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在语文课堂,我尝试从引导角色转换、提出问题争辩、营造创造空间三个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的学习,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创造的活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中尝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
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是它区别于理科的鲜明特征。如果能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无疑学生的思维热情就能高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再会感觉枯燥沉闷、索然无味。我的做法是通过角色转换,激活主体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把“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中的学生“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表达方法时,我并没有直接把诗的表达特点告诉给学生,也没有通过学生的简单讨论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变为诗人的好友,请他们谈听到诗人吟咏此诗的感受。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争相发言。有的说“我会夸诗好,寥寥几句,写出了西湖蓬勃的春意!”有的说:“我会赞诗妙,一个‘渐欲’、一个‘才能’,展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我会说白兄手法高明!‘莺、燕、花、草’,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真是别具匠心。”还有的另择思路,大胆直言:“老兄,这‘早莺’若改为‘黄莺’,‘新燕’改为‘归燕’,岂不更好?”话音刚落,已经有同学反驳:“‘早莺’‘新燕’更能突出早春季节的特点,改了后,不能表达这层含义,还是不改为好。”
我发现,学生们说得很投入,也很动情。角色转换使他们变成了诗人的好友,这拉近了他们与诗人的距离。那一刻在学生的眼里,诗人不再遥远,诗人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常人,相互间还能进行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思维可以任意驰骋,个人独特的见解能够充分发表。自然,由此而带动的课堂活跃气氛,很是喜人。课堂活力也得以充分体现。
二、提出问题,经过辩论活动,激发、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爱因斯坦对他何以能成功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无疑,创新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要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首要的是必须让学生心中有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去思考、去研究。而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的人是永远不会独立思考的。故此,我坚持不搞一言堂,而是努力为学生创建自由辩论的舞台。课堂上我常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的争辩中辨明真伪,追求真知。
以《小桔灯》为例,“我”拜访小姑娘一家,故事的经过、小姑娘的爸爸怎么失踪的等,文章中没有交代,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谜,我便设计了想象补充情节的训练。当同学想出多种理由后,我也并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评哪些理由更站得住脚。学生纷纷以课文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句子进行了分析,最后评出了适宜文章的解释。这样,学生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不断的肯定或否定过程中明确认知,这个由发散到集中的认知过程中,正好是学生的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另外,我在分析课文时还常提出能引发学生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经历探索求知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熠熠闪光。
三、创设有利于创造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
常常在作文中,听学生谈到自己花几个小时苦思瞑想做出一道几何证明题抑或一道物理难题时的兴奋与激动。不难看出,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题,又经独立思考解决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好这种“快乐”,因为它是创造性火花的闪现。如果教师引导得好,这“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因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发挥创造力的自由空间。
(1)创造广阔的创造性实践空间。勿庸讳言,学生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展。平时教师上课板着脸,说话冷冰冰,毫无亲切感,学生会对你“敬畏三分”。这种情形下,课堂里学生面对你就会心理闭锁,创造潜力难以开掘。所以,教师要努力改善态度,用热情之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学中,我注重课堂教态,脸带微笑,并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发现、创造。如读完一段文章,我常会这样问:“你从中获得了哪个信息?”“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你还有更好的看法吗?”等等。这样,学生在教师穿针引线下,始终处于主体实践地位。长期实践下来,这样容易形成浓厚的创造研究氛围。
(2)创造宽松的创造心理空间。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教学中我常常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等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每一篇新课文的预习,我专门设了一个栏目: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后提三个问题。在教学新课时我会先用5分钟时间评析,表扬激励有创见的同学,然后围绕对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的学习。慢慢地,学生对提问越来越重视,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深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器”已经启动。再如有的课文里配有插图,我便会指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根据插图描画、添画、画简笔画等,没有插图的课文也可以根据理解的需要让他们自由想象画图。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就让学生在通读相关段落后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平面图,大家非常踊跃,一阵“你修我补”后,桥型定位了,学生对这两座桥的特点也印象深刻了。创造潜力在“你修我补”的过程中开掘出来。
总之,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把语文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因此,作为新时期教育者的我们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使语文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
一、在教学中尝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
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是它区别于理科的鲜明特征。如果能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无疑学生的思维热情就能高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再会感觉枯燥沉闷、索然无味。我的做法是通过角色转换,激活主体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把“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中的学生“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表达方法时,我并没有直接把诗的表达特点告诉给学生,也没有通过学生的简单讨论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变为诗人的好友,请他们谈听到诗人吟咏此诗的感受。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争相发言。有的说“我会夸诗好,寥寥几句,写出了西湖蓬勃的春意!”有的说:“我会赞诗妙,一个‘渐欲’、一个‘才能’,展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我会说白兄手法高明!‘莺、燕、花、草’,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真是别具匠心。”还有的另择思路,大胆直言:“老兄,这‘早莺’若改为‘黄莺’,‘新燕’改为‘归燕’,岂不更好?”话音刚落,已经有同学反驳:“‘早莺’‘新燕’更能突出早春季节的特点,改了后,不能表达这层含义,还是不改为好。”
我发现,学生们说得很投入,也很动情。角色转换使他们变成了诗人的好友,这拉近了他们与诗人的距离。那一刻在学生的眼里,诗人不再遥远,诗人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常人,相互间还能进行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思维可以任意驰骋,个人独特的见解能够充分发表。自然,由此而带动的课堂活跃气氛,很是喜人。课堂活力也得以充分体现。
二、提出问题,经过辩论活动,激发、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爱因斯坦对他何以能成功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无疑,创新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要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首要的是必须让学生心中有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去思考、去研究。而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的人是永远不会独立思考的。故此,我坚持不搞一言堂,而是努力为学生创建自由辩论的舞台。课堂上我常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的争辩中辨明真伪,追求真知。
以《小桔灯》为例,“我”拜访小姑娘一家,故事的经过、小姑娘的爸爸怎么失踪的等,文章中没有交代,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谜,我便设计了想象补充情节的训练。当同学想出多种理由后,我也并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评哪些理由更站得住脚。学生纷纷以课文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句子进行了分析,最后评出了适宜文章的解释。这样,学生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不断的肯定或否定过程中明确认知,这个由发散到集中的认知过程中,正好是学生的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另外,我在分析课文时还常提出能引发学生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经历探索求知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熠熠闪光。
三、创设有利于创造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
常常在作文中,听学生谈到自己花几个小时苦思瞑想做出一道几何证明题抑或一道物理难题时的兴奋与激动。不难看出,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题,又经独立思考解决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好这种“快乐”,因为它是创造性火花的闪现。如果教师引导得好,这“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因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发挥创造力的自由空间。
(1)创造广阔的创造性实践空间。勿庸讳言,学生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展。平时教师上课板着脸,说话冷冰冰,毫无亲切感,学生会对你“敬畏三分”。这种情形下,课堂里学生面对你就会心理闭锁,创造潜力难以开掘。所以,教师要努力改善态度,用热情之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学中,我注重课堂教态,脸带微笑,并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发现、创造。如读完一段文章,我常会这样问:“你从中获得了哪个信息?”“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你还有更好的看法吗?”等等。这样,学生在教师穿针引线下,始终处于主体实践地位。长期实践下来,这样容易形成浓厚的创造研究氛围。
(2)创造宽松的创造心理空间。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教学中我常常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等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每一篇新课文的预习,我专门设了一个栏目: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后提三个问题。在教学新课时我会先用5分钟时间评析,表扬激励有创见的同学,然后围绕对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的学习。慢慢地,学生对提问越来越重视,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深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器”已经启动。再如有的课文里配有插图,我便会指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根据插图描画、添画、画简笔画等,没有插图的课文也可以根据理解的需要让他们自由想象画图。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就让学生在通读相关段落后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平面图,大家非常踊跃,一阵“你修我补”后,桥型定位了,学生对这两座桥的特点也印象深刻了。创造潜力在“你修我补”的过程中开掘出来。
总之,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把语文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因此,作为新时期教育者的我们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使语文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