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下面,我就以《认识几分之一》为例,结合本节教学中的几个环节的设计,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常态课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教学需要透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大家都知道,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有深厚的数学素养,这个论断十分精辟,只有透彻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本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透彻理解了,我们才能用孩子最能理解的语言,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描述数学知识。仔细检查一下,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很多内容我们只不过达到了“会做”的水平,而在理解的“精纯”上是很成问题的。例如,除法竖式为什么与加、减法、乘法的竖式不一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的价值真的只是在反映信息方面吗,在辅助思考方面的价值是什么,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的挖掘教材,找出知识的本质,我觉得认识几分之一的本质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语,就是平均分之后,几份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只要学生理解了这个本质,教学就变的简单了。
二、有效教学需要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
我们不能脱离“执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来空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小学教学虽然内容简单,有的时候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本课的课题就是“认识几分之一”当然总目标就是认识几分之一,然而,什么是“认识”?这个总目标有哪些子目标?哪些子目标主要,哪些子目标相对次要?这些是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分解教学目标
根据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内容,我们在教学时,一般都是在学生学习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后,就要孩子们完整叙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折纸得到二分之一后,就要孩子们完整叙述:“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了三分之一后又马上要求孩子完整叙述。出现一个分数完整说一个,学生说得嘴酸,教师听的厌烦。这样教学,孩子们对于“几分之一”的认识到位了吗?每一次叙述孩子们都会说到“它的”两字,但是孩子们对于“它的”含义理解了吗?对于“它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吗?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如果只有笼统的教学目标,想通过一个教学环节,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注定是没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也必然是疲累的。
第二步: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
有的教师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得十分细致,“平均分”、“几分之一就是几份中的一份”、“被分对象的变化“、分法的变化”、“理解‘它的’重要性”、“用语言完整表述”等子目标都被清楚地分解出来,导致在教学中平均用力,学习二分之一时兼顾如此众多的子目标,学习三分之一时又要兼顾如此众多的子目标,……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累。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这些子目标同等重要吗?“平均分”在二年级已经反复学习过了,在这里就不该花太多的力气,“被分对象的变化“、分法的变化”、更是处于逻辑思维的内容。考虑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的需要,理解“谁的几分之一”才是最核心的目标,而要理解“谁的几分之一”,必然先要理解“几分之一”。因此,我觉得认识“几分之一”和“谁的几分之一”才是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考虑用逻辑的力量去分解彻底,更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本内容的后续价值去认真筛选。
三、有效教学需要针对教学目标去创设情境
(一)、引入“认识几分之一”的情境
关于《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我以前听过的做法一般都是;4个苹果平均分2份,每份2个——2瓶水均分2份,每份1瓶——1个蛋糕均分2份,每份半个——这里的半个还能用2、1这样的数表示吗?而我在引入分数的情境时,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每家的小猴都可以吃到一份,这一分相同吗?怎样描述既清楚又简单?我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我觉得这种情境创设在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我们虽然不知道古人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现分数的,但是我们相信古人绝对不是为了仅仅解决“半个蛋糕的表达”而发明的分数的。“半个”只有两个字,“二分之一”却有四个字,后者没有前者简单,一种新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为解决“一个”问题,为了解决个别问题而导致分数的产生明显动力不足。
第二,这种情境有利于孩子自己创造出“几分之一”这种表达方式。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对“半个”进行具体表达,那么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创意性答案,而几乎每一种表达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数学上规定的表达方式只有一种——二分之一。“半个”太特殊,离“二分之一”这种表达距离太远,所以在“半个”的基础上由孩子们讲出分数难度较大,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我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一是让孩子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尽管都是一份,但是有的1份是2份中的一份,有的1份是3份中的一份……。这样一来“几分之一”的产生就成了孩子们的创造。
(二)、引入“谁的几分之一”的教学情境
其实,对于“谁的几分之一”教师们在教学中都是重现的。在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后,一般都会追问:这里的“它的”是什么意思?在练习部分,当孩子们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后,一般都会追问:“两个1/2一样吗?”可惜的是,所有这些追问在执教者心理可谓是“良苦用心”而在孩子们的感觉中都是“老师的随便问问“所以在孩子们心里感觉平平,不留痕迹。因此,为了引起孩子们的足够重视,甚至达到刻骨铭心的目的,在情境的创设中起先孩子们心里非常坚定地认为“每家的小猴子吃得一样多”当教师拿出完全不同的两个饼之后,孩子们大跌眼镜——“我们怎么都想错了”。于是,理解“谁的三分之一”的主要性就牢记在心了。
四、有效教学需要理性反思动手实践的实效。
重视操作是新课改的一个主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动手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必须认真检视操作的目的,为操作而进行的操作我们要坚决反对。孩子们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教师指导下对于人类已有知识的再创造”。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中操作分为两类,一类是“迁移性”操作,一类是“创造性”操作,我们反对前者,坚决拥护后者。为教学“凑十法”,为了推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而安排的操作,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操作,因为这种操作会导致新概念、新方法的产生,没有操作肯定不行。学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式之后让孩子们去求别的长方体体积,如果这个时候再安排孩子们操作,那么,这样的操作就是“迁移性”操作。学生已经能够得到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么肯定能够得到一张纸的二分之一,其中的思维过程也是迁移,“创造”的成分很淡,所以这时候的操作也是“迁移性”操作。“迁移性”操作的目的不过是“迁移”但是要花的时间成本极大,完全可以安排别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标,减少时间成本,充分提高教学的效能。这也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没有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要原因。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常态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在课前下足备课功夫,在课堂上扎扎实实训练,课后潜心反思。从常态状态去思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真正追求和实践数学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真正实现:简简单单教数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数学教学本色。
一、有效教学需要透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大家都知道,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有深厚的数学素养,这个论断十分精辟,只有透彻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本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透彻理解了,我们才能用孩子最能理解的语言,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描述数学知识。仔细检查一下,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很多内容我们只不过达到了“会做”的水平,而在理解的“精纯”上是很成问题的。例如,除法竖式为什么与加、减法、乘法的竖式不一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的价值真的只是在反映信息方面吗,在辅助思考方面的价值是什么,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的挖掘教材,找出知识的本质,我觉得认识几分之一的本质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语,就是平均分之后,几份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只要学生理解了这个本质,教学就变的简单了。
二、有效教学需要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
我们不能脱离“执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来空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小学教学虽然内容简单,有的时候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本课的课题就是“认识几分之一”当然总目标就是认识几分之一,然而,什么是“认识”?这个总目标有哪些子目标?哪些子目标主要,哪些子目标相对次要?这些是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分解教学目标
根据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内容,我们在教学时,一般都是在学生学习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后,就要孩子们完整叙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折纸得到二分之一后,就要孩子们完整叙述:“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了三分之一后又马上要求孩子完整叙述。出现一个分数完整说一个,学生说得嘴酸,教师听的厌烦。这样教学,孩子们对于“几分之一”的认识到位了吗?每一次叙述孩子们都会说到“它的”两字,但是孩子们对于“它的”含义理解了吗?对于“它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吗?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如果只有笼统的教学目标,想通过一个教学环节,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注定是没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也必然是疲累的。
第二步: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
有的教师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得十分细致,“平均分”、“几分之一就是几份中的一份”、“被分对象的变化“、分法的变化”、“理解‘它的’重要性”、“用语言完整表述”等子目标都被清楚地分解出来,导致在教学中平均用力,学习二分之一时兼顾如此众多的子目标,学习三分之一时又要兼顾如此众多的子目标,……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累。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这些子目标同等重要吗?“平均分”在二年级已经反复学习过了,在这里就不该花太多的力气,“被分对象的变化“、分法的变化”、更是处于逻辑思维的内容。考虑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的需要,理解“谁的几分之一”才是最核心的目标,而要理解“谁的几分之一”,必然先要理解“几分之一”。因此,我觉得认识“几分之一”和“谁的几分之一”才是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考虑用逻辑的力量去分解彻底,更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本内容的后续价值去认真筛选。
三、有效教学需要针对教学目标去创设情境
(一)、引入“认识几分之一”的情境
关于《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我以前听过的做法一般都是;4个苹果平均分2份,每份2个——2瓶水均分2份,每份1瓶——1个蛋糕均分2份,每份半个——这里的半个还能用2、1这样的数表示吗?而我在引入分数的情境时,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每家的小猴都可以吃到一份,这一分相同吗?怎样描述既清楚又简单?我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我觉得这种情境创设在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我们虽然不知道古人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现分数的,但是我们相信古人绝对不是为了仅仅解决“半个蛋糕的表达”而发明的分数的。“半个”只有两个字,“二分之一”却有四个字,后者没有前者简单,一种新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为解决“一个”问题,为了解决个别问题而导致分数的产生明显动力不足。
第二,这种情境有利于孩子自己创造出“几分之一”这种表达方式。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对“半个”进行具体表达,那么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创意性答案,而几乎每一种表达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数学上规定的表达方式只有一种——二分之一。“半个”太特殊,离“二分之一”这种表达距离太远,所以在“半个”的基础上由孩子们讲出分数难度较大,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我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一是让孩子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尽管都是一份,但是有的1份是2份中的一份,有的1份是3份中的一份……。这样一来“几分之一”的产生就成了孩子们的创造。
(二)、引入“谁的几分之一”的教学情境
其实,对于“谁的几分之一”教师们在教学中都是重现的。在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后,一般都会追问:这里的“它的”是什么意思?在练习部分,当孩子们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后,一般都会追问:“两个1/2一样吗?”可惜的是,所有这些追问在执教者心理可谓是“良苦用心”而在孩子们的感觉中都是“老师的随便问问“所以在孩子们心里感觉平平,不留痕迹。因此,为了引起孩子们的足够重视,甚至达到刻骨铭心的目的,在情境的创设中起先孩子们心里非常坚定地认为“每家的小猴子吃得一样多”当教师拿出完全不同的两个饼之后,孩子们大跌眼镜——“我们怎么都想错了”。于是,理解“谁的三分之一”的主要性就牢记在心了。
四、有效教学需要理性反思动手实践的实效。
重视操作是新课改的一个主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动手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必须认真检视操作的目的,为操作而进行的操作我们要坚决反对。孩子们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教师指导下对于人类已有知识的再创造”。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中操作分为两类,一类是“迁移性”操作,一类是“创造性”操作,我们反对前者,坚决拥护后者。为教学“凑十法”,为了推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而安排的操作,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操作,因为这种操作会导致新概念、新方法的产生,没有操作肯定不行。学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式之后让孩子们去求别的长方体体积,如果这个时候再安排孩子们操作,那么,这样的操作就是“迁移性”操作。学生已经能够得到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么肯定能够得到一张纸的二分之一,其中的思维过程也是迁移,“创造”的成分很淡,所以这时候的操作也是“迁移性”操作。“迁移性”操作的目的不过是“迁移”但是要花的时间成本极大,完全可以安排别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标,减少时间成本,充分提高教学的效能。这也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没有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要原因。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常态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在课前下足备课功夫,在课堂上扎扎实实训练,课后潜心反思。从常态状态去思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真正追求和实践数学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真正实现:简简单单教数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数学教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