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情境创设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将一些比较抽象的逻辑关系形象化,可有效解决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知识生活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43-02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依據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构建问题情境
思考源于解决问题,所以要想激发学生思考,就要为学生构建恰当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
师:小红想买的零食单价是12元,她的压岁钱有200,想买11包,你们说她的压岁钱够么?
生1:我觉得够了,因为如果她买10包的话,需要120元,买11包的话也就比买10包多12元,所以200元肯定够了。
师:你的回答真棒。她还喜欢另外一款零食,单价是26元,那么她剩下的钱还能买几包这种零食呢?
生2:之前买11包零食花了120+12=132(元),小红还剩200-132=68(元),所以她最多能买两包。
该案例中,在没有学习到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学生选择了一个自己较能把握的解决方式,也就是估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快速地算出任何数乘以10的结果。因为11和10较为接近,学生估算起来也较为方便,因此也较为愿意继续计算下去。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对问题的选择。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教学,教师要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切忌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根据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一些恰当的游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常常会事半功倍。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一课时,通过拍手游戏引出分数(把桃子平均分,一份是几个就拍几下):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用整齐的一下掌声回答了问题);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冲突与思考,“半个”怎么表示?又怎么写呢?)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王国,产生求知欲望,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可能性”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红桃K、黑桃K、方块K、梅花K、大王、小王6张扑克牌,告诉大家如果让你来抽扑克牌,你可能会抽到什么?学生纷纷发出各种猜测,通过实际抽取,教师提示,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性———揭示课题,这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这些游戏表演敲开了学生思维之门。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讲自己的生日具体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从而引出课题。之后,分别拿出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年历卡,使学生深入了解年、月、日,学习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概念,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如下:学校有一片苹果园,长150米,宽60米,按照株距2米、行距3米种苹果树,一共可种多少棵?如每棵果树收苹果40千克,学校共收苹果多少千克?如每千克苹果卖6元,可为学校提供多少教学经费?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创设冲突式情境
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创设冲突式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作支撑,挖掘思维潜能,实施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分别拉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的框架,学生很快得出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的形状可以发生改变。然后我提出疑问:“如果是三角形呢?”有些学生想都没想就认为也可以改变,可再拉三角形的框架时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学生的心理形成认知冲突,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
总之,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表现手段进行合理使用。从课堂反馈效果来看,教师要不断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以新鲜的教学情境来对原有设定进行优化。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才能不断发展、深入,才能更加合理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14-16.
[2]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02-203.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43-02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依據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构建问题情境
思考源于解决问题,所以要想激发学生思考,就要为学生构建恰当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
师:小红想买的零食单价是12元,她的压岁钱有200,想买11包,你们说她的压岁钱够么?
生1:我觉得够了,因为如果她买10包的话,需要120元,买11包的话也就比买10包多12元,所以200元肯定够了。
师:你的回答真棒。她还喜欢另外一款零食,单价是26元,那么她剩下的钱还能买几包这种零食呢?
生2:之前买11包零食花了120+12=132(元),小红还剩200-132=68(元),所以她最多能买两包。
该案例中,在没有学习到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学生选择了一个自己较能把握的解决方式,也就是估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快速地算出任何数乘以10的结果。因为11和10较为接近,学生估算起来也较为方便,因此也较为愿意继续计算下去。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对问题的选择。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教学,教师要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切忌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根据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一些恰当的游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常常会事半功倍。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一课时,通过拍手游戏引出分数(把桃子平均分,一份是几个就拍几下):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用整齐的一下掌声回答了问题);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冲突与思考,“半个”怎么表示?又怎么写呢?)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王国,产生求知欲望,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可能性”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红桃K、黑桃K、方块K、梅花K、大王、小王6张扑克牌,告诉大家如果让你来抽扑克牌,你可能会抽到什么?学生纷纷发出各种猜测,通过实际抽取,教师提示,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性———揭示课题,这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这些游戏表演敲开了学生思维之门。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讲自己的生日具体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从而引出课题。之后,分别拿出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年历卡,使学生深入了解年、月、日,学习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概念,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如下:学校有一片苹果园,长150米,宽60米,按照株距2米、行距3米种苹果树,一共可种多少棵?如每棵果树收苹果40千克,学校共收苹果多少千克?如每千克苹果卖6元,可为学校提供多少教学经费?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创设冲突式情境
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创设冲突式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作支撑,挖掘思维潜能,实施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分别拉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的框架,学生很快得出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的形状可以发生改变。然后我提出疑问:“如果是三角形呢?”有些学生想都没想就认为也可以改变,可再拉三角形的框架时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学生的心理形成认知冲突,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
总之,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表现手段进行合理使用。从课堂反馈效果来看,教师要不断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以新鲜的教学情境来对原有设定进行优化。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才能不断发展、深入,才能更加合理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14-16.
[2]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