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引发的恶心事件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和感情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压力,一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学生常感郁闷,冷漠、孤独、焦虑,心理出现异常,个别学生甚至精神崩溃,甚至行为失控。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科学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调节,积极适应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有三千多万, 其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16%~25.4%。北京某高校对某一年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明:8.77%的人经常失眠,5.33%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26.19% 的人有心理问题,只有20.73%的人觉得心理方面没有问题。而在北京,2007年5月被称为黑色五月, 原因是5月8至17日短短十天相继有5名大学生坠落身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学习环境改变,学习压力大
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思想上自律。教师的直接指导减少,强调的是自学和独立思考。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造成一些学生心灰意冷,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不能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不仅注重学习成绩,更多地强调综合素质,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以逃避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二)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沟通交流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缺乏独立的人际交往技巧和经验、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交往中的过分敏感和过分苛求、与人沟通困难、男女生关系紧张、宿舍关系沉闷等。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由于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等的影响, 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一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挫折, 他们就有可能自我否定,并且陷入苦闷、焦虑之中。另外,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喜欢在网上与网友畅所欲言, 在现实中与老师和同学缺乏沟通。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心理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不仅仅会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而且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我国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行,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招聘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大学教学质量的强弱、学生所学专业的冷热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等都将影响学生的择业。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2006年为413万人,2009年增加至611万,2010年达到630万人。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校时不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
(四)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据2001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80%的经济贫困生心理压力较大。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贫穷的农村和偏远山区,进入大学以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贫困、生活的拮据与城市富裕家庭学生的高消费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容易容易造成贫困学生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孤独与压抑等心理状态。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而只有少数教师具备相应的咨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学生都倾向于向熟悉的辅导员老师谈自己的境况,寻求帮助。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主,学校团委和管理者为辅,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联系纽带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机制,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升学以及择业等问题上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二)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育活动开展不够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不能适应当今高校的发展。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指导规范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③以问卷、座谈、测试、分析等手段,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如大一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教育、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毕业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教育等。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有的放矢地解决部分学生中实际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旭华、席雪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文华、郝雁、金焰,段京萍.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J].中外健康文摘,2007(3).
[3]张敬娜、邱鲁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理论学习,2006(7).
[4]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徐瑕莲(1984.6~),女,汉族,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和感情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压力,一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学生常感郁闷,冷漠、孤独、焦虑,心理出现异常,个别学生甚至精神崩溃,甚至行为失控。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科学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调节,积极适应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有三千多万, 其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16%~25.4%。北京某高校对某一年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明:8.77%的人经常失眠,5.33%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26.19% 的人有心理问题,只有20.73%的人觉得心理方面没有问题。而在北京,2007年5月被称为黑色五月, 原因是5月8至17日短短十天相继有5名大学生坠落身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学习环境改变,学习压力大
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思想上自律。教师的直接指导减少,强调的是自学和独立思考。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造成一些学生心灰意冷,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不能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不仅注重学习成绩,更多地强调综合素质,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以逃避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二)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沟通交流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缺乏独立的人际交往技巧和经验、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交往中的过分敏感和过分苛求、与人沟通困难、男女生关系紧张、宿舍关系沉闷等。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由于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等的影响, 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一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挫折, 他们就有可能自我否定,并且陷入苦闷、焦虑之中。另外,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喜欢在网上与网友畅所欲言, 在现实中与老师和同学缺乏沟通。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心理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不仅仅会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而且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我国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行,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招聘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大学教学质量的强弱、学生所学专业的冷热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等都将影响学生的择业。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2006年为413万人,2009年增加至611万,2010年达到630万人。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校时不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
(四)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据2001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80%的经济贫困生心理压力较大。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贫穷的农村和偏远山区,进入大学以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贫困、生活的拮据与城市富裕家庭学生的高消费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容易容易造成贫困学生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孤独与压抑等心理状态。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而只有少数教师具备相应的咨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学生都倾向于向熟悉的辅导员老师谈自己的境况,寻求帮助。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主,学校团委和管理者为辅,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联系纽带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机制,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升学以及择业等问题上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二)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育活动开展不够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不能适应当今高校的发展。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指导规范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③以问卷、座谈、测试、分析等手段,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如大一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教育、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毕业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教育等。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有的放矢地解决部分学生中实际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旭华、席雪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文华、郝雁、金焰,段京萍.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J].中外健康文摘,2007(3).
[3]张敬娜、邱鲁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理论学习,2006(7).
[4]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徐瑕莲(1984.6~),女,汉族,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