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南记忆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sx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懒洋洋的日头在午后向西挪动着,天空无精打采地静止在那里,成团的云杂七乱八地堆积。
  我和妹妹坐在院子里,地面有些潮湿,角落处生了墨绿色苔藓,或大或小的蚂蚁从这里经过,我们就这样沉默地拿砖块磨着砖粉,中间已经有了很深的凹陷,砖粉深红、细腻,染得整个手都通红,背对的黑漆木门插得紧紧的,大人不在的时候,时间总是漫长又沉闷。
  一排房子沿着南山脚下,向上环山腰,伸进茂密的杨树林。有树的地方,人家就稀稀拉拉了,再往南就是浓密的松林,那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的尽头。
  整个下午天气都阴沉着,除了几声刺耳的蝈蝈叫声,都是寂静。
  快到黄昏的时候,父亲打草回来。满满一马车的草拉进院中,卸了车,棕色大骒马身上湿漉漉的,打着响鼻,尾巴来回抽打后背上的蚊虫,父亲把新打的草铺了满院子,晾干后给马做冬储草,院子里顿时散发出草的清香,还有不知名的野花夹杂在其中。我就凑过去,拉着缰绳,通过狭窄的屋旁胡同,把大骒马拴进马圈。马圈靠近着山底,一面山体裸露着黄土和石块,往马槽里填满草,用喂得罗装了水饮马。总感觉马是幸福的动物,虽然干活时很累。记得有次陪父亲拉黄土,装了满满一车,有几千斤吧,真的太沉了,它用足全身的劲儿,车还是不动,脾气暴躁的父亲拿着鞭子拼命抽打它,它后背全是血檩子,它实在拉不动,跪在了地上,父亲又狠狠一鞭子,后来只能卸了一部分才拉走。可更多的时候马在马圈里,喂草喂料饮水,那里像它的家一样。活儿不多的时候,还能被拴到山上草地,尽情啃食新鲜的青草。
  父亲更多的时候也是沉默,总是咬着牙干活,稍有不顺就发脾气,摔砸东西,我们总是怕大人的,都尽量离得远远的。父亲扔到桌上几毛钱,让我去打酒,这时该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妹妹屁颠儿屁颠儿跟在后头。天黑后的夏天,风很凉,我们裹紧着衣服,走几步就看看天上,星星总是密密麻麻、那么地亮,拿手电筒往上一照,打出的光柱很远很远,这样的瞬间是神奇的。小卖部柜台总是很脏,寥寥摆着几样货品,无非烟酒糖茶,里面乌烟瘴气,有人打着扑克喝着酒,大声地嚷嚷。我们回来的时候,没等进屋,就听见盘碗摔打的声音,父亲咒骂着,母亲在一旁嘶哑地哭泣,他们总是在吵架。我们就躲在一旁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声响。很多的时候坐在墙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父母早已出门了,父亲干些零活或者在车站用马车拉货,母亲骑着二八车子卖冰棍糖果。我们从碗柜的饽饽篮拿出馒头,小葱蘸酱,胡乱地吃上几口。房屋南边的山坡种了豆角、柿子、白菜、小葱,一些自家吃的小菜,它们总是蔫蔫嗒嗒,结的柿子总小得可怜,要是渴望早点吃到熟红的,就把它们塞到衣柜的棉衣里,没过几天就忘记了,等再发现时早已烂成汤水,难免要被臭骂一顿。对于食物总是没有太多印象,吃饭就是吃饱了罢,但新出锅的馒头是最好的美味,拿在手里直烫手,咬在嘴里甜丝丝的。有时上山逮蚂蚱,稍微大点的孩子就领着我们,用细铁丝串起来,用火烤了吃,我只敢壮着胆子吃个蚂蚱腿,也吃不出它的味道。等上了小学,铁南搬来一户人家,盖了一幢大砖房,门口都是水泥打的台阶,很是神气,它周边基本都是板夹泥的土房,那个人家的大铁门终年是关闭的,里面总有燎毛的焦糊味儿,混杂着熏烤的香味。每次从那人家走过,心想那就是富人家,那时烧鸡是从来没吃过的,香味儿从那扇气派的大门窜出,我总是迈不动步子。有次去了一个同学家,他的妈妈给我们吃牛奶煮大米饭,当时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这应该是外国人的生活吧。
  阳光很浓地打在每个角落,草叶上的露珠泛着光,无名的花儿开得正盛。我们穿梭在向日葵地,任它们肥嫩的叶子划破手臂。累的时候坐在山坡上,那一排房子的窗子,就像一双双眼睛,额头的汗珠被风吹干,手背一抹,就是泥印,就这样坐在那里,与那么多眼睛对视着,心里就没那么寂寞了。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是绣锁家吗?”
  透过大门的缝隙,一个满脸皱纹、略弯着腰的老太太,五官凹凸分明,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树枝拐杖,拍打着门面。
  我和妹妹不敢大声喘气,紧张得不行,隔三差五就有这样的老人来敲门,哀求声中,他们浑浊的眼神总让我们害怕,因为大人告诉我们,有拍花子的拍到头上,小孩就会什么都不知道了,被拐跑。其实,他们就是要一口饭、一碗水的乞讨者。
  到了晚上,那个巫婆样的老太太,竟盘腿坐在了我家炕头,吧嗒吧嗒吸着旱烟,手指捏着小酒盅,不时呡上一口,喋喋不休地说着带着浓重口音的山东话儿。父亲喝多了酒,趴在饭桌上,吱嘎吱嘎磨着牙,母亲在墙角默默不语。后来才知道,她是老家来的奶奶,听说东北日子好过,也要过来享享福。没过几天,精明的老太太就跟邻里混得熟络,打桥牌,拉家长里短,东家窜西家走,在家里也总是数落母亲这不对那不是,几乎每天都是吵架声了,大人们的事,我们不懂,吵嚷声中,只是在角落里沉默,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的。
  铁南总有一些流动的人,大多数是老家来的穷亲戚。老家的二姑一家三口投奔来的时候,以摊煎饼为生,父亲把门斗的一间分他们全家去住,院子里的一间仓房就让他们当作坊。两块石磨摞在一起,上面的孔放黄豆,侧面是一根木棒,推动它将豆子碾碎,混合了水,在一平板的铁锅上涂平,炉子填柴的人就要掌握好火候,火不能太旺,又不能太小了。摊煎饼的二姑总是脸庞映得通红,满脸大汗,二姑夫个子很矮,不声不语,干什么都慢慢悠悠,这时二姑就声音响亮地训斥他。可在二姑夫喝酒的时候,总是酒壮熊人胆吧,动粗地打二姑,满屋鸡飞狗跳。他们走街窜巷,做着卖煎饼的买卖,日子应该过得还可以。没过多久,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山东人重男轻女,不知什么原因,全家又返回了老家。十多年后,去山东老家,再次见到他们,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学,家里买了辆小轿车,就放在库里,他们说都不会开。二姑夫闷头喝酒时,还是不言不语,不知他们吵架还动手吗。
  大人总是不在家的,白天更是漫长,差不多大的孩子就偷偷溜出去,凑在一起满山跑。
  山上数过来的几家是最特殊的人家,光棍汉、蹲过牢的、酒鬼、老弱病残、呆傻疯子,靠近他们那些人家都感觉很害怕,摇摇欲坠的房子不远处就是坟地,那林子潮湿阴郁,草皮都长得少,一般小孩们去山里玩,都是绕开那里。
  树林和草地是我们最愿意去的地方,那里有野外特殊的味道,尤其阳光很足的时候,青草和野花的汁液都蒸发在空气里,细长嫩绿的草蝈蝈、叫声嘹亮的火蝈蝈、珍稀的豆蝈蝈、擅长高飞的沙飞、母子背在一起的油罐子,我们带着用冰棍筷子编制的笼子尽情逮捉。抓蝈蝈也是有技巧的,以声音判断位置,蹚草,穩、准地一扣,谁捉得多是很骄傲的事,放在笼子里几根青草和窝瓜花,窝瓜花要雌的,有蕊有花粉的,蝈蝈最喜欢吃。家中窗玻璃都是双层的,把捉来的蝈蝈放在中间,往里扔上几片白菜叶子,它们交替叫得响亮,整个夏天才不会那么寂寞。
  那时的人家是那样的相同,房子是一样的,家里的物品是一样的,大人们干的活都差不多,小孩们在一起玩的都是一样的。我们只觉得日子总是过得很慢,过了中午,炽烈的太阳照下来,时间更是慢,井里压出的凉水放在盆里,放在院子阳光下,无所事事地等它被晒热。有时透过障子缝,等门外路上有人经过,可总是那么寂静。
  童年时的记忆遥远又那么切近,仿佛我们还坐在院中,还在山上奔跑着,有着充实的快乐和清浅的寂寞。车辙旁的蒲公英大片开放,草地和南山在热空气里弯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射出的光线,所有的一切像一个镜头留在那里,却在内心里流动,就像昨天一般。
其他文献
一段凝固的岁月  被母亲的顶针穿起  全部的母爱  都在飞针引线中穿梭不停  一根手指闪着光亮  点燃了寒夜中的一盏灯  也照亮了全家人的温暖工程  贫苦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  艰辛破碎的细节需要穿凿  母亲认认真真缝补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顶针兢兢业业穿越每一个春夏秋冬的人生  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  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來的痛  斑白的两鬓是岁月的馈赠  母亲的爱在每个夜里扬帆远行  十指连心命运
期刊
我的家乡“中国冷极”根河,地处北纬五十二度寒温带,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是大自然送给冷极人最好的礼物。而春天,漫山遍野的达子香是大自然送给冷极人最美的信物!  达子香,又称兴安杜鹃、映山红,是生长在丛林里的开花灌木,几棵连成一簇,多簇连成一片,多片连成花海。它生长的环境大都是在坚硬的玄武石和几万年前火山喷发所留下的火山岩缝隙之中,还有就是森林中松桦树混交地带。它耐绝对低温零下
期刊
一  有一种脚步叫飘逸,有一种舞姿叫轻盈,有一种情感叫火热。  啊,春风,你带着阳光的温暖,带着蓝天般的心情,拥向大地,拥向你向往已久的色彩斑斓的梦。  你用少女般的热烈,吻化了高山的积雪,吻化了幽壑的坚冰,吻化了大地心的封冻。  大地苏醒了,明眸闪亮着兴奋,眉头挂满了喜悦,心中响起了歌声……  二  艳阳。蓝天。白云。鸟鸣。  清河。红柳。青草。飞虫。  饱满的色彩,美妙的天籁,清新而明丽的构思
期刊
去年的记忆消融  泥泞了  今朝的旅途  希望的季候风  轻轻送暖收藏  风干的昨天  舍得舍不得  都是匆匆过往  今日艳阳  莺飞草长  无限春光  你在花開的季节  开花  我在开花的季节  守候  一树繁花轻轻绽放的  清吟  书法  凝神走笔的瞬间  为文字赋予生命  一模一样的是临摹  独一无二的是创作  撑起颜筋柳骨的  是自己的魂魄  篆刻  刀与石的摩擦  实实在在的较量  去与
期刊
说来也怪,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大兴安岭竟然没有下雪。而且,随着气温转暖,这老天就像跟谁较劲似的,仍然瓦蓝着天,一点白云都不飘。树林里、草甸子上,一片灰一片黄的,草尖上挂满了灰尘,走在上面直冒烟。大风也一天比着一天地刮。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的心一直悬着,为啥,春防难防啊!  对于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人来说,春季森林防火就是每年的一道关。说它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也不为过。  话说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长青
期刊
人类不知道多少次吟咏抒写天空、大地、河流、野草、花朵……那是赞美之声、感恩之声,可是——还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自然是万物之母,我们是子宫里的婴儿,并且永远是婴儿,即使成长了千年万年——也是。爱或不爱,她永远是我们的母亲。你会不爱吗?然而不可忽视的,还有人类从未有过的强力破坏,在凡有价值必有所图的贪欲之下,山河大地无不遭受染指。人类的智慧的确让人惊叹,而其昏聩也常常让人错愕。  幸运的是,美好山
期刊
在美丽的西拉木伦河上漂流  ——评杨瑛散文集《河流》  有人说,人生所有的邂逅都是重逢;读杨瑛的散文集《河流》(作家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以至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杨瑛是蒙古族作家。《河流》是“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工程”推出的作品,主要讲述北方草原故事,展示草原文化。如从地域来说,内蒙古隔山隔水;但从文化来说,内蒙古并不遥远。  小的时候,就读
期刊
1  穿过喧嚣的八咏古街,徜徉窄仄的市井街巷,抬望眼,只见一座巍峨的古楼,矗立于数丈高的石砌台基之上,依势而建,气势夺人。  这就是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  站在八咏楼下,仰望高筑石台之上的重楼叠宇,那巍峨屹立的台基,高耸入云的楼阁,翼角腾空的重檐,在晨光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壮观。那一墙葱茏的藤蔓,爬满了斑驳的台基,又给古老的城墙泼染了一层绿意与生机。  知道八咏楼之名,是早年在一册《宋诗选》上,
期刊
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感都是在攀比中失落的。譬如,私家车在我们这座三线城市里没有普及之前,我走路的感觉还是蛮好的。可是,待到私家车普及后,我则是越走越憋屈了。  我本来压根儿就不想开车,内心深处、潜意识里,我都不爱车。而且在这座小城里中速步行,从城南走到城北用不了两小时,从城东走到城西也用不了一百二十分钟,公交也很方便,私家车真的不是刚需。可现在不管开公车还是开私车,几乎人人有车了,我也被
期刊
啊,故乡,故乡,又踏上了你幽深的林间小道。  晨光熹微中,我伫立在村口,旅游车、小轿车在眼前交错驶过。浓荫如冠的杨树林滞阻了双眼;昔日难遮风雨的“撮罗子”,换成整齐和谐的“木刻楞”,“木刻楞”又换成红砖瓦房,红砖瓦房又换成别具一格的北欧风格新居;晓风中传来乡亲们阵阵开怀的畅笑,飘来花草与松脂浓郁的芳香;迎出来了,迎出来了,是谁家的乌娜吉①,晨风掀动那绚丽的裙角……  黄昏,我漫步攀上驯鹿场。鹿背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