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北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优势产能过剩转移与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的现实,关注区域发展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河北省化解优势产能过剩问题和实现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河北省应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契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双战略;河北省;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25-02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都很低,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和压力都很重。就河北省而言,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河北省已然成为环保问题的重灾区,而内环京津两大直辖市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着河北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京津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河北省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经济与环境协调能力较弱的现实与需求之间出现极大反差。促进河北省本省乃至京津冀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借“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本省的发展空间都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能跟上时代需求的节奏。
一、双战略协同条件下河北省自身建设机遇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河北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长期以来因产业结构偏重带来的严峻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因产能过剩需要化解的双重压力。自身不仅充当着承接京津地区部分产业产能的角色,还承担着缓解京津周边环境大气污染的重任。在面临区域性的京津冀一体化和全国性的“一带一路”雙战略发展的条件下,仅靠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协同发展、产业对接,虽可实现部分经济发展目标,但无法真正解决河北省国企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生态建设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缓解日益严峻的京津冀环保压力,同时能在国家大规模对外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把握时机,顺利实现优势产能的海外转移、积极拓展国际产能合作;同时把增长重点放在国内,加强省内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目前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与京津冀一体化双战略是协同发展、相互支持的,利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化解河北省的过剩产能有助于打造京津冀地区的新生态格局,解决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困境问题;另一方面,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河北省的过剩产能以绿色方式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国家和本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河北省虽然不是“一带一路”规划的重点区域,但有自身的诸多优势可以顺利地借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范畴之内。首先,从政策角度讲,河北省处于“一带一路”对京津地区政策支持辐射外溢的范围,京津地区特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聚集都会给河北省发展新的开放型经济带来机遇。其次,从区域地理优势讲,河北省地处环渤海中心区域,是“一带”和“一路”在渤海湾衔接的节点地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河北省必然会有与北京、天津的协同合作,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条件下河北省发展生态文明的契机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我国当前重大战略之一,河北省所处位置和现状决定的生态保障与生态支出功能,决定了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直接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
(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华北地区的农业大省和工业强省,处于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近年来河北省在全国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排名中每年都名列前茅,污染程度之重,明显高于其他省市。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对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身形象建设带来了极大困扰。
目前这种环境现状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成为罪魁祸首。河北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比较偏重,以传统型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就拿钢铁产量来说,连续十余年居全国第一,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产业对能源资源的先天依赖,决定了河北省经济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等特点尤为突出,而且河北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2/3,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化解过剩产能是破解河北省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此外,重工业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量非常大,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高达3亿吨标准煤,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煤炭消费占比高达90%。但同时,资源利用率却较低,导致碳排放量较大,这种以煤为主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方式是造成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源在利用后期的净化处理不尽科学和合理,新兴绿色科技在生态建设领域的开发和利用都处于初级和摸索阶段,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因此,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非常艰巨,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全国不占优势,生态建设压力却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转变产业结构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压力之下,应充分把握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实现新阶段新条件下的突破性发展。
(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河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
河北省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河北省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北省应该利用区域合作的机会,在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融合的全球视野之下,从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角度考量,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解决河北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矛盾和突出问题,以实现长远发展。
1.从资金角度来说,2013年10月1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称,中央财政已于近日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这项举措对在发展与环保之间苦苦挣扎的河北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种谁治理补偿谁的思路,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对推进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2.从政策角度来讲,河北省应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转变区域协作观念,以利益共赢为发展目标;建立多种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就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政策问题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技术政策支撑。
3.从思想观念角度来说,在恶劣的生存现实面前,我们应该从思想根源上建立起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保护意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河北省所面臨的严峻环保压力促使广大民众逐渐提高自身生态素养,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省的理念。
4.生态建设需要技术支撑。河北省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必须要以绿色科技为依托向绿色化、生态化转型。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控制在大自然自我净化和可调节的范围之内。
三、“一带一路”战略给河北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以其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涉及国家多、投资规模大和产业链长、潜力巨大的优势,对于参与其中的各个成员来说,是进一步加深其对外开放程度的绝佳时机。河北省在新的国家政策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背景之下,借“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各种战略资源,在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同时,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实现河北省跨越式发展,是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一)“一带一路”政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一带一路”是一条绿色之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这一战略堪称由我国自主主导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对外交往战略,该战略中涉及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内容繁多,但几乎每项合作内容都潜在或者明显地与环境建设有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政府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绿色发展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新标准。
环保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是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关注和做好环保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利益目标,还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和提升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理念等国家软实力。以往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当地文化和环保状况不够了解和重视,曾经造成一些负面的国际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互通互利的同时,也应顾及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六十多个国家,国情与文化背景各有不同,“最大公约”可能就是环保目标。环保是各国共享共惠的产业。“一带一路”愿景里突出了要打造利益、责任和命运的共同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实现共建绿色社会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与主题。
(二)“一带一路”条件下河北省过剩产能转移过程中的环保责任
当前,河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河北省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期受制于产能过剩问题,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还处于日益突出的状态。发展任务的艰巨性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当前的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使河北省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不仅是河北省产能疏解改革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而且非常适合为河北省艰巨的生态建设问题解困。
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带一路”中是一个标准、门槛和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作为有环境标准和要求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必须带着环保理念和先进的环保产业走出去,才可能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实际上,对中国倡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很多国家和地区担忧中国是否会向其转移“高投入、高污染”的产业和输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破坏沿线国家和地区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这种担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走出去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国企业不能把落后的不环保的技术带出去,要用国际上通用的环保标准改造和完善我们试图走出去的项目设计与企业行为,要以实现经济利益与达到环保标准双核驱动,要以和平、环保和绿色的方式而不是以“土豪”的形象走出去。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真正让合作各国的老百姓得到益处。
关键词:双战略;河北省;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25-02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都很低,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和压力都很重。就河北省而言,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河北省已然成为环保问题的重灾区,而内环京津两大直辖市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着河北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京津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河北省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经济与环境协调能力较弱的现实与需求之间出现极大反差。促进河北省本省乃至京津冀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借“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本省的发展空间都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能跟上时代需求的节奏。
一、双战略协同条件下河北省自身建设机遇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河北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长期以来因产业结构偏重带来的严峻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因产能过剩需要化解的双重压力。自身不仅充当着承接京津地区部分产业产能的角色,还承担着缓解京津周边环境大气污染的重任。在面临区域性的京津冀一体化和全国性的“一带一路”雙战略发展的条件下,仅靠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协同发展、产业对接,虽可实现部分经济发展目标,但无法真正解决河北省国企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生态建设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缓解日益严峻的京津冀环保压力,同时能在国家大规模对外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把握时机,顺利实现优势产能的海外转移、积极拓展国际产能合作;同时把增长重点放在国内,加强省内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目前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与京津冀一体化双战略是协同发展、相互支持的,利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化解河北省的过剩产能有助于打造京津冀地区的新生态格局,解决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困境问题;另一方面,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河北省的过剩产能以绿色方式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国家和本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河北省虽然不是“一带一路”规划的重点区域,但有自身的诸多优势可以顺利地借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范畴之内。首先,从政策角度讲,河北省处于“一带一路”对京津地区政策支持辐射外溢的范围,京津地区特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聚集都会给河北省发展新的开放型经济带来机遇。其次,从区域地理优势讲,河北省地处环渤海中心区域,是“一带”和“一路”在渤海湾衔接的节点地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河北省必然会有与北京、天津的协同合作,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条件下河北省发展生态文明的契机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我国当前重大战略之一,河北省所处位置和现状决定的生态保障与生态支出功能,决定了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直接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
(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华北地区的农业大省和工业强省,处于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近年来河北省在全国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排名中每年都名列前茅,污染程度之重,明显高于其他省市。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对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身形象建设带来了极大困扰。
目前这种环境现状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成为罪魁祸首。河北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比较偏重,以传统型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就拿钢铁产量来说,连续十余年居全国第一,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产业对能源资源的先天依赖,决定了河北省经济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等特点尤为突出,而且河北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2/3,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化解过剩产能是破解河北省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此外,重工业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量非常大,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高达3亿吨标准煤,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煤炭消费占比高达90%。但同时,资源利用率却较低,导致碳排放量较大,这种以煤为主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方式是造成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源在利用后期的净化处理不尽科学和合理,新兴绿色科技在生态建设领域的开发和利用都处于初级和摸索阶段,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因此,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非常艰巨,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全国不占优势,生态建设压力却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转变产业结构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压力之下,应充分把握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实现新阶段新条件下的突破性发展。
(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河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
河北省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河北省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北省应该利用区域合作的机会,在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融合的全球视野之下,从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角度考量,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解决河北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矛盾和突出问题,以实现长远发展。
1.从资金角度来说,2013年10月1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称,中央财政已于近日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这项举措对在发展与环保之间苦苦挣扎的河北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种谁治理补偿谁的思路,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对推进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2.从政策角度来讲,河北省应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转变区域协作观念,以利益共赢为发展目标;建立多种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就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政策问题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技术政策支撑。
3.从思想观念角度来说,在恶劣的生存现实面前,我们应该从思想根源上建立起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保护意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河北省所面臨的严峻环保压力促使广大民众逐渐提高自身生态素养,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省的理念。
4.生态建设需要技术支撑。河北省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必须要以绿色科技为依托向绿色化、生态化转型。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控制在大自然自我净化和可调节的范围之内。
三、“一带一路”战略给河北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以其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涉及国家多、投资规模大和产业链长、潜力巨大的优势,对于参与其中的各个成员来说,是进一步加深其对外开放程度的绝佳时机。河北省在新的国家政策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背景之下,借“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各种战略资源,在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同时,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实现河北省跨越式发展,是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一)“一带一路”政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一带一路”是一条绿色之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这一战略堪称由我国自主主导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对外交往战略,该战略中涉及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内容繁多,但几乎每项合作内容都潜在或者明显地与环境建设有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政府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绿色发展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新标准。
环保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是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关注和做好环保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利益目标,还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和提升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理念等国家软实力。以往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当地文化和环保状况不够了解和重视,曾经造成一些负面的国际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互通互利的同时,也应顾及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六十多个国家,国情与文化背景各有不同,“最大公约”可能就是环保目标。环保是各国共享共惠的产业。“一带一路”愿景里突出了要打造利益、责任和命运的共同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实现共建绿色社会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与主题。
(二)“一带一路”条件下河北省过剩产能转移过程中的环保责任
当前,河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河北省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期受制于产能过剩问题,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还处于日益突出的状态。发展任务的艰巨性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当前的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使河北省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不仅是河北省产能疏解改革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而且非常适合为河北省艰巨的生态建设问题解困。
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带一路”中是一个标准、门槛和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作为有环境标准和要求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必须带着环保理念和先进的环保产业走出去,才可能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实际上,对中国倡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很多国家和地区担忧中国是否会向其转移“高投入、高污染”的产业和输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破坏沿线国家和地区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这种担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走出去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国企业不能把落后的不环保的技术带出去,要用国际上通用的环保标准改造和完善我们试图走出去的项目设计与企业行为,要以实现经济利益与达到环保标准双核驱动,要以和平、环保和绿色的方式而不是以“土豪”的形象走出去。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真正让合作各国的老百姓得到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