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备而来——专访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起把蛋糕做大
  
  《海峡茶道》:李总裁,听说您前几天刚回了趟台湾,是去忙什么?
  李瑞河:是去办明年天福在香港上市的手续,手续很多很繁琐,台商在外投资必须找台湾“投资审查委员会”报批,光光准备就花了5年时间。审批材料今天就会寄来。
  《海峡茶道》:的确,这十多年来,我们亲眼目睹到天福发展的速度。但打开天福的网站,常常发现店面每天都在增加,有时也会有减少,这是怎么回事?
  李瑞河:我们是“走三步,退一步”,就是开3家、关1家。比如,有些店没有效益,或遇到旧城改造,就关掉了。前段时间,上海60多家的合作店就因经营状况不善,全关了。
  《海峡茶道》:有不少茶企都忙着开加盟店,天福都是直营店,有没有打算开加盟店?
  李瑞河:暂时还没有。原来我打算在大陆开1000家直营店,2000家加盟店。加盟本来不错,自己不出钱,还能赚加盟费,但很危险,容易出问题,影响企业形象。不过,我会考虑开合作店,而合作者必须来天福培训至少1年,且有足够的忠诚度,严格审核后才行。
  《海峡茶道》:其实,目前我们所见到这些开连锁店的茶企,在经营模式上很多是模仿天福的,在它们身上都能看到天福的影子。
  李瑞河:我也这么觉得。没关系,以前没人炒茶叶,现在大家一起炒,一起把蛋糕做大。竞争是很讨厌,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以前是母鸡带小鸡,现在要播种
  
  《海峡茶道》:1980年,您在台北建立了陆羽茶艺中心,后来在北京、成都也建了分中心。您为什么会想去成立这个机构?
  李瑞河:1980年到现在刚好30年。1970年,我去日本看万国博览会,观看日本茶道表演时,被叫到台上盘腿坐了20多分钟,太繁复了。当时我心里就想,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竟没有自己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很不服气。所以,10年后我就开了陆羽茶艺中心,介绍中国3000多年茶叶历史文化,教人如何品尝中国三山五岳的茶,都是免费的。1993年来大陆,就在北京、成都也开了茶艺中心。
  《海峡茶道》:下一步还打算在哪些城市开设分中心?
  李瑞河:天津、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
  《海峡茶道》:全国有不少农业院校都开设有茶学专业,并且都有一定的招生规模。您为什么还想再创办一个天福茶学院?
  李瑞河:我想办一所茶业“黄埔”。从前把台湾的行销经验带到大陆,这是母鸡带小鸡,现在我要播种,培养更多“文武兼备”的专业人才,撒播到世界各地去。学校的侧重点不同,我们更注重实践,天福的初制厂、精制厂、包装厂、茶具厂等,都是学生实习的基地。
  《海峡茶道》:茶学院从2007年开学至今,发展得如何?
  李瑞河:今年首届毕业生有500多名,其中262名留在天福工作,剩下的几乎都被省内外茶企聘走了。目前,在校生还有2000多名。
  
  ECFA,不是公平贸易
  
  《海峡茶道》:从两岸大三通到ECFA的签署,对您的事业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李瑞河:目前还没有。ECFA,不是公平贸易,没互惠互利,而是大陆让利。古时孔融让梨,弟弟让梨给哥哥,现在是哥哥让弟弟。相信这个问题会解决的。
  《海峡茶道》:茶作为两岸共有的产业,在ECFA架构下,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
  李瑞河:它有利于两岸的茶来茶往,比如两岸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用台湾的品牌包装大陆的茶,打进国际市场。
  《海峡茶道》:您在大陆创业十多年,经验一定很丰富了,对于来或要来大陆创业的台湾民众有什么建议?
  李瑞河:首先要多了解大陆市场和法律规章,我就是有各而来的。如有困难,茶学院可以开短期专修班,保证3个月内弄透。
  
  我们家成了“联合国”
  
  《海峡茶道》:您在两岸茶业奔忙多年,今后您的孩子也会子承父业吗?
  李瑞河:是啊。我有3个孩子,老大留在身边管理事务,老二在厦门总部,老三还在美国读大学,明年毕业,他是美国公民,今后天福在海外的扩张还靠他。
  《海峡茶道》:您对继任者有什么要求?
  李瑞河:就是雕像上的那句话“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最好不要搞其它行业,天仁证券就是个教训,要引以为戒。
  《海峡茶道》:他更多地扮演的是守业还是创业的角色?
  李瑞河:二者都要有。我也提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意他们一半做茶,一半做其他行业。
  《海峡茶道》:看来您这一家子都和茶分不开了。
  李瑞河:是啊,为了茶,我们家成了“联合国”。太太和老三是美国公民,老二就要加入新加坡国籍了,我和老大还是台籍,3个儿媳妇是大陆的。
其他文献
这套茶饼被摆放在透明塑料梯柜上,5块小铁盒,5种颜色,少有的艳丽和精致。它们名为“五羊颂福”,产自云南,是大益集团专门为广州亚运会量身打造的纪念茶,每个铁盒正面分别印有姿态神色各异的亚运会吉祥物卡通羊的造型,生动活泼,在一排棉纸包装的普洱茶饼中显得特别醒目。主人很有心地把5块茶饼从铁盒中取出,装在陶罐中可以更好地保存茶的品质。这种既有炫丽外形又具纪念意义的茶饼特别有珍藏价值。我们本打算拍张照片留念
期刊
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是举世闻名的,从先秦的彩陶到汉至唐的长足发展以至宋、元、明的鼎盛,演绎了一条绚烂至极的文明大道。中国陶瓷的发展除了在造型上的不断创新之外,带动着陶瓷发展前进的主动力是“釉”的调配与进步。青花也好,釉里红也罢,无不充分展示着匠人高超的烧造技艺和艺术表现力。釉的高妙运用正是中国陶瓷能独步天下的主要原因,它对国外陶瓷的影响力甚至到近现代依然强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欧美的现代装饰艺术运
期刊
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传统媒体到现代网络媒体,茶企投放的广告在食品行业中算是相当少的,因为荼行业可称为大企业的数量极少,加上茶企经营者普遍对广告缺乏足够的认识,广告没有引起茶企的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但在七万茶企抢食一个中国市场的茶行业。企业远离广告而全凭人力推销产品,要想成就大企业是不可能的,纵观当今中国市场,每一个行业排行榜的前几名无不是伴随广告成长起来的。那么,茶企远离广告的做法还能持续多久?
期刊
除了茶壶与杯具,荼器其实还包含了茶则、茶杓、茶挟、蔡船、茶荷、茶馏,甚至烘炉、茶灯、蔡人服饰等。近年台湾茶文化蓬勃发展,蔡界与文化人不断脑力激荡与创意研发,茶器也跳脱单纯的实用功能而提升至工业设计与艺术创作的境界。素材的选择也大胆颠覆传统,彼此竞艳的造型更具巧思,超乎想象,不仅呈现唐宋以来的最巅峰,并在两岸与全球各地发光发热,将缤纷多元的茶文化带向全世界。    茶则、茶匙、茶承与茶荷    即便
期刊
苦夏将逝,清秋近古滇故里,高天流云。  轻煎流水,敲闲句一期一会,且吃茶去。    正值立秋之令,得众茶友襄力共举,筹备多日的“无上清凉云茶会”于景星花鸟市场旁的千典会馆成行。“无上清凉”取自于弘一法师“无上清凉”之句,寓意吃茶清心,也正好对应了初秋轻寒消酷暑的时令。  午后未时,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众人未及落座先赏美席。  六席茶分别取吟秋佳句为题。王柏取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湛蓝的粗麻
期刊
春天里,寻一小桥流水处,择一春暖花开日,赴一场花的饕餮盛宴。  春天里,置身万花丛中,嗅着芳香四溢的花,享受花卉菜肴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春天里,品味一顿精彩的花卉大餐,将是这个季节最大的乐事,这个季节最值得的铭记。    “饭醉”桂花香    中医认为,桂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古人说桂为百药之长,味辛微苦,性平;可化痰止咳、活血、止痛。桂花的果、根和花都可以入馔,其中花在散寒破结和化痰止咳上有很大
期刊
一个暮春的午后,范增平教授召请部分茶人雅集于台北天成讲堂,品味老茶与古琴的对话。在拂面茶香、幽幽琴韵中,引领与会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古老的茶山、文人的书房,体会古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怡适自得。  时间:初夏  地点:中华茶文化学会台北讲堂  主持:范增平教授  出席茶友:范增平、邓时海、林清平、许立杰、圆诚法师、王太琴、彭垣榜、杨滔、陈凤珠、黄秋香、蔡玉钗、黄含芸、胡传翼、姚秀丽、周本男等。 
期刊
“刚淘到一组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杯子,来看看吧。”从景德镇瓷博会上风尘仆仆回来后,林老师第一时间想起了我。接到电话的一刻,感动与喜悦一齐涌上心头。林老师是这个城市中熟知瓷器知识为数不多的几位之一,每次邀我共赏的器皿都颇具特色,对于这组以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为题的瓷杯我更是充满期待。  这是一组四个的青花瓷杯,经典简约的器型,传统古典的图案,胎瓷洁白、青花发色纯正淡雅;瓷器人物动态感强,传神逼真;画中
期刊
一年四季十二月,岁岁如此。不经意间,潺滠流淌的时间之河正缓缓地推着2010年向后漂去,又带着2011年朝我们漂来,新旧交替即在一日之间。  既是中国茶界冷眼旁观者又是热心参与者的《海峡茶道》,望着一天天渐行渐远的2010年,过去一年里的桩桩茶事、幕幕场景、个个茶人依然历历在目,感慨良多。我们将茶界的风云变幻、茶企的得失成败看在眼里,将茶界的喜怒哀乐、茶人的酸甜苦辣映在心中,  “观茶”“论道”,再
期刊
这三款青花瓷茶器都出自景德镇的“诚德轩”,那是一处把青花与白瓷完美演绎的地方。  “诚德轩”的青花,料性掌握得非常到位,不晕不散:画面清晰可辨,一枝,一叶,一飞禽,一走兽,纤毫毕现,叶面的经脉历历可数。  “诚德轩”擅画环杯全景图,那里的工艺大师曾经将全本的《清明上河图》绘制在一只盖碗上,通过放大镜,我们甚至可以看见人物的表情和杨柳的叶脉,可叹其工艺之精妙。   荷塘清趣    荷花与蝴蝶是两样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