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选取了2000年至201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年度数据,将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按照时间序列分类,并进一步按照账户性质分类讨论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后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将从“双顺差”的格局逐步转为“一顺一逆”的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资本流出增加是我国资本账户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其次本文对国际上传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机制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总结和阐述。最后结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与理论,借鉴相关经验,得出给予本国国情的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
一、导论
众所周知,国际收支状况是国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它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政府首脑关注的焦点。2000年至2017年,我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在绝大多数时间呈现逐年扩大的双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在加入WTO后,货物与服务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2012年,中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了318亿美元逆差,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出现的第一次逆差,在往后的年份中,资本与金融账户波动频繁。2010年至2013年两个账户年度国际收支连续顺差,而资本与金融账户于2014-2016年重新出现逆差的情形。中国由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频繁,已经开始遭受诸如贸易摩擦、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导致货币超发等影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本文将重点讨论国际收支总体失衡将对国内经济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并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策略。
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统计显示资本与金融账户在2012年之前始终顺差,2012年出现318亿美元逆差额,在此之后,资本与金融账户顺逆起伏波动。由于该账户频繁出现逆差,我国多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已被打破,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有所改善,但随后国际收支失衡状况仍将伴随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
图1我国国际收支变动趋势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历史回顾(2000年-2011年)
2000-2003年,两个账户的总差额呈现稳步且缓慢的上升趋势,其中经常账户差额从204亿美元增加至689亿美元,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从19亿美元增加至549亿美元。 2004-2008年,国际收支仍然保持双顺差,且经常账户的总差额飞速成倍上涨,2008年较2004年的经常账户差额上涨率高达510%。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在2004年至2008年始终为顺差状态。2009-2011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常账户差额较2008年成倍数下降,而资本与金融账户仍稳步增加。
(二)中国国际收支现状(2012年-2017年)
从表1发现经常账户呈现大额稳定的顺差状态,而资本与金融账户在2012年出现了首次逆差,尽管于2013年又回归顺差,但随后三年又高额逆差,可见中国多年不变的双顺差格局已被打破.具体看,导致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的最大影响因素为其他投资中的子项目,贷款以及货币和存款。
三、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成因分析
(一)我国经常账户失衡原因分析
从历史数据看,经常账户差额在2000年至2017年始终保持顺差的状态,其中主要导致其顺差的子项目为货物和服务,其影响程度占经常账户的80%以上。服务贸易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下锐减至-2654亿美元,其影响被货物贸易的大幅增加抵消后转正。
宏观层面看,本国生产力得到释放后,2014年居民储蓄存款额近48.9万亿美元,本国产品供给大于本国居民对产品需求导致出口增加,经常账户连年顺差。另外近年来我国利用劳动力充足及其价格低廉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货物贸易额得到大幅提升,这使得货物贸易十几年来一直顺差,成为经常账户失衡的主要因素。而我国服务业务总体供给及水平不足,国际竞争力不足,导致我国高端服务进口大于出口,货物与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形成货物贸易持续逆差,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的情形。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变动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结构存在极大的不对称性质,导致东南亚各国由于外国直接投资过度增加,成为该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FDI大幅增加,成为影响资本项目顺差的主导因素。
(2)大量“热钱”涌入中国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程度加大,国外投资者被中国的良好投资前景所吸引,投资额度上升,但投资者在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长期投资时,也有许多投资者以短期盈利为目的进行投机。当监管者监管力度不足时,热钱流入容易产生资本项目顺差。
四、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我国为实现内外均衡,应当对内使用财政政策,对外使用货币政策。根据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使用或紧或松的财政政策。如在2000年至2015年,我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货币供应M2连年增长。由于中国经济运行存通货膨胀的压力,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税收征收范围,减少政府支出等措施,旨在减少国内总支出,抑制通货膨胀。2015年后,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内需不足,此时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
(二)外汇储备调节机制
在总体顺差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为维持固定汇率制,我国外汇管理局则应采取在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卖出人民币,使得国内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使得基准利率上浮,国际收支顺差得到改善。这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三)建立资本流出流入的宏观审慎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得知,短期资本流出金額扩大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可以抵消经常账户顺差进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本文认为,我国货币当局应当进一步扩大企业灵活运用外汇的自主权同时加快完善对本国资本流出的管理和监控。 1. 加强放开国内的资本市场,使其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允许各类金融机构和他们发行的投资产品投资国内债券等相关市场。简单化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汇兑管理,取消单家金融机构的投资限额。
2. 短期国际资本移动有速度快、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特征,不利的短期资本流出如若控制不当容易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危机。因此我国应当引入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跨境资金流出真实性合规性管理,以避免短期资本移动在抵消我国进场账户顺差的同时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五、小结
本文分析表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的着眼点可分为两阶段、两账户,不同时期的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大不相同。结合本国国际收支历史状況和现状,本文最后列举出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外汇储备调节机制、加快完善对本国资本流出流入的管理和监控等政策举措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朝阳, 李洪梅. 国际收支理论源流与展望[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0(4):20-25.
[2] 王军. 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轨迹及比较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 1992(1):60-65.
[3] 余永定, Midsuhiro Fukao, Dennis Snower.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中国视角[J]. 国际经济评论, 2006(5):54-58.
[4] 师家升.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平衡对策研究[D]. 云南大学, 2016.
[5] 高士亮. 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政策调节的探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6(2):106-108.
[6] 朝克, 李杰善.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2):160-164.
[7] Chinn M, Kletzer K.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flows, Domestic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Financial Crises under Imperfect Information[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0, 134(1):164-165.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
一、导论
众所周知,国际收支状况是国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它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政府首脑关注的焦点。2000年至2017年,我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在绝大多数时间呈现逐年扩大的双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在加入WTO后,货物与服务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2012年,中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了318亿美元逆差,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出现的第一次逆差,在往后的年份中,资本与金融账户波动频繁。2010年至2013年两个账户年度国际收支连续顺差,而资本与金融账户于2014-2016年重新出现逆差的情形。中国由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频繁,已经开始遭受诸如贸易摩擦、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导致货币超发等影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本文将重点讨论国际收支总体失衡将对国内经济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并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策略。
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统计显示资本与金融账户在2012年之前始终顺差,2012年出现318亿美元逆差额,在此之后,资本与金融账户顺逆起伏波动。由于该账户频繁出现逆差,我国多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已被打破,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有所改善,但随后国际收支失衡状况仍将伴随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
图1我国国际收支变动趋势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历史回顾(2000年-2011年)
2000-2003年,两个账户的总差额呈现稳步且缓慢的上升趋势,其中经常账户差额从204亿美元增加至689亿美元,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从19亿美元增加至549亿美元。 2004-2008年,国际收支仍然保持双顺差,且经常账户的总差额飞速成倍上涨,2008年较2004年的经常账户差额上涨率高达510%。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在2004年至2008年始终为顺差状态。2009-2011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常账户差额较2008年成倍数下降,而资本与金融账户仍稳步增加。
(二)中国国际收支现状(2012年-2017年)
从表1发现经常账户呈现大额稳定的顺差状态,而资本与金融账户在2012年出现了首次逆差,尽管于2013年又回归顺差,但随后三年又高额逆差,可见中国多年不变的双顺差格局已被打破.具体看,导致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的最大影响因素为其他投资中的子项目,贷款以及货币和存款。
三、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成因分析
(一)我国经常账户失衡原因分析
从历史数据看,经常账户差额在2000年至2017年始终保持顺差的状态,其中主要导致其顺差的子项目为货物和服务,其影响程度占经常账户的80%以上。服务贸易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下锐减至-2654亿美元,其影响被货物贸易的大幅增加抵消后转正。
宏观层面看,本国生产力得到释放后,2014年居民储蓄存款额近48.9万亿美元,本国产品供给大于本国居民对产品需求导致出口增加,经常账户连年顺差。另外近年来我国利用劳动力充足及其价格低廉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货物贸易额得到大幅提升,这使得货物贸易十几年来一直顺差,成为经常账户失衡的主要因素。而我国服务业务总体供给及水平不足,国际竞争力不足,导致我国高端服务进口大于出口,货物与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形成货物贸易持续逆差,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的情形。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变动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结构存在极大的不对称性质,导致东南亚各国由于外国直接投资过度增加,成为该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FDI大幅增加,成为影响资本项目顺差的主导因素。
(2)大量“热钱”涌入中国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程度加大,国外投资者被中国的良好投资前景所吸引,投资额度上升,但投资者在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长期投资时,也有许多投资者以短期盈利为目的进行投机。当监管者监管力度不足时,热钱流入容易产生资本项目顺差。
四、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我国为实现内外均衡,应当对内使用财政政策,对外使用货币政策。根据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使用或紧或松的财政政策。如在2000年至2015年,我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货币供应M2连年增长。由于中国经济运行存通货膨胀的压力,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税收征收范围,减少政府支出等措施,旨在减少国内总支出,抑制通货膨胀。2015年后,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内需不足,此时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
(二)外汇储备调节机制
在总体顺差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为维持固定汇率制,我国外汇管理局则应采取在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卖出人民币,使得国内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使得基准利率上浮,国际收支顺差得到改善。这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三)建立资本流出流入的宏观审慎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得知,短期资本流出金額扩大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可以抵消经常账户顺差进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本文认为,我国货币当局应当进一步扩大企业灵活运用外汇的自主权同时加快完善对本国资本流出的管理和监控。 1. 加强放开国内的资本市场,使其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允许各类金融机构和他们发行的投资产品投资国内债券等相关市场。简单化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汇兑管理,取消单家金融机构的投资限额。
2. 短期国际资本移动有速度快、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特征,不利的短期资本流出如若控制不当容易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危机。因此我国应当引入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跨境资金流出真实性合规性管理,以避免短期资本移动在抵消我国进场账户顺差的同时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五、小结
本文分析表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的着眼点可分为两阶段、两账户,不同时期的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大不相同。结合本国国际收支历史状況和现状,本文最后列举出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外汇储备调节机制、加快完善对本国资本流出流入的管理和监控等政策举措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朝阳, 李洪梅. 国际收支理论源流与展望[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0(4):20-25.
[2] 王军. 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轨迹及比较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 1992(1):60-65.
[3] 余永定, Midsuhiro Fukao, Dennis Snower.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中国视角[J]. 国际经济评论, 2006(5):54-58.
[4] 师家升.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平衡对策研究[D]. 云南大学, 2016.
[5] 高士亮. 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政策调节的探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6(2):106-108.
[6] 朝克, 李杰善.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2):160-164.
[7] Chinn M, Kletzer K.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flows, Domestic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Financial Crises under Imperfect Information[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0, 134(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