,要与正文相呼应,题目过长(超过20个汉字)、过大(超出论述的主题,如“论旅游科学……”,大题小做)、过小(没有反映论文主旨,小题大做)、过旧(重复已有题目)与语句逻辑不通均应注意避免。
  第二项:注意论文数据资料应来源准确、翔实、充分。一篇论文是否立论有据,其依托的就是来源准确而翔实的数据。数据资料来源务必交代清楚,不能使用“数据来源于相关文献”或“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等模糊的话语。数据资料本身如果仍需要补充,甚至是陈旧贫乏,论文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
  第三项:注意对文献应把握有度。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一篇论文对同领域文献的掌握和全面地梳理,反映了论文是否立足在相关领域创新的前沿。对于文献的把握有度,力求能全面系统,至少也要做到对本学科主流期刊近五六年主要研究文献的基本熟悉。
  第四项:注意论文应具有逻辑结构。合理畅顺。论文的撰写应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合理畅顺逻辑结构的论文其立意能够得到层层递进地表达,阅读起来也会感觉一气呵成。一篇条理不强、逻辑混乱的文章,基本上不会通过编辑部初审。
  第五项:注意论文图表应制作规范、美观,与行文紧密结合。图表制作的规范、美观,会给通篇论文以良好的外在形式,通过这一好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出文字所不能发挥的直观效果,为有效提升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价值服务。一篇论文的图表质量(包括图表的类型选择、图表的标识、字体、字号、清晰度、数字表达、比例尺与中英文标题、是否跨页排版等)如果给评审者的印象是规范美观、较为规范或者是还有待改进、问题较多,甚至是认为图表含义不清、制作粗劣,这些都会给论文评审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好的图表同时也要与行文紧密结合,行文中应给出对应的图表位置标识。
  第六项:注意论文应写作规范、行文通顺。排版规范、美观。作者应认真研读拟投稿期刊的征稿要求,严格按照其要求撰写稿件,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位置、不同段次顺序结构的编排、图表数量的限制与规范制作及其中英文标题的位置、字母与数学符号和公式的准确使用、文献的引用方法(顺序编码制与“著者,出版午”制不应混用)等应力求规范,符合拟投稿期刊的要求。
  在文字表述上也应力求行文通顺,叙述使用第三人称,简明确切。
  不同期刊,其全文排版格式会有一定的差异,在一篇论文写作完成之后,应将其按照拟投稿刊物的要求,排版规范、美观。无论如何,将自己最完美的“作品”呈现出来,会多少打动期刊编辑与评审专家的心,从而留下较高的“印象分”,以提高论文评阅的通过率。
  第七项:注意参考文献注录项信息应齐全,格式规范。参考文献作为一篇论文最容易出错的“硬伤”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作者忽略的部分。不同期刊对论文、专著、报纸、报告、文集、学位论文、电子文献等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不尽相同,作者在投稿前应认真研读拟投稿期刊最新刊文或是其征稿简则,了解其参考文献的规范形式要求,仔细注意自己论文参考文献的作者、文献题名、来源期刊名、年份、卷(期)、页码等注录项信息是否齐全,作者人名、卷(期)、页码等信息不应疏漏,格式排版应与拟投稿期刊完全相同。只要稍下工夫,稍微细心与耐心一些就完全可以做到,这也是减少论文“硬伤”的重要环节,体现出作者良好、扎实、全面的科研基本功。
  第八项:注意投稿前应认真通读全文。做自己论文的第一个读者和“评审人”。写作好了一篇论文之后,在投稿之前应认真地通读一下自己的论文,在将其交给编辑、专家评审之前应仔细地检查自己的“产品”,全面审视和发现自己论文中的错误和不足,尽可能消灭可能存在的语句不通、错字、别字,检查参考文献是否齐整、规范,是否出现图表跨页现象,全文排版是否美观、规范等等,反复修改、加工与润色,真正成为自己论文的第一个读者和“评审人”。唯有自己对自己的稿件认真负责,才能让编辑、专家对你的稿件认真负责!
  (作者为该所副研究员,博士;收稿日期:2010—07-21)[本期栏目责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宋志伟]
  ·预告·
  2010年第11~12期笔谈主题为“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
  2011年笔谈主题分别为:
  第1~3期“关于‘旅游法…;
  第4~6期“产业融合与旅游”;
  第7~9期“出境旅游”;
  第10—12期“城乡统筹与旅游”。
  欢迎踊跃投稿。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基于公司层面,以北京奥运会为例研究了重大节事的经济效应;采用事件研究法和趋势分析法,选择奥运板块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奥运会这一重大节事的短期与长期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申奥成功事件具有显著的经济刺激效应;从长期来看,奥运筹备期间体现出一定的财富积累效应。总体上来说,研究证实,北京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在微观层面是有限的,这一结论适用于经济总量较大情况下重大节事的经济影响评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Salop圆周城市模型,在区域旅游产品特征及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最佳合作方式及实现条件;考虑区域旅游地合作方式对利润及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通过区分区域旅游地的资源导向和市场及形象导向型两种常见情况,引入两阶段博弈法,按照两种区域旅游利润最大化的合作方式分别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区域旅游合作是基于旅游产品的差异、同质化程度,采取不同的协调方式进行的,主线
期刊
[摘要]借助GeoDA软件对我国农村居民一日游现状及出游目的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国内农村居民一日游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格局;②一日游率与一日游人均花费的高值集聚区域很明显;③不同出游目的的一日游人数比例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不稳定格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波动;④基本层次的探亲访友、游览休闲旅游已形成广阔的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而专业层次
期刊
[摘要]文章立足分形信息论新视野,选取等级信息维和空间信息维两项指标,对苏州休闲设施系统的结构分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首先,苏州休闲设施系统的等级结构及空间结构均具有分形特性,信息维数深入刻画了休闲设施系统的结构分异特征,也为休闲设施系统的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优化判定的标准。其次,苏州休闲设施系统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核心松散一外围紧致的分形递变趋势,自组织能力的离心化现象较突出。这种结构模式
期刊
[摘要]基于北京“非典”期间的社会经济运行情况,针对12个北京旅游特定产业进行社会实验。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比较确定了产业旅游供给比例,推算了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及旅游就业人数等核心指标,并与北京旅游卫星账户(2004)估算出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对比讨论,为旅游卫星账户中关键指标的判别提供了一种简易的辅助性方法。  [关键词]社会实验;北京旅游卫星账户;产业旅游供给比;旅游业增加值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文章将经济系统脆弱性理论引入旅游城市研究,以我国传统旅游城市桂林为例,构建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测度1999-2009年桂林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表明,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本质上是结构型脆弱性,产业多元化发展总体上能够降低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但桂林产业多元化是围绕旅游业建立,旅游业的波动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震荡,表现出较高的脆弱性。根据研究结论,文
期刊
[摘要]文章采用SPSS18.0和AMOS17.0数据分析软件对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构建重大事件国内游客感知价值的测量维度模型,并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感知价值包括服务价值、美感价值、效用价值、愉悦价值、感知价格、方便价值等6个测量维度。②上海世博会游客感知价值在服务价值、美感价值、效用价值、愉悦价值等维度上测量均值较高,整体感知价值达到满意水平;相对而
期刊
旅游经济体是旅游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例的经济体,中国有很多旅游经济体,新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如张家界旅游经济体,传统的如黄山旅游经济体、泰山旅游经济体,等等。
期刊
2011年5月21至22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旅游研究:前沿·理性·责任”,旨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聚合旅游产业的研究者、规划者、参与者,集中讨论未来五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关注,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同时,庆祝《旅游学刊》创刊25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测评其游客满意度指数有助于该类型旅游地的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游客期望、游客体验、游客评价、后旅游4个旅游活动阶段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并对典型文化创意型旅游地——北京798艺术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798艺术区的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教为3.6581,游客满意度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