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07万,现辖靖江、泰兴、兴化三个县级市,海陵、高港、姜堰三区和泰州医药高新区。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27亿元。
泰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江苏省领先,所辖四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泰州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泰州人民牢记胡锦涛同志对家乡的殷切嘱托,致力于建设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努力走具有时代特征、泰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名胜古迹众多,光孝寺、崇儒祠、城隍庙、安定书院、日涉园、望海楼以及梅兰芳纪念馆、人民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传承历史,文脉灵动;古银杏森林、溱湖湿地、水上森林、千岛菜花、天德湖公园等生态自然,风光绮丽。
交通地理
南部濒临长江,北部与盐城毗邻,东临南通,西接扬州。全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真高一般为2-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为5-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为1.5-5米。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占22.15%。市区面积639.6平方千米。
泰州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靖江孤山,位于靖江市区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镇,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浙江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之一。它虽没有鄱阳湖畔大、小孤山隽秀,也不比广东肇庆孤山俏丽,更不如杭州西湖孤山妩媚……然而,它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山——长江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以下,苏北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故而颇具盛名。
泰州为苏中门户,自古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优越的区位优势,凸显泰州承南启北交通枢纽重要地位。新长、宁启铁路,京沪、盐靖、启扬高速公路纵横全境。泰州火车站6条黄金始发线路通往全国60多个主要城市。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跨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泰州长江大桥2012年建成通车,扬州泰州机场2012年通航。
自然气候
泰州市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
泰州市的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14.4℃-15.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37.7毫米,降雨日为113天,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且南北地域之间亦存在着差异。泰州市地区的温度带属亚热带、干湿区属湿润区。
泰州地区,一般在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开始进入秋季,11月中旬转入冬季。大致上每年冬季有4个多月,夏季有3个多月,春、秋季各2个多月。
泰州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南风居多,春、夏两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历史沿革
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时与金陵、广陵、兰陵齐名华夏。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义,因名“泰州”,沿袭至今。宋熙宁五年(1072年),泰州属淮南东路。元初领海陵、如皋两县,隶扬州路。明洪武初,省海陵县入泰州,领如皋县,属扬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归属通州,泰州遂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泰州改称泰县。1949年1月21日,泰州城区解放,次日划城区设置泰州市,乡村设置泰县。同年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成立,行署驻泰州,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行政区,41个县(市)。同年5月1日,原华中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泰兴县、靖江县、泰县、海安县、如皋县、东台县、台北县等县(市)。1950年1月,泰州行政区与扬州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地专机关驻泰州,下辖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县、靖江县、江都县、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仪征县、六合县(1953年1月1日又从皖北滁县地区划进江浦县)等县(市),后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1953年2月,苏北泰州专署改名为江苏省扬州行政公署(行署机关迁扬州)。1950年5月至10月、1959年1月至1962年5月,泰州市与泰县几度划并。1996年8月,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辖海陵区、泰兴市、姜堰市、靖江市、兴化市。1997年4月设高港区。
境内各辖地大多历史悠久,汉置海陵县,五代设泰兴、兴化县。明置靖江县。
经济概况
2012年,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抓住“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主线,认真实施“八项工程”,深入推进“双轮驱动”,加快建设“三个名城”,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综合情况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0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7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53亿元,增长13.1%;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237.05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075.39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1:53.1:39.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378元,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汇率折算为9252美元。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82.35亿元,增长13.0%,占GDP比重为4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口径)2639.27亿元,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7.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500.66亿元,增长19.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1.1%;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品集群实现产值865.71亿元,增长16.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2.2%。单位产值能耗继续降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0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5.0%。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年末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4件,净增9件;拥有省著名商标182件,净增20件。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627.95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25亿元,增长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88.95亿元,增长15.1%,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0%,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499.65亿元,增长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4.79亿元,增长16.8%。全市各级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200.70亿元,增长19.3%;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8.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总体趋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0%,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2.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六升二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分别增长3.1%、2.6%、4.4%、1.2%、0.7%和2.0%,交通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4%和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下跌3.9%,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跌3.5%,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11.7个、9.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实施江苏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试点示范项目,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当年新增城镇就业9.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6%。鼓励支持民众创业,新增创业人员5.76万人,带动就业17.32万人,该市被表彰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势头尚未根本确立,部分行业、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外贸和消费等增长乏力;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优质高端项目招引和推进难度加大,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财政减收增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民生工作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产量九连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58.4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323.77万吨,增长0.8%;其中,夏粮117.01万吨,下降2.8%;秋粮206.76万吨,增长2.9%;粮食单产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位,粮食亩产491.7公斤,增长0.1%。油料播种面积65.93万亩,下降2.4%;油料总产11.63万吨,增长8.5%;油料亩产176.33公斤,增长11.1%。棉花播种面积15.65万亩,下降18.1%;棉花总产1.55万吨,增长4.0%;棉花亩产98.9公斤,增长27.4%,单产为历史最好水平。
林牧渔业发展稳定。全市新增造林面积9.72万亩;猪牛羊禽肉产量25.80万吨,增长5.5%;禽蛋总产量11.65万吨,增长5.5%;牛奶总产量4.23万吨,增长9.6%;水产品总产量35.91万吨,增长4.2%。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年末万头猪场15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8个,10万只以上蛋禽场6个,千头奶牛场1个。
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增高效设施农业20万亩、高效设施渔业4万亩、高标准农田11.8万亩,新建三大合作组织850家,农业利用“三资”40亿元,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0%。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靖江生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园区,姜堰溱湖河蟹产业园区获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靖江、海陵、高港通过省级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县(市)验收。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启动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重点镇村建设完成投入150亿元。认真办好农村新一轮实事,完成3608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6.9万人,维修农村低压线路2039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50公里、桥梁160座,疏浚县乡河道593公里。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提升工程,创成达标村、示范村各100个。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组织实施农村脱贫奔小康工程,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400个。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07.39亿元,增长19.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758.65亿元,增长17.2%;重工业5348.74亿元,增长20.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完成产值271.40亿元、175.29亿元、4202.65亿元、1870.41亿元,分别增长23.1%、3.4%、26.0%、8.4%。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完成产值1983.02亿元、1110.36亿元、3996.25亿元,分别增长9.9%、24.4%、24.2%。分主要行业看,食品饮料行业完成产值461.25亿元,增长27.5%;纺织服装皮革行业完成产值330.78亿元,增长13.1%;石油化工行业完成产值1042.20亿元,增长17.9%;医药行业完成产值487.76亿元,增长18.3%;金属冶炼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115.80亿元,增长15.8%;设备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663.97亿元,增长18.4%;电子设备及电气机械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459.74亿元,增长28.9%。 工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24.60亿元、利税858.14亿元、利润519.94亿元,分别增长19.1%、23.5%和21.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位居全省第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效益显著改善,分别实现利税、利润139.32亿元、81.43亿元,分别增长32.0%、39.0%。
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51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主营业务收入4917.46亿元,增长23.7%;利税总额603.09亿元,增长40.6%;利润总额350.28亿元,增长45.7%。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4.6个、17.1个、24.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当年新增私营企业7508家、个体工商户25213个,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55.23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811.73亿元,增长25.2%;其中私营企业实现产值2637.51亿元,增长30.7%。
建筑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695家;建筑业总产值1732.88亿元,增长20.6%;房屋施工面积18884.75万平方米,增长9.7%;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97.48亿元,增长12.2%。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一产投资12.76亿元,二产投资800.80亿元,三产投资641.03亿元,分别增长93.3%、26.4%和15.0%;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792.37亿元,增长26.7%,工业投资增幅列全省第二位。项目投资中,民间投资900.69亿元,增长21.9%,占项目投资比重达73.8%。工业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7.51亿元,增长4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16.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36个,比上年增加28个;计划总投资489.68亿元,增长53.2%;当年完成投资270.46亿元,增长40.9%。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稳步推进,泰镇高速泰州段获批,阜兴泰高速泰州段立项,引江河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卤汀河拓浚、泰东河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实施进度加快,电力、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中心城市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升。调整完善市区城建体制,加快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市区城建投入190亿元。积极实施“畅通工程”,推进城区路网贯通,迎春路东延、凤凰西路西延、育才路等建成通车。市博物馆、图书馆新馆、美术馆、规划展示馆建成开放,市档案馆建成国家二级档案馆,稻河古街区、海军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序时进度,泰州师专新校区暨高教园区中心共享区、金融服务区、三水湾二期等工程启动建设。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4.48亿元,增长2.7%;其中住宅投资157.33亿元,下降9.6%。房屋施工面积1835.33万平方米,增长11.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384.53万平方米,增长8.6%。商品房销售面积326.68万平方米,下降30.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78.48万平方米,下降28.2%;商品房销售额199.64亿元,下降32.3%;其中住宅销售额157.40亿元,下降27.9%。
重大项目集聚发展潜力巨大
在泰州长江沿岸,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重量级项目,将这段有着优雅弧度的96.3公里沿江岸线打造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钻石项链”。这是10年沿江开发赠予这座苏中之城的礼物。
而今,“中流击水”的泰州发展正酣,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化工、港口物流等产业在沿江一字儿排布,不断书写一个个流金淌银的传奇。
累计实施重大项目160个
十年沿江大开发,泰州沿江接轨世界、吸引产业资本的“强磁效应”不断释放,沿江产业链迅速壮实起来。
去年年中,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中海油气(泰州)石化一体化项目在医药高新区滨江工业园正式开工。它年产43万吨润滑油、70万吨芳烃、25万吨溶剂油、120万吨优质裂解料、10万吨航空煤油等产品。预计2015年建成达产后,年销售约300亿元,利税约68亿元,其中税收45亿元。
“项目瞄准的是高端石油衍生品,位于产业链上高附加值一端。”市经信委产业投资处处长朱亚坤说,它不仅壮大该市工业体量和财力,更大意义在于,将在前期东联化工、中石化等项目基础上,使泰州高端石化产业链更粗,产业体系与架构更趋完善。
造船业是泰州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板块
斥资49亿元建设的扬子鑫福造船公司,是泰州近年新崛起的一个超大型船舶基地,其锁定高科技、高利润的超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年产能可达300万载重吨。
2011年6月8日,一份超级订单轰动中国造船业: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与世界最大集装箱船出租企业加拿大斯班公司签订了25艘新一代节能环保型1万标箱集装箱船建造合同,合同金额高达25亿美元,创下中国造船史之最。
令人艳羡的是,其中23艘在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旗下的扬子鑫福造船公司建造。
很明显,这匹充满活力的新生代“黑马”壮大了该市造船业“雁阵”阵容。目前,沿江集结了扬子鑫福、扬子江船业、新世纪造船、口岸船舶、三福造船等造船“巨头”,造船总量占全国的15%,泰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
最新统计显示,10年来,泰州沿江已累计实施1亿美元或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60个,其中超百亿元特大项目6个。有19家央企42个项目落户,投资额达830亿元;1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企业20家。 疾速拉长产业链
近年来,泰州沿江地区着眼产业链招商,紧盯央企国企、高端外资、优质民资,持续引进和实施一批规模项目、优势项目,疾速拉长产业链。
先到靖江看看木材产业。这里并不盛产木材,但木材产业却有声有色:2012年,盈利码头木材进口总量达350万立方,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集散基地。同时,靖江木材产业园项目不断加快建设脚步,不久,“靖江造”地板、家具将走向全国。
“这要得益于我们大力招引‘木材链’项目。”靖江经济开发区主任王绍斌说。他所说的“木材链”包括木材贸易与物流、基础材料供应、木材加工创意产业等若干环节。
2009年初,龙头企业万林木业旗下的盈利码头正式运营。不久,总投资10.56亿元的木材产业园一期建设迅速跟进,目前已落户7家木业公司;木材产业园二期也争取下半年开建,目前广东、浙江、宁波的一批知名建材企业均在招商洽谈中。
实力强劲的世界500强企业,通常更注重自身产品链拓展。故而引入此类大项目,可迅速延接地方产业链。
投资额从2亿元追涨到20亿元,产值从10多亿飙升至100多亿元……世界500强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门下的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泰州沿江留下了这样的足迹。
“过去,稻谷加工后生成的米糠一般用作牲畜饲料,稻壳则通常被废弃。”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卫强举例说,现在他们将每一粒稻谷“吃干榨尽”,稻谷生产出大米后,米糠被用来提炼营养价值极高的米糠食用油,看似“废料”的稻壳则用于生物质能发电,而后,燃烧后的稻壳也还有用,可变身为天然助滤剂“白炭黑”。
显而易见,这类“长链”项目的到来,将推动沿江食品工业一溜小跑前进。
而放眼整个泰州沿江,2012年与2003年相比,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增长了8.2倍、9.7倍和12.7倍。
对此,市委党校教授陈雄认为,沿江产业链的拉长功不可没。
产业高度决定城市未来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长三角城市群,处于追赶态势的泰州,肩头挑着“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两副重担,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产业高度决定城市未来。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甚至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发展路径。
为此,泰州作出睿智的战略抉择: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以及若干优势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现代产业体系。
泰州沿江地区,在猎猎江风中率先树起产业转型大旗。纬创资通项目对泰州的意义非同寻常:它直接催生了泰州电子信息产业。
2009年7月,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的泰州纬创落户市经济开发区。经过几年建设,而今这一项目首期总投资已达4.68亿美元,已建成F1、F2厂房19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2万平方米。其中,F1厂房将组装生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F2厂房将生产导光板、背光板、触控面板及模组、液晶面板及模组。2012年6月,纬创F2厂房率先投产。而据估计,纬创首期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美元。陈雄教授评论:“纬创落户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泰州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泰州产业水平,完成了泰州IT产业‘从无到有’的升级。”
不仅如此,近两年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赛诺菲·巴斯德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泰州沿江制药产业由“传统制药”向“生物医药”进发。
泰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江苏省领先,所辖四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泰州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泰州人民牢记胡锦涛同志对家乡的殷切嘱托,致力于建设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努力走具有时代特征、泰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名胜古迹众多,光孝寺、崇儒祠、城隍庙、安定书院、日涉园、望海楼以及梅兰芳纪念馆、人民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传承历史,文脉灵动;古银杏森林、溱湖湿地、水上森林、千岛菜花、天德湖公园等生态自然,风光绮丽。
交通地理
南部濒临长江,北部与盐城毗邻,东临南通,西接扬州。全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真高一般为2-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为5-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为1.5-5米。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占22.15%。市区面积639.6平方千米。
泰州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靖江孤山,位于靖江市区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镇,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浙江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之一。它虽没有鄱阳湖畔大、小孤山隽秀,也不比广东肇庆孤山俏丽,更不如杭州西湖孤山妩媚……然而,它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山——长江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以下,苏北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故而颇具盛名。
泰州为苏中门户,自古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优越的区位优势,凸显泰州承南启北交通枢纽重要地位。新长、宁启铁路,京沪、盐靖、启扬高速公路纵横全境。泰州火车站6条黄金始发线路通往全国60多个主要城市。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跨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泰州长江大桥2012年建成通车,扬州泰州机场2012年通航。
自然气候
泰州市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
泰州市的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14.4℃-15.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37.7毫米,降雨日为113天,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且南北地域之间亦存在着差异。泰州市地区的温度带属亚热带、干湿区属湿润区。
泰州地区,一般在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开始进入秋季,11月中旬转入冬季。大致上每年冬季有4个多月,夏季有3个多月,春、秋季各2个多月。
泰州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南风居多,春、夏两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历史沿革
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时与金陵、广陵、兰陵齐名华夏。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义,因名“泰州”,沿袭至今。宋熙宁五年(1072年),泰州属淮南东路。元初领海陵、如皋两县,隶扬州路。明洪武初,省海陵县入泰州,领如皋县,属扬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归属通州,泰州遂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泰州改称泰县。1949年1月21日,泰州城区解放,次日划城区设置泰州市,乡村设置泰县。同年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成立,行署驻泰州,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行政区,41个县(市)。同年5月1日,原华中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泰兴县、靖江县、泰县、海安县、如皋县、东台县、台北县等县(市)。1950年1月,泰州行政区与扬州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地专机关驻泰州,下辖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县、靖江县、江都县、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仪征县、六合县(1953年1月1日又从皖北滁县地区划进江浦县)等县(市),后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1953年2月,苏北泰州专署改名为江苏省扬州行政公署(行署机关迁扬州)。1950年5月至10月、1959年1月至1962年5月,泰州市与泰县几度划并。1996年8月,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辖海陵区、泰兴市、姜堰市、靖江市、兴化市。1997年4月设高港区。
境内各辖地大多历史悠久,汉置海陵县,五代设泰兴、兴化县。明置靖江县。
经济概况
2012年,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抓住“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主线,认真实施“八项工程”,深入推进“双轮驱动”,加快建设“三个名城”,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综合情况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0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7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53亿元,增长13.1%;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237.05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075.39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1:53.1:39.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378元,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汇率折算为9252美元。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82.35亿元,增长13.0%,占GDP比重为4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口径)2639.27亿元,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7.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500.66亿元,增长19.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1.1%;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品集群实现产值865.71亿元,增长16.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2.2%。单位产值能耗继续降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0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5.0%。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年末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4件,净增9件;拥有省著名商标182件,净增20件。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627.95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25亿元,增长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88.95亿元,增长15.1%,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0%,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499.65亿元,增长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4.79亿元,增长16.8%。全市各级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200.70亿元,增长19.3%;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8.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总体趋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0%,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2.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六升二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分别增长3.1%、2.6%、4.4%、1.2%、0.7%和2.0%,交通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4%和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下跌3.9%,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跌3.5%,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11.7个、9.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实施江苏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试点示范项目,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当年新增城镇就业9.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6%。鼓励支持民众创业,新增创业人员5.76万人,带动就业17.32万人,该市被表彰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势头尚未根本确立,部分行业、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外贸和消费等增长乏力;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优质高端项目招引和推进难度加大,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财政减收增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民生工作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产量九连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58.4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323.77万吨,增长0.8%;其中,夏粮117.01万吨,下降2.8%;秋粮206.76万吨,增长2.9%;粮食单产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位,粮食亩产491.7公斤,增长0.1%。油料播种面积65.93万亩,下降2.4%;油料总产11.63万吨,增长8.5%;油料亩产176.33公斤,增长11.1%。棉花播种面积15.65万亩,下降18.1%;棉花总产1.55万吨,增长4.0%;棉花亩产98.9公斤,增长27.4%,单产为历史最好水平。
林牧渔业发展稳定。全市新增造林面积9.72万亩;猪牛羊禽肉产量25.80万吨,增长5.5%;禽蛋总产量11.65万吨,增长5.5%;牛奶总产量4.23万吨,增长9.6%;水产品总产量35.91万吨,增长4.2%。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年末万头猪场15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8个,10万只以上蛋禽场6个,千头奶牛场1个。
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增高效设施农业20万亩、高效设施渔业4万亩、高标准农田11.8万亩,新建三大合作组织850家,农业利用“三资”40亿元,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0%。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靖江生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园区,姜堰溱湖河蟹产业园区获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靖江、海陵、高港通过省级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县(市)验收。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启动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重点镇村建设完成投入150亿元。认真办好农村新一轮实事,完成3608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6.9万人,维修农村低压线路2039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50公里、桥梁160座,疏浚县乡河道593公里。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提升工程,创成达标村、示范村各100个。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组织实施农村脱贫奔小康工程,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400个。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07.39亿元,增长19.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758.65亿元,增长17.2%;重工业5348.74亿元,增长20.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完成产值271.40亿元、175.29亿元、4202.65亿元、1870.41亿元,分别增长23.1%、3.4%、26.0%、8.4%。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完成产值1983.02亿元、1110.36亿元、3996.25亿元,分别增长9.9%、24.4%、24.2%。分主要行业看,食品饮料行业完成产值461.25亿元,增长27.5%;纺织服装皮革行业完成产值330.78亿元,增长13.1%;石油化工行业完成产值1042.20亿元,增长17.9%;医药行业完成产值487.76亿元,增长18.3%;金属冶炼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115.80亿元,增长15.8%;设备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663.97亿元,增长18.4%;电子设备及电气机械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459.74亿元,增长28.9%。 工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24.60亿元、利税858.14亿元、利润519.94亿元,分别增长19.1%、23.5%和21.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位居全省第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效益显著改善,分别实现利税、利润139.32亿元、81.43亿元,分别增长32.0%、39.0%。
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51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主营业务收入4917.46亿元,增长23.7%;利税总额603.09亿元,增长40.6%;利润总额350.28亿元,增长45.7%。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4.6个、17.1个、24.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当年新增私营企业7508家、个体工商户25213个,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55.23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811.73亿元,增长25.2%;其中私营企业实现产值2637.51亿元,增长30.7%。
建筑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695家;建筑业总产值1732.88亿元,增长20.6%;房屋施工面积18884.75万平方米,增长9.7%;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97.48亿元,增长12.2%。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一产投资12.76亿元,二产投资800.80亿元,三产投资641.03亿元,分别增长93.3%、26.4%和15.0%;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792.37亿元,增长26.7%,工业投资增幅列全省第二位。项目投资中,民间投资900.69亿元,增长21.9%,占项目投资比重达73.8%。工业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7.51亿元,增长4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16.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36个,比上年增加28个;计划总投资489.68亿元,增长53.2%;当年完成投资270.46亿元,增长40.9%。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稳步推进,泰镇高速泰州段获批,阜兴泰高速泰州段立项,引江河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卤汀河拓浚、泰东河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实施进度加快,电力、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中心城市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升。调整完善市区城建体制,加快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市区城建投入190亿元。积极实施“畅通工程”,推进城区路网贯通,迎春路东延、凤凰西路西延、育才路等建成通车。市博物馆、图书馆新馆、美术馆、规划展示馆建成开放,市档案馆建成国家二级档案馆,稻河古街区、海军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序时进度,泰州师专新校区暨高教园区中心共享区、金融服务区、三水湾二期等工程启动建设。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4.48亿元,增长2.7%;其中住宅投资157.33亿元,下降9.6%。房屋施工面积1835.33万平方米,增长11.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384.53万平方米,增长8.6%。商品房销售面积326.68万平方米,下降30.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78.48万平方米,下降28.2%;商品房销售额199.64亿元,下降32.3%;其中住宅销售额157.40亿元,下降27.9%。
重大项目集聚发展潜力巨大
在泰州长江沿岸,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重量级项目,将这段有着优雅弧度的96.3公里沿江岸线打造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钻石项链”。这是10年沿江开发赠予这座苏中之城的礼物。
而今,“中流击水”的泰州发展正酣,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化工、港口物流等产业在沿江一字儿排布,不断书写一个个流金淌银的传奇。
累计实施重大项目160个
十年沿江大开发,泰州沿江接轨世界、吸引产业资本的“强磁效应”不断释放,沿江产业链迅速壮实起来。
去年年中,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中海油气(泰州)石化一体化项目在医药高新区滨江工业园正式开工。它年产43万吨润滑油、70万吨芳烃、25万吨溶剂油、120万吨优质裂解料、10万吨航空煤油等产品。预计2015年建成达产后,年销售约300亿元,利税约68亿元,其中税收45亿元。
“项目瞄准的是高端石油衍生品,位于产业链上高附加值一端。”市经信委产业投资处处长朱亚坤说,它不仅壮大该市工业体量和财力,更大意义在于,将在前期东联化工、中石化等项目基础上,使泰州高端石化产业链更粗,产业体系与架构更趋完善。
造船业是泰州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板块
斥资49亿元建设的扬子鑫福造船公司,是泰州近年新崛起的一个超大型船舶基地,其锁定高科技、高利润的超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年产能可达300万载重吨。
2011年6月8日,一份超级订单轰动中国造船业: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与世界最大集装箱船出租企业加拿大斯班公司签订了25艘新一代节能环保型1万标箱集装箱船建造合同,合同金额高达25亿美元,创下中国造船史之最。
令人艳羡的是,其中23艘在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旗下的扬子鑫福造船公司建造。
很明显,这匹充满活力的新生代“黑马”壮大了该市造船业“雁阵”阵容。目前,沿江集结了扬子鑫福、扬子江船业、新世纪造船、口岸船舶、三福造船等造船“巨头”,造船总量占全国的15%,泰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
最新统计显示,10年来,泰州沿江已累计实施1亿美元或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60个,其中超百亿元特大项目6个。有19家央企42个项目落户,投资额达830亿元;1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企业20家。 疾速拉长产业链
近年来,泰州沿江地区着眼产业链招商,紧盯央企国企、高端外资、优质民资,持续引进和实施一批规模项目、优势项目,疾速拉长产业链。
先到靖江看看木材产业。这里并不盛产木材,但木材产业却有声有色:2012年,盈利码头木材进口总量达350万立方,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集散基地。同时,靖江木材产业园项目不断加快建设脚步,不久,“靖江造”地板、家具将走向全国。
“这要得益于我们大力招引‘木材链’项目。”靖江经济开发区主任王绍斌说。他所说的“木材链”包括木材贸易与物流、基础材料供应、木材加工创意产业等若干环节。
2009年初,龙头企业万林木业旗下的盈利码头正式运营。不久,总投资10.56亿元的木材产业园一期建设迅速跟进,目前已落户7家木业公司;木材产业园二期也争取下半年开建,目前广东、浙江、宁波的一批知名建材企业均在招商洽谈中。
实力强劲的世界500强企业,通常更注重自身产品链拓展。故而引入此类大项目,可迅速延接地方产业链。
投资额从2亿元追涨到20亿元,产值从10多亿飙升至100多亿元……世界500强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门下的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泰州沿江留下了这样的足迹。
“过去,稻谷加工后生成的米糠一般用作牲畜饲料,稻壳则通常被废弃。”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卫强举例说,现在他们将每一粒稻谷“吃干榨尽”,稻谷生产出大米后,米糠被用来提炼营养价值极高的米糠食用油,看似“废料”的稻壳则用于生物质能发电,而后,燃烧后的稻壳也还有用,可变身为天然助滤剂“白炭黑”。
显而易见,这类“长链”项目的到来,将推动沿江食品工业一溜小跑前进。
而放眼整个泰州沿江,2012年与2003年相比,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增长了8.2倍、9.7倍和12.7倍。
对此,市委党校教授陈雄认为,沿江产业链的拉长功不可没。
产业高度决定城市未来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长三角城市群,处于追赶态势的泰州,肩头挑着“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两副重担,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产业高度决定城市未来。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甚至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发展路径。
为此,泰州作出睿智的战略抉择: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以及若干优势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现代产业体系。
泰州沿江地区,在猎猎江风中率先树起产业转型大旗。纬创资通项目对泰州的意义非同寻常:它直接催生了泰州电子信息产业。
2009年7月,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的泰州纬创落户市经济开发区。经过几年建设,而今这一项目首期总投资已达4.68亿美元,已建成F1、F2厂房19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2万平方米。其中,F1厂房将组装生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F2厂房将生产导光板、背光板、触控面板及模组、液晶面板及模组。2012年6月,纬创F2厂房率先投产。而据估计,纬创首期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美元。陈雄教授评论:“纬创落户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泰州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泰州产业水平,完成了泰州IT产业‘从无到有’的升级。”
不仅如此,近两年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赛诺菲·巴斯德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泰州沿江制药产业由“传统制药”向“生物医药”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