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典诗词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占据了大量篇幅,这对语文教师的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词教学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但就现今的高中语文课堂而言,诗歌教学变成了教师的一块心病,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忘了“诗无达诂”之训,而自作聪明的“说文解字”屡见不鲜;不见声情并茂的激诵恬咏,而学究式的条分缕析随处可见;缺少诗情才艺的欢娱,而庄严肃穆的课堂气氛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一堂成功的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
许多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课堂中喜欢一开始在整体感知环节,就让学生找出这句关乎主旨的词语或诗句,然后在局部探究中逐段印证。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开始。因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应该是从自己对文本独特的阅读感受开始的。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开始,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这不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种备受教师呵护、尊重的情感氛围中,在一种“我的感受就是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心理驱动下,学生的思维该是多么活跃,生命该是多么蓬勃,他们在教师的守望下,自由捡拾着知识的彩贝,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那该是一种怎样和谐的诗歌鉴赏课堂呀!
例如在学生初读诗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自己所能感知的意境,所能体验的情感。语言也许是幼稚的、浅显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对于学生而言却也是十分可贵的。
二、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应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作,走进作者的生命
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每一首诗里蕴涵的生命唤醒,进而用它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升华学生的灵魂。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从而拿出劲头来学习。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
例如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年谱式的介绍方式,这种方式理论性过强,显得过于单调。教师不应是简单的介绍,应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情讲述,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年代背景,在进入文本之初就强烈地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沉重分量及包含的震撼。老师可以将介绍、情境、认知三者有机结合,以期达到让学生体验诗歌,从而顺畅地去探求诗词的意境、意趣、意理,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诗歌理论的指导
诗歌本身年代久远,学生难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许多教师面对这样的现状就会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诗歌理论指导学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教师恰当地使用诗论恰恰可以使学生更明确、更直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味。
例如在教学《声声慢》一词时,引用了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可以很直接而简明地说明本词的主题情感及这首词的巧妙构思。而引用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夫之情,三也,良人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此等心情,为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为女儿能出之。”这就避免了教师在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词句时候的繁琐拖沓。
四、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感悟和提升
一节成功的诗歌教学课,绝不能以讲解清楚、背诵到位为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激活诗歌中蕴含的生命(即“用教材教”),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当中;利用选修课本带领学生走近诗人,利用必修课本中的诗歌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步骤。
例如,在上《声声慢》一课时,在充分的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我说道:“老师在百度的帖吧上建了一个李清照的论坛,上面有人跟了一些帖子,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肯定有话要对李清照说,那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两句,也在论坛上与网友一起跟几个帖子,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或者你的体会都可以。”一学生写道:“常常突然闻到某种特殊的气味,诠释一个往事的画面,留下一地的不知所措,仿佛很多事情,注定在我的血液中流动,当它们不经意的泄出,澎湃着又带走,除了茫然,我什么都抓不住。”看到学生能有如此感悟,恰恰是我们老师最大的欣慰。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应不断反思,以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
许多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课堂中喜欢一开始在整体感知环节,就让学生找出这句关乎主旨的词语或诗句,然后在局部探究中逐段印证。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开始。因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应该是从自己对文本独特的阅读感受开始的。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开始,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这不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种备受教师呵护、尊重的情感氛围中,在一种“我的感受就是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心理驱动下,学生的思维该是多么活跃,生命该是多么蓬勃,他们在教师的守望下,自由捡拾着知识的彩贝,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那该是一种怎样和谐的诗歌鉴赏课堂呀!
例如在学生初读诗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自己所能感知的意境,所能体验的情感。语言也许是幼稚的、浅显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对于学生而言却也是十分可贵的。
二、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应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作,走进作者的生命
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每一首诗里蕴涵的生命唤醒,进而用它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升华学生的灵魂。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从而拿出劲头来学习。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
例如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年谱式的介绍方式,这种方式理论性过强,显得过于单调。教师不应是简单的介绍,应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情讲述,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年代背景,在进入文本之初就强烈地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沉重分量及包含的震撼。老师可以将介绍、情境、认知三者有机结合,以期达到让学生体验诗歌,从而顺畅地去探求诗词的意境、意趣、意理,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诗歌理论的指导
诗歌本身年代久远,学生难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许多教师面对这样的现状就会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诗歌理论指导学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教师恰当地使用诗论恰恰可以使学生更明确、更直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味。
例如在教学《声声慢》一词时,引用了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可以很直接而简明地说明本词的主题情感及这首词的巧妙构思。而引用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夫之情,三也,良人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此等心情,为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为女儿能出之。”这就避免了教师在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词句时候的繁琐拖沓。
四、成功的古诗歌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感悟和提升
一节成功的诗歌教学课,绝不能以讲解清楚、背诵到位为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激活诗歌中蕴含的生命(即“用教材教”),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当中;利用选修课本带领学生走近诗人,利用必修课本中的诗歌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步骤。
例如,在上《声声慢》一课时,在充分的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我说道:“老师在百度的帖吧上建了一个李清照的论坛,上面有人跟了一些帖子,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肯定有话要对李清照说,那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两句,也在论坛上与网友一起跟几个帖子,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或者你的体会都可以。”一学生写道:“常常突然闻到某种特殊的气味,诠释一个往事的画面,留下一地的不知所措,仿佛很多事情,注定在我的血液中流动,当它们不经意的泄出,澎湃着又带走,除了茫然,我什么都抓不住。”看到学生能有如此感悟,恰恰是我们老师最大的欣慰。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应不断反思,以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