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年完成这个革命”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产业属于“第六次产业革命”
  “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钱学森说。
  
  很多人不知道,造原子弹的钱学森同时还是沙漠开发的启蒙者。
  这个为中国创造出“两弹一星”奇迹、一生成就辉煌卓著的伟大科学家,后半生最牵挂的问题,却是西部的沙漠戈壁。
  1984年,他超前地预言:“我们将要迎接信息产业革命”,这一预言已成现实。而信息产业革命之后,又将有怎样的未来?对此,钱老的结论是:接替信息产业革命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我们将迎来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的知识农业时代。
  这一现代大农业的范畴,涵盖了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及海产业。
  很多人不理解: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竟然也可以成为产业?
  


  钱老说:能。不仅能,而且还能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我冒叫一声:发展沙产业”。
  
  “沙漠并不是一片荒凉”
  
  早年研发火箭时的经历,给了钱学森特别的灵感。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火箭、导弹发射试验,曾到过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河边,旁边都是沙漠戈壁。钱学森在工作的间隙中到处跑跑,发现原来自己理解的沙漠戈壁概念不对。
  “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凉,而是有不少其他地区没有见到的动植物。每年基地要发展生产,就是挖甘草,挖出一大卡车一大卡车的,我跟基地的人说,你们这么只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还有基地的伙房挖梭梭树,说木头好,烧时火旺,我就说老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我就从这里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管理。”(见1994年钱学森院士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
  此后40年,如何用新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戈壁,合理开发沙生动植物,让生物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成为钱学森院士的重要思考范围。
  过去人们总把沙漠当成一种危害。但钱老认为,沙漠也有其特点,最大的特点是阳光充沛,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靠阳光,这一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沙漠缺水是一个制约因素,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如微灌、滴灌等,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以色列在这方面就解决得很好。充分利用日光、生物技术,沙漠上完全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大部分面积有降雨、有植物生长。目前人们对沙漠和戈壁获取的只限于特种的药材,但也只采不种。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沙漠不可怕,穷于斯,富裕于斯。”深受钱学森思想启发的著名沙业专家刘恕教授认为,正是科学认识沙漠,使沙漠开发的思想转化了传统思维。
  
  “用100年时间完成这个革命”
  
  1984年,时任《内蒙古日报》科学副刊责任编辑的郝诚之鼓起勇气给钱学森写了一封约稿信,令他做梦没想到的是,半个月后,钱老应约写来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
  钱学森在信中说:内蒙古13亿亩草场的产值平均只有0.20元,这太低了。原因是转化得不够。新技术用得不够,没有系统工程的思想。
  他举例:草原的草养肥了牛,牛的乳、肉、皮、脏器、骨头都转化增值了,但把牛粪浪费了,现代科技告诉我们: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可以喂鸡,鸡粪可以养鱼,鱼又可以分层,鱼塘的水在密闭的水泥池子中加上青草可以生产沼气,沼气可以照明、发电,加工饲料,搞工厂化养殖;作为替代能源,可以放电影、电视、搞卫星接收、远程教育;生产要素集中了,人口集中定居了,工商业发展了,就可以建草原小城镇了,他把这种小城镇叫作“草原新村”。
  钱学森在其后有关信件中指出,草产业是“以草原为基础,利用日光,通过生物,创造财富的产业”。沙产业是用系统思想、整体观念、科技成果、产业链条、市场运作、文化对接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
  这两大产业连同农业、林业、海业被钱学森并列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即知识密集型的沙草产业。钱老说:“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从1983年至1999年16年间,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通信计186封。其中涉及沙草产业内容的就有47封,包括同国家领导人李鹏、宋平、田纪云、姜春云,知名专家钱正英、任继周、刘恕、田裕利,部门领导高德占、徐有芳,科研人员王明和、李毓堂、张志美,基层同志马西林、额尔敦布和,乃至编辑记者的通信。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蒙古族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深情回忆说,内蒙作为钱老知识密集型草产业、沙产业理论的孕育之地、试验之地、示范之地,钱老1984年以来用40多封书信,对内蒙古的战略规划、持续发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西部地位、科研试点,给予了十分具体的科学指导。直到94岁高龄,还在北京家中亲切地听取我的汇报,并当面给予肯定。钱老希望内蒙古重视13亿亩草原,“下决心抓好草业这件大事”。他曾恳切地说:“一旦内蒙古带好这个头,全国的草原利用好了,草业兴旺发达起来,它对国家的贡献不会小于农业!”
  钱老的身体力行带动了一大批学者。
  曾与钱老保持多年书信往来的科研人员李毓堂,后来成长为著名的草业专家。他在内蒙古、新疆等20多省区40多县旗的草原草山搞了10多年的“草业系统工程试点”,把草产业建设成了种草、养畜、加工、生产、科研、培训、产供销一体化的多层次、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在实践中创立了中国草业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1990年1月,钱学森致李毓堂的信中写道:草原草产业是目前最差的。发展草产业的必要环节如组织服务集体公司、政府组织及地区建设现在无人管,国家农业部也顾不上!而且需要为40多亿亩草原投资几千亿元!所以,我还是建议国家设国务院草原管理局。
  其后,这一建议被关心草业的学者们反复提出。至今,接受《小康》采访的专家任继周、李毓堂仍耿耿于怀,忧心于体制之限。
  中国的草地面积达4万亿平方米,占国土面积的41%,是农田面积的4倍,林地面积的3倍多,在全世界,我国草地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排名第二,但畜产品产量只相当于这些发达国家的1/20。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草被称作‘绿色黄金’,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屯田垦荒和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草业发展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牧草需求量为1000万吨,而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且供需缺口每年增长10%。我们的草业开发大有潜力,也可以说是商机无限。”李毓堂如是表述。
  
  政府推动沙业、草业变革
  


  
  换一种思维看沙漠、看草原,钱学森们多年的积极倡导,带动了政府和民间实践。
  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刘恕教授的报告上批示:“钱学森同志和宋老(指宋平同志)指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
  1999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都下文强调积极发展沙、草产业。甘肃省把沙、草产业写入了“九五”、“十五”计划,内蒙古把沙、草产业写进了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思路。
  甘肃较早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发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沙、草产业。
  几座二层楼高的日光温室内,利用电脑控制的水、稀释肥料等通过蜘蛛网的粗细管道流到农作物根部;一簇簇樱桃西红柿茎蔓顺着铁架攀爬了三四米高,上面缀满玲珑喜人的果实……
  这是河西走廊张掖的沙产业图景。虽然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极其干旱缺水却又光热、土地资源丰富,这里成为钱老倡导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发展沙产业的身体力行者。
  “不让阳光空走过”,当地企业在钱老“阳光农业”理论指导下,吸引投资1800万引进以色列温室技术,在石岗墩戈壁滩建成5800亩优质葡萄、西红柿等果品基地。没有人能想象到,这些地方几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茫茫荒滩。
  2000年以来,张掖市政府又鼓励农民立草为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市优质牧草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迅速增至40多万亩。据种草农民算帐,种植紫花苜蓿,平均每亩土地至少能比小麦少用水200立方米,节水效果相当明显;每亩地可产一吨多青干草,卖草的收入很不错,如果养畜转化则效益更高。
  


  相比甘肃的阳光农业、苜蓿草业,内蒙古的沙、草产业实践更为多元。
  内蒙有13亿亩草场,是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内蒙又有五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沙区总面积11.2亿亩,占全国沙漠面积的1/4。
  沙漠化一直是这个地区发展的最大威胁。至今,内蒙90%的贫困旗县集中在沙区,形成区内最大的贫困带。内蒙的沙漠化,更严重影响着东北、华北、西北乃至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鄂尔多斯就大力开展“种树、种草、种柠条”活动,但尚未形成产业;90年代,乌兰察布盟开始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带动了全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林还草,还出了他们的沙草产业。
  截止到2004年底,内蒙古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沙产业龙头企业达到35家,规模以上企业24家,甘草、沙棘、沙柳、苁蓉、锁阳、苦豆籽等6个方面的产业逐渐形成,2004年销售收入已超100亿元。
  
  沙漠是金、草儿是宝
  
  50多年来,我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生态建设,在荒漠化治理上展开各种造林、水保、土建等工程,但始终未能摆脱“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趋势,真正能从中“淘”出钱来的更凤毛麟角。
  内蒙古磴口县科技局局长何建华列举了这样一个典型事例:磴口县有224万亩沙漠,其中有19亩可种植梭梭林,过去,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种植梭梭林,很少考虑从中谋取经济利益,结果,大片梭梭林只是被人砍了当柴烧。
  2002年,北京华林公司看中了当地梭梭林蕴含的经济价值,在磴口县投资以梭梭林为母体培育肉苁蓉,并制作中药保健食品。何建华说:“肉苁蓉的籽种比黄金还贵,苁蓉栽培每亩投入450元,一次投入,永续利用,从第四年开始有产出,投入产出比高达1:7。”
  鄂尔多斯的沙柳种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规模推广,现有成林面积43万公顷。沙柳的生命期短,每三年需平茬一次,不平茬就死亡。过去,沙柳条的主要用途就是当柴烧,而鄂尔多斯地区盛产煤炭,当地不少农牧民连“砍沙柳烧火”都不愿去做,造成60%的沙柳因不能平茬复壮陆续死亡。
  近几年,东达蒙古王投资2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沙柳纸浆项目,结果300万沙柳“变废为宝”,带动周边12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在荒漠治理中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力量并非长久之计,而只重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结果往往是生态效益也随之消失。想取得两者的和谐共赢,产业化是科学之路。
  如今,在中国西部的内蒙、宁夏、甘肃境内的沙漠及沙地边缘的风沙区,越来越多的民间治沙者在当地政府、企业的引导下,参与到投资生态建设的行列中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大量流向沙产业。
  在宁夏盐池县许多农区,曾经“风吹沙子跑,沙丘比房高”,大片草场和良田沙化。最近几年,一些个体户主动出击,采取联户方式成立沙产业开发公司,有钱者出钱,没钱者以沙化土地入股或者出力打工挣钱。这被当地人称为“联户治沙”。
  余庄子村74户农民,全都与村里治沙大户余聪签订了开发合同,在入股的5000亩沙荒地里,人工种植的沙柳、柠条长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是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两倍。
  


  而在内蒙草原,牧民人工种草规模逐年上升,有了上千个种卖“商品草”的专业户和企业。牧民巴图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他家拥有2600亩半荒漠化草场,曾经近20亩草场才能养一头羊。草场承包到户后,巴图先后种植了1560亩多年生优质牧草,一年光出售大部分草料,就有了几万元的收入。
  草业专家李毓堂认为,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种草更具适应性。优良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不仅有巨大经济效益,还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种草后,土地肥沃了,造林也有了基础,退化沙化草原得到治理,畜牧可以大发展。
  这些产业实践,初步揭示了沙、草产业的科学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也为根治荒漠化提供了有效措施。
  不过,著名沙业专家刘恕也指出:沙产业的核心内涵是高技术、利用阳光、节水,目前各类产业实践除了存在浅层次、粗放的现象之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水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有效管理。水资源是一个系统,容易出现企业从短期利益出发、反而破坏生态效益的行为。
  “沙产业属于第六次产业革命,是21世纪中叶才能开花结果的。现在的沙产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对沙、草产业的未来,刘恕重提钱老的警言:“对它只能就实际情况开发沙产业,不要轻举妄动!”
其他文献
一座世界级都市是如何炼成的,除了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座城市不仅需要庞大的经济体积,深厚的腹地,优越的交通,资本与人才的自由流通,更需要在在全球化和当代化的城市发展中提炼出自身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    4月18日,在巨大的马达轰鸣声与车迷的尖叫声中,车手汉密尔顿的赛车呼啸着冲过终点。F1上海赛的新科冠军来之不易,在上跑道之前赛车出现发动机燃油泄漏,一度使人以为汉密尔顿会失去发车杆位,但最后一分
期刊
只有不到四成人对所在城市总体环境给予“好”评。近七成人感到所遭受的环境污染对自己的健康危害“非常大”或“比较大”。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质、城市噪音、交通拥堵和垃圾管理,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城市环境亟需改进的五个方面    有车不见得是一件美妙的事。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开车出行已经变得十分恼人。如果你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日子,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你的车被堵在路上纹丝不动,眼睁睁看着一位老妇人慢悠悠从人行道上“超
期刊
信用与信任是政府和社会秩序的基石。政府信用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良性运行具有主导责任。而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对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      再一次,政府官员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以80.3%的绝对多数。中国政府官员诚信度再度下滑。这一结果让人感到意外和担忧。  而在2006年的《小康》调查中,这个比例为75.36%,2007年,已经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官员这一群体在网民心目中的
期刊
面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迪士尼,有着悠久历史的川沙老城如何定位?其实老城改造掉很容易,但传统和历史就没办法继续传承下去。实际上保留一座历史意义重大的老城比建设一座新城更有意义    上海迪士尼项目的开工让沉寂了15年的川沙新镇重新“活”了过来,这里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投资宝地。迪士尼给川沙未来的发展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对于川沙来说,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却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如何在这样的
期刊
辜胜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经济学家,曾任湖北省副省长、武汉市副市长。自然,有关武汉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他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采访对象。  7月15日,在我们完成了武汉的实地采访之后,辜胜阻接受了《小康》的专访。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小康》:武汉经历了怎样的沉浮?目前在全国处于怎样的位置?  辜胜阻:武汉市1862年被批准设立江汉关正式开埠。在随后的60多年中,内陆的武汉口岸,与上海、天津
期刊
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位于世界领先地位。沙區那么艰苦,人们吃水都困难,还要取得那么大的治沙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没有一种精神做不到。这才是我们治沙能取得成果的关键所在    对于在山西大同种树20年的高见邦雄来说,防风治沙的关键是尽力去恢复土地原有的面貌。实际上,几十年来,我国在防风治沙上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的带动,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
期刊
回顾11年的治沙之路,奇琳华的总结只有一句话:“得少失多。”不过她并不后悔,她说要干到80岁。  2007年7月8日,内蒙古防沙治沙管沙用沙研讨会在乌审召镇召开。77岁的奇琳华独自一人从一百多公里外的鄂托克前旗坐长途汽车赶了过来。她原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11年前来到内蒙古自费植树治沙,为此专门成立了湖色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1年来,她总共投入220多万元人民币,虽然拥有上万株树苗、800多亩麻黄草
期刊
“政策不能单单停留在房价问题上,还要深入到收入分配层面上,深入到住房供应制度上。从住房供应制度上,很明显,解决穷人住房问题不能单靠市场化,同时也要靠政府的住房保障。”  房价太高,有可能是房价背离了价值,有泡沫,不合理;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房价其实是合理的或者基本合理,房价的上涨中并没有很大的泡沫,但老百姓还是买不起房子。这就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太低,就算房价下降,可能还是买不起。  其实,反映出房
期刊
国土资源部新任部长徐绍史在首次面对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是高压线,谁都不能碰,对敢于触红线的人绝不手软。我们必须坚守红线,绝不动摇,打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耕地保卫战。    我们到底还有多少地可用?    6月25日是我国第17个“土地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一系列数字再次突显出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每年还处于不断下降
期刊
判断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对房地产投资需求的“钱势汹汹”,就以为需求旺盛,大力推动“高档”房屋的发展,也要看到短期逐利资本的潜在风险。还要注意实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改善。  实际需求是不可能用巨大的钱的流向来宣示自己的存在的,充其量只能对着“空置”的高楼大厦兴叹“我买不起”而让其闲置的方式来争取社会的关注,我们毕竟存在收入的差距。   房子是要建的,房地产业在中国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有很大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