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工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狮子山台风肆虐,下了一晚上的倾盆大雨,到了第二天早晨,大雨终于有了停下来的意思了。
  黄华黄老汉起了床,他推开房门,竟然发现自己的土坯房泡在白亮亮的水里,就像搭上了一艘飘摇的小船,让他感觉触目惊心。
  黄老汉这座老房子建得早,整整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了,本来就千疮百孔,经雨一泡,倒掉的危机立时显现。
  眼下迫切的任务是排掉积水,在墙根下打几个木桩做支撑,防止墙体被水浸泡后进一步坍塌,维系住整座房子。不然房子要是倒了,黄老汉就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不是没钱建房,而是根本没有干活的劳力。黄老汉的儿女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都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了,就连逢年过节都难回家一趟。這下,村庄就属于老人了,黄老汉等一代白发苍苍的老者成了这个村庄的主宰者。说到底,整个村子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了,哪有一个能出力的啊?
  没有劳力,也得找劳力。在这样迫切的困境里,黄老汉在全村里一家挨一家地找,总算在老人堆里找出两个体力壮一些的,就央求他们帮自己修葺一下房子。
  没了年轻人,老年人的劳力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有约在先,帮一个工,用工者的儿子回家时,就要主动上门帮着做一些重体力活,这是全村人定下的死规矩,谁也没权利更改。
  黄老汉满口答应下来,他心里知道,因为这条不成文的规定,自己都给儿子答应出去30多个换工了,可儿子根本没有回来一趟,这些换工还是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符号。
  黃老汉一想到这,往往就感到自责和惶恐,觉得自己实在有些对不住这些朴实无华的乡亲们。
  不过,两个老人根本没有过多考虑那些陈欠,最终还是来了。他们和黄老汉共同努力,费了好一番周折,才将黄老汉的房子做了加固,垫上了护坡,免得再下雨,水再次泡到墙体,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收了工,黄老汉为两个累得不住地大口喘息的老人预备下了饭菜,推杯换盏之后,才让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不过,黄老汉可没算完,他拿出抽屉里的小本子,在上面郑重地记下第7个“正”字。黄老汉捧着手里的本子,看着第7个只剩最后一画没写全的“正”字,顿时觉得压力山大。这可是34画啊,整整34个工,儿子回来了,他一定敦促儿子还给人家,不能攒下人情,这东西压得人实在喘不过气来啊!
  没想到,正当黄老汉为这事牵心挂肚的时候,儿子还真的从城里回来补办丢失的身份证了。
  坐在酒桌上,黄老汉就把这件牵肠挂肚的事说了出来,还再三叮嘱儿子这回在家多住几天,好将欠人家的工统统还给人家,做到两不亏欠。
  黄老汉急得跟屁猴似的,可儿子却根本没放在心上,他滋溜滋溜地喝了两大杯白酒,就匆匆回房间睡觉去了。坐了10个小时的长途车,难免犯困,他也着实困倦了。
  第二天一早,黄老汉心里有事,睡不着觉,就早早地起了床,走到儿子的房间,准备催促他去给乡亲们还工。没想到,儿子的房间竟空空如也。儿子说不上啥时候已经走了。黄老汉心里不落忍,根本不相信儿子会这样一走了之,可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来儿子还真是走了。
  黄老汉失魂落魄似的,他觉得那个小本子上他用心记下的34画的“正”字越长越大了,背负在他老弱的肩膀上,压得他多少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无独有偶,黄老汉的邻居儿子出门,王老汉也欠下30个工,可儿子竟在城里遭遇了车祸,下半身截肢,终身残疾。王老汉得悉儿子的病情,再看看同样记录换工的小本子,摇了摇头,竟然一伸腿,走了。
  虽然欠下了饥荒,但王老汉死得其所,全村人反而对王家父子大为赞扬,主动说他们欠下的工不用还了。
  看人家王老汉这么讲义气,黄老汉一时急火攻心,黄老汉竟然也病了。
  黄老汉躺在床上,可直到奄奄一息了,还是闭不上眼睛,嘴里始终重复着那个数字,34、34、34……
  儿子回来了,黄老汉的老伴儿为了让黄老汉能心满意足地闭上眼睛,安息于九泉,就打发儿子一家挨一家地还工。
  当儿子整整做完了第34个工的时候,儿子刚好听到了自己家的方向传来了悲凉的哭声……
  选自《广西文学》
其他文献
如勾的弯月,如水的长空,如剑的青松,如玉的流泉。盯着手中的弯刀令牌,竹语的心里不由得一阵发冷,真不知这次赴会是福是祸,是凶是吉,是对是错。  众所周知,牧童每次杀人都会选择在月明星稀之夜。据说,月夜能提升弯刀的戾气。他每次都会连杀三个人,有时与这三个人的相约地点甚至会相隔两三百里。他会在三天前预先差人将弯刀令牌送到三人手中,定下时辰,并言明如果本人不準时赴约,必致灭门。因此,至今无人失约。赴约者当
期刊
顾客:“豆腐多少钱?”  老板:“兩块。”  顾客:“两块一块呀?”  老板:“一块。”  顾客:“一块两块呀?”  老板:“两块。”  顾客:“到底是兩块一块,还是一块两块?”  老板:“是一块两块。”  顾客:“那就是五毛一块呗。”  老板:“不卖你了!都给我整蒙圈了!”  选自《幽默与笑话》
期刊
杨五是个惯偷,开锁技术十分高超,只因每年只干一两票大的,十多年来,从未暴露。  最近,杨五盯上一幢别墅,并把它当作本年度的作案目标。这天,杨五悄悄跟踪到机场,见别墅的主人带着老婆,上了出国的飞机,才返回别墅。到了门口,他掏出开锁的家伙,捣鼓了几下,锁被打开后,闪身进了屋。  不一会儿,杨五在书房里找到了保险箱。可就在他准备打开保险箱的时候,突然传来脚步声。他扭头一看,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正朝书房走来。
期刊
晋武帝初登帝位,测字时摸出个“一”字,按当时的迷信,帝王在位的时间,要看得到数目的多少。晉武帝当然很不高兴,群臣也大惊失色。侍中裴楷进言说:“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是因为天下都将忠貞于他。”晋武帝听了十分高兴,群臣也对裴楷的善言由衷叹服。  选自《军事故事会》
期刊
水月庵是个小庵,座落在半山腰上,被蓊蓊郁郁的紫竹环抱着。还有一条澄净的小溪从庵前流过,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弹奏着古筝似的天籁之音。鸟儿晨昏啁啾,不时将倩影掠过小庵的檐前,显出天使般的快乐。  水月庵来了一个新尼姑。很年轻,很美,很忧郁。只是一头乌云般的秀发被剃刀带起的冷风吹散了,新嫩的头皮上泛着寒凉的青光。她叫紫竹,就在山脚下住,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娇小姐。不过,如今她有了一个新名字,法号,慧朗。  她
期刊
苏北有个人叫周书生,是个落第秀才,为生活所迫,干起了盗墓的勾当。但是,他爱读书的习性没改,可以说是嗜书如命。  有一天晚上,周书生与同伙李三去古淮河边掘墓,打开棺材后,发现尸体旁有不少值钱的珠宝,还有几册古书。周书生高兴坏了,取出一册古书,就着手中的烛光,倚着棺材就讀。李三将珠宝搜罗一空,催他快走,周书生却陷进书中,头都不抬。李三心想,真是个书痴啊。李三乐得独吞,一个人跑了。  很快,蜡烛就烧到底
期刊
在烈日的炙烤下,沙漠里光秃秃一片,寸草不生。探险家已经迷路好几天,水喝光了,食物也吃完了,他绝望地认为自己的生命和探险旅程一样就这么走到了尽头。  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忽然发现远处有一间废弃的草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赶过去,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讓他惊喜的是,在屋子后边,竟然有一口压水井,他顿时觉得,自己有救了。  他开始拼命压水,但是水井里的皮阀干巴巴地翘着,四处漏气,只能听见皮阀和井壁摩擦的吱吱
期刊
郎中李琦和入了狱,赵笋常去看他。有总捕头的关照,李琦和没遭多少罪。甚至,狱友们还巴结他,有点好东西,都先孝敬给李琦和。李琦和觉得在狱里挺好,就是不自由。  清早起来放风,李琦和看到,狱墙上的狗尾巴草挂上了白白的露珠。李琦和算算日子,感觉“白露”应该到了。问问赵笋,果然是。李琦和作声叹息,委屈上来,就掉了泪。  赵笋安慰他,还隔着栅栏门,跟李琦和谈心。比如,为医者能救人,也能杀人。李琦和说总捕头,你
期刊
分田到户的时候,黄泥湾生产队那几头四牙六齿的水牯、黄犍被人哄抢了,剩下这头老口的黄牛没人要。吕恒忠叼着烟袋锅儿,围着孤零零的老黄牛转一圈儿,又转一圈儿,终于把它牵回了家。  吕恒忠的心从此就扑在了老黄牛身上,对老婆孩娃也没有对它那么好。他每天半夜起来,给它加料,喂它半碗人都舍不得吃的泡好的黄豆;每天天蒙蒙亮,牵它去田埂地头吃鲜嫩的露水草。这样尽心尽力喂养它半年,它枯皱的一身老皮竟然变得光滑起来,摸
期刊
他已经躲了十年。  这十年来,风雨无阻,披星戴月,他每天都在这里,重复做一件事──练他的绝杀刀。  “爹,这个人是谁啊?”树林入口处站着父子俩,身着绿袍的中年男子掏出手绢,咳了一下,手绢上立马出现了大片猩红……  “你终于找来了。”  “是啊,没想到过了十年,你还在躲着我。”绿袍客将手绢收回袖里。淡淡地看着眼前这个形如疯魔的男人。  “爹,我怕……”小孩躲在绿袍客身后,想看却又怕看眼前这个男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