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抒发情怀所依赖的手段。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琴乐是中华民族本土音乐的代表。中国的琴风,不求乐器本身宏大音量和演奏者自身的高超的演奏技巧,而是以其独特的音色、纯浓的韵味及深刻的内涵博得人心,求得内心世界的满足。它最能体现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秦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先秦时期,古琴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典礼等,流行于贵族。后来,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师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乐舞在汉代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画像石、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人的闲情。在琴乐方面弄乐者与赏乐者无外有两种追求,或娱乐升平,或修身养性。
在这张画像石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琴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功用是起着娱乐的,画面中居于画面中的琴者,身着大袍袖服饰,一副心平气和、神闲气静的悠闲之态,双手优雅的抚弄着琴弦,仅仅看舞者优美的姿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琴声所传递出来的美。在这张抚琴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主客二人隔琴对视,两名侍者相对而立。主人与客人似乎在交流什么,既然是抚琴相望,交流的内容应该与琴有关吧。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给人一种恬淡、悠闲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浮躁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在这块画像石上,在上方盘坐三人,有正面的形象,有侧面的形象,正在谈论着上演的乐舞。下方刻画着一琴者非常投入的演奏着乐曲,一舞者随着优美的舞曲,甩开长长的衣袖,舞弄着腰肢。从舞者的姿态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琴乐的优美。
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在户外的场景,画面中观赏者悠闲自得,演奏者神情投入,身体随着音乐的韵律摇动着,舞者和着音乐甩动着长袖,尽显优美身姿。整个画面流露出一种清闲、惬意、享受的感觉。不禁让我们终日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羡慕不已。
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我们多看到的是琴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为娱乐而作。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风俗通》亦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古琴音乐主要受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所追求的风格是恬静、淡薄、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
《溪山琴况》曰:“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为操,其文情冲乎淡也,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赏,喟然云:‘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吾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琴之淡者在于淡薄中求得醉心的况味。有造诣者,琴弹得越淡会使人越来越有兴致,显示出有气氛而不激烈,有情绪而不干扰,有意趣而不浓重之君子的品质与修养,它是不求味而有味,不求芳香而自然芳香。
当今的生活闲暇方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进,但在宽松时光所享有的宽松心情来细腻的料理自己的一掬乐趣而言,我们依然远远不及前辈所达到的境地,从他们平静、安逸的眼神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本来也可以生活的更为自足与美感一些。
参考文献:
[1]李晓,曾遂今. 美的盛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山东文物丛书.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3]崔忠青.山东沂南汉画像石[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2.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5]李铁.汉画文学故事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6]诗经——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彭林.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石银)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秦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先秦时期,古琴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典礼等,流行于贵族。后来,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师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乐舞在汉代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画像石、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人的闲情。在琴乐方面弄乐者与赏乐者无外有两种追求,或娱乐升平,或修身养性。
在这张画像石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琴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功用是起着娱乐的,画面中居于画面中的琴者,身着大袍袖服饰,一副心平气和、神闲气静的悠闲之态,双手优雅的抚弄着琴弦,仅仅看舞者优美的姿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琴声所传递出来的美。在这张抚琴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主客二人隔琴对视,两名侍者相对而立。主人与客人似乎在交流什么,既然是抚琴相望,交流的内容应该与琴有关吧。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给人一种恬淡、悠闲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浮躁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在这块画像石上,在上方盘坐三人,有正面的形象,有侧面的形象,正在谈论着上演的乐舞。下方刻画着一琴者非常投入的演奏着乐曲,一舞者随着优美的舞曲,甩开长长的衣袖,舞弄着腰肢。从舞者的姿态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琴乐的优美。
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在户外的场景,画面中观赏者悠闲自得,演奏者神情投入,身体随着音乐的韵律摇动着,舞者和着音乐甩动着长袖,尽显优美身姿。整个画面流露出一种清闲、惬意、享受的感觉。不禁让我们终日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羡慕不已。
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我们多看到的是琴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为娱乐而作。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风俗通》亦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古琴音乐主要受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所追求的风格是恬静、淡薄、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
《溪山琴况》曰:“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为操,其文情冲乎淡也,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赏,喟然云:‘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吾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琴之淡者在于淡薄中求得醉心的况味。有造诣者,琴弹得越淡会使人越来越有兴致,显示出有气氛而不激烈,有情绪而不干扰,有意趣而不浓重之君子的品质与修养,它是不求味而有味,不求芳香而自然芳香。
当今的生活闲暇方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进,但在宽松时光所享有的宽松心情来细腻的料理自己的一掬乐趣而言,我们依然远远不及前辈所达到的境地,从他们平静、安逸的眼神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本来也可以生活的更为自足与美感一些。
参考文献:
[1]李晓,曾遂今. 美的盛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山东文物丛书.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3]崔忠青.山东沂南汉画像石[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2.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5]李铁.汉画文学故事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6]诗经——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彭林.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