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物价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中共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物价偏离中央银行规定的控制线越来越远,通货膨胀趋势日益明显。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为了抑制物价上涨的加速趋势,我们应当未雨绸缪,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是一个市场非均衡过程,反映经济系统的过热趋势。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主要有:CPI——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和PPI——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历史上发生通货膨胀原因,要么新发现了金藏,要么发现了新的冶炼黄金技术,或改变黄金的成色等。由于黄金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自从有了纸币以后,才有了恶性通货膨胀。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到处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⑵成本上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⑶结构摩擦型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⑷国际传递型通货膨胀。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⑸抑制型通货膨胀。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几种看法: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减少,全社会则因总投资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会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
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三是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正负效应会相互抵消。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利大于弊,还是利小于弊;关键要把握好一个数量度。目前就总体来看,通货膨胀是明显了一点,高通货膨胀率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⑴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⑵通货膨胀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通货膨胀是财富的天敌,其对现金或存款形式的财富威胁最大,也将侵蚀储蓄和债券的购买力。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通货紧缩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第一,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比如颁布价格指导线。
第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比如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通过这些办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比如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
第四,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比如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低价。
第五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比如要特别注意粮食供给的增长,因为粮食不稳,食品市场就会不稳,物价也就不可能稳定。
现阶段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阶段,还处于不断改革时期,完善与改革无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总物价水平上涨。二是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不得不实现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高的经济增长率相比较而言,有更强的通货膨胀倾向。三是工业化、城镇化造成需求的增长大于供给的增长,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四是地区推动、攀比效应的传导,使得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四、结束语
2007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不断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连续七次提高利率,连续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目前的15%),目的就是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如此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效果并不理想,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CPI还在加速增长。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还不足以有效抑制物价的上涨,和CPI涨幅相比,储蓄利率仍然是负利率,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二是在缺乏供应政策有力配合的情况下,单一的货币政策对于克服通货膨胀必然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今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历史上少有的密集性的紧缩政策,但并不能由此断定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已经到位。相反,CPI加速增长的事实综合性地证明了央行所采取的紧缩政策还远远不够,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促使物价快速上涨的最大推力。因此,继续加大紧缩政策的执行力度,仍然是中央银行面临的主要任务。如果不能通过加大紧缩性政策的执行力度来达到起码的正利率的水平,我们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是一个市场非均衡过程,反映经济系统的过热趋势。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主要有:CPI——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和PPI——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历史上发生通货膨胀原因,要么新发现了金藏,要么发现了新的冶炼黄金技术,或改变黄金的成色等。由于黄金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自从有了纸币以后,才有了恶性通货膨胀。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到处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⑵成本上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⑶结构摩擦型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⑷国际传递型通货膨胀。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⑸抑制型通货膨胀。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几种看法: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减少,全社会则因总投资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会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
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三是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正负效应会相互抵消。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利大于弊,还是利小于弊;关键要把握好一个数量度。目前就总体来看,通货膨胀是明显了一点,高通货膨胀率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⑴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⑵通货膨胀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通货膨胀是财富的天敌,其对现金或存款形式的财富威胁最大,也将侵蚀储蓄和债券的购买力。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通货紧缩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第一,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比如颁布价格指导线。
第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比如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通过这些办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比如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
第四,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比如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低价。
第五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比如要特别注意粮食供给的增长,因为粮食不稳,食品市场就会不稳,物价也就不可能稳定。
现阶段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阶段,还处于不断改革时期,完善与改革无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总物价水平上涨。二是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不得不实现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高的经济增长率相比较而言,有更强的通货膨胀倾向。三是工业化、城镇化造成需求的增长大于供给的增长,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四是地区推动、攀比效应的传导,使得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四、结束语
2007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不断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连续七次提高利率,连续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目前的15%),目的就是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如此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效果并不理想,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CPI还在加速增长。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还不足以有效抑制物价的上涨,和CPI涨幅相比,储蓄利率仍然是负利率,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二是在缺乏供应政策有力配合的情况下,单一的货币政策对于克服通货膨胀必然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今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历史上少有的密集性的紧缩政策,但并不能由此断定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已经到位。相反,CPI加速增长的事实综合性地证明了央行所采取的紧缩政策还远远不够,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促使物价快速上涨的最大推力。因此,继续加大紧缩政策的执行力度,仍然是中央银行面临的主要任务。如果不能通过加大紧缩性政策的执行力度来达到起码的正利率的水平,我们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