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现阶段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而且还能分享成员间的知识、思想和情感,达到视界融合,心灵对接。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活泼、主动的学习。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改变传统的按座位就近分组的原则,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组合原则。
1.自主组合。自主组合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组成小组。这样组成的小组,成员间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情感基础,学生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能自由表现,深入合作。他们在和好友的聊天中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这种自主结合方式人数组数都不应过多,一般2至6人一组,全班分6组,人数多的一般也不应超过8组。小组人数过多,有的成员就会缺少表现机会,而人数过少,则班内分组过多,就会增加教师的调控难度,不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
2.根据能力组合。一种是能力相当水平的组合,如“优——优”、“良——良”、“后进——后进”组合,这样小组学习能力相当,心理略同,社交技能差不多。基础相同,发表意见就会毫无顾虑。特别是后进生不会因表现不好而增强自卑感。他们会放得更开,表现得更好。另一种就是“优生——后进生”组合。如果探究目标已完成,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时,“优生——后进生”组合则可以让优生带动后进生,从而实现一帮一、一对“红”的效果。
不管如何分组,小组中成员间的责任分工要明确。一般每组要有一名组长,较大的组还要有1~2名副组长。小组成员除具有本次活动应分得的具体任务外还要有公共责任。如记录、归纳、回报小组内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才能更好的进行小组评价和成员评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
二、恰当引导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师主要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参与并组织协调小组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成员一起学习达到共同目标的互动活动。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的集体目标是统一的。个人和群体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按顺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地表达,避免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归纳整理。
合作学习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要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自我解决,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思路并进行群体的判断、综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讲授《卧薪尝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已经了解的问题。如:“越王勾践为什么要给吴王夫差作仆人?”“越王勾践受尽了什么屈辱?”“越王勾践最后灭掉吴国的原因是什么?”等。教师先不作答,而是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悟,尝试自我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大都能自读自悟到。对问题一和问题三要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后得到的结果是:越王勾践以曲求伸投降吴国,他受尽屈辱,发奋图强,最后灭掉了吴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梳理和概括,对学生的管理,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元评价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讲合作,同时也需要竞争。教师要引入竞争评价机制,各小组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小组群体总分挂钩。小组成功,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赢得相应评价。这种在原小组起点上进行的合理竞争,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团队意识,并最终会使全班学生受到激励。
1.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学生评价体系单一,主要由教师来评价,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向的价值取向。这种评价模式容易导致评价结论主观片面。学生对这类评价结果很难认同。所以,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使学生、教师、合作小组、家长共同参与,尤其要注重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评价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小组的自评、互评,通过沟通和协商,使学生认同评价结果,并接受这个结果。
2.评价内容多元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多元的,综合的,全面的。在合作学习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小组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合作技能、态度,批判性思维,知识技能的应用,成员的集体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在综合性评价的同时还要注意差异性评价,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只要学生有发展,就应得到积极评价。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的最大化发展。
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成败,高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高效的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一、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改变传统的按座位就近分组的原则,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组合原则。
1.自主组合。自主组合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组成小组。这样组成的小组,成员间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情感基础,学生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能自由表现,深入合作。他们在和好友的聊天中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这种自主结合方式人数组数都不应过多,一般2至6人一组,全班分6组,人数多的一般也不应超过8组。小组人数过多,有的成员就会缺少表现机会,而人数过少,则班内分组过多,就会增加教师的调控难度,不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
2.根据能力组合。一种是能力相当水平的组合,如“优——优”、“良——良”、“后进——后进”组合,这样小组学习能力相当,心理略同,社交技能差不多。基础相同,发表意见就会毫无顾虑。特别是后进生不会因表现不好而增强自卑感。他们会放得更开,表现得更好。另一种就是“优生——后进生”组合。如果探究目标已完成,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时,“优生——后进生”组合则可以让优生带动后进生,从而实现一帮一、一对“红”的效果。
不管如何分组,小组中成员间的责任分工要明确。一般每组要有一名组长,较大的组还要有1~2名副组长。小组成员除具有本次活动应分得的具体任务外还要有公共责任。如记录、归纳、回报小组内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才能更好的进行小组评价和成员评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
二、恰当引导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师主要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参与并组织协调小组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成员一起学习达到共同目标的互动活动。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的集体目标是统一的。个人和群体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按顺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地表达,避免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归纳整理。
合作学习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要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自我解决,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思路并进行群体的判断、综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讲授《卧薪尝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已经了解的问题。如:“越王勾践为什么要给吴王夫差作仆人?”“越王勾践受尽了什么屈辱?”“越王勾践最后灭掉吴国的原因是什么?”等。教师先不作答,而是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悟,尝试自我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大都能自读自悟到。对问题一和问题三要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后得到的结果是:越王勾践以曲求伸投降吴国,他受尽屈辱,发奋图强,最后灭掉了吴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梳理和概括,对学生的管理,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元评价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讲合作,同时也需要竞争。教师要引入竞争评价机制,各小组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小组群体总分挂钩。小组成功,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赢得相应评价。这种在原小组起点上进行的合理竞争,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团队意识,并最终会使全班学生受到激励。
1.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学生评价体系单一,主要由教师来评价,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向的价值取向。这种评价模式容易导致评价结论主观片面。学生对这类评价结果很难认同。所以,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使学生、教师、合作小组、家长共同参与,尤其要注重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评价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小组的自评、互评,通过沟通和协商,使学生认同评价结果,并接受这个结果。
2.评价内容多元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多元的,综合的,全面的。在合作学习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小组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合作技能、态度,批判性思维,知识技能的应用,成员的集体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在综合性评价的同时还要注意差异性评价,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只要学生有发展,就应得到积极评价。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的最大化发展。
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成败,高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高效的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