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实验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基本概念,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关键词:兴趣;实验;观察;创造
一、精心安排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活跃的“触发剂”,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1]。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2]。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初中生物是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趣化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趣味化的实验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它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认真研究教材,积极了解掌握学情,从而把趣味化的实验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新课时,若能设计切题的实验,对整节课的教学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使学生从课的开始就进入了学习的积极状态。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课上,教师设计两个实验,一个是提前做好的发酵实验,一个是现场制作的实验,学生看到气球膨大和嗅到酒味,从而引入新课,有助于学生听课热情高涨,自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变化实验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实验的方式变化一下,除有些特殊的实验外,许多实验都可以设计成师生的合作实验、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等。
如在水中溶解实验的替换(七年级上册第51页)。糖在水中溶解是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通过糖在水中的溶解来证明分子的运动。这个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需要的时间长,二是效果不明显,学生需要尝糖水才能感到水的变化。可以将这个实验改为直接向烧杯中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或增加这个实验),学生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过程来感觉分子的运动,这样不仅时间快,而且更加直观。
二、学生在观察中经常遇到的困难
1.对转瞬即逝的现象不易捕捉,对多个实验环节前后不能协调。
有些生物实验,现象变化快,过程环节多。学生不能妥善协调各个环节并将多个现象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过程,使观察记录发生困难。如在P67《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草履虫的运动过快,不便观赛。对这种情况、可以放几丝棉花纤维,盖在盖玻片,采用定向重复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观察整个变化历程,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让注意力高度集中,训练视感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由重复训练迁移到其它新的快速反应情境。
2.实验时间过长,实验结果受温度、湿度。空气等影响
实验时间过长,实验结果受温度、湿度。空气等影响不能较快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发酵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些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不一定在课堂上得到很的实验效果。
3.意料之外的因素引起观察中断,造成观察的困难
学生专心观察时,环境中意外的音响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情况存在个人的预期,当观察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学生依旧按预期主观臆断得出结论,造成探究结果与方法的双重失败。
三、“细化”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创造实验机会,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有时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大胆地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整个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出探究的乐趣,学得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2.关注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生物的教材中《人类对细节和真菌的利用》中的发酵实验,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气球不膨大的现象,经过观察,学生发现一些问题,①在实验过程中,温水的温度过低了。②温度过高,发酵实验的效果也不好。③酵母茵死亡的时间比较快。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对失败的分析,他們的综合能力有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主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
[2]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8:173-185.
关键词:兴趣;实验;观察;创造
一、精心安排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活跃的“触发剂”,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1]。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2]。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初中生物是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趣化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趣味化的实验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它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认真研究教材,积极了解掌握学情,从而把趣味化的实验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新课时,若能设计切题的实验,对整节课的教学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使学生从课的开始就进入了学习的积极状态。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课上,教师设计两个实验,一个是提前做好的发酵实验,一个是现场制作的实验,学生看到气球膨大和嗅到酒味,从而引入新课,有助于学生听课热情高涨,自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变化实验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实验的方式变化一下,除有些特殊的实验外,许多实验都可以设计成师生的合作实验、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等。
如在水中溶解实验的替换(七年级上册第51页)。糖在水中溶解是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通过糖在水中的溶解来证明分子的运动。这个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需要的时间长,二是效果不明显,学生需要尝糖水才能感到水的变化。可以将这个实验改为直接向烧杯中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或增加这个实验),学生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过程来感觉分子的运动,这样不仅时间快,而且更加直观。
二、学生在观察中经常遇到的困难
1.对转瞬即逝的现象不易捕捉,对多个实验环节前后不能协调。
有些生物实验,现象变化快,过程环节多。学生不能妥善协调各个环节并将多个现象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过程,使观察记录发生困难。如在P67《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草履虫的运动过快,不便观赛。对这种情况、可以放几丝棉花纤维,盖在盖玻片,采用定向重复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观察整个变化历程,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让注意力高度集中,训练视感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由重复训练迁移到其它新的快速反应情境。
2.实验时间过长,实验结果受温度、湿度。空气等影响
实验时间过长,实验结果受温度、湿度。空气等影响不能较快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发酵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些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不一定在课堂上得到很的实验效果。
3.意料之外的因素引起观察中断,造成观察的困难
学生专心观察时,环境中意外的音响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情况存在个人的预期,当观察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学生依旧按预期主观臆断得出结论,造成探究结果与方法的双重失败。
三、“细化”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创造实验机会,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有时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大胆地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整个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出探究的乐趣,学得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2.关注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生物的教材中《人类对细节和真菌的利用》中的发酵实验,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气球不膨大的现象,经过观察,学生发现一些问题,①在实验过程中,温水的温度过低了。②温度过高,发酵实验的效果也不好。③酵母茵死亡的时间比较快。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对失败的分析,他們的综合能力有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主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
[2]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8:17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