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小说略谈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武侠小说,有资格列入一般文学史的,我大致看过。外国的武侠小说,也看了一些。还有一些是未曾看过原书,而仅从文学史的间接评论,知道它的大概内容的。我不敢妄谈中外武侠小说的比较,但就我看过的而论,我觉得中外的武侠小说各有特点,我个人是更喜爱中国的武侠小说的。
  中国的武侠小说最早是作为“传奇文学”的一支,起源于唐代中叶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时期,算起来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但关于“武侠”的记载,则还要早得多。远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刺客列传》里的荆轲、聂政,《游侠列传》里的朱家、郭解,就都是“武侠”一流人物。但这些“列传”属于“传记”体裁,并非小说写法,所以还不能称为“武侠小说”。不过,唐代的武侠小说,也颇有受到《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的影响,因此叙其渊源,顺带提及。
  武侠小说在唐代藩镇割据时期兴起,这是有其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的。
  唐代的“藩镇”可以比作民初的军阀,各占地盘,互相攻伐。因为天下扰乱,藩镇专横,所以人们希望有一种能够替他们打抱不平的侠客出来。“武侠小说”的兴起,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另一方面,由于割据的军阀互派刺客,刺杀政敌,刺客的本领被渲染夸大,演成很多神奇的传说。这也是唐代小说的另一社会因素。
  中唐之后,暗杀之风非常兴盛,在“正史”上也可窥见一斑。例如:《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记载说:“(李)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防备如此严密,想象中的刺客,当然是有神出鬼没的技能了。唐代武侠小说中空空儿、精精儿就是这一类被军阀所雇用的职业刺客。
  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游侠”也就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老百姓幻想的侠客,为百姓打抱不平的;一种是军阀所蓄养的“游侠”,为军阀做保镖或职业刺客的。后一种其实只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看门的鹰犬,实在不能称为“游侠”。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是本来依附于军阀,而所做的事情,也有符合于当时百姓的愿望的,如《红线传》中的红线,以节度使婢女的身份,凭个人的能力,制止了两个藩镇的割据战争。
  唐代著名的武侠小说有《红线传》《虬髯客传》《刘无双传》《崑奴传》《聂隐娘传》等等(空空儿、精精儿则是附在《聂隐娘传》中)。《虬髯客传》与《红线传》这两篇尤其写得出色。
  《虬髯客传》写隋朝末年,杨素当权,书生李靖以布衣进谒,愿献治世奇策。杨素傲慢无礼,李靖直斥其非,侃侃而谈。杨素身边一个执红拂的婢女对他甚为注意,当晚李靖回到旅店,红拂便来私奔。二人途中遇虬髯客,意气相得。虬髯客本有争霸天下雄心,后来见了李世民,认为李才是“天下真主”,遂把所积的资产送给李靖,让他去辅佐李世民统一天下,自己则到海外称王。
  红拂、李靖、虬髯客这三个人物都写得非常生动,性格鲜明。后世称他们为“风尘三侠”。但这“三侠”的“侠”的表现,却又个个不同。虬髯客豪迈绝伦,红拂是豪爽脱俗,李靖则在豪侠之中带了几分书生气。小说中旅舍遇虬髯客一段,寥寥数笔,就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分别。(引文及评论见《与武侠小说的不解缘》一篇。)
  红拂作为一个女奴,而敢鄙视权倾朝野的杨素,认为杨素是“尸居余气,不足畏也”。而且毫无顾忌地走出相府(杨素官位“司空”,相当于宰相),选择自己的自由幸福。这反映了反封建束缚的要求,是《虬髯客传》进步的一面。
  但《虬髯客传》在思想上也有极大的缺点,那就是认为“真命天子”是不可抗的正统观点。试看像虬髯客那样非凡的英雄,见了唐太宗尚且推枰敛手,甘拜下风,不敢逐鹿,自己到海外另辟事业。至于李靖那就更等而下之,只配为李世民打天下了。作者的立场,显然是在歌颂“天子圣明”,维护李唐王朝的。
  《红线传》的主角“红线”是潞州节度使薛嵩的婢女,小说写另一个节度使田承嗣想吞并潞州,薛嵩忧惧,无法可想,红线便自告奋勇,替他去探虚实。一个更次,往返七百余里,将田承嗣床头的金盒取回为信。薛嵩遣使者送返金盒,田承嗣惊恐非常,赶忙和薛嵩修好,一场战祸,遂得避免。
  小说的主角是个婢女,以奴隶作为小说的主角,在封建社会中确是大胆之作。但写红线是为了对薛嵩“感恩图报”,才去取金盒,弭战祸,尽管这符合于当时百姓厌恶军阀混战、要求和平的愿望,但把一个“女侠”变成了军阀的工具,这却未免大大减弱了作品的价值,也损害了作者所要着意描写的“女侠”的精神面貌。另外,小说中的佛道迷信思想,如說红线前生本为男子,因犯过错,而“陷为女子”,现在为百姓立了这场功德,就可以“还其本身”,重为男子等等,这也是小说中的糟粕。
  唐代的武侠小说都是短篇,如《虬髯客传》《红线传》都不到三千字。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写故事、写景物、写性格,每一方面都写得很精彩,这确是极不容易的事。从这里也可见到它的艺术功夫了。
  到了宋代,民间“说书”(讲故事)的风气盛行,民间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根据传说编造的故事称为“话本”。“说话人”所讲的故事,大都是英雄豪侠的故事。最著名的《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故事,就是宋代“说话人”的集体创作,早就在民间流传了的。元末明初施耐庵将这些故事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整理,成为现在通行的《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最受重视的文学遗产之一。它是一本写“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小说,把它作为“武侠小说”那是不适当的。但其中一个个的英雄豪侠故事,都具有武侠小说的色彩。后世的武侠小说,受《水浒传》的影响最大。所以谈到中国的武侠小说,还是不能不提及《水浒传》。
  《水浒传》的英雄已是比唐代武侠小说的“侠客”进了一步,他们并非只凭个人的力量,而是结成一股集体的力量反抗统治者的了。在艺术性方面,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远远超过了前人。《水浒传》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宋江、卢俊义、林冲、鲁智深、李逵、阮小二等等,各有各的性格,而且都是与他们的出身相吻合的。注意人物出身与性格的关联,这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点。
  但《水浒传》也并非十全十美,毫无瑕疵,和其他文学遗产一样,它也是有精华、有糟粕的。它一方面写了农民的起义,一方面又贯穿着要接受“招安”的妥协思想(以宋江为代表);他反抗的统治者只是贪官污吏,却不是皇帝本人。同时它将其他的农民领袖,如方腊、田庆、王虎等诬为盗寇,而宋江等人虽是被迫上梁山,却还是要“替天行道”的。这一个“道”,一方面是替百姓“打抱不平”,一方面又是替“天子”维持正统。所以才有了后来宋江接受招安,替朝廷“征四寇”之举。因此尽管它写了农民起义,还不能说是站在农民立场的。
  不过尽管如此,在封建社会中能出现这样一本小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同时,它虽然以宋江为代表人物,贯串了要维持正统的妥协思想,却也描写了“下层”出身的李逵、朱贵等人,蔑视皇帝的思想。如李逵几次提出要推倒大宋皇帝,被宋江压下,就是一例。因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还是应该承认《水浒传》是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应受重视的作品。
  (一九六五年五月)
  补记:这是我早年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论述。为存其真,不作改动。(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其他文献
刘以鬯先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近七十年(1936年至新世纪初叶),发表著作逾三百万字,有小说有散文有评论,其经典小说之作是《酒徒》《对倒》《寺内》。熟知香港文学的人士座谈,会笃定而有灵犀地交流:香港文学有两座山,金庸的大众文学和刘以鬯的纯文学;更有人称举他为“香港文学的教父”。在内地,了解刘以鬯的读者并不是很多。但若是提到电影《花样年华》的片尾字幕“特别鸣谢刘以鬯”,那是王家卫在鸣谢《对倒》给与他的创
听雪  听  那是雪的声音  沙沙沙  我坐在角落  看着屋内灯火闪烁  窗外的雪蒙蒙下著  把天变成一片一片银色  她给大地披上一层银纱  雪在空中飞舞着  她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  别找了找不到了的  你还在想些什么  这个年纪我已不再将就  有些事情无法将就  该来的总会来  该走的也无法挽留  听!那是雪的声音  她又回来了三通桥  石桥叠起的脚印比时间厚重  任雨水或河水冲刷  过桥人
说实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刘菊花会来找我。  就在去年,秋天吧。天空像书上说的那样万里无云。其实,也不知道是多少里无云,因为我的心情好,感觉万里都不够。  刘菊花面带微笑,无数苍老的痕迹,布满了那张当年青春荡漾的脸,那笑容里甚至还看出了几丝祈求。不敢想象,当年在小镇红极一时的刘菊花,在多年以后,会以如此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  当时,市里正举办一届技能大赛,范围广泛。我在负责这次大赛的具体事务。刘
为《明报月刊》做一期“怀念金庸专号”,收到金庸各方友好的稿件,对金庸的认识大大加深了。  我经常说,金庸是非常有智慧的人,目光如炬,用人处事,都有过人之地方,令人心服口服。  《明报》初创,他大胆聘用只有中学毕业的潘粤生先生做主编。潘先生曾是金庸主编《新晚报》副刊的作者,金庸先生觉得他的文章写得好,且有幽默感,与他趣味相投,遂成“莫逆之交”(潘粤生语),后来金庸聘请他做副社长兼总编辑(社长是金庸)
冬日渐寒,日照渐弱,人们似乎越来越提不起劲。总是在这时候,店家开始精心布置橱窗,建筑物挂起辉煌的灯饰,各种应节食品相继出现,五光十色的教人精神一振,繁华的商业区、热闹的年宵市场、喜气洋洋的购物者,交织成一曲宏大的交响乐,从圣诞节开始鸣奏,到元旦、春节,高潮迭起,气氛越来越热烈。今时今日,我当然不会像小孩子那么兴奋,等着收礼物、收红包;但面对张灯结彩的世界,我总为这许多人的付出心生感激。耀眼的烟火背
辛夷花结苞的时候,就表示快过年了。我记得清清楚楚,七岁那年的冬末,老祖太抱着我在庭院里晒太阳,她问我:猴齐天呀,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我说我要赚很多很多的钱给祖太用,而且每年过年要买很多很多的芋粿给祖太吃。老祖太笑得呵呵呵的,一直说:猴囝仔呀,你这嘴巴真能使得冬天开莲花哪。说着,她站起来,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牵着我,走到围篱边,摘下一朵黄色的小花苞给我,然后用那微微漏气的语音告诉我:齐天啊,祖太给你
乡 音  闽南语敲开海岛的大门,迟疑是  素昧平生的再次确认  渔船裁剪着漫长海岸线里,细小的一段  以此丈量可控的归程  大海曾掀起古老而苍白的事件  潮汛捎来了远方的消息,亲人的船只  搁浅在洞头港,从此漂浮的草籽长出了根  汽车驶过旧日古镇,松树林翠绿  夹竹桃粉红。海风邀约你我  与天地同饮  啤酒让远来人有些微醺  路边摊深夜长坐着一些,因缘分而生的虔诚  我们的侥幸有如海螺,在乡音里隐
那婶睡梦中突然听到一阵电话铃声响,看了一下床头柜上的闹钟,才七点半。大周末的谁这么早?她抄起电话:“哈啰!”没人应答,她放下接着去睡回笼觉。五分钟左右电话铃再次响起,那婶接起:“哈啰!”对方没回应,过了一会儿传来嘟嘟嘟嘟的忙音,老那也被吵醒了,问:“谁啊?”那婶闭着眼睛嘟囔着:“不知道,两次了都没人说话。你赶紧跟电话公司联系一下,把来电显示装上,也不知谁这么大周末的吵人!”老那已经醒了,便不想再赖
“啊啊回来了吗?”我一起床就问太太。她摇摇头说:“沒回来。”接着改口:“野雁倒是回来不少,湖水也露出来了。”  “回来没回来,一喊就知道了。”我看看温度计已经回升到一摄氏度,就打开后门大声叫:“啊啊!啊啊!啊啊!”后门右侧是餐厅的外墙,跟厨房和后门形成直角,我想那应该有喇叭的效果,当我在直角的尖上喊,声音会向外扩张传得特别远。  问题是我嘁了几十声,湖面上虽然有不少野雁,却没有一只转头,也没有半声
一  蛇!  我悚然惊醒,一身的冷汗。  窗外,是夏日的黎明,静悄悄的。  身旁的妻子晓梦香梦犹酣。在薄明微暗的晓色中,我凝视着她的脸。圆圆的,满是福气。  我又把目光移向她的腹部。虽然盖的只是毛巾被,很薄,但五十来天的身孕尚未显身。我满怀柔情地看着晓梦,看着毛巾被下她那正孕育着新生命的腹部,幸福暖暖地涌上心头……再过七个多月,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就要来到这个世界了。  但是,我蓦地想起刚才那个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