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以翔实的数据,真实有力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发现了不同民族间有关就业观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存在的联系,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与民族之间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专业与就业间对口度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 生源地 民族 专业
陕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师范类院校,在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通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为指导就业和修订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政策提供参考。
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之间关系
以08年陕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
1.陕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生源地的分布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分布:集中在以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云南、辽宁等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就业单位分布地区与生源地分布地区有高度相似性,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选择回本省就业在现阶段仍为主流。另外,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比生源地更为广泛,仍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选择不在家乡就业,他们往往选择大学学校周边及家乡所在省份的周边地区寻求发展。
2.少数民族毕业生回本省的人数西北地区位列第一,其次是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人数最少。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国家政策影响,大量陕西师范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定向回生源地在中初等教育单位工作。另外,人口众多且有自治权利的少数民族学生受语言、饮食、风俗、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更倾向于回家乡就业。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雪上加霜,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又处于就业大军的弱势地位,在其他非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不具有竞争优势,在较发达地区的就业困境可见一斑。相对在本民族聚居地却可能有较大的就业容量,深厚的同根、同源的民族情节,最终促成了大量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2009年返回原省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增长,这可能是金融危机迫使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就业压力较小的家乡就业。
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趋势不同,这很可能受民族背景和地区特点的影响,反映不同民族间观念的差别。
1.不同民族的升学率比较。满族、回族在2008和2009两年总体来说升学比例较高;土家族、壮族和苗族两年升学率都较低;藏族和维吾尔族在2008年升学比例很低,而2009年升学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从升学率的差别上,可探究各少数民族对待继续深造的态度,总结民族观念间的差异。满族和回族更倾向于毕业后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发展指数较高,回生源地的选择更加自由,侧面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度较高;而藏族、维吾尔族总体上升学率偏低,政策导向回生源地就业是很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学生的继续深造,而毕业生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也会反向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鉴于此现象,笔者认为国家下一步应该在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继续深造方面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支持。
2.从教比例。从事教育行业是陕西师范大学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两年中藏族和维吾尔族从事教育行业比例都很高;苗族、回族等从教比例相对较低。2009年各少数民族从教比例与2008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符合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和国家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也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意愿的反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回到家乡献身教育,是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师资队伍建设好了,少数民族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受教育环境,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才更有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教比例高在现阶段是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3.从事非教育行业的比例。土家族、回族、满族、苗族大学毕业生从事非教育行业比例较高;维吾尔族、壮族大学生毕业后选择非教育行业的比例相对较小。从2008年到2009年藏族本科毕业生选择非教育行业的比例有了很大增长。藏族和维吾尔族就业比例相对较高,可能本民族聚居地能容纳较大的就业空间,而其它的少数民族则可能要面对全国就业市场的高竞争压力。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偏见可能增加这种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就业能力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为解决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计划重视起来并作相应的调整,既要有少数民族的特色,又要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多与其他非本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三、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根据2008年数据统计,少数民族大学生选取最多的前七个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生物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中有两门是语言类,可能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自身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优良的汉语和英语教育,而他们选取这个专业后,不仅有很大的就业空间,还可以改善当地的语言类教学水平。少数民族所在的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注重当地的基础教育,并尽可能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不要让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其余多为理工类学科,这和传统观念学理科好就业相符。
选取的专业排名靠后的有绘画、美术学、舞蹈学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类,这受少数名族聚居区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很少有经济能力去学习绘画、学习舞蹈,并且在生源地也没有足够广阔的就业空间;选择数字媒体和政策管理的也很少,这和其所在地区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等软环境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很集中,这不仅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有关,也是在当地经济水平下的现实选择。近一半的专业都有学生选择教育单位,其中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80%的学生选择教育单位;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生物技术、物理学分别有80.8%, 84.6%, 60.9%,86.4%的学生选择教育单位。教育单位成为多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首选,且多以初高中基础教育单位为主。
参考文献:
[1]马新英.新疆高师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8,24(3):83-86.
[2]刘琳.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88-90.
[3]张宏斌.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走向社会[J].民族大家庭,1994,Z1(007):19-20.
[4]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8):21-23.
项目来源: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勤助创新科研基金项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 生源地 民族 专业
陕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师范类院校,在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通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为指导就业和修订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政策提供参考。
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之间关系
以08年陕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
1.陕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生源地的分布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分布:集中在以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云南、辽宁等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就业单位分布地区与生源地分布地区有高度相似性,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选择回本省就业在现阶段仍为主流。另外,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比生源地更为广泛,仍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选择不在家乡就业,他们往往选择大学学校周边及家乡所在省份的周边地区寻求发展。
2.少数民族毕业生回本省的人数西北地区位列第一,其次是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人数最少。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国家政策影响,大量陕西师范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定向回生源地在中初等教育单位工作。另外,人口众多且有自治权利的少数民族学生受语言、饮食、风俗、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更倾向于回家乡就业。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雪上加霜,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又处于就业大军的弱势地位,在其他非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不具有竞争优势,在较发达地区的就业困境可见一斑。相对在本民族聚居地却可能有较大的就业容量,深厚的同根、同源的民族情节,最终促成了大量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2009年返回原省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增长,这可能是金融危机迫使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就业压力较小的家乡就业。
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趋势不同,这很可能受民族背景和地区特点的影响,反映不同民族间观念的差别。
1.不同民族的升学率比较。满族、回族在2008和2009两年总体来说升学比例较高;土家族、壮族和苗族两年升学率都较低;藏族和维吾尔族在2008年升学比例很低,而2009年升学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从升学率的差别上,可探究各少数民族对待继续深造的态度,总结民族观念间的差异。满族和回族更倾向于毕业后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发展指数较高,回生源地的选择更加自由,侧面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度较高;而藏族、维吾尔族总体上升学率偏低,政策导向回生源地就业是很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学生的继续深造,而毕业生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也会反向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鉴于此现象,笔者认为国家下一步应该在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继续深造方面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支持。
2.从教比例。从事教育行业是陕西师范大学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两年中藏族和维吾尔族从事教育行业比例都很高;苗族、回族等从教比例相对较低。2009年各少数民族从教比例与2008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符合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和国家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也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意愿的反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回到家乡献身教育,是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师资队伍建设好了,少数民族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受教育环境,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才更有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教比例高在现阶段是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3.从事非教育行业的比例。土家族、回族、满族、苗族大学毕业生从事非教育行业比例较高;维吾尔族、壮族大学生毕业后选择非教育行业的比例相对较小。从2008年到2009年藏族本科毕业生选择非教育行业的比例有了很大增长。藏族和维吾尔族就业比例相对较高,可能本民族聚居地能容纳较大的就业空间,而其它的少数民族则可能要面对全国就业市场的高竞争压力。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偏见可能增加这种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就业能力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为解决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计划重视起来并作相应的调整,既要有少数民族的特色,又要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多与其他非本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三、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根据2008年数据统计,少数民族大学生选取最多的前七个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生物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中有两门是语言类,可能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自身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优良的汉语和英语教育,而他们选取这个专业后,不仅有很大的就业空间,还可以改善当地的语言类教学水平。少数民族所在的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注重当地的基础教育,并尽可能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不要让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其余多为理工类学科,这和传统观念学理科好就业相符。
选取的专业排名靠后的有绘画、美术学、舞蹈学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类,这受少数名族聚居区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很少有经济能力去学习绘画、学习舞蹈,并且在生源地也没有足够广阔的就业空间;选择数字媒体和政策管理的也很少,这和其所在地区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等软环境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很集中,这不仅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有关,也是在当地经济水平下的现实选择。近一半的专业都有学生选择教育单位,其中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80%的学生选择教育单位;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生物技术、物理学分别有80.8%, 84.6%, 60.9%,86.4%的学生选择教育单位。教育单位成为多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首选,且多以初高中基础教育单位为主。
参考文献:
[1]马新英.新疆高师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8,24(3):83-86.
[2]刘琳.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88-90.
[3]张宏斌.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走向社会[J].民族大家庭,1994,Z1(007):19-20.
[4]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8):21-23.
项目来源: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勤助创新科研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