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克慰,河南南召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北京文学》《散文选刊》《飞天》《山花》《散文百家》《山东文学》《青海湖》等。出版散文集《乡村文化人》等。
细藤绕枯枝 雨后鸲鹆鸣
画中有一只鸟,蹲在树枝上,仰头鸣叫。鸟是黑色的鸟,翅膀尾端,有白色的斑纹。是啥鸟?乌鸦?不是。黑鸫?也不是。看半天,没看出眉目。再细看,头上有一撮毛抿着,两翅有白色的翅斑。顿悟,这是八哥啊!
把八哥叫作鸲鹆,很陌生,第一次听说。八哥我熟悉,我老家伏牛山区,八哥很多,成群。飞起来遮天蔽日,落地上黑压压一片。村庄、田野、山林、公园,只要有树有灌木,有花有草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我现在的单位,经常看到它们,有时在树上,有时在草地,还有时蹲在楼房上,人过来它飞走,人走过它又飞过来,不怎怕人。
八哥,通体乌黑色,头顶有一簇羽毛,形如冠状,头颈部羽毛呈蓝绿色金属光,上体及两翅淡紫褐色,两翅飞羽间杂白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巴上面黑色,下体暗灰黑色伴有白色横斑。喙与脚鲜黄色。不仔细分辨,很容易与乌鸦、黑鸫混淆。
前年,单位的同事老何,抓住一只误入玻璃走廊的八哥,他很高兴,说弄回去养。但他不知道是啥鸟,让我去辨认一下。听说他要弄回去养,我就对他说:“这鸟不能养。”他问:“为啥不能养?”我说:“这鸟是乌鸦,你愿意养一只乌鸦就养吧!”老何听说是乌鸦,就把那只八哥放飞了。因为他不懂鸟,我才有机会还一只八哥的自由。
八哥看起来像乌鸦,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八哥与乌鸦有着显著的区别,很容易辨认。八哥体形比各类乌鸦小,喙与足均为鲜黄色。最为明显的是,八哥头顶有一撮黑色的羽毛,翅膀上有白色羽毛,尤其在飞行过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形。八哥的名字,大概与“八”字形有关吧!
我看唐寅这幅《枯槎鸲鹆图》,就是从这几个特征中辨认出来的,否则,做梦都想不到鸲鹆就是八哥。
这幅画,看起来很简洁,画面大部分留白,一根枯枝贯穿于画面,分割成不同的空间,空灵流畅,有节奏感。据说,这是唐寅花鸟画的代表作。有行家说:此画构图采用折枝法,枯木枝干自下而上,弯弯曲曲地向上伸展,枯笔浓墨,苍老挺拔。画面上,一只八哥栖于干枯的枝头上,仰着头,对着天空,正引吭高鸣。似乎树枝还在微微地抖动,几片残叶,哗哗作响,从而显现出自然界生命律动的和谐美。
在这幅画的介绍中说:“秃笔点叶,一两条细藤,数笔野竹,同枯树上的老叶画在一起,增添了空山雨后幽旷恬静与清新的气氛。”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到那两条细藤和野竹。再仔细看,才发现,那一道细墨,就是绕枝的枯藤,而点点棱角分明的浓墨,就是竹叶。有一种含蓄和朦胧之美。
画中有两句题画诗,我倒是很感兴趣:“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馀。”就这两句,要说算不上诗,但又不能说不是诗。山野空明,寂静无声,只有淅淅沥沥的春雨,飘飘洒洒凌空而下。这个时候,几声鸟鸣,划过天空,多么美妙的意境。这样的场景,我还真的很喜欢。
看着这幅图,我就想,唐寅是在一个细雨迷蒙的春天,走进了山野,也可能唐寅这天就住在山里的朋友家。当他在细雨中漫步时,听到几声鸟鸣。在空旷的山野里,鸟鸣声是那么的动听。唐寅抬起头,看到干枯的树枝上,有一只八哥正在鸣叫,此情此景,多么的动人啊!具有独特观察力和敏锐力的画家,在一瞬间捕捉到这一场景。于是,就有了这幅《枯槎鸲鹆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不是鸟鸣春雨,而是鸟在呼唤爱情。是的,蹲在树枝上的八哥,仰着头不停地鸣叫。它的前面,还有一只八哥,可能在一片林子里,也可能在天空中飞翔。栖息在树枝上的八哥,就不停地喊:“亲爱的,过来吧!亲爱的,过来吧!”我这样想时,突然就觉得,一只八哥真的飞了过来。
看唐寅的画,我突然想起了他的老师沈周,也擅长画枯木与鸟。沈周画过一幅《枯木鸲鹆图》,也是枯木枝干旁伸斜出,树梢上蹲着一只八哥,回首张望。画中的枯木枝干弯曲有度,苍劲有力,树干上的小枝,虽青叶落尽,但依然透出不屈的生命力。而回首翘望的八哥,羽毛蓬松,目光如炬,蕴含着期待,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唐寅与沈周画中的八哥,一只昂首鸣叫,一只回首凝望,一动一静,各具特色。一个洒脱俊逸,一个沉稳老辣,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不愧为师徒。
唐寅的画,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像八哥一样,自由自在,生活美满幸福。唐寅一生坎坷,科场被黜,屡遭打击,穷困潦倒,妻死子亡,续娶又遭改嫁。他半世飘零,以卖文鬻画维持生计。他愤世嫉俗,郁郁不得志,看世间魍魉横行,鬼蜮成灾,却无可奈何。他一介文人,不谙世故,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败,满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囿于乡野集市,无所作为。
作为吴中四才子和明四家之一的唐寅,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尽管他无法实现理想,但一颗躁动的心,却始终澎湃着。画中的这只八哥,是一只向往自由的鸟,多么想一飞冲天,翱翔在蓝天、山野、丛林。可蓝天遥不可及,山野空旷遥遥无际。他只能收拢翅膀,仰视天空和辽阔的大地,用他独特的语言,与时空、苍天、大地、树木、江河交流对话。他在等待着,渴望着,抗争着……
正是他的郁郁不得志,才成就他走上书画的高峰。王世贞在《跋伯虎写生册》云:“人以为徐熙之野逸,胜黄筌之富艳,品遂分矣。吾吴中写生,无过白石翁,而伯虎次之。此十六幅种种臻妙,盖得徐氏三昧,而稍兼筌笔,不在白石翁下。山斋时一展玩,觉乾坤有一种生气落翰墨间,为之欣然独赏也。”在明代,朝中官员,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也很喜欢唐寅书画,多有收藏。
在现代人的眼里,唐寅是个风流倜傥,飘逸俊秀的大才子。吟诗作画,浪迹天涯,呼朋唤友,饮酒作乐,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因此,在民间出现许多唐寅的风流雅事和逸闻趣事。
但真实的唐寅,可能会让我们笑不出来。唐寅的一生,历经磨难,十分坎坷。20多岁时,唐寅的父亲去世,而母亲、妻子、儿子、妹妹,在两年时间内,相继离世,家境逐渐衰落。唐寅26岁时,已白发叢生,有他写的《白发诗》为证。27岁参加录科考试,期间放浪形骸,与好友饮酒狎妓,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为唐寅求情,被录于榜末。后来唐寅与江阴徐经入京参加会试,因牵连徐经科场案下狱,被罢黜为吏。 此后的唐寅,一直靠卖字画为生,日子艰难,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唐寅确有文人的风流,但生活的艰辛,使他无法风流。所谓的唐伯虎点秋香,也不过是文人的臆想而已。
现实生活中唐伯虎,也只能画画山水,画画仕女,画画花鸟。比如,画画八哥。然后拿到集市,换二两银子,买点粮油,打一壶老酒。
我们单位西临独山,东靠白河,院子里,长满了树木、灌木和花草,一片绿色的世界。而单位外面,是草坪,桃园和花园,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草,吸引了成群的鸟类,麻雀、喜鹊、斑鸠、白头翁、乌鸦、金翅雀,还有成群的八哥。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在鸟鸣声中入眠,生活在鸟语花香之中。
遗憾的是,八哥常有,依然飞来飞去,但唐寅却只有一个,早已随着天空中飘荡的烟云,消失在尘埃中。留下的,只是他的《枯槎鸲鹆图》。其实我想,有这样一幅画,已经足够,还有什么可以遗憾呢?
芦花飞舞时 湖映双雁影
在北方,大雁是过客。每年的春秋,总能看到迁徙的雁阵。在北方,我们把从天空中飞过的雁,不管是鸿雁、豆雁、灰雁等鸭科雁属鸟类,习惯性地统称为大雁。
作为迁徙鸟类,大雁很少在我们家乡停留。偶尔歇息,也多是在河流、湖泊、沼泽等地觅食。因此,很少有人能看清它们的容颜,也无法给它们详细分类。
很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春秋季节,常常看到成群的大雁,它们变换着队形,伸长着脖子,对着天空发出“咿呀——咿呀——”的鸣叫声,从家乡的天空掠过。每当看到雁阵,我们总是仰着头,看着它们从我们头顶飞过,越飞越远,直到变成一个灰色的点,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看着翩翩飞翔的雁阵,我就想,大雁,多么像一个家庭。它们的队伍,大雁——小雁——老雁,整齐有序。原来,雁阵的组成,是由大雁领头,小雁在中间,老雁在后边护卫。一旦小雁体力不支下坠,老雁就会把小雁拖起来继续飞翔。它们扶老携幼,团结协作,几乎与人类没有区别。
大雁,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主要包括豆雁、灰雁、白额雁、鸿雁。豆雁,是大型雁类,外形大小和形状似家鹅。上体灰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污白色,嘴黑褐色、具橘黄色带斑。灰雁,体大而肥胖,嘴、脚肉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色。白额雁,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体大多灰褐色,从上嘴部至额有一宽阔白斑,下体白色,杂有黑色块斑。
鸿雁,是本文要写的主角,单列介绍以下。鸿雁是大型水禽,猛一看很像家养的鹅,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
这几种雁,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和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地区。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最早知道大雁,是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是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是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古典诗词里,我认识了大雁,知道南迁的大雁,是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漂泊的孤独之感。
提起鸿雁,就会想起呼斯楞的那首《鸿雁》,浑厚悠远的歌声,时常在耳际飘荡,让我常常心情激荡: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
多么的忧郁,多么的苍凉,多么的伤感,鸿雁,系着的是乡愁啊!
最近读画,看到八大山人的《芦雁图》,却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诗人寄托乡愁的鸿雁,在八大山人的画作里,却用来表达国仇家恨。这也许就是八大山人不同于他人之处吧!要不,何以称作画风纵狂的画坛怪杰?
这幅画,构图简单精炼,两只鸿雁,一泓湖水,一雁在湖水半空中展翅飞翔,一雁栖于湖水岸边的一块石头上,两三芦苇点缀其中,给人以清新秀美、充满生机之感。苇干、苇叶、苇花着墨浅淡均匀,似是信手拈来,但又挥洒自如。再看两只鸿雁,半空的那只鸿雁,两翅伸展扇动,头颈下伸,飞向岸边;而蹲在石块上的那只鸿雁,抬头仰望,嘴巴微张,像是在呼唤同伴。两只鸿雁的头、足、羽、翅、尾浓淡有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看这幅画,让我感到惊奇的,是鸿雁的眼睛。画中鸿雁的眼睛,与真实的鸿雁有着本质的区别。雁眼,黑眼珠亮如黑漆,略带金黄,眼周及眼先灰褐色。而在《芦雁图》中,八大山人突出了眼白,整个眼睛白色,只有一个小黑点代表眼珠。用我们乡下的话说,这样的眼睛叫作:“白瞪眼。”“白瞪眼”有藐视、孤傲、生气等意思。
白眼看天,是不服,是不屈,也是不屑,心中似有不平之气。看那雁昂首伸颈,直冲而下,有挑战之意;栖在石头上的雁,好像是受到了欺负,拳足缩颈,但看上去又感觉它不屈不挠不折腰。把鸿雁孤傲倔强的性格,展露无余。
想想也是,作为王孙贵胄,八大山人本应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和富足的生活。但因为改朝换代,弄得家破国亡,流落民间,过着漂泊无助的生活。任何一个有骨气、有血性的人,都不会忘记亡国之恨,更何况生性倔强,有着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呢?
在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中,把禽鸟和其他动物的眼睛画成“白瞪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透网何如此只鱼》中的“瞪眼的鱼”;尤其是《拳石双鸟图》,此图中枯枝顽石,两只小鸟分别伫立树石之上,眼光上翻,一副白眼向天的倔强神气。再如《枝上鸲鹆图》中,鸲鹆的眼睛被画成方形的,眸子点在中间,留出的眼白很大,并且直瞠瞠地向前看着,透露出幽怨、恐惧、绝望、复仇等心理活动。眼中那股凶狠、不平、仇恨、鄙夷的目光,是八大山人最为传神之笔。
还有的画作,画中的禽鸟,多是单腿立地,寓意与大清王朝势不两立。如《石鸟图》,画中的两只鸟,也是单腿立在树枝上。他画的禽鸟一足着地的画作,还有《枯木来禽图》《荷凫图》等,都表示對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他的书画,市井草民、普通百姓可以给,唯独在朝为官的达官贵人一字一画难求。同时,拒绝为朝廷做事。康熙十七年,胡亦堂任临川县令,曾笼络他为清廷效劳,他竟假装疯癫,撕毁僧服,拒绝合作。 作为鸟的一种,鸿雁被人们寓意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寄托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抒发思念之情,表达美好爱情;如大雁南飞,是比喻向往美好生活等等。因此,人们喜欢鸿雁,爱护鸿雁。也因此,鸿雁成为诗人、画家创作的主题,走进了诗歌、书画。
其实,鸿雁与人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爱情,鸿雁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一只鸿雁死亡,另一只鸿雁终生不娶(嫁)。它们对爱情的忠贞,甚至超过了人类。
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雁的绝恋》,讲述一对大雁生死绝恋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那是1976年的初冬。在《雁的绝恋》中,一只母雁被猎人捕获之后,公雁明知危险,却舍身救母雁。由此感动着伤害它的人及周围的村民,母雁最终得以放生。但母雁因为受伤,被好心的村民放在村后山坡的草垛上,并送来食物。公雁不舍不弃,守着一只因受伤而不能南飞的母雁,精心地呵护着。
由于天气突变,夜晚下起了大雪,在这个寒冷的雪夜,公雁用自己的翅膀遮盖着受伤的母雁,为母雁遮风挡寒,直到双双冻死在雪夜中。当村民掩埋它们的时候,发现两只大雁紧紧地连在一起,张开的翅膀怎么也合不拢,它们粘连在一起,成为一体。大雁凄婉、绝美的爱恋之情,让在场的村民无不为之落泪。
诗人元好问曾写过这样一首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雙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金太和五年,诗人元好问赴试并州。在汾河边,看到猎人捕雁,一只雁被杀,另一只雁逃脱后盘旋哀嚎,最后绝望自杀,为爱侣殉情。元好问为大雁的痴情感动,买下这对大雁,葬在汾河岸边,垒石为记,名之为“雁丘”。并作词记之,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名句。
鸿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实鸿雁,在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动物之前,在我们家乡,鸿雁是不能伤害的。不论是成年的大人,还是懵懂的少年,只要伤害大雁,看到的人就会严厉斥责,甚至破口大骂。
保护大雁,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那时就把大雁列入保护对象。一天,汉武帝带着群臣去打猎,突然天上飞来一群大雁,汉武帝瞄准头雁,把大雁射杀了。但汉武帝看到大雁嘴里紧紧地衔着一根芦柴时,问身边的大臣:“它衔一根芦柴干什么?”大臣回答:“大雁是智鸟,头雁衔芦,是为了冲破高空的阻力,以便飞得更轻松”。武帝说:“大雁今天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呢?”大臣说:“它认为我们这里是和平的家园,不会受到人类的攻击和伤害。”汉武帝听后心情很沉重、很痛苦,这么美丽善良、勇敢智慧的大雁居然被我射杀,多么的可惜呀!此后武帝下令,凡射杀大雁者一律坐牢。
就是现在,在我们的家乡,几乎没有人猎杀雁类,更没有吃雁,人们对大雁始终心存敬畏。前几年,南方人吃鸟,家乡很多人经不住诱惑,在家乡的山坡、果园、河流、湖泊、沼泽张网、投毒捕鸟,他们猎杀斑鸠、鹌鹑、野鸽等鸟类,但从不猎杀大雁。因为,猎杀大雁,是被人瞧不起的,也会被人咒骂的。乡村人用朴素的情怀,用敬畏的心态,爱着大雁,保护着大雁。
大雁,作为一种有灵性的禽鸟,不仅走进了艺术家,也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心中。
细藤绕枯枝 雨后鸲鹆鸣
画中有一只鸟,蹲在树枝上,仰头鸣叫。鸟是黑色的鸟,翅膀尾端,有白色的斑纹。是啥鸟?乌鸦?不是。黑鸫?也不是。看半天,没看出眉目。再细看,头上有一撮毛抿着,两翅有白色的翅斑。顿悟,这是八哥啊!
把八哥叫作鸲鹆,很陌生,第一次听说。八哥我熟悉,我老家伏牛山区,八哥很多,成群。飞起来遮天蔽日,落地上黑压压一片。村庄、田野、山林、公园,只要有树有灌木,有花有草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我现在的单位,经常看到它们,有时在树上,有时在草地,还有时蹲在楼房上,人过来它飞走,人走过它又飞过来,不怎怕人。
八哥,通体乌黑色,头顶有一簇羽毛,形如冠状,头颈部羽毛呈蓝绿色金属光,上体及两翅淡紫褐色,两翅飞羽间杂白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巴上面黑色,下体暗灰黑色伴有白色横斑。喙与脚鲜黄色。不仔细分辨,很容易与乌鸦、黑鸫混淆。
前年,单位的同事老何,抓住一只误入玻璃走廊的八哥,他很高兴,说弄回去养。但他不知道是啥鸟,让我去辨认一下。听说他要弄回去养,我就对他说:“这鸟不能养。”他问:“为啥不能养?”我说:“这鸟是乌鸦,你愿意养一只乌鸦就养吧!”老何听说是乌鸦,就把那只八哥放飞了。因为他不懂鸟,我才有机会还一只八哥的自由。
八哥看起来像乌鸦,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八哥与乌鸦有着显著的区别,很容易辨认。八哥体形比各类乌鸦小,喙与足均为鲜黄色。最为明显的是,八哥头顶有一撮黑色的羽毛,翅膀上有白色羽毛,尤其在飞行过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形。八哥的名字,大概与“八”字形有关吧!
我看唐寅这幅《枯槎鸲鹆图》,就是从这几个特征中辨认出来的,否则,做梦都想不到鸲鹆就是八哥。
这幅画,看起来很简洁,画面大部分留白,一根枯枝贯穿于画面,分割成不同的空间,空灵流畅,有节奏感。据说,这是唐寅花鸟画的代表作。有行家说:此画构图采用折枝法,枯木枝干自下而上,弯弯曲曲地向上伸展,枯笔浓墨,苍老挺拔。画面上,一只八哥栖于干枯的枝头上,仰着头,对着天空,正引吭高鸣。似乎树枝还在微微地抖动,几片残叶,哗哗作响,从而显现出自然界生命律动的和谐美。
在这幅画的介绍中说:“秃笔点叶,一两条细藤,数笔野竹,同枯树上的老叶画在一起,增添了空山雨后幽旷恬静与清新的气氛。”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到那两条细藤和野竹。再仔细看,才发现,那一道细墨,就是绕枝的枯藤,而点点棱角分明的浓墨,就是竹叶。有一种含蓄和朦胧之美。
画中有两句题画诗,我倒是很感兴趣:“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馀。”就这两句,要说算不上诗,但又不能说不是诗。山野空明,寂静无声,只有淅淅沥沥的春雨,飘飘洒洒凌空而下。这个时候,几声鸟鸣,划过天空,多么美妙的意境。这样的场景,我还真的很喜欢。
看着这幅图,我就想,唐寅是在一个细雨迷蒙的春天,走进了山野,也可能唐寅这天就住在山里的朋友家。当他在细雨中漫步时,听到几声鸟鸣。在空旷的山野里,鸟鸣声是那么的动听。唐寅抬起头,看到干枯的树枝上,有一只八哥正在鸣叫,此情此景,多么的动人啊!具有独特观察力和敏锐力的画家,在一瞬间捕捉到这一场景。于是,就有了这幅《枯槎鸲鹆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不是鸟鸣春雨,而是鸟在呼唤爱情。是的,蹲在树枝上的八哥,仰着头不停地鸣叫。它的前面,还有一只八哥,可能在一片林子里,也可能在天空中飞翔。栖息在树枝上的八哥,就不停地喊:“亲爱的,过来吧!亲爱的,过来吧!”我这样想时,突然就觉得,一只八哥真的飞了过来。
看唐寅的画,我突然想起了他的老师沈周,也擅长画枯木与鸟。沈周画过一幅《枯木鸲鹆图》,也是枯木枝干旁伸斜出,树梢上蹲着一只八哥,回首张望。画中的枯木枝干弯曲有度,苍劲有力,树干上的小枝,虽青叶落尽,但依然透出不屈的生命力。而回首翘望的八哥,羽毛蓬松,目光如炬,蕴含着期待,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唐寅与沈周画中的八哥,一只昂首鸣叫,一只回首凝望,一动一静,各具特色。一个洒脱俊逸,一个沉稳老辣,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不愧为师徒。
唐寅的画,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像八哥一样,自由自在,生活美满幸福。唐寅一生坎坷,科场被黜,屡遭打击,穷困潦倒,妻死子亡,续娶又遭改嫁。他半世飘零,以卖文鬻画维持生计。他愤世嫉俗,郁郁不得志,看世间魍魉横行,鬼蜮成灾,却无可奈何。他一介文人,不谙世故,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败,满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囿于乡野集市,无所作为。
作为吴中四才子和明四家之一的唐寅,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尽管他无法实现理想,但一颗躁动的心,却始终澎湃着。画中的这只八哥,是一只向往自由的鸟,多么想一飞冲天,翱翔在蓝天、山野、丛林。可蓝天遥不可及,山野空旷遥遥无际。他只能收拢翅膀,仰视天空和辽阔的大地,用他独特的语言,与时空、苍天、大地、树木、江河交流对话。他在等待着,渴望着,抗争着……
正是他的郁郁不得志,才成就他走上书画的高峰。王世贞在《跋伯虎写生册》云:“人以为徐熙之野逸,胜黄筌之富艳,品遂分矣。吾吴中写生,无过白石翁,而伯虎次之。此十六幅种种臻妙,盖得徐氏三昧,而稍兼筌笔,不在白石翁下。山斋时一展玩,觉乾坤有一种生气落翰墨间,为之欣然独赏也。”在明代,朝中官员,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也很喜欢唐寅书画,多有收藏。
在现代人的眼里,唐寅是个风流倜傥,飘逸俊秀的大才子。吟诗作画,浪迹天涯,呼朋唤友,饮酒作乐,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因此,在民间出现许多唐寅的风流雅事和逸闻趣事。
但真实的唐寅,可能会让我们笑不出来。唐寅的一生,历经磨难,十分坎坷。20多岁时,唐寅的父亲去世,而母亲、妻子、儿子、妹妹,在两年时间内,相继离世,家境逐渐衰落。唐寅26岁时,已白发叢生,有他写的《白发诗》为证。27岁参加录科考试,期间放浪形骸,与好友饮酒狎妓,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为唐寅求情,被录于榜末。后来唐寅与江阴徐经入京参加会试,因牵连徐经科场案下狱,被罢黜为吏。 此后的唐寅,一直靠卖字画为生,日子艰难,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唐寅确有文人的风流,但生活的艰辛,使他无法风流。所谓的唐伯虎点秋香,也不过是文人的臆想而已。
现实生活中唐伯虎,也只能画画山水,画画仕女,画画花鸟。比如,画画八哥。然后拿到集市,换二两银子,买点粮油,打一壶老酒。
我们单位西临独山,东靠白河,院子里,长满了树木、灌木和花草,一片绿色的世界。而单位外面,是草坪,桃园和花园,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草,吸引了成群的鸟类,麻雀、喜鹊、斑鸠、白头翁、乌鸦、金翅雀,还有成群的八哥。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在鸟鸣声中入眠,生活在鸟语花香之中。
遗憾的是,八哥常有,依然飞来飞去,但唐寅却只有一个,早已随着天空中飘荡的烟云,消失在尘埃中。留下的,只是他的《枯槎鸲鹆图》。其实我想,有这样一幅画,已经足够,还有什么可以遗憾呢?
芦花飞舞时 湖映双雁影
在北方,大雁是过客。每年的春秋,总能看到迁徙的雁阵。在北方,我们把从天空中飞过的雁,不管是鸿雁、豆雁、灰雁等鸭科雁属鸟类,习惯性地统称为大雁。
作为迁徙鸟类,大雁很少在我们家乡停留。偶尔歇息,也多是在河流、湖泊、沼泽等地觅食。因此,很少有人能看清它们的容颜,也无法给它们详细分类。
很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春秋季节,常常看到成群的大雁,它们变换着队形,伸长着脖子,对着天空发出“咿呀——咿呀——”的鸣叫声,从家乡的天空掠过。每当看到雁阵,我们总是仰着头,看着它们从我们头顶飞过,越飞越远,直到变成一个灰色的点,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看着翩翩飞翔的雁阵,我就想,大雁,多么像一个家庭。它们的队伍,大雁——小雁——老雁,整齐有序。原来,雁阵的组成,是由大雁领头,小雁在中间,老雁在后边护卫。一旦小雁体力不支下坠,老雁就会把小雁拖起来继续飞翔。它们扶老携幼,团结协作,几乎与人类没有区别。
大雁,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主要包括豆雁、灰雁、白额雁、鸿雁。豆雁,是大型雁类,外形大小和形状似家鹅。上体灰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污白色,嘴黑褐色、具橘黄色带斑。灰雁,体大而肥胖,嘴、脚肉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色。白额雁,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体大多灰褐色,从上嘴部至额有一宽阔白斑,下体白色,杂有黑色块斑。
鸿雁,是本文要写的主角,单列介绍以下。鸿雁是大型水禽,猛一看很像家养的鹅,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
这几种雁,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和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地区。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最早知道大雁,是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是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是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古典诗词里,我认识了大雁,知道南迁的大雁,是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漂泊的孤独之感。
提起鸿雁,就会想起呼斯楞的那首《鸿雁》,浑厚悠远的歌声,时常在耳际飘荡,让我常常心情激荡: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
多么的忧郁,多么的苍凉,多么的伤感,鸿雁,系着的是乡愁啊!
最近读画,看到八大山人的《芦雁图》,却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诗人寄托乡愁的鸿雁,在八大山人的画作里,却用来表达国仇家恨。这也许就是八大山人不同于他人之处吧!要不,何以称作画风纵狂的画坛怪杰?
这幅画,构图简单精炼,两只鸿雁,一泓湖水,一雁在湖水半空中展翅飞翔,一雁栖于湖水岸边的一块石头上,两三芦苇点缀其中,给人以清新秀美、充满生机之感。苇干、苇叶、苇花着墨浅淡均匀,似是信手拈来,但又挥洒自如。再看两只鸿雁,半空的那只鸿雁,两翅伸展扇动,头颈下伸,飞向岸边;而蹲在石块上的那只鸿雁,抬头仰望,嘴巴微张,像是在呼唤同伴。两只鸿雁的头、足、羽、翅、尾浓淡有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看这幅画,让我感到惊奇的,是鸿雁的眼睛。画中鸿雁的眼睛,与真实的鸿雁有着本质的区别。雁眼,黑眼珠亮如黑漆,略带金黄,眼周及眼先灰褐色。而在《芦雁图》中,八大山人突出了眼白,整个眼睛白色,只有一个小黑点代表眼珠。用我们乡下的话说,这样的眼睛叫作:“白瞪眼。”“白瞪眼”有藐视、孤傲、生气等意思。
白眼看天,是不服,是不屈,也是不屑,心中似有不平之气。看那雁昂首伸颈,直冲而下,有挑战之意;栖在石头上的雁,好像是受到了欺负,拳足缩颈,但看上去又感觉它不屈不挠不折腰。把鸿雁孤傲倔强的性格,展露无余。
想想也是,作为王孙贵胄,八大山人本应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和富足的生活。但因为改朝换代,弄得家破国亡,流落民间,过着漂泊无助的生活。任何一个有骨气、有血性的人,都不会忘记亡国之恨,更何况生性倔强,有着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呢?
在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中,把禽鸟和其他动物的眼睛画成“白瞪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透网何如此只鱼》中的“瞪眼的鱼”;尤其是《拳石双鸟图》,此图中枯枝顽石,两只小鸟分别伫立树石之上,眼光上翻,一副白眼向天的倔强神气。再如《枝上鸲鹆图》中,鸲鹆的眼睛被画成方形的,眸子点在中间,留出的眼白很大,并且直瞠瞠地向前看着,透露出幽怨、恐惧、绝望、复仇等心理活动。眼中那股凶狠、不平、仇恨、鄙夷的目光,是八大山人最为传神之笔。
还有的画作,画中的禽鸟,多是单腿立地,寓意与大清王朝势不两立。如《石鸟图》,画中的两只鸟,也是单腿立在树枝上。他画的禽鸟一足着地的画作,还有《枯木来禽图》《荷凫图》等,都表示對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他的书画,市井草民、普通百姓可以给,唯独在朝为官的达官贵人一字一画难求。同时,拒绝为朝廷做事。康熙十七年,胡亦堂任临川县令,曾笼络他为清廷效劳,他竟假装疯癫,撕毁僧服,拒绝合作。 作为鸟的一种,鸿雁被人们寓意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寄托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抒发思念之情,表达美好爱情;如大雁南飞,是比喻向往美好生活等等。因此,人们喜欢鸿雁,爱护鸿雁。也因此,鸿雁成为诗人、画家创作的主题,走进了诗歌、书画。
其实,鸿雁与人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爱情,鸿雁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一只鸿雁死亡,另一只鸿雁终生不娶(嫁)。它们对爱情的忠贞,甚至超过了人类。
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雁的绝恋》,讲述一对大雁生死绝恋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那是1976年的初冬。在《雁的绝恋》中,一只母雁被猎人捕获之后,公雁明知危险,却舍身救母雁。由此感动着伤害它的人及周围的村民,母雁最终得以放生。但母雁因为受伤,被好心的村民放在村后山坡的草垛上,并送来食物。公雁不舍不弃,守着一只因受伤而不能南飞的母雁,精心地呵护着。
由于天气突变,夜晚下起了大雪,在这个寒冷的雪夜,公雁用自己的翅膀遮盖着受伤的母雁,为母雁遮风挡寒,直到双双冻死在雪夜中。当村民掩埋它们的时候,发现两只大雁紧紧地连在一起,张开的翅膀怎么也合不拢,它们粘连在一起,成为一体。大雁凄婉、绝美的爱恋之情,让在场的村民无不为之落泪。
诗人元好问曾写过这样一首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雙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金太和五年,诗人元好问赴试并州。在汾河边,看到猎人捕雁,一只雁被杀,另一只雁逃脱后盘旋哀嚎,最后绝望自杀,为爱侣殉情。元好问为大雁的痴情感动,买下这对大雁,葬在汾河岸边,垒石为记,名之为“雁丘”。并作词记之,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名句。
鸿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实鸿雁,在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动物之前,在我们家乡,鸿雁是不能伤害的。不论是成年的大人,还是懵懂的少年,只要伤害大雁,看到的人就会严厉斥责,甚至破口大骂。
保护大雁,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那时就把大雁列入保护对象。一天,汉武帝带着群臣去打猎,突然天上飞来一群大雁,汉武帝瞄准头雁,把大雁射杀了。但汉武帝看到大雁嘴里紧紧地衔着一根芦柴时,问身边的大臣:“它衔一根芦柴干什么?”大臣回答:“大雁是智鸟,头雁衔芦,是为了冲破高空的阻力,以便飞得更轻松”。武帝说:“大雁今天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呢?”大臣说:“它认为我们这里是和平的家园,不会受到人类的攻击和伤害。”汉武帝听后心情很沉重、很痛苦,这么美丽善良、勇敢智慧的大雁居然被我射杀,多么的可惜呀!此后武帝下令,凡射杀大雁者一律坐牢。
就是现在,在我们的家乡,几乎没有人猎杀雁类,更没有吃雁,人们对大雁始终心存敬畏。前几年,南方人吃鸟,家乡很多人经不住诱惑,在家乡的山坡、果园、河流、湖泊、沼泽张网、投毒捕鸟,他们猎杀斑鸠、鹌鹑、野鸽等鸟类,但从不猎杀大雁。因为,猎杀大雁,是被人瞧不起的,也会被人咒骂的。乡村人用朴素的情怀,用敬畏的心态,爱着大雁,保护着大雁。
大雁,作为一种有灵性的禽鸟,不仅走进了艺术家,也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