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语文教学一向是基础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知识点是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必须做到补充综合性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规范语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脱离师生实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性知识 潜在知识 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一向是基础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学校和地方的语文教学主管部门强化了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语文作为各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不仅具有一般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规范语文教学行为,克服语文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减少错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营造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与学生做到师生双边互动,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 补充综合性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
当今社会,只是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许多问题不是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所能回答的。例如:学生在学习科技说明文后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都禁止克隆人呢?回答这个问题,有的教师仅从生物的生殖进化角度来分析,有的教师仅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解释,从而将问题局限在某个或某些领域,而不从更广的视角,如学科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等来综合地解释。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综合地补充知识是教师所必需的。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在知识的处理上达到系统性、广博性,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要求。
2 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拓展教材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散文《我与地坛》一篇时,教师应拓展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史铁生其人其事,作为一名插队的知识青年,因腿疾瘫痪回城,正值青春大好时光,却要在轮椅上度过一 生,这对于史铁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最初不能走路那段痛苦的心理路程的回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和深切地怀念,所以他写下了《我与地坛》。还有史铁生对插队生活的几年,写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此外,还要给学生补充,北大学者余杰在《火与冰》中所说的“史铁生是当代最优秀的散文家,超过杨朔等人”。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易产生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和拓展。
3 规范语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训练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为书山题海过度机械操练,效率不高又有损学生健康;或训练任务忽多忽少、忽有忽无,学生忽疲于奔命忽清闲无事;或训练少而无序使学生不能达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或语文训练完全应试化,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对语文训练的任务用切合实际的科学指标加以规范,可提高语文训练的全面性和计划性,克服语文训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取出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训练任务,使学生的训练任务均衡,使语文训练处于有期量、比例恰当、井然有序的状态。在这方面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他把语文训练任务落实到每天、每周、每学期、每个学生身上,要求定时、定事、定人、定质、定量完全训练任务。比如:在对即将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进行语文训练任务时,我校采取定期进行套题模拟训练,定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总结。这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采用了这种有效的语文训练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历年全国“高考”中顺利考取。反之,如果不重视这些方面,往往抑制了学习积极性,这与教学原则相左。可见,语文训练任务必须要科学规范,做到有的放矢。
4 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脱离师生实际
具体地说是不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违背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必定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等等。我们即使在优秀语文教师自定的教学“规矩”中也不难发现体现这些原则的踪影。所以,对于教学规律我们只能遵循,否则不会成功,因而也就无可行性可言。还有一点,不能脱离师生实际情况,这是教学原则始终要遵循的一点。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哪些明显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呢?比如写作这一重要的常规训练,我们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一半的学生认为写作中最大的困扰是无事可写。问及最喜欢写那类作文,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些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事可写是学生们的客观实际,而无事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了,怎样按规律引导他们去写作呢?下一步就是让学生实践、实践、再实践了。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以客观规律为准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学生从点滴做起,才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德高”、“学博”,还要在方方面面严格完善教学技能,从而做到师生双方进步与发展,做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学相长,营造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性知识 潜在知识 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一向是基础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学校和地方的语文教学主管部门强化了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语文作为各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不仅具有一般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规范语文教学行为,克服语文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减少错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营造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与学生做到师生双边互动,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 补充综合性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
当今社会,只是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许多问题不是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所能回答的。例如:学生在学习科技说明文后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都禁止克隆人呢?回答这个问题,有的教师仅从生物的生殖进化角度来分析,有的教师仅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解释,从而将问题局限在某个或某些领域,而不从更广的视角,如学科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等来综合地解释。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综合地补充知识是教师所必需的。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在知识的处理上达到系统性、广博性,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要求。
2 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拓展教材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散文《我与地坛》一篇时,教师应拓展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史铁生其人其事,作为一名插队的知识青年,因腿疾瘫痪回城,正值青春大好时光,却要在轮椅上度过一 生,这对于史铁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最初不能走路那段痛苦的心理路程的回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和深切地怀念,所以他写下了《我与地坛》。还有史铁生对插队生活的几年,写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此外,还要给学生补充,北大学者余杰在《火与冰》中所说的“史铁生是当代最优秀的散文家,超过杨朔等人”。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易产生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和拓展。
3 规范语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训练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为书山题海过度机械操练,效率不高又有损学生健康;或训练任务忽多忽少、忽有忽无,学生忽疲于奔命忽清闲无事;或训练少而无序使学生不能达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或语文训练完全应试化,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对语文训练的任务用切合实际的科学指标加以规范,可提高语文训练的全面性和计划性,克服语文训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取出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训练任务,使学生的训练任务均衡,使语文训练处于有期量、比例恰当、井然有序的状态。在这方面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他把语文训练任务落实到每天、每周、每学期、每个学生身上,要求定时、定事、定人、定质、定量完全训练任务。比如:在对即将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进行语文训练任务时,我校采取定期进行套题模拟训练,定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总结。这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采用了这种有效的语文训练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历年全国“高考”中顺利考取。反之,如果不重视这些方面,往往抑制了学习积极性,这与教学原则相左。可见,语文训练任务必须要科学规范,做到有的放矢。
4 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脱离师生实际
具体地说是不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违背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必定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等等。我们即使在优秀语文教师自定的教学“规矩”中也不难发现体现这些原则的踪影。所以,对于教学规律我们只能遵循,否则不会成功,因而也就无可行性可言。还有一点,不能脱离师生实际情况,这是教学原则始终要遵循的一点。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哪些明显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呢?比如写作这一重要的常规训练,我们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一半的学生认为写作中最大的困扰是无事可写。问及最喜欢写那类作文,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些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事可写是学生们的客观实际,而无事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了,怎样按规律引导他们去写作呢?下一步就是让学生实践、实践、再实践了。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以客观规律为准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学生从点滴做起,才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德高”、“学博”,还要在方方面面严格完善教学技能,从而做到师生双方进步与发展,做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学相长,营造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