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活动特点,提出了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平衡”与焦虑,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 主体; 平衡与焦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34-001
传统中学体育教学的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主要是“教”“学”“练”三个环节要取得最佳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过去的体育课偏重于增强学生体质,不少教育部门也曾把体育课上的运动负荷和密度大小,作为衡量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长期以来,教师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注意,不同程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本人就如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运用学生的“主体”“平衡”与消除“焦虑”来提高课堂教学做出了如下探讨。
一、勿忘主体
我先举个例子,我清楚地记得去年的一节篮球课,教学内容是运球急停急起技术。上课了,我根据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教学,先是讲解示范,接着原地徒手练习,然后无球急起急停练习,再接着一人一球在教师哨声指挥下练习,一套练习下来,我发现有的学生的急起急停技术做的还不到位,我又来了几次无球的强化练习,正当我陶醉在自己的教学中时,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老师,能不能让我们自己玩会儿啊?”我抬头一看,原来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正对我不满地喊道。我想也没想便断然拒绝:“不行,你看看你们的最基础的技术都没学好,怎么能自己玩?”“那我不学了还不行吗?”说完那学生一甩手走了,离开了课堂,我当时愣了一下,学生也都看着我,当时我是既尴尬又恼火。我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备课,手把手的教你们技术,你们却这么对我。 事后,我静下心来好好的反思了下自己。教材没有错,大纲没有错,教师教学的好心也没错啊,那错在哪里呢?我突然意识到,会不会在课堂上我控制得太多,统得太死,让他们动就动,不让他们动就不动,我变成了一个掌控者,一个指挥者,太霸道了,叫谁谁都不乐意啊,即便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一下明白了,原来毛病在我自己身上。在后来的体育课上,我郑重地向同学们坦诚了自己的反思,谈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也给了我一阵理解和支持的掌声。上次那个同学也主动向我赔礼道歉。从那开始我的体育课变了个样,课堂一下子变活了,学生变活了,学习效率也切实提高了,教师教的也轻松了。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发挥其积极性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进行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平衡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提出新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反应,教学中学生初试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在心理上产生兴奋、紧张、异常畏难、激动、满足等各种状态。此时,特别要注意畏难、失败的学生,以及怕引起别人的议论,甚至怕出洋相的学生(例如我在一节课上让一个比较胖的同学进行立定跳远的测试,过程中把肚子的肥肉漏出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他就很不愿意在同学面前练习),应针对个别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
三、消除焦虑
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容易引起学生紧张情绪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运动技术动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体操项目等,这些动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容易失误受伤,在初学阶段一般人的恐惧心理比较大,特别是那些小心谨慎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另一种情况是在体育课的各种形式的成绩考核和教学比赛时,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体育课的一般教学和运动练习,常常是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动作,不要求完成整套的熟练动作,同时又有教师示范、指导和保护、帮助,学生情绪一般不太紧张;而进行成绩考核或举行教学练习性的比赛时就不同了,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技术动作,并且要达到熟练技巧的程度,这就会增加他们的心理紧张。
运动成绩的考核和教学比赛具有类似竞技运动比赛的特点,学生要成绩、争输赢的动机十分强烈,这样又会增加他们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活动强度。体育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环节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考核和教学比赛前,要像技术训练一样,做好心理准备。例如采用模拟心理训练,消除紧张情绪。我在教学比赛中,就有意识地安排强手,使学生情绪紧张起来,让他们学会控制紧张情绪,或者有意识地安排较弱的对手,当其情绪处于较低的水平时,使学生学会调动和维持自己情绪力量,以保证较充沛的情绪。在进行这些类似于实际的现场运动比赛时,有计划地为学生设置针对性的运动条件, 使他们的情绪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但又控制其强度,不使其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能自我控制的较高水平,并且逐步练习运用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类似训练,就能够为学生提高运动成绩创造有利的条件。没有或缺少此类训练,一旦学生进入考核或比赛,常常会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事故,如身体受伤,损坏器械,甚至有意外伤人、打架等等。在考核和教学比赛中,还可采用相应的肌肉关节放松,呼吸减慢,注意集中于放松部位以及放松性自我暗示等手段,以配合消除紧张情绪。
不少教师并不十分注重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在教学中,当学生情绪紧张时,性格急躁的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鼓励或批评的办法,当这些办法不见效果时,就采取自然适应的办法。这样做,对有些本身具有一定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可能有促进作用,但对一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则会越来越糟糕,造成情绪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一遇到类似的比赛场合,就会自发地使情绪紧张起来。因此体育教师要像技术动作训练一样,认真地进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列入正常的体育教学,我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勿忘学生“主体”,重视学生心理“平衡”,适时适当消除学生“焦虑”,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周.《体育运动心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2]刘填年.《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填年.《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 ; 主体; 平衡与焦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34-001
传统中学体育教学的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主要是“教”“学”“练”三个环节要取得最佳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过去的体育课偏重于增强学生体质,不少教育部门也曾把体育课上的运动负荷和密度大小,作为衡量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长期以来,教师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注意,不同程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本人就如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运用学生的“主体”“平衡”与消除“焦虑”来提高课堂教学做出了如下探讨。
一、勿忘主体
我先举个例子,我清楚地记得去年的一节篮球课,教学内容是运球急停急起技术。上课了,我根据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教学,先是讲解示范,接着原地徒手练习,然后无球急起急停练习,再接着一人一球在教师哨声指挥下练习,一套练习下来,我发现有的学生的急起急停技术做的还不到位,我又来了几次无球的强化练习,正当我陶醉在自己的教学中时,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老师,能不能让我们自己玩会儿啊?”我抬头一看,原来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正对我不满地喊道。我想也没想便断然拒绝:“不行,你看看你们的最基础的技术都没学好,怎么能自己玩?”“那我不学了还不行吗?”说完那学生一甩手走了,离开了课堂,我当时愣了一下,学生也都看着我,当时我是既尴尬又恼火。我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备课,手把手的教你们技术,你们却这么对我。 事后,我静下心来好好的反思了下自己。教材没有错,大纲没有错,教师教学的好心也没错啊,那错在哪里呢?我突然意识到,会不会在课堂上我控制得太多,统得太死,让他们动就动,不让他们动就不动,我变成了一个掌控者,一个指挥者,太霸道了,叫谁谁都不乐意啊,即便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一下明白了,原来毛病在我自己身上。在后来的体育课上,我郑重地向同学们坦诚了自己的反思,谈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也给了我一阵理解和支持的掌声。上次那个同学也主动向我赔礼道歉。从那开始我的体育课变了个样,课堂一下子变活了,学生变活了,学习效率也切实提高了,教师教的也轻松了。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发挥其积极性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进行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平衡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提出新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反应,教学中学生初试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在心理上产生兴奋、紧张、异常畏难、激动、满足等各种状态。此时,特别要注意畏难、失败的学生,以及怕引起别人的议论,甚至怕出洋相的学生(例如我在一节课上让一个比较胖的同学进行立定跳远的测试,过程中把肚子的肥肉漏出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他就很不愿意在同学面前练习),应针对个别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
三、消除焦虑
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容易引起学生紧张情绪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运动技术动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体操项目等,这些动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容易失误受伤,在初学阶段一般人的恐惧心理比较大,特别是那些小心谨慎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另一种情况是在体育课的各种形式的成绩考核和教学比赛时,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体育课的一般教学和运动练习,常常是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动作,不要求完成整套的熟练动作,同时又有教师示范、指导和保护、帮助,学生情绪一般不太紧张;而进行成绩考核或举行教学练习性的比赛时就不同了,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技术动作,并且要达到熟练技巧的程度,这就会增加他们的心理紧张。
运动成绩的考核和教学比赛具有类似竞技运动比赛的特点,学生要成绩、争输赢的动机十分强烈,这样又会增加他们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活动强度。体育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环节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考核和教学比赛前,要像技术训练一样,做好心理准备。例如采用模拟心理训练,消除紧张情绪。我在教学比赛中,就有意识地安排强手,使学生情绪紧张起来,让他们学会控制紧张情绪,或者有意识地安排较弱的对手,当其情绪处于较低的水平时,使学生学会调动和维持自己情绪力量,以保证较充沛的情绪。在进行这些类似于实际的现场运动比赛时,有计划地为学生设置针对性的运动条件, 使他们的情绪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但又控制其强度,不使其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能自我控制的较高水平,并且逐步练习运用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类似训练,就能够为学生提高运动成绩创造有利的条件。没有或缺少此类训练,一旦学生进入考核或比赛,常常会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事故,如身体受伤,损坏器械,甚至有意外伤人、打架等等。在考核和教学比赛中,还可采用相应的肌肉关节放松,呼吸减慢,注意集中于放松部位以及放松性自我暗示等手段,以配合消除紧张情绪。
不少教师并不十分注重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在教学中,当学生情绪紧张时,性格急躁的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鼓励或批评的办法,当这些办法不见效果时,就采取自然适应的办法。这样做,对有些本身具有一定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可能有促进作用,但对一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则会越来越糟糕,造成情绪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一遇到类似的比赛场合,就会自发地使情绪紧张起来。因此体育教师要像技术动作训练一样,认真地进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列入正常的体育教学,我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勿忘学生“主体”,重视学生心理“平衡”,适时适当消除学生“焦虑”,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周.《体育运动心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2]刘填年.《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填年.《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