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讨论是教师实施现代教学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之一。课堂讨论是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和群体主动探究问题,辨明是非真伪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行为方式。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准备阶段还是讨论进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2.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而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教师那里间接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4.讨论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并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即使个别学生没有勇气发言,教师也要考虑每个人的发言频率,给那些发言较少的同学提供发言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1.小组讨论。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交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其次在讨论时,第一要快速回顾个人准备得出的结论,第二要回顾个人准备时面临的特殊困难,第三要展望一下在紧接着的班级讨论中面临的期望。研究表明,小组讨论以5-8人最为理想。小于这个数目,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人发言的机会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2.班级讨论。要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班级讨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首先发表个人意见和小组讨论中提供的信息,其次要教育学生积极地倾听和反思。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意见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类讨论较适合于即时讨论,当然也可用于学生个体有一定准备的专题讨论。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体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节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产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3.即时讨论。即时讨论是指那些无需事先准备的持续时间较短的讨论,也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景的需要而临时安排的讨论,它往往与学生有准备、持续时间较长的专题讨论相对,这种讨论较适合于学生讲座内容比较熟悉,但又确实有不当认识的情况。
4.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准备、问题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的讨论。与无准备的即时讨论相对。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教师在讨论之前一般都应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布置,以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的动机,在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需为他们调解,使他们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意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要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单回答,最好指出线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体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3.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疑难问题,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讨论的确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尽管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对它的使用也是不能随意的,适时地讨论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因素。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准备阶段还是讨论进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2.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而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教师那里间接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4.讨论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并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即使个别学生没有勇气发言,教师也要考虑每个人的发言频率,给那些发言较少的同学提供发言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1.小组讨论。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交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其次在讨论时,第一要快速回顾个人准备得出的结论,第二要回顾个人准备时面临的特殊困难,第三要展望一下在紧接着的班级讨论中面临的期望。研究表明,小组讨论以5-8人最为理想。小于这个数目,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人发言的机会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2.班级讨论。要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班级讨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首先发表个人意见和小组讨论中提供的信息,其次要教育学生积极地倾听和反思。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意见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类讨论较适合于即时讨论,当然也可用于学生个体有一定准备的专题讨论。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体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节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产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3.即时讨论。即时讨论是指那些无需事先准备的持续时间较短的讨论,也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景的需要而临时安排的讨论,它往往与学生有准备、持续时间较长的专题讨论相对,这种讨论较适合于学生讲座内容比较熟悉,但又确实有不当认识的情况。
4.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准备、问题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的讨论。与无准备的即时讨论相对。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教师在讨论之前一般都应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布置,以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的动机,在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需为他们调解,使他们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意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要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单回答,最好指出线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体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3.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疑难问题,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讨论的确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尽管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对它的使用也是不能随意的,适时地讨论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