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 京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团团转,过年每一天吃的都是有讲究的。这中间,初一这一天,要喝红枣粥,每碗里要有一两枚红枣,图的也是吉祥。初二这一天,在老北京还要吃羊肉馅的馄饨,名之曰“元宝汤”。初二这一天接财神,图的是吉利。初五这一天,叫做破五,还是要吃饺子的,但这一天的饺子和大年初一的饺子是不同的,这一天的饺子是为了捏住小人的嘴,所以包的饺子要严实,煮的饺子不能有一个煮破了馅。初七这一天,是人日,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如果天晴日朗则吉祥一年,如果是阴天则有灾有难,这一天是要吃春饼和盒子菜的。现在,人日,已经没有人再讲究了,吃春饼和盒子菜也都让位给立春这一天了。
过年期间,在我们北方,过去没有什么时令水果,讲究吃“杂拌儿”。“杂拌儿”是干果和果脯,一种晒干或腌制的水果,和咸菜异曲同工。各家都会备一些,表示和土地的亲近。吃“杂拌儿”,也是有讲究的,分“细杂拌儿”和“糙杂拌儿”两种,细者为桃脯、杏脯、糖藕、瓜条、金丝蜜枣等;糙者为苹果干、桃干、柿饼、栗子、瓜子、糖豌豆之类。果脯是糖渍而成,如加冠加袍;果干是自然晒干,如布衣草履;粗细之分,体现着人们眼睛里自然界里也有着尊卑,古老的农业社会中沉淀下来的意识,水果即使成了干,也得如水浒梁山排座次一样排出个高低,仔细品味,非常有意思。
——作家:肖复兴《过年说吃》
福建
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如蜡台、香炉,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等。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压岁钱。因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红纸包里,只是一两角的新银币,但因为长辈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给的压岁钱,我们每人几乎都得到好几块!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的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作家:冰心《漫谈过年》
河北
童年最欢乐的时候,则莫过于春节。
春节从贴对联开始。我家地处偏僻农村,贴对联的人家很少。父亲在安国县做生意,商家讲究对联,每逢年前写对联时,父亲就请写好字的同事,多写几副,捎回家中。
贴对联的任务,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识字,一切杂活:打浆糊、扫门板、刷贴,都由他做。我只是看看父亲已经在背面注明的“上、下”两个字,告诉叔父,他按照经验,就知道分左右贴好,没有发生过错误。我记得每年都有的一副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父亲认为合乎我家情况的。
以后就是竖天灯。天灯,村里也很少人家有。据说,我家竖天灯,是为父亲许的愿。是一棵大杉木,上面有一个三角架,插着柏树枝,架上有一个小木轮,系着长绳。竖起以后,用绳子把一个纸灯笼拉上去。天灯就竖在北屋台阶旁,村外很远的地方,也可以望见。母亲说:这样行人就不迷路了。
再其次就是搭神棚。神棚搭在天灯旁边,是用一领荻箔。
里面放一张六人桌,桌上摆着五供和香炉,供的是全神,即所谓天地三界万方真宰。神像中有一位千手千眼佛,幼年对她最感兴趣。人世间,三只眼,三只手,已属可怕而难斗。她竟有如此之多的手和眼,可以说是无所不见,无所不可捞取,能量之大,实在令人羡慕不已。我常常站在神棚前面,向她注视,这样的女神,太可怕了。
五更时,母亲先起来,把人们叫醒,都跪在神棚前面。院子里撒满芝麻秸,踩在上面,巴巴作响,是一种吉利。由叔父捧疏,疏是用黄表纸,叠成一个塔形,其中装着表文,从上端点着。母亲在一旁高声说:“保佑全家平安。”然后又大声喊:“收一收!”这时那燃烧着的疏,就一收缩,噗的响一声;“再收一收!”疏可能就再响一声。响到三声,就大吉大利。这本是火和冷空气的自然作用,但当时感到庄严极了,神秘极了。
最后是叔父和我放鞭炮。我放的有小鞭,灯泡,塾子鼓。
春节的欢乐,达到高潮。
——作家:孙犁《记春节》
山西
我的姑姑说:“年岁夜的饺子大家包,但你奶奶要一个一个仔细看。(往锅里)下饺子,只有你奶奶看锅。这图的是吉利,一个饺子也不能煮破的。”饺子皮不够,不能说“皮儿少了”,要喊“馅儿多了”。馅儿少了也不能说,要喊“皮儿多了”。我们如今是锅一开,笊篱一捞,合家就吃。昔时的吃法,头一碗捞出来,必定是恭恭敬敬供到祖宗牌位前,满供桌的供享呀!各色点心油炸面食、冷肉……都是平时根本吃不到的,琳琅满目供在桌上。老爷子带全家老小“给祖上磕头”。上供上香,礼敬如生,循循下退。然后是后辈子孙给健在的老爷子、老太太磕头,领压岁钱。这些事毕,才能开怀痛吃、痛饮。我父亲说过他幼时偷吃供享的轶事——那盘点心太诱惑他了,他偷吃了两块,把余下的重新码齐了,躲出去。等了一会儿又忍不住,再过去偷吃两块……后来,见重新码盘子也掩不住“偷吃”的事儿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满盘点心吃了个精光……爷爷倒也没有责罚他。关于这一夜,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筯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阖家欢。这年夜是诸神降临时,说什么就会应什么,人说话都托着舌头,稍不吉利的一句也不说。
还有一项颇有意思的活动,今天已经失传,那就是“镜听”。这件事从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家都作,预卜来年家庭形势——大清早起来,怀里揣面镜子,到祖宗牌前念念有词“并光娄俪,终逢协吉”。然后出门,听见外人说的第一句话,比如说“您好”、“您吉祥”——得,这就是你一年的兆头。
——作家:二月河《中国人最讲究什么?》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团团转,过年每一天吃的都是有讲究的。这中间,初一这一天,要喝红枣粥,每碗里要有一两枚红枣,图的也是吉祥。初二这一天,在老北京还要吃羊肉馅的馄饨,名之曰“元宝汤”。初二这一天接财神,图的是吉利。初五这一天,叫做破五,还是要吃饺子的,但这一天的饺子和大年初一的饺子是不同的,这一天的饺子是为了捏住小人的嘴,所以包的饺子要严实,煮的饺子不能有一个煮破了馅。初七这一天,是人日,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如果天晴日朗则吉祥一年,如果是阴天则有灾有难,这一天是要吃春饼和盒子菜的。现在,人日,已经没有人再讲究了,吃春饼和盒子菜也都让位给立春这一天了。
过年期间,在我们北方,过去没有什么时令水果,讲究吃“杂拌儿”。“杂拌儿”是干果和果脯,一种晒干或腌制的水果,和咸菜异曲同工。各家都会备一些,表示和土地的亲近。吃“杂拌儿”,也是有讲究的,分“细杂拌儿”和“糙杂拌儿”两种,细者为桃脯、杏脯、糖藕、瓜条、金丝蜜枣等;糙者为苹果干、桃干、柿饼、栗子、瓜子、糖豌豆之类。果脯是糖渍而成,如加冠加袍;果干是自然晒干,如布衣草履;粗细之分,体现着人们眼睛里自然界里也有着尊卑,古老的农业社会中沉淀下来的意识,水果即使成了干,也得如水浒梁山排座次一样排出个高低,仔细品味,非常有意思。
——作家:肖复兴《过年说吃》
福建
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如蜡台、香炉,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等。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压岁钱。因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红纸包里,只是一两角的新银币,但因为长辈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给的压岁钱,我们每人几乎都得到好几块!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的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作家:冰心《漫谈过年》
河北
童年最欢乐的时候,则莫过于春节。
春节从贴对联开始。我家地处偏僻农村,贴对联的人家很少。父亲在安国县做生意,商家讲究对联,每逢年前写对联时,父亲就请写好字的同事,多写几副,捎回家中。
贴对联的任务,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识字,一切杂活:打浆糊、扫门板、刷贴,都由他做。我只是看看父亲已经在背面注明的“上、下”两个字,告诉叔父,他按照经验,就知道分左右贴好,没有发生过错误。我记得每年都有的一副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父亲认为合乎我家情况的。
以后就是竖天灯。天灯,村里也很少人家有。据说,我家竖天灯,是为父亲许的愿。是一棵大杉木,上面有一个三角架,插着柏树枝,架上有一个小木轮,系着长绳。竖起以后,用绳子把一个纸灯笼拉上去。天灯就竖在北屋台阶旁,村外很远的地方,也可以望见。母亲说:这样行人就不迷路了。
再其次就是搭神棚。神棚搭在天灯旁边,是用一领荻箔。
里面放一张六人桌,桌上摆着五供和香炉,供的是全神,即所谓天地三界万方真宰。神像中有一位千手千眼佛,幼年对她最感兴趣。人世间,三只眼,三只手,已属可怕而难斗。她竟有如此之多的手和眼,可以说是无所不见,无所不可捞取,能量之大,实在令人羡慕不已。我常常站在神棚前面,向她注视,这样的女神,太可怕了。
五更时,母亲先起来,把人们叫醒,都跪在神棚前面。院子里撒满芝麻秸,踩在上面,巴巴作响,是一种吉利。由叔父捧疏,疏是用黄表纸,叠成一个塔形,其中装着表文,从上端点着。母亲在一旁高声说:“保佑全家平安。”然后又大声喊:“收一收!”这时那燃烧着的疏,就一收缩,噗的响一声;“再收一收!”疏可能就再响一声。响到三声,就大吉大利。这本是火和冷空气的自然作用,但当时感到庄严极了,神秘极了。
最后是叔父和我放鞭炮。我放的有小鞭,灯泡,塾子鼓。
春节的欢乐,达到高潮。
——作家:孙犁《记春节》
山西
我的姑姑说:“年岁夜的饺子大家包,但你奶奶要一个一个仔细看。(往锅里)下饺子,只有你奶奶看锅。这图的是吉利,一个饺子也不能煮破的。”饺子皮不够,不能说“皮儿少了”,要喊“馅儿多了”。馅儿少了也不能说,要喊“皮儿多了”。我们如今是锅一开,笊篱一捞,合家就吃。昔时的吃法,头一碗捞出来,必定是恭恭敬敬供到祖宗牌位前,满供桌的供享呀!各色点心油炸面食、冷肉……都是平时根本吃不到的,琳琅满目供在桌上。老爷子带全家老小“给祖上磕头”。上供上香,礼敬如生,循循下退。然后是后辈子孙给健在的老爷子、老太太磕头,领压岁钱。这些事毕,才能开怀痛吃、痛饮。我父亲说过他幼时偷吃供享的轶事——那盘点心太诱惑他了,他偷吃了两块,把余下的重新码齐了,躲出去。等了一会儿又忍不住,再过去偷吃两块……后来,见重新码盘子也掩不住“偷吃”的事儿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满盘点心吃了个精光……爷爷倒也没有责罚他。关于这一夜,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筯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阖家欢。这年夜是诸神降临时,说什么就会应什么,人说话都托着舌头,稍不吉利的一句也不说。
还有一项颇有意思的活动,今天已经失传,那就是“镜听”。这件事从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家都作,预卜来年家庭形势——大清早起来,怀里揣面镜子,到祖宗牌前念念有词“并光娄俪,终逢协吉”。然后出门,听见外人说的第一句话,比如说“您好”、“您吉祥”——得,这就是你一年的兆头。
——作家:二月河《中国人最讲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