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树造林、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硫等化学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排放污染一直是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关注的话题,包括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一直在关注环保这方面的时态和进展,环保已成为现在社会议论最多的话题。
一、沙化在扩大
令人窒息的沙尘暴,猛烈袭击了西北、华北大部,甚至波及到了江南、港奥台一带。央视及各地的视播等诸多新闻媒体,在此期间都占用大量时间,报道“狼”真的来了的事实及其原因。一时间,“沙”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以至到了谈“沙”色变的程度。据央视消息:沙尘暴天气自建国来(也可以说有史以来)成逐年上升趋势。人们不禁要思索、要探讨:沙尘暴来自何方?为何如此频繁?覆盖面为何如此之大?程度为何如此迅猛?怎样才能有效地遏制它呢?
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不止一次地把沙土埋农田、沙土埋农房、沙土埋农心的画面、情形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令人触目惊心。年复一年的乱砍滥伐、超自然承受极限的乱牧滥垦,使得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覆盖率迅速下降。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里描述的那几排白杨树,曾在黄土高原巍然屹立,抵抗着强劲的西北风,虽说它们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象征,但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黄土高原曾有过成排的白杨树,对抗风固沙也起过积极的作用。如今那几排白杨树又怎么样了呢?它们有没有留下成行成排的“子孙”呢?七八十年代的造林,林在哪里呢?如果“三北”防护林已成规模的话,那它们对沙尘暴的侵入怎么就无动于衷?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诗人的愿望还是当时草肥羊壮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古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最起码从中体现了当时草多羊少的实情,从而告诉我们:当时的气候是多么适宜草的生长。就连《大风歌》里都唱到“大风起兮,云风扬”,而没唱“沙飞扬”,可见汉朝时的长安(大西北)的气候是相当湿润的。盛唐也定都长安,如果长安气候干燥、多风沙,唐太宗李世民及后继者们能忍受这些吗?
然而,近、现代的“鼠目寸光者”过度开垦草原种庄稼、无节制的、超自然负荷的放牧牛羊,使得草原的草越来越矮小、越来越稀疏,相对过多的羊群掠过之处,绿草就被一扫而光,凡能吃的都被羊吃掉了,就连树皮、小树枝和草根都不放过。树草在哭泣、绿地在呻吟。此刻的牛羊是不管不顾的,而人类自己根本就没有察觉到极大的灭顶之灾已悄悄地逼近了!
电视画面让人看了不光是大吃一惊,更多的是不寒而栗——好端端的农家新房一时间被狂风带来的大量黄沙吞没了——人们不禁要问:世世代代在这里定居的人们,到底还能在这里住多久?随着黄沙的逼近,每天有大量的良田美园将变成沙漠,人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燕南飞”了。谁都能理解背井离乡的心情,谁也会咂出乔迁异地的滋味。但这又是谁能左右得了的呢?
二、江河在哭泣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的水是那么清澈,像矿泉水一样。现如今长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达七亿吨。长江干支流已不是昔日的透明色,不仅如此从上游各段及其支流倒入江中的污水及漂浮物填满长江,长江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老舍笔下的“龙须沟”。被称为“活化石”的稀有动物——长江特有物种“白鳍豚”已基本观察不到它的踪迹。至于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就更叫苦不迭了,一网下去要么就一场空,要么就像《天方夜谭》中老渔翁一样打上来的是一网“怪物”(垃圾)。如此的连锁反应,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水质及渔业状况怎样就可以想而知了。
千百年来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如今在下游已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哺育了中华民族、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的黄河,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断流威胁。
淮河流域一条河流的污染之极发人深省!群众为此编成顺口溜:“50年代滔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21世纪希望何在?”
三、环境受威胁
汽车尾气及工业烟囱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巨增,导致危害农作物及渔业的酸雨形成;破坏南极上空的大气保护膜—臭氧层,至使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小岛消失、陆地面积减小。《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不利、“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争吵,没能使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地球的温室效应更加明显。此外,白色垃圾、生活的固体污染物遍布在铁路、公路及农村的街道两旁,人们出门行走几乎都带口罩……
四、政府有决心
可喜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对环境污染问题提起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年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他时常强调: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继发展的依托,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全社会都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工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水污染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风沙源和水土流失治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环境。”
防沙固沙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2年1月1日正式實施,防沙固沙事业步入法制轨道。相信各种治污法律会陆续出台。
加强国民的环保意识,从教育入手,在素质教育中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保护清新的环境和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做到赏罚有法可依。一个和谐清新的社会一定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一、沙化在扩大
令人窒息的沙尘暴,猛烈袭击了西北、华北大部,甚至波及到了江南、港奥台一带。央视及各地的视播等诸多新闻媒体,在此期间都占用大量时间,报道“狼”真的来了的事实及其原因。一时间,“沙”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以至到了谈“沙”色变的程度。据央视消息:沙尘暴天气自建国来(也可以说有史以来)成逐年上升趋势。人们不禁要思索、要探讨:沙尘暴来自何方?为何如此频繁?覆盖面为何如此之大?程度为何如此迅猛?怎样才能有效地遏制它呢?
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不止一次地把沙土埋农田、沙土埋农房、沙土埋农心的画面、情形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令人触目惊心。年复一年的乱砍滥伐、超自然承受极限的乱牧滥垦,使得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覆盖率迅速下降。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里描述的那几排白杨树,曾在黄土高原巍然屹立,抵抗着强劲的西北风,虽说它们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象征,但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黄土高原曾有过成排的白杨树,对抗风固沙也起过积极的作用。如今那几排白杨树又怎么样了呢?它们有没有留下成行成排的“子孙”呢?七八十年代的造林,林在哪里呢?如果“三北”防护林已成规模的话,那它们对沙尘暴的侵入怎么就无动于衷?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诗人的愿望还是当时草肥羊壮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古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最起码从中体现了当时草多羊少的实情,从而告诉我们:当时的气候是多么适宜草的生长。就连《大风歌》里都唱到“大风起兮,云风扬”,而没唱“沙飞扬”,可见汉朝时的长安(大西北)的气候是相当湿润的。盛唐也定都长安,如果长安气候干燥、多风沙,唐太宗李世民及后继者们能忍受这些吗?
然而,近、现代的“鼠目寸光者”过度开垦草原种庄稼、无节制的、超自然负荷的放牧牛羊,使得草原的草越来越矮小、越来越稀疏,相对过多的羊群掠过之处,绿草就被一扫而光,凡能吃的都被羊吃掉了,就连树皮、小树枝和草根都不放过。树草在哭泣、绿地在呻吟。此刻的牛羊是不管不顾的,而人类自己根本就没有察觉到极大的灭顶之灾已悄悄地逼近了!
电视画面让人看了不光是大吃一惊,更多的是不寒而栗——好端端的农家新房一时间被狂风带来的大量黄沙吞没了——人们不禁要问:世世代代在这里定居的人们,到底还能在这里住多久?随着黄沙的逼近,每天有大量的良田美园将变成沙漠,人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燕南飞”了。谁都能理解背井离乡的心情,谁也会咂出乔迁异地的滋味。但这又是谁能左右得了的呢?
二、江河在哭泣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的水是那么清澈,像矿泉水一样。现如今长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达七亿吨。长江干支流已不是昔日的透明色,不仅如此从上游各段及其支流倒入江中的污水及漂浮物填满长江,长江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老舍笔下的“龙须沟”。被称为“活化石”的稀有动物——长江特有物种“白鳍豚”已基本观察不到它的踪迹。至于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就更叫苦不迭了,一网下去要么就一场空,要么就像《天方夜谭》中老渔翁一样打上来的是一网“怪物”(垃圾)。如此的连锁反应,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水质及渔业状况怎样就可以想而知了。
千百年来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如今在下游已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哺育了中华民族、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的黄河,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断流威胁。
淮河流域一条河流的污染之极发人深省!群众为此编成顺口溜:“50年代滔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21世纪希望何在?”
三、环境受威胁
汽车尾气及工业烟囱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巨增,导致危害农作物及渔业的酸雨形成;破坏南极上空的大气保护膜—臭氧层,至使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小岛消失、陆地面积减小。《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不利、“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争吵,没能使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地球的温室效应更加明显。此外,白色垃圾、生活的固体污染物遍布在铁路、公路及农村的街道两旁,人们出门行走几乎都带口罩……
四、政府有决心
可喜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对环境污染问题提起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年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他时常强调: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继发展的依托,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全社会都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工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水污染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风沙源和水土流失治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环境。”
防沙固沙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2年1月1日正式實施,防沙固沙事业步入法制轨道。相信各种治污法律会陆续出台。
加强国民的环保意识,从教育入手,在素质教育中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保护清新的环境和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做到赏罚有法可依。一个和谐清新的社会一定会回到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