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育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推出新的品种是支撑我国目前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有在全国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历史使命。北京的资源优势决定了籽种产业是北京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北京已经成为全国的种业交易市场,在京的种业企业数及交易额度占据全国首位。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籽种产业正被发达国家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所垄断。那么,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北京籽种产业的明天该如何发展?育种研究该如何支撑籽种产业?带着种种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
记者: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而籽种产业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请介绍一下我国育种研究的基本情况。
李云伏:我国农业发展采取的是土地生产率导向模式,技术主体是品种改良和肥料高效利用技术,而品种改良对农业增长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建国以来,我国共培育出5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6次。但是我们也得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农作物增产中良种贡献率只有约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50%。我们的科研人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北京是一个科研院所云集的地方,在我国的育种研究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李云伏:北京的科研条件十分优越,这里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约占全国的1/3,是全国科技条件最丰富的地区。根据统计,北京拥有作物种质资源37万份,拥有专业育种研究单位20余家,育种人才1000人左右,育种条件及资金投入可以说都居于全国前列,可以说,不仅是全国的育种科技资源中心,也是种质资源中心和成果产出中心。
记者:既然拥有这么优越的条件,那北京的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如何呢?
李云伏:成绩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举例来说,高配合力、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是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率最高的自交系,以黄早四组配的52个杂交种应用范围广,遍布21个省、自治区,累计推广3亿多亩,对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我们选育出的京冬8号是当前北部冬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新品种,累计播种面积近亿亩;选育出的大白菜早、中、晚熟配套品种达30多个,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推广种植,此外还有很多的蔬菜、水果品种。
记者: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注意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育种研究上是否也应该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李云伏:我国有13亿人口,在很长时间里,保障人民的吃饭问题都将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安全的粮食生产也就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从这个方面看,健康、安全是农业育种研究的第一着眼点,重点是选育高产、抗病虫的品种。
记者:保证人民的温饱确实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的产量很高,请问,目前只有水稻有杂交品种吗,咱们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计划?
李云伏:当然不只是水稻了,目前玉米、蔬菜生产上大多是采用杂交种。在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的支持下,我院的杂交小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出优良不育系种质资源和新品种,杂种制种产量达到300公斤/亩,纯度达到了98%以上,突破了杂交种应用瓶颈。近期,杂交育种技术的核心是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北京应重点开展研究小麦、蔬菜等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育种技术体系研究。
记者:说到育种研究,近些年通过基因改良出现了很多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北京未来的育种研究中这也会是一个重点吗?
李云伏:当然,这将是近期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家也已经启动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我们将以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综合集成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掘我国具有独特知识产权的新功能基因,创新一大批在抗病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新种质,并构建共性的资源创新技术平台。
记者:农作物的育种研究对象是否要考虑地源方面的因素?
李云伏:我们会先选择起源于我国的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进行研究,以创制种质为出发点,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开展优异基因的挖掘和种质的创新改良,以提高北京育种的技术水平,为未来作物种质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方式的变革一直推动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农业育种研究也是这样吗?请介绍一下您刚才提到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
李云伏:农业育种研究也不例外。与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一样,农业育种研究对科技条件的要求也表现在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网络科技环境几个方面。对于北京的农业育种研究来说,更关键的是让静态科技条件资源的动态化,通过研究活动的实施,活化利用育种条件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2005年由北京市科委倡议发起,联合市农委、市人事局、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单位成立的。平台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依托,致力于建立一个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公益性农业育种创新公共平台。
该平台通过先期启动的“二系杂交小麦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和“超级玉米品种选育及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两个项目,共选育出小麦、玉米新品种38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推动了我国二系杂交小麦、超级玉米选育等领域的研究进入世界前列。2007年,该平台又启动了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选充,蔬菜抗旱育种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
记者:北京可以说资源和成绩都很突出,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对未来的期许也就更高?
李云伏:可以这么说。籽种农业是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其中,育种研究是基础,综合籽种产业基地建设以及种业交易创新服务,北京籽种产业规模将成倍增长,据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北京市制种(育苗)面积将达到35万亩,2010年种业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北京将成为中国种业的基因中心、育种中心、贸易中心和信息中心。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籽种产业正被发达国家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所垄断。那么,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北京籽种产业的明天该如何发展?育种研究该如何支撑籽种产业?带着种种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
记者: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而籽种产业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请介绍一下我国育种研究的基本情况。
李云伏:我国农业发展采取的是土地生产率导向模式,技术主体是品种改良和肥料高效利用技术,而品种改良对农业增长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建国以来,我国共培育出5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6次。但是我们也得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农作物增产中良种贡献率只有约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50%。我们的科研人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北京是一个科研院所云集的地方,在我国的育种研究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李云伏:北京的科研条件十分优越,这里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约占全国的1/3,是全国科技条件最丰富的地区。根据统计,北京拥有作物种质资源37万份,拥有专业育种研究单位20余家,育种人才1000人左右,育种条件及资金投入可以说都居于全国前列,可以说,不仅是全国的育种科技资源中心,也是种质资源中心和成果产出中心。
记者:既然拥有这么优越的条件,那北京的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如何呢?
李云伏:成绩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举例来说,高配合力、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是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率最高的自交系,以黄早四组配的52个杂交种应用范围广,遍布21个省、自治区,累计推广3亿多亩,对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我们选育出的京冬8号是当前北部冬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新品种,累计播种面积近亿亩;选育出的大白菜早、中、晚熟配套品种达30多个,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推广种植,此外还有很多的蔬菜、水果品种。
记者: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注意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育种研究上是否也应该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李云伏:我国有13亿人口,在很长时间里,保障人民的吃饭问题都将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安全的粮食生产也就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从这个方面看,健康、安全是农业育种研究的第一着眼点,重点是选育高产、抗病虫的品种。
记者:保证人民的温饱确实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的产量很高,请问,目前只有水稻有杂交品种吗,咱们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计划?
李云伏:当然不只是水稻了,目前玉米、蔬菜生产上大多是采用杂交种。在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的支持下,我院的杂交小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出优良不育系种质资源和新品种,杂种制种产量达到300公斤/亩,纯度达到了98%以上,突破了杂交种应用瓶颈。近期,杂交育种技术的核心是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北京应重点开展研究小麦、蔬菜等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育种技术体系研究。
记者:说到育种研究,近些年通过基因改良出现了很多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北京未来的育种研究中这也会是一个重点吗?
李云伏:当然,这将是近期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家也已经启动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我们将以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综合集成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掘我国具有独特知识产权的新功能基因,创新一大批在抗病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新种质,并构建共性的资源创新技术平台。
记者:农作物的育种研究对象是否要考虑地源方面的因素?
李云伏:我们会先选择起源于我国的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进行研究,以创制种质为出发点,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开展优异基因的挖掘和种质的创新改良,以提高北京育种的技术水平,为未来作物种质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方式的变革一直推动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农业育种研究也是这样吗?请介绍一下您刚才提到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
李云伏:农业育种研究也不例外。与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一样,农业育种研究对科技条件的要求也表现在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网络科技环境几个方面。对于北京的农业育种研究来说,更关键的是让静态科技条件资源的动态化,通过研究活动的实施,活化利用育种条件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2005年由北京市科委倡议发起,联合市农委、市人事局、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单位成立的。平台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依托,致力于建立一个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公益性农业育种创新公共平台。
该平台通过先期启动的“二系杂交小麦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和“超级玉米品种选育及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两个项目,共选育出小麦、玉米新品种38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推动了我国二系杂交小麦、超级玉米选育等领域的研究进入世界前列。2007年,该平台又启动了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选充,蔬菜抗旱育种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
记者:北京可以说资源和成绩都很突出,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对未来的期许也就更高?
李云伏:可以这么说。籽种农业是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其中,育种研究是基础,综合籽种产业基地建设以及种业交易创新服务,北京籽种产业规模将成倍增长,据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北京市制种(育苗)面积将达到35万亩,2010年种业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北京将成为中国种业的基因中心、育种中心、贸易中心和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