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我国不断深入推进,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课堂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这其中就包括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在应用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任务设计单一;自主学习不规范;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评价过于简单等。因此,本文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如何更好地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引言:
国家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为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而设置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再把信息技术课堂当作是“培训软件操作”课程。
一、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法”属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法的重要核心就是如何设计任务,因为课堂教学依赖于任务,是以任务而开展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围绕任务进行,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也以是否完成任务而定夺。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
(一)創设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材中的思想,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选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提高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目的。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可将图像、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动画等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给高中生,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将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创设教学情境具有积极的作用。视频、音频与动画等的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的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认真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施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时,为了提高任务完成率,要求教育工作者可以把一个大的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并且分阶段完成,通过小任务的完成,使得大任务完成的进度越来越接快。要使教学模式实施的价值最大化,其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制定应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一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明显有所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首先能自己对知识和操作方法进行记忆,为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基础。当这一任务完成之后,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最终朝着能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个大任务方向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进而促进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不一样,导致其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在制定任务的过程中尊重个体特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首要任务,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制定能帮助高中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收获。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别,所以现阶段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分配任务时,应该提出较严格的要求,以便于帮助他们激发潜力、取得进步;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则应该以强化基础知识为主,打好基础才能保证之后的学习稳定发展。这样的任务分配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尊重个体间不同的特点,促进了个性发展。
(四)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强调合作学习
每个人擅长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改革的产物,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培养高中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实现知识互补,同学之间的感情也随着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越来越融洽。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主要任务是科学合理地帮助他们分组、为每个小组分配合适的任务、对分组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等。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不参与其中,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提高教学效率。评价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比如时间到了,但是有些小组仍然没有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切记不可批评,可以以制作认真的形式进行表扬,并在下课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这是使得师生关系融洽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有很多学校都广泛运用了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其弊端,在实际教学中扬长避短。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高中生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任务完成之后,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对于提升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慧.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个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冯利珍.甘肃民族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知识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王芳芳.信息技术课堂中高中生多元评价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引言:
国家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为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而设置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再把信息技术课堂当作是“培训软件操作”课程。
一、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法”属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法的重要核心就是如何设计任务,因为课堂教学依赖于任务,是以任务而开展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围绕任务进行,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也以是否完成任务而定夺。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
(一)創设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材中的思想,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选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提高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目的。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可将图像、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动画等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给高中生,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将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创设教学情境具有积极的作用。视频、音频与动画等的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的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认真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施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时,为了提高任务完成率,要求教育工作者可以把一个大的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并且分阶段完成,通过小任务的完成,使得大任务完成的进度越来越接快。要使教学模式实施的价值最大化,其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制定应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一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明显有所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首先能自己对知识和操作方法进行记忆,为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基础。当这一任务完成之后,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最终朝着能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个大任务方向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进而促进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不一样,导致其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在制定任务的过程中尊重个体特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首要任务,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制定能帮助高中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收获。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别,所以现阶段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分配任务时,应该提出较严格的要求,以便于帮助他们激发潜力、取得进步;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则应该以强化基础知识为主,打好基础才能保证之后的学习稳定发展。这样的任务分配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尊重个体间不同的特点,促进了个性发展。
(四)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强调合作学习
每个人擅长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改革的产物,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培养高中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实现知识互补,同学之间的感情也随着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越来越融洽。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主要任务是科学合理地帮助他们分组、为每个小组分配合适的任务、对分组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等。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不参与其中,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提高教学效率。评价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比如时间到了,但是有些小组仍然没有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切记不可批评,可以以制作认真的形式进行表扬,并在下课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这是使得师生关系融洽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有很多学校都广泛运用了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其弊端,在实际教学中扬长避短。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高中生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任务完成之后,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对于提升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慧.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个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冯利珍.甘肃民族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知识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王芳芳.信息技术课堂中高中生多元评价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