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学者斯蒂夫·艾伦说:名著“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高中生来说,名著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宝库——不仅可以启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为我们提供精妙的作文素材,还可从中学习实用的写作技巧。下面,试结合典型实例,谈谈如何巧妙地汲取名著精华,写就精彩之作。
一、由名著触发写作灵感
少数作文题,题目本身与“阅读”,与“名著”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如2018年江苏卷考“语言”;2017年全国Ⅱ卷考“中华名句用用看”、浙江卷考“三本大书”、山东卷考“24小时共享书店”;2016年天津卷考“我的青春阅读”、北京卷考“神奇的书签”),面对该类题目,自然可以直接评议某部名著,或叙述自己与名著“结缘”的经历。当然,绝大多数作文题与名著的关联,需要写作者凭一双慧眼自行发掘——拿到题目后,不妨先“咬文嚼字”,明确其内涵;进而发散思维,考虑自己熟读过的名著,跟眼前的题目有某个契合点,提取该部名著中哪一信息入题较为合理……经层层筛选,锁定有关人物或故事情节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具体说来,依据名著构思作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品评名著,即写成杂感、读后感、人物评论,或整体评价,或摘引原著人物、情节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比如写命题作文“人与路”,有位学生想到了用《西游记》的故事来演绎,他把悟空等视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必备的条件及其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全文打破了板着面孔说理的呆板,是一篇情、理、趣、彩有机融合的优秀议论文。
品评名著的变式是在反弹琵琶中“歪评”名著,即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故事与人物。例如作家谈歌的《华容道事件真相》,探讨在华容道杀不杀曹操的问题上,根据刘备、关羽、诸葛亮各人当时的心态、各人所处的地位对放人态度的影响,推论出的观点一反人们对关羽报曹恩、徇私情的批评,指出关羽不杀曹操是因为刘备要当皇帝,关羽想让刘备当皇帝,诸葛亮也想让刘备当皇帝:“当初关羽若放马过去,一刀结果了曹操那厮的性命,刘备还当得了皇上吗?还不得乖乖地把汉献帝接回来,刘备只能当皇叔”。这些推理想象,都是以让刘备当皇帝这个假设为前提得出的。文章借古人古事批判现今世俗的趋利思想,匠心独运,令人叹服。
(二)新编故事,即利用某一部文学名著作为底子,掺进现代元素,重新编写出一个故事来。写好故事新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扩大知识积累,丰富文学素养。可以说,熟读名著、消化名著,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编好新故事的必备条件。
2.巧妙构思,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一方面,新编的故事比起原作,骨架可以不变,即人物不一定有变化,主要情节也应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无非是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所对照,有所联想,所以其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当代,写作时就要用当代人的眼光观照古人古事,最好能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发掘出新的内涵。
3.有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故事新编应追求较深的意蕴,或揭露假、丑、恶,或歌颂真、善、美,或对一些落后的傳统意识展开反思,从而使读者获得教益。
4.文笔力求洒脱。故事新编的文笔可自由些,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也未尝不可。
二、从名著中觅取写作材料
阅读近几年的获奖作文以及考场佳作,不难发现:那些书生意气的学子,总是按捺不住地要阐述他们卓尔不群的人世观照,比如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和那根绷紧的“琴弦”,因《月亮和六便士》而垂名的毛姆发出“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的拷问,米兰·昆德拉对捷克人生活的评价,卢梭“将模子打破”的呼唤等,尽在笔下生辉;而那些博览群书的学子,又总是压抑不住地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阅读品位,比如黑格尔的哲理、朱光潜的美学、博尔赫斯的“迷宫”、闻一多眼中的“死水”、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人间词话》对子瞻等四人的赞誉等,均能用得恰到好处。
三、活学活用名著的写作手法
古今中外名著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如能为我所用,对于作文出彩无疑大有裨益。限于篇幅,这里仅谈三“法”:
1.变形法。“变形”手法在西方文学史上曾被大量运用,其中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代表。该篇描述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可它却具有人的思维,用甲虫的眼光观看人类的思想、情感、习惯、信仰、灵魂等,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变形”的方式有多种:第一,可以让人变形(变成非人类),但又具有人的思想;第二,可以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人的思维;第三,还可让我们改变身份、工种、职业等(如把自己设计成为一个教师、一个法官等)。运用“变形”手法,借助特殊的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便于揭示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关系,从而由一个非常特殊的层面凸显主题。
2.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指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采用侧笔,可以使人物描写峰回路转、情味盎然。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部分,以众人的胆怯、畏惧(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烘托出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又如《梁实秋怀人从录》一书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样娴熟运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文章七、八、九三段,抓住梁启超演讲时的感情投入,刻画他的性格气质,这是正面描写;而第六段说二十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辞约理微地道出了先生“动人的演讲”对后学有着怎样深层的影响,还具体描写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甚至听过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显然属于侧面烘托,曲径通幽地突出了此次演讲所具有的感召力。
3.细节生辉法。细节描写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细小环节进行细腻、形象的描写,其特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像《红楼梦》《儒林外史》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们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们通过无数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
除了以上三种写法,像《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手法,《老人与海》隐喻、象征的技法,《伊索寓言》的物人对等法(物与人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地位平等,或相互沟通、和谐相处,或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哈利·波特》系列自由不羁的“魔法”式想象等,都足资借鉴,尽可灵活地“拿来”。考生选用素材时,要摆脱世俗的流行乐、连续剧模式,跳出校园的数理化小悲欢拘囿,于人类历史的漫漫星河中,撷取那些尘封在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名著里的美玉明珠。
一、由名著触发写作灵感
少数作文题,题目本身与“阅读”,与“名著”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如2018年江苏卷考“语言”;2017年全国Ⅱ卷考“中华名句用用看”、浙江卷考“三本大书”、山东卷考“24小时共享书店”;2016年天津卷考“我的青春阅读”、北京卷考“神奇的书签”),面对该类题目,自然可以直接评议某部名著,或叙述自己与名著“结缘”的经历。当然,绝大多数作文题与名著的关联,需要写作者凭一双慧眼自行发掘——拿到题目后,不妨先“咬文嚼字”,明确其内涵;进而发散思维,考虑自己熟读过的名著,跟眼前的题目有某个契合点,提取该部名著中哪一信息入题较为合理……经层层筛选,锁定有关人物或故事情节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具体说来,依据名著构思作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品评名著,即写成杂感、读后感、人物评论,或整体评价,或摘引原著人物、情节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比如写命题作文“人与路”,有位学生想到了用《西游记》的故事来演绎,他把悟空等视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必备的条件及其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全文打破了板着面孔说理的呆板,是一篇情、理、趣、彩有机融合的优秀议论文。
品评名著的变式是在反弹琵琶中“歪评”名著,即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故事与人物。例如作家谈歌的《华容道事件真相》,探讨在华容道杀不杀曹操的问题上,根据刘备、关羽、诸葛亮各人当时的心态、各人所处的地位对放人态度的影响,推论出的观点一反人们对关羽报曹恩、徇私情的批评,指出关羽不杀曹操是因为刘备要当皇帝,关羽想让刘备当皇帝,诸葛亮也想让刘备当皇帝:“当初关羽若放马过去,一刀结果了曹操那厮的性命,刘备还当得了皇上吗?还不得乖乖地把汉献帝接回来,刘备只能当皇叔”。这些推理想象,都是以让刘备当皇帝这个假设为前提得出的。文章借古人古事批判现今世俗的趋利思想,匠心独运,令人叹服。
(二)新编故事,即利用某一部文学名著作为底子,掺进现代元素,重新编写出一个故事来。写好故事新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扩大知识积累,丰富文学素养。可以说,熟读名著、消化名著,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编好新故事的必备条件。
2.巧妙构思,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一方面,新编的故事比起原作,骨架可以不变,即人物不一定有变化,主要情节也应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无非是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所对照,有所联想,所以其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当代,写作时就要用当代人的眼光观照古人古事,最好能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发掘出新的内涵。
3.有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故事新编应追求较深的意蕴,或揭露假、丑、恶,或歌颂真、善、美,或对一些落后的傳统意识展开反思,从而使读者获得教益。
4.文笔力求洒脱。故事新编的文笔可自由些,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也未尝不可。
二、从名著中觅取写作材料
阅读近几年的获奖作文以及考场佳作,不难发现:那些书生意气的学子,总是按捺不住地要阐述他们卓尔不群的人世观照,比如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和那根绷紧的“琴弦”,因《月亮和六便士》而垂名的毛姆发出“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的拷问,米兰·昆德拉对捷克人生活的评价,卢梭“将模子打破”的呼唤等,尽在笔下生辉;而那些博览群书的学子,又总是压抑不住地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阅读品位,比如黑格尔的哲理、朱光潜的美学、博尔赫斯的“迷宫”、闻一多眼中的“死水”、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人间词话》对子瞻等四人的赞誉等,均能用得恰到好处。
三、活学活用名著的写作手法
古今中外名著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如能为我所用,对于作文出彩无疑大有裨益。限于篇幅,这里仅谈三“法”:
1.变形法。“变形”手法在西方文学史上曾被大量运用,其中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代表。该篇描述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可它却具有人的思维,用甲虫的眼光观看人类的思想、情感、习惯、信仰、灵魂等,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变形”的方式有多种:第一,可以让人变形(变成非人类),但又具有人的思想;第二,可以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人的思维;第三,还可让我们改变身份、工种、职业等(如把自己设计成为一个教师、一个法官等)。运用“变形”手法,借助特殊的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便于揭示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关系,从而由一个非常特殊的层面凸显主题。
2.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指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采用侧笔,可以使人物描写峰回路转、情味盎然。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部分,以众人的胆怯、畏惧(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烘托出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又如《梁实秋怀人从录》一书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样娴熟运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文章七、八、九三段,抓住梁启超演讲时的感情投入,刻画他的性格气质,这是正面描写;而第六段说二十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辞约理微地道出了先生“动人的演讲”对后学有着怎样深层的影响,还具体描写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甚至听过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显然属于侧面烘托,曲径通幽地突出了此次演讲所具有的感召力。
3.细节生辉法。细节描写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细小环节进行细腻、形象的描写,其特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像《红楼梦》《儒林外史》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们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们通过无数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
除了以上三种写法,像《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手法,《老人与海》隐喻、象征的技法,《伊索寓言》的物人对等法(物与人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地位平等,或相互沟通、和谐相处,或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哈利·波特》系列自由不羁的“魔法”式想象等,都足资借鉴,尽可灵活地“拿来”。考生选用素材时,要摆脱世俗的流行乐、连续剧模式,跳出校园的数理化小悲欢拘囿,于人类历史的漫漫星河中,撷取那些尘封在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名著里的美玉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