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阅读教学的实质,用以指导学生的阅读,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语文,让学生知道语文不只是升学工具,语文还是思想、生活,语文可以塑造自己的灵魂。
2.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用图片展现形象,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在引入情境后,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发现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如在教授《我的长生果》一文时,课文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机把其中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卓娅和苏拉的故事》等作品的精彩之处介绍给学生,勾起他们迫切阅读这些书籍的欲望。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自读课本是课内的补充,是语文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所以,这两本书我们应让学生天天读,认真读。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进行阅读,阅读面要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丰富社会阅历,成熟思想,提高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成语、名句、名言、名篇等,要坚持每天读,持之以恒,既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又提高了自身修养。
2.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长期不懈地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读书笔记虽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三、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指导
1.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基础的阅读技巧。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精读与略读的方法;按照一定的依据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中心,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善于欣赏优秀篇章并学习其长处等等。
2.教师要练就专心倾听的本领。师生互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教师也应关注与倾听学生。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要点和闪光点,指导才能切中要害,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指点迷津。
3.教师要引导学生会发现、会质疑、会欣赏、会运用,并给予适时点拨指导。有时学生看问题比较肤浅,容易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且思路往往不够开阔,这时是指导的最佳时机。教师若不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展开进一步追问,就痛失了教师指导的良机。如我在执教《羚羊木雕》这一课,当学生在讨论“这能全怪我吗?”这一问题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造成事情这样进退两难的结局的责任在于父母,“我”是无辜的。这样的意见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多元的,看问题也应该用客观的、辩证的眼光。因此我进一步追问下去:“同学们,‘我’在这件事中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其中,紧紧围绕文中的“我”的几处言行表现,展开热烈地探讨,有理有据地分析“我”在整个事件中应负的责任及责任所占的比例,分析得非常清楚明白。“羚羊木雕”事件无疑会在学生心上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每学一篇文章,除了一般性的理解分析外,教师还应注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写得好、有意味的地方,去质疑值得探讨的内容,去欣赏、领略其精妙之处,并结合生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的思考题是创新阅读训练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载体;这样的思考题不求固定模式,只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这样的思考题,不求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观点愈新奇,表述愈独特,越是应给予赞赏和鼓励。
总之,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扎实的阅读技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语文,让学生知道语文不只是升学工具,语文还是思想、生活,语文可以塑造自己的灵魂。
2.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用图片展现形象,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在引入情境后,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发现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如在教授《我的长生果》一文时,课文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机把其中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卓娅和苏拉的故事》等作品的精彩之处介绍给学生,勾起他们迫切阅读这些书籍的欲望。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自读课本是课内的补充,是语文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所以,这两本书我们应让学生天天读,认真读。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进行阅读,阅读面要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丰富社会阅历,成熟思想,提高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成语、名句、名言、名篇等,要坚持每天读,持之以恒,既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又提高了自身修养。
2.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长期不懈地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读书笔记虽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三、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指导
1.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基础的阅读技巧。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精读与略读的方法;按照一定的依据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中心,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善于欣赏优秀篇章并学习其长处等等。
2.教师要练就专心倾听的本领。师生互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教师也应关注与倾听学生。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要点和闪光点,指导才能切中要害,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指点迷津。
3.教师要引导学生会发现、会质疑、会欣赏、会运用,并给予适时点拨指导。有时学生看问题比较肤浅,容易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且思路往往不够开阔,这时是指导的最佳时机。教师若不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展开进一步追问,就痛失了教师指导的良机。如我在执教《羚羊木雕》这一课,当学生在讨论“这能全怪我吗?”这一问题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造成事情这样进退两难的结局的责任在于父母,“我”是无辜的。这样的意见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多元的,看问题也应该用客观的、辩证的眼光。因此我进一步追问下去:“同学们,‘我’在这件事中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其中,紧紧围绕文中的“我”的几处言行表现,展开热烈地探讨,有理有据地分析“我”在整个事件中应负的责任及责任所占的比例,分析得非常清楚明白。“羚羊木雕”事件无疑会在学生心上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每学一篇文章,除了一般性的理解分析外,教师还应注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写得好、有意味的地方,去质疑值得探讨的内容,去欣赏、领略其精妙之处,并结合生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的思考题是创新阅读训练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载体;这样的思考题不求固定模式,只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这样的思考题,不求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观点愈新奇,表述愈独特,越是应给予赞赏和鼓励。
总之,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扎实的阅读技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