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懒洋洋的日头在午后向西挪动着,天空无精打采地静止在那里,成团的云杂七乱八地堆积。
我和妹妹坐在院子里,地面有些潮湿,角落处生了墨绿色苔藓,或大或小的蚂蚁从这里经过,我们就这样沉默地拿砖块磨着砖粉,中间已经有了很深的凹陷,砖粉深红、细腻,染得整个手都通红,背对的黑漆木门插得紧紧的,大人不在的时候,时间总是漫长又沉闷。
一排房子沿着南山脚下,向上环山腰,伸进茂密的杨树林。有树的地方,人家就稀稀拉拉了,再往南就是浓密的松林,那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的尽头。
整个下午天气都阴沉着,除了几声刺耳的蝈蝈叫声,都是寂静。
快到黄昏的时候,父亲打草回来。满满一马车的草拉进院中,卸了车,棕色大骒马身上湿漉漉的,打着响鼻,尾巴来回抽打后背上的蚊虫,父亲把新打的草铺了满院子,晾干后给马做冬储草,院子里顿时散发出草的清香,还有不知名的野花夹杂在其中。我就凑过去,拉着缰绳,通过狭窄的屋旁胡同,把大骒马拴进马圈。马圈靠近着山底,一面山体裸露着黄土和石块,往马槽里填满草,用喂得罗装了水饮马。总感觉马是幸福的动物,虽然干活时很累。记得有次陪父亲拉黄土,装了满满一车,有几千斤吧,真的太沉了,它用足全身的劲儿,车还是不动,脾气暴躁的父亲拿着鞭子拼命抽打它,它后背全是血檩子,它实在拉不动,跪在了地上,父亲又狠狠一鞭子,后来只能卸了一部分才拉走。可更多的时候马在马圈里,喂草喂料饮水,那里像它的家一样。活儿不多的时候,还能被拴到山上草地,尽情啃食新鲜的青草。
父亲更多的时候也是沉默,总是咬着牙干活,稍有不顺就发脾气,摔砸东西,我们总是怕大人的,都尽量离得远远的。父亲扔到桌上几毛钱,让我去打酒,这时该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妹妹屁颠儿屁颠儿跟在后头。天黑后的夏天,风很凉,我们裹紧着衣服,走几步就看看天上,星星总是密密麻麻、那么地亮,拿手电筒往上一照,打出的光柱很远很远,这样的瞬间是神奇的。小卖部柜台总是很脏,寥寥摆着几样货品,无非烟酒糖茶,里面乌烟瘴气,有人打着扑克喝着酒,大声地嚷嚷。我们回来的时候,没等进屋,就听见盘碗摔打的声音,父亲咒骂着,母亲在一旁嘶哑地哭泣,他们总是在吵架。我们就躲在一旁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声响。很多的时候坐在墙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父母早已出门了,父亲干些零活或者在车站用马车拉货,母亲骑着二八车子卖冰棍糖果。我们从碗柜的饽饽篮拿出馒头,小葱蘸酱,胡乱地吃上几口。房屋南边的山坡种了豆角、柿子、白菜、小葱,一些自家吃的小菜,它们总是蔫蔫嗒嗒,结的柿子总小得可怜,要是渴望早点吃到熟红的,就把它们塞到衣柜的棉衣里,没过几天就忘记了,等再发现时早已烂成汤水,难免要被臭骂一顿。对于食物总是没有太多印象,吃饭就是吃饱了罢,但新出锅的馒头是最好的美味,拿在手里直烫手,咬在嘴里甜丝丝的。有时上山逮蚂蚱,稍微大点的孩子就领着我们,用细铁丝串起来,用火烤了吃,我只敢壮着胆子吃个蚂蚱腿,也吃不出它的味道。等上了小学,铁南搬来一户人家,盖了一幢大砖房,门口都是水泥打的台阶,很是神气,它周边基本都是板夹泥的土房,那个人家的大铁门终年是关闭的,里面总有燎毛的焦糊味儿,混杂着熏烤的香味。每次从那人家走过,心想那就是富人家,那时烧鸡是从来没吃过的,香味儿从那扇气派的大门窜出,我总是迈不动步子。有次去了一个同学家,他的妈妈给我们吃牛奶煮大米饭,当时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这应该是外国人的生活吧。
阳光很浓地打在每个角落,草叶上的露珠泛着光,无名的花儿开得正盛。我们穿梭在向日葵地,任它们肥嫩的叶子划破手臂。累的时候坐在山坡上,那一排房子的窗子,就像一双双眼睛,额头的汗珠被风吹干,手背一抹,就是泥印,就这样坐在那里,与那么多眼睛对视着,心里就没那么寂寞了。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是绣锁家吗?”
透过大门的缝隙,一个满脸皱纹、略弯着腰的老太太,五官凹凸分明,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树枝拐杖,拍打着门面。
我和妹妹不敢大声喘气,紧张得不行,隔三差五就有这样的老人来敲门,哀求声中,他们浑浊的眼神总让我们害怕,因为大人告诉我们,有拍花子的拍到头上,小孩就会什么都不知道了,被拐跑。其实,他们就是要一口饭、一碗水的乞讨者。
到了晚上,那个巫婆样的老太太,竟盘腿坐在了我家炕头,吧嗒吧嗒吸着旱烟,手指捏着小酒盅,不时呡上一口,喋喋不休地说着带着浓重口音的山东话儿。父亲喝多了酒,趴在饭桌上,吱嘎吱嘎磨着牙,母亲在墙角默默不语。后来才知道,她是老家来的奶奶,听说东北日子好过,也要过来享享福。没过几天,精明的老太太就跟邻里混得熟络,打桥牌,拉家长里短,东家窜西家走,在家里也总是数落母亲这不对那不是,几乎每天都是吵架声了,大人们的事,我们不懂,吵嚷声中,只是在角落里沉默,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的。
铁南总有一些流动的人,大多数是老家来的穷亲戚。老家的二姑一家三口投奔来的时候,以摊煎饼为生,父亲把门斗的一间分他们全家去住,院子里的一间仓房就让他们当作坊。两块石磨摞在一起,上面的孔放黄豆,侧面是一根木棒,推动它将豆子碾碎,混合了水,在一平板的铁锅上涂平,炉子填柴的人就要掌握好火候,火不能太旺,又不能太小了。摊煎饼的二姑总是脸庞映得通红,满脸大汗,二姑夫个子很矮,不声不语,干什么都慢慢悠悠,这时二姑就声音响亮地训斥他。可在二姑夫喝酒的时候,总是酒壮熊人胆吧,动粗地打二姑,满屋鸡飞狗跳。他们走街窜巷,做着卖煎饼的买卖,日子应该过得还可以。没过多久,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山东人重男轻女,不知什么原因,全家又返回了老家。十多年后,去山东老家,再次见到他们,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学,家里买了辆小轿车,就放在库里,他们说都不会开。二姑夫闷头喝酒时,还是不言不语,不知他们吵架还动手吗。
大人总是不在家的,白天更是漫长,差不多大的孩子就偷偷溜出去,凑在一起满山跑。
山上数过来的几家是最特殊的人家,光棍汉、蹲过牢的、酒鬼、老弱病残、呆傻疯子,靠近他们那些人家都感觉很害怕,摇摇欲坠的房子不远处就是坟地,那林子潮湿阴郁,草皮都长得少,一般小孩们去山里玩,都是绕开那里。
树林和草地是我们最愿意去的地方,那里有野外特殊的味道,尤其阳光很足的时候,青草和野花的汁液都蒸发在空气里,细长嫩绿的草蝈蝈、叫声嘹亮的火蝈蝈、珍稀的豆蝈蝈、擅长高飞的沙飞、母子背在一起的油罐子,我们带着用冰棍筷子编制的笼子尽情逮捉。抓蝈蝈也是有技巧的,以声音判断位置,蹚草,穩、准地一扣,谁捉得多是很骄傲的事,放在笼子里几根青草和窝瓜花,窝瓜花要雌的,有蕊有花粉的,蝈蝈最喜欢吃。家中窗玻璃都是双层的,把捉来的蝈蝈放在中间,往里扔上几片白菜叶子,它们交替叫得响亮,整个夏天才不会那么寂寞。
那时的人家是那样的相同,房子是一样的,家里的物品是一样的,大人们干的活都差不多,小孩们在一起玩的都是一样的。我们只觉得日子总是过得很慢,过了中午,炽烈的太阳照下来,时间更是慢,井里压出的凉水放在盆里,放在院子阳光下,无所事事地等它被晒热。有时透过障子缝,等门外路上有人经过,可总是那么寂静。
童年时的记忆遥远又那么切近,仿佛我们还坐在院中,还在山上奔跑着,有着充实的快乐和清浅的寂寞。车辙旁的蒲公英大片开放,草地和南山在热空气里弯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射出的光线,所有的一切像一个镜头留在那里,却在内心里流动,就像昨天一般。
我和妹妹坐在院子里,地面有些潮湿,角落处生了墨绿色苔藓,或大或小的蚂蚁从这里经过,我们就这样沉默地拿砖块磨着砖粉,中间已经有了很深的凹陷,砖粉深红、细腻,染得整个手都通红,背对的黑漆木门插得紧紧的,大人不在的时候,时间总是漫长又沉闷。
一排房子沿着南山脚下,向上环山腰,伸进茂密的杨树林。有树的地方,人家就稀稀拉拉了,再往南就是浓密的松林,那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的尽头。
整个下午天气都阴沉着,除了几声刺耳的蝈蝈叫声,都是寂静。
快到黄昏的时候,父亲打草回来。满满一马车的草拉进院中,卸了车,棕色大骒马身上湿漉漉的,打着响鼻,尾巴来回抽打后背上的蚊虫,父亲把新打的草铺了满院子,晾干后给马做冬储草,院子里顿时散发出草的清香,还有不知名的野花夹杂在其中。我就凑过去,拉着缰绳,通过狭窄的屋旁胡同,把大骒马拴进马圈。马圈靠近着山底,一面山体裸露着黄土和石块,往马槽里填满草,用喂得罗装了水饮马。总感觉马是幸福的动物,虽然干活时很累。记得有次陪父亲拉黄土,装了满满一车,有几千斤吧,真的太沉了,它用足全身的劲儿,车还是不动,脾气暴躁的父亲拿着鞭子拼命抽打它,它后背全是血檩子,它实在拉不动,跪在了地上,父亲又狠狠一鞭子,后来只能卸了一部分才拉走。可更多的时候马在马圈里,喂草喂料饮水,那里像它的家一样。活儿不多的时候,还能被拴到山上草地,尽情啃食新鲜的青草。
父亲更多的时候也是沉默,总是咬着牙干活,稍有不顺就发脾气,摔砸东西,我们总是怕大人的,都尽量离得远远的。父亲扔到桌上几毛钱,让我去打酒,这时该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妹妹屁颠儿屁颠儿跟在后头。天黑后的夏天,风很凉,我们裹紧着衣服,走几步就看看天上,星星总是密密麻麻、那么地亮,拿手电筒往上一照,打出的光柱很远很远,这样的瞬间是神奇的。小卖部柜台总是很脏,寥寥摆着几样货品,无非烟酒糖茶,里面乌烟瘴气,有人打着扑克喝着酒,大声地嚷嚷。我们回来的时候,没等进屋,就听见盘碗摔打的声音,父亲咒骂着,母亲在一旁嘶哑地哭泣,他们总是在吵架。我们就躲在一旁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声响。很多的时候坐在墙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父母早已出门了,父亲干些零活或者在车站用马车拉货,母亲骑着二八车子卖冰棍糖果。我们从碗柜的饽饽篮拿出馒头,小葱蘸酱,胡乱地吃上几口。房屋南边的山坡种了豆角、柿子、白菜、小葱,一些自家吃的小菜,它们总是蔫蔫嗒嗒,结的柿子总小得可怜,要是渴望早点吃到熟红的,就把它们塞到衣柜的棉衣里,没过几天就忘记了,等再发现时早已烂成汤水,难免要被臭骂一顿。对于食物总是没有太多印象,吃饭就是吃饱了罢,但新出锅的馒头是最好的美味,拿在手里直烫手,咬在嘴里甜丝丝的。有时上山逮蚂蚱,稍微大点的孩子就领着我们,用细铁丝串起来,用火烤了吃,我只敢壮着胆子吃个蚂蚱腿,也吃不出它的味道。等上了小学,铁南搬来一户人家,盖了一幢大砖房,门口都是水泥打的台阶,很是神气,它周边基本都是板夹泥的土房,那个人家的大铁门终年是关闭的,里面总有燎毛的焦糊味儿,混杂着熏烤的香味。每次从那人家走过,心想那就是富人家,那时烧鸡是从来没吃过的,香味儿从那扇气派的大门窜出,我总是迈不动步子。有次去了一个同学家,他的妈妈给我们吃牛奶煮大米饭,当时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这应该是外国人的生活吧。
阳光很浓地打在每个角落,草叶上的露珠泛着光,无名的花儿开得正盛。我们穿梭在向日葵地,任它们肥嫩的叶子划破手臂。累的时候坐在山坡上,那一排房子的窗子,就像一双双眼睛,额头的汗珠被风吹干,手背一抹,就是泥印,就这样坐在那里,与那么多眼睛对视着,心里就没那么寂寞了。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是绣锁家吗?”
透过大门的缝隙,一个满脸皱纹、略弯着腰的老太太,五官凹凸分明,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树枝拐杖,拍打着门面。
我和妹妹不敢大声喘气,紧张得不行,隔三差五就有这样的老人来敲门,哀求声中,他们浑浊的眼神总让我们害怕,因为大人告诉我们,有拍花子的拍到头上,小孩就会什么都不知道了,被拐跑。其实,他们就是要一口饭、一碗水的乞讨者。
到了晚上,那个巫婆样的老太太,竟盘腿坐在了我家炕头,吧嗒吧嗒吸着旱烟,手指捏着小酒盅,不时呡上一口,喋喋不休地说着带着浓重口音的山东话儿。父亲喝多了酒,趴在饭桌上,吱嘎吱嘎磨着牙,母亲在墙角默默不语。后来才知道,她是老家来的奶奶,听说东北日子好过,也要过来享享福。没过几天,精明的老太太就跟邻里混得熟络,打桥牌,拉家长里短,东家窜西家走,在家里也总是数落母亲这不对那不是,几乎每天都是吵架声了,大人们的事,我们不懂,吵嚷声中,只是在角落里沉默,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的。
铁南总有一些流动的人,大多数是老家来的穷亲戚。老家的二姑一家三口投奔来的时候,以摊煎饼为生,父亲把门斗的一间分他们全家去住,院子里的一间仓房就让他们当作坊。两块石磨摞在一起,上面的孔放黄豆,侧面是一根木棒,推动它将豆子碾碎,混合了水,在一平板的铁锅上涂平,炉子填柴的人就要掌握好火候,火不能太旺,又不能太小了。摊煎饼的二姑总是脸庞映得通红,满脸大汗,二姑夫个子很矮,不声不语,干什么都慢慢悠悠,这时二姑就声音响亮地训斥他。可在二姑夫喝酒的时候,总是酒壮熊人胆吧,动粗地打二姑,满屋鸡飞狗跳。他们走街窜巷,做着卖煎饼的买卖,日子应该过得还可以。没过多久,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山东人重男轻女,不知什么原因,全家又返回了老家。十多年后,去山东老家,再次见到他们,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学,家里买了辆小轿车,就放在库里,他们说都不会开。二姑夫闷头喝酒时,还是不言不语,不知他们吵架还动手吗。
大人总是不在家的,白天更是漫长,差不多大的孩子就偷偷溜出去,凑在一起满山跑。
山上数过来的几家是最特殊的人家,光棍汉、蹲过牢的、酒鬼、老弱病残、呆傻疯子,靠近他们那些人家都感觉很害怕,摇摇欲坠的房子不远处就是坟地,那林子潮湿阴郁,草皮都长得少,一般小孩们去山里玩,都是绕开那里。
树林和草地是我们最愿意去的地方,那里有野外特殊的味道,尤其阳光很足的时候,青草和野花的汁液都蒸发在空气里,细长嫩绿的草蝈蝈、叫声嘹亮的火蝈蝈、珍稀的豆蝈蝈、擅长高飞的沙飞、母子背在一起的油罐子,我们带着用冰棍筷子编制的笼子尽情逮捉。抓蝈蝈也是有技巧的,以声音判断位置,蹚草,穩、准地一扣,谁捉得多是很骄傲的事,放在笼子里几根青草和窝瓜花,窝瓜花要雌的,有蕊有花粉的,蝈蝈最喜欢吃。家中窗玻璃都是双层的,把捉来的蝈蝈放在中间,往里扔上几片白菜叶子,它们交替叫得响亮,整个夏天才不会那么寂寞。
那时的人家是那样的相同,房子是一样的,家里的物品是一样的,大人们干的活都差不多,小孩们在一起玩的都是一样的。我们只觉得日子总是过得很慢,过了中午,炽烈的太阳照下来,时间更是慢,井里压出的凉水放在盆里,放在院子阳光下,无所事事地等它被晒热。有时透过障子缝,等门外路上有人经过,可总是那么寂静。
童年时的记忆遥远又那么切近,仿佛我们还坐在院中,还在山上奔跑着,有着充实的快乐和清浅的寂寞。车辙旁的蒲公英大片开放,草地和南山在热空气里弯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射出的光线,所有的一切像一个镜头留在那里,却在内心里流动,就像昨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