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支持;职教事业;培养;实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23-001
一、现状分析
保定市总人口1092.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0.56万人,现有耕地1187万亩,是河北省耕地、人口最多的市,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在我市473.86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4%,初中文化程度占52.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0.7%,与许多发达地区相比文化偏低。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市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大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职业教育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1.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培养能力与实际需求脱节
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技能型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社会普遍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在农村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以为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
2.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地域、财政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差、实训设施短缺、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招生就业形势严峻。
3.师资力量存在不足,师生比偏低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多数由文化课教师改教专业课,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地本专业培训,或是实践经验不足,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4.职业教育的经费存在不足
一些县没有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不能足额拨付,用于职业教育部分达不到30%,每人每年1元的成人教育费没有能够得到很好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支持职教事业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1.专业设置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目前,我市有17个农业特产之乡,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特色的种植、养殖产业,各县的职教中心在专业设立上,可以设立一些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农专业。同时。有许多种植、养殖大户在扩大种、养殖规模的时候,苦于无技术支持,影响到了事业的发展。
2.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办学之本,建立起一支具有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也是当务之急。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3.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我市共有12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学校可以把这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
4.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5.要多方扶持
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而快捷的途径,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要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为他们搞好技术和信息等多项服务。
现在,我市实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短期技能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支持;职教事业;培养;实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23-001
一、现状分析
保定市总人口1092.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0.56万人,现有耕地1187万亩,是河北省耕地、人口最多的市,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在我市473.86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4%,初中文化程度占52.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0.7%,与许多发达地区相比文化偏低。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市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大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职业教育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1.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培养能力与实际需求脱节
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技能型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社会普遍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在农村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以为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
2.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地域、财政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差、实训设施短缺、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招生就业形势严峻。
3.师资力量存在不足,师生比偏低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多数由文化课教师改教专业课,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地本专业培训,或是实践经验不足,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4.职业教育的经费存在不足
一些县没有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不能足额拨付,用于职业教育部分达不到30%,每人每年1元的成人教育费没有能够得到很好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支持职教事业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1.专业设置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目前,我市有17个农业特产之乡,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特色的种植、养殖产业,各县的职教中心在专业设立上,可以设立一些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农专业。同时。有许多种植、养殖大户在扩大种、养殖规模的时候,苦于无技术支持,影响到了事业的发展。
2.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办学之本,建立起一支具有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也是当务之急。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3.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我市共有12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学校可以把这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
4.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5.要多方扶持
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而快捷的途径,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要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为他们搞好技术和信息等多项服务。
现在,我市实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短期技能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