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智慧融“情”于实践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0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从来不会缺少体育教学案例的素材,而是缺失发现素材的“锐眼”和付诸实际行动的“撰写力”。牛翠翠老师的《“飞行证书”在一年级队列队形教学中的运用》,是她探索队列队形教学研究的旅程,也是她追求体育教学真谛、研磨教学技艺、深耕教学过程的映照。
  一、品读案例,体悟作者的真情
  文字是看得见的心灵之光,每一次记录,都是在挖掘自己的心灵。文中案例背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直面问题,也让“体育人”感同身受;案例描述开门见山,过程完整,详略得当,“课堂实录式”的叙事行文中体现着实践操作性,也把体育教学中内在的情感力“还原”出来,让体育学习真正发生;案例反思脉络清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作者在文中从站位学生角度、创设趣味情境、巧妙设计教具、任命飞行队长四个方面理性再审视,不仅可见作者观念和思想升华的轨迹,也将案例推向纵深处。领会、理解牛老师的教学流程,解码、内化设计之“所以然”,字里行间不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用心用情,更是一篇可圈可点、可学可用的绝真案例。
  二、深度剖析,感受课堂的温情
  1.情境创设,基于儿童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情境创设能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牛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基于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方式打开,借助一年级学生喜爱的动画片《超级飞侠》,引领学生们进入富有学科特点的表达语境。整节课创设“选拔飞行员”的情境,遵循儿童“玩”的天性,激发学生“学”的动机,满足学生“生长”的需求。设置“游戏比赛”“任务挑战”“小组合作”等一系列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队列队形的规训。作为教师的她还拥有和保持着一颗童心,课堂上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们的“玩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陪伴儿童一起成长,这也是体育课堂应有的价值与魅力。
  2.巧用教具,丰盈教学
  “飞行证书”是吸引学生的亮点,数字地标是成全学生的印记。“飞行证书”与数字地标的结合,展示的是细节的艺术,成就的是教学的智慧。教师运用“亮一亮”证书、“找一找”舱位、“认一认”邻居、“记一记”同号,“比一比”速度等活动方式,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丰富,快快集合不再是靠机械的记忆和枯燥的规训去实现。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具設计,不仅顺应学生的情感需要,让队列队形教学充满了无限“磁力”,同时还引导学生“变”用器材,打破定向思维,吸引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3.融合游戏,着力引导
  游戏,是儿童成长的必需品;游戏,是儿童的专利。牛老师洞察心灵,摸清学情特点,将队列教学中的集队要求与飞行游戏精妙结合,无缝衔接。先从游戏中切入——由“飞行证书”找准“数字地标”,然后在活动中进行——寻找飞行队长、争当飞行小队长,最后在比赛中延伸——挑战隐藏数标找位置,实现了用游戏推动课堂,把课堂变成乐园。学习方法的渗透也融合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从前后的点到左右的线再到整体的面、从纵队组员到横队伙伴、从显性数标到隐性地标,整个队形集合的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让练习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课堂上,牛老师的一言一行皆是招,一招一式皆在导。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激励,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信地完成学习任务;练习中快速定位的经验分享,让学生在体验观察、辨析发言中建构自己的认知;游戏时小组成员的限定,旨在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精准记忆。
  三、且行且思,碰撞教学的热情
  本文标题虽指向明确,但字数偏多,似乎缺乏视觉冲击力,如把题目改为《“飞行证书”点亮队列队形教学》,或许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行动,是思考的基石。把教学设计移植于自身体育课堂,经过实践后发现:案例中对于飞行队长、飞行小队长组织的表述比较模糊,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纵队,或是同号的组合?笔者认为队长的荣誉不仅仅只是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荣誉可以是一种肯定,也可以是一份信任,荣升队长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的机会。教学中更可以通过“飞行队长”的位置变化,改变整体的站位方向,助力学生们空间感的提升。“穿山越岭”游戏的设计比较单一,表述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层次性,在设计串联游戏时,还应注重学科内容之间的融合,如合理运用数字,提高数字感;适切利用地标,提高距离感。
  思考,是行动的阶梯。快、静、齐,是队列队形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案例中,作者只有流于口号式的要求,而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快、静、齐”的理解与定位是不明确的,怎么样做到“快、静、齐”?其实,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动作提示、评价指向,增强队列要求的逻辑性与梯度性。针对案例背景中提出的“一年级学生站队难”这一难点,如果只是靠一节课的教学,是无法实现彻底突破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有磁力去吸引学生,同时更要有张力,有问题延伸的生长点,担起学科育人的责任。我们都知道队列练习离不开日常坚守,有系统才有体系,有远见才有远方。建议在文中教师可以围绕队列队形进行适度拓展,隐化地标,实践内化,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其他文献
一、软式接力环的介绍  软式接力环是由塑胶材质制成的彩色空心软环,有红、黄、蓝等几种颜色。接力环上留有气嘴,可以充氣,环内外有防滑纹。在体育教学中,软式接力环主要作为接力活动中的交接器材,等同于传统的接力棒。但与接力棒相比,接力环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更加安全,可以防止小朋友在交接过程中被戳伤。其次,接力环是圆环状,软式材质制成,更容易抓握,避免总是掉棒的情况出现。软式接力环除了具有交接的功能,还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是做出各种身体动作的基础,是人体依靠其位觉、视觉及本体感觉等多种器官相互协调配合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存在于各项运动中又影响着运动效果。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完成基本动作及技能学习至关重要。对于运动学习而言,学习的过程实际是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在对抗性项目中,集体对抗的本质是破坏对方平衡,维持自身平衡,获得局部优势。发展平衡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低水
教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和预设,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最基础的教学活动。一堂优秀的体育课肯定有一个完善的教案来支撑,提高教案质量也是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制订教案标准,实施教案定期检查、学期考核等制度化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体育教研组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强化培训,提升教案质量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案质量,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基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素质为主要目的,调动学生学练兴趣,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識奠定基础。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力量耐力是肌肉长时间抗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强对于参与长时间需肌肉用力的运动项目有较大帮助。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男生,学生目前正是
学校作为1988年国家教委公布的216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中的一所,河南省实验中学体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原有运动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高水平运动队,为在普通中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平台。  一、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每学期1次进行体育测试,按照学校各年级标准,学生必须全部达标,对不达标者进行辅导,参加第2次考试,直至达标;体育优秀作为评选“三好
自《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通知在2019年9月1日正式刊发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率先于9月10日13时30分拉开了案例征集活动培训的序幕,紧接着全国各地迅速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截至2019年12月1日24时止,“一线话题”栏目组共收到有关案例撰写培训与研讨活动的报道34份,范围覆盖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表1)。现将各地情况梳理,供大家交流之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必学部分单列一个模块,由此可见,该部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深化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019年12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了全省高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教学内容分“体能模块”与“健康教育
当我步入场地,七(1)班40名学生一如既往地列队整齐、精神饱满。我带领学生们将广播操的第五、六节在口令指挥和音乐伴奏下分别复习了一遍。  “老师发现,(1)班的同学真的不一般,你们领悟能力特别强,个个进步神速,复习的两节广播操做得非常好!我相信我们班在即将到来的七年级广播操比赛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拿一等奖?”“有”“没问题”“老师我们肯定行”……我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对于一个立志走专业发展之路的青年体育教师而言,能否顺利迈进教科研之门非常关键。教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有他人引领和锻炼的平台。常州市天宁区小学体育钱亢教师发展工作室有11名成员,平均教龄3.5年,工作室成立之初多数成员没有发表过文章,没有上过市级公开课,也没有教师称号。随着工作室研究的展开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成员1人获省基本功一等奖、1人获江苏省小学评优课一等奖、
当前,体育课“技 体”融合教学设计被认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学生体能,但是许多体育教师对“技 体”融合理解不一,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忽视专项体能成为技能与一般体能的简单组合;学生会技术而不会运用;技术低级重复呈“碎片化”,从而影响学生技能的提升和体能的发展,尤其是专项体能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篮球“技 体”融合教学设计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