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荷花课程是我带领学生真正开展的一次班级课程经历。带领学生走近荷花,观察、记录荷花的生长过程,了解荷花的文化底蕴,熟读有关荷花的诗词,绘制带有荷文化的作品,在学生心中开出这朵圣洁之花。我努力带领学生由一朵花穿越一个课程,由一个课程影响一段生活。
关键词:寻找课程优势 确立课程框架 执行课程计划 问题引领古诗词诵读 寻找荷文化 收获与反思
前言
校本课程正不断被开发着。一个卓越的课程应该有哪些因素呢?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课程四要素:有一定的长度,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能让师生的生命都在此得到成长,对学生的智力构成很大的挑战。
基于此,我和班级里的学生一起挑战了荷花课程。
荷花向来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被世人传诵,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同时,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公园里、水田中,甚至我们学校的鱼池里,都可见到荷花圣洁的身影。荷花离我们很近,但是学生看荷花仅仅是“花”,甚至花的生物性也不是很了解,别说深远的意义了。
因此,在这次荷文化的旅程中我要带领学生走近荷花,观察、记录荷花的生长过程,了解荷花的文化底蕴,熟读有关荷花的诗词,绘制带有荷文化的作品,在学生心中开出这朵圣洁之花。
一、一池睡莲的召唤——寻找课程优势
校门口的西侧有一个小池塘,一池清水,一座假山,数十条大小不一的鱼儿,还有植在水中的睡莲、菖蒲等,构成了一道吸引孩子眼球的自然风景。
一天中午,刚吃过中饭,一个男同学开心地跑进教室说:“大家快去看啊,池塘里开了一朵花,很好看的!”随即一大堆同学都跟着他去看了。怕出意外,我也紧紧跟随出去。
未到池塘边,就远远地看见一朵睡莲开了,淡紫色的,浮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上,仿佛在尽情释放着它的美丽。学生们围在池塘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朵美丽的花。忽然一首诗浮在我脑海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轻轻地吟诵起这首古诗,旁边的学生一下子接了下句,普普通通的小池塘忽然变得那么有诗意。
这池睡莲不正是课程资源吗?这个美好的经历正是课程美丽的起点。睡莲以及《江南》这首古诗带给我们的感动,是课堂里不可能产生的美好经历。好好地利用这池睡莲,把荷文化植根在学生心里,在他们心中开出一朵美好的花,这是我的荷花课程的美好愿景。
二、一份完整的计划——确立课程框架
既然要做成课程,它就应该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还要坚持一个原则,要和现行教材相结合,和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因为摒弃现有的资源另起炉灶,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先了解语文教材中关于荷文化的内容,再翻阅五年级下册的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找到相关的内容。随后和各科老师联系,把相关的内容调整在这两周内完成。综合这一系列内容后,制订了以下计划。
荷花课程目标:
1.认识并观察荷花,调查荷花的生长环境,了解荷花的种类、生长习性。
2.欣赏荷花,用笔记录荷花的美。
3.诵读与荷花有关的古诗词,感受荷花的圣洁高雅。
4.开展“找一找”“赛一赛”等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荷文化。
荷花课程内容:
1.观察荷花的生物形态,调查研究适合荷花生长的生态环境。
2.欣赏国画荷花,用彩色铅笔精细地描绘荷花,用拼贴添画的方法制作荷花图。欣赏国画荷花包括:齐白石《荷花影》《四季图》中的“夏荷”,丰子恺的《沸水生莲》,张大干的《荷花》,李苦禅的巨幅荷画,黄苗子画的荷花等。
3.荷花古诗文晨诵,包括《江南》《青阳渡》《西洲曲》《涉江采芙蓉》《采莲曲》《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以及《爱莲说》。
4.荷花的传说故事,主要有《荷花仙子的传说》《生辰花传说》和《并蒂莲》。荷花与名人的故事主要有王冕画荷,张大干《墨荷图》赠毛主席,老舍吃“炸荷花瓣”。
有关荷花的课文,主要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荷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王冕学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5.学唱歌曲《我是一朵小荷花》《荷塘月色》。
6.收集有关荷花的歇后语、传说故事,调查荷花与饮食文化,荷花与佛教等。
荷花课程时间:两周
三、一段穿越的旅程——執行课程计划
课程是学习的轨迹,荷花课程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荷花的知识,会背诵多少有关荷花的古诗词.更在于荷花在学生头脑中的变化。基于此,我把荷花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定位于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1.问题引领荷花之思
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是对世界积极地参与,存在不是静态的本质,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涌现的,是需要一步步地去“活”出来的。如何让这池睡莲的存在在学生的心中“活”过来?一切从一个问题开始。
为什么在学校的池塘里要种睡莲,而不是其他的花草?
当我布置这个学习任务时,教室里静默了,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好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于是先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找到三条途径:一是去问学校管理花木的老师,二是了解睡莲的生长习性,三是观察宁海公园里种植的花草。这天的家庭作业是完成第一份调查报告。
第二天,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把这些答案呈现在黑板上,大家进行归纳总结,学校池塘种睡莲有两大原因:一是好看,二是睡莲适合生长在池塘里。有意思的是,这睡莲是门卫陈师傅觉得好看,从老家分来一株种下,没想到现在繁殖得这么好。同时,陈师傅告诉采访的同学,这睡莲是早上开,晚上6点左右的时候闭拢,第二天重新盛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又议论开了,只知道含羞草会闭拢,没想到睡莲也有这个习性。于是,有了第二次调查活动。 这次,兵分两路,每人认领一个任务。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暗藏着许多学问。但是这些知识如果是老师亲自告诉学生,学生最多是听到,而体验不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睡莲是一种美的花?不分年龄,不分知识层次,都认为它美。那么美在哪里?这些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大家决定再去寻根问源。
2.古诗词彰显荷花之美
如果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仍旧是一锅石头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荷花诗词,感受荷花的意蕴美和精神美,感受荷花在中国诗词长河中的芬芳和色泽,是最主要的任务。
于是我选定了7首有关荷花的古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为了使这些诗歌与学生的生命相互编织,我借助画面的集中呈现,故事的补充添加,音乐的渲染,古诗的互解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荷花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于是学生一次次地进入诗歌,一次次地与作者对话,一次次地获得情感共鸣,学生的生命因此而丰富起来。
如在诵读《江南》这首诗时,我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画面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一问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观荷场景,我们这里地处江南,公园的小水池、乡下的大池塘,随处可见成片的荷花。再读这首熟悉的古诗,仿佛写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情景。诗中鱼荷和谐,散发着勃勃的生机,是那样的美好。此时画面跳转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说的不正是“莲叶何田田”吗?
在诵读《青阳渡》《西洲曲》《涉江采芙蓉》时,美好的传说故事恰好成了古诗的知识背景。《荷花仙子的传说》《生辰花传说》《并蒂莲》三个传说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莲花是传递爱情之象征物,“藕”双关“偶”,“莲”双关“怜”,学生很快理解了诗中娇羞如莲花的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的《池上》,杨万里的《小池》,王昌龄的《采莲曲》正应对了小娃、少年、姑娘与莲之间的故事,那就让学生在诵读后编个故事来讲一讲。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根难啃的骨头,我就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熟读成诵,然后给这篇古文配上美图。
3.寻找荷文化,彰显课程魅力
学习要强调与学生当下生命的关联,哪怕是一朵荷花,最好让孩子察觉到生活中真实的存在,最好对孩子当下的生命有直接的作用,让孩子的生命因此而有微妙的变化。
周末,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找找你身边的荷文化,用摄影、画画或文字记载等方式记录下来。星期一,又是收获与分享的时刻。
(1)一张合影。一名女生的照片引得大家赞叹不已,因为她和千万朵盛开的荷花合影。照片中的她笑靥如花,背后的池塘里粉红的荷花开得正艳。她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宁海岔路的九顷荷塘。星期天去那里看荷花的人可多了。她这么一说,一个同学马上跟着说:“正学公园也有荷花盛开了。”然后一讨论,凡是宁海有水的公园都有荷花,甚至第一医院的一个池塘里也种有荷花。看来,荷花仙子逢水必来。
(2)一个肚兜。一名男生带来的东西让同学们笑声不已,因为这是一个婴儿肚兜。藏青的底子上绣着三朵荷花,荷花上还有一条大大的鲤鱼。一问才知道,这是他奶奶从箱子里找出来的,是奶奶当年的嫁妆。一个同学开玩笑地说这是哪吒穿的,马上有人说哪吒死后,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这么一说,大家又开始寻找影视作品中荷花的影子。
(3) 一幅剪纸。班长拿出了剪纸作品,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抱着一条大鲤鱼,他左边是一朵荷花,右边是一个莲蓬。她告诉大家,这是“连年有余”。大家恍然大悟,难怪经常看到这样的作品。
交流讨论结束,大家对带来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全班45个同学,16个同学去公园观看了荷花,7个同学学唱了歌曲,大家带来的6件物品与服装有关,6件与家居装饰有关,9个同学带来的是画和剪纸,1个同学带来的是吃的。大家惊奇地发现,无论生活中,还是艺术领域,都有荷花的身影。荷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最后大家决定来一次品荷美食,结束我们的荷花课程之旅。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同学说,等到明年春天来临时,他要在教室里养一盆睡莲。
四、收获与反思
两周的荷花小课程结束后,学生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教室里一切依舊。唯一看得见的是,墙上贴着学生的荷花作品,有画的图画,有写的作文,有拍的照片。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情感,我们总是很骄傲地说:“我们曾经驯养了一朵荷花,你们有吗?”
回顾做过的事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做过课程的人都知道,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老师自己,对自己的意愿、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视野,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个课程必然是跨学科的,既是语文的,又是其他学科的。就像这个荷花课程,有语文的诗词、故事传说,有美术的欣赏,有科学的观察与记录。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学习与合作是最好的办法。提高白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同事合作研讨,最大的困难都成为方法的实践。
课程必然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在貌似与平常无异的看看玩玩画画做做中,“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却伴随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观察比较、求同存异中,我们对荷花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物候的、风俗的、哲学的、精神的,这一切真正体现出教育和课程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常丽华.24节气诵读古诗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周裕苍,周裕干.荷事——中国的荷文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3]张祖庆.张祖庆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关键词:寻找课程优势 确立课程框架 执行课程计划 问题引领古诗词诵读 寻找荷文化 收获与反思
前言
校本课程正不断被开发着。一个卓越的课程应该有哪些因素呢?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课程四要素:有一定的长度,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能让师生的生命都在此得到成长,对学生的智力构成很大的挑战。
基于此,我和班级里的学生一起挑战了荷花课程。
荷花向来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被世人传诵,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同时,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公园里、水田中,甚至我们学校的鱼池里,都可见到荷花圣洁的身影。荷花离我们很近,但是学生看荷花仅仅是“花”,甚至花的生物性也不是很了解,别说深远的意义了。
因此,在这次荷文化的旅程中我要带领学生走近荷花,观察、记录荷花的生长过程,了解荷花的文化底蕴,熟读有关荷花的诗词,绘制带有荷文化的作品,在学生心中开出这朵圣洁之花。
一、一池睡莲的召唤——寻找课程优势
校门口的西侧有一个小池塘,一池清水,一座假山,数十条大小不一的鱼儿,还有植在水中的睡莲、菖蒲等,构成了一道吸引孩子眼球的自然风景。
一天中午,刚吃过中饭,一个男同学开心地跑进教室说:“大家快去看啊,池塘里开了一朵花,很好看的!”随即一大堆同学都跟着他去看了。怕出意外,我也紧紧跟随出去。
未到池塘边,就远远地看见一朵睡莲开了,淡紫色的,浮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上,仿佛在尽情释放着它的美丽。学生们围在池塘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朵美丽的花。忽然一首诗浮在我脑海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轻轻地吟诵起这首古诗,旁边的学生一下子接了下句,普普通通的小池塘忽然变得那么有诗意。
这池睡莲不正是课程资源吗?这个美好的经历正是课程美丽的起点。睡莲以及《江南》这首古诗带给我们的感动,是课堂里不可能产生的美好经历。好好地利用这池睡莲,把荷文化植根在学生心里,在他们心中开出一朵美好的花,这是我的荷花课程的美好愿景。
二、一份完整的计划——确立课程框架
既然要做成课程,它就应该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还要坚持一个原则,要和现行教材相结合,和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因为摒弃现有的资源另起炉灶,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先了解语文教材中关于荷文化的内容,再翻阅五年级下册的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找到相关的内容。随后和各科老师联系,把相关的内容调整在这两周内完成。综合这一系列内容后,制订了以下计划。
荷花课程目标:
1.认识并观察荷花,调查荷花的生长环境,了解荷花的种类、生长习性。
2.欣赏荷花,用笔记录荷花的美。
3.诵读与荷花有关的古诗词,感受荷花的圣洁高雅。
4.开展“找一找”“赛一赛”等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荷文化。
荷花课程内容:
1.观察荷花的生物形态,调查研究适合荷花生长的生态环境。
2.欣赏国画荷花,用彩色铅笔精细地描绘荷花,用拼贴添画的方法制作荷花图。欣赏国画荷花包括:齐白石《荷花影》《四季图》中的“夏荷”,丰子恺的《沸水生莲》,张大干的《荷花》,李苦禅的巨幅荷画,黄苗子画的荷花等。
3.荷花古诗文晨诵,包括《江南》《青阳渡》《西洲曲》《涉江采芙蓉》《采莲曲》《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以及《爱莲说》。
4.荷花的传说故事,主要有《荷花仙子的传说》《生辰花传说》和《并蒂莲》。荷花与名人的故事主要有王冕画荷,张大干《墨荷图》赠毛主席,老舍吃“炸荷花瓣”。
有关荷花的课文,主要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荷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王冕学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5.学唱歌曲《我是一朵小荷花》《荷塘月色》。
6.收集有关荷花的歇后语、传说故事,调查荷花与饮食文化,荷花与佛教等。
荷花课程时间:两周
三、一段穿越的旅程——執行课程计划
课程是学习的轨迹,荷花课程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荷花的知识,会背诵多少有关荷花的古诗词.更在于荷花在学生头脑中的变化。基于此,我把荷花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定位于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1.问题引领荷花之思
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是对世界积极地参与,存在不是静态的本质,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涌现的,是需要一步步地去“活”出来的。如何让这池睡莲的存在在学生的心中“活”过来?一切从一个问题开始。
为什么在学校的池塘里要种睡莲,而不是其他的花草?
当我布置这个学习任务时,教室里静默了,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好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于是先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找到三条途径:一是去问学校管理花木的老师,二是了解睡莲的生长习性,三是观察宁海公园里种植的花草。这天的家庭作业是完成第一份调查报告。
第二天,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把这些答案呈现在黑板上,大家进行归纳总结,学校池塘种睡莲有两大原因:一是好看,二是睡莲适合生长在池塘里。有意思的是,这睡莲是门卫陈师傅觉得好看,从老家分来一株种下,没想到现在繁殖得这么好。同时,陈师傅告诉采访的同学,这睡莲是早上开,晚上6点左右的时候闭拢,第二天重新盛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又议论开了,只知道含羞草会闭拢,没想到睡莲也有这个习性。于是,有了第二次调查活动。 这次,兵分两路,每人认领一个任务。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暗藏着许多学问。但是这些知识如果是老师亲自告诉学生,学生最多是听到,而体验不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睡莲是一种美的花?不分年龄,不分知识层次,都认为它美。那么美在哪里?这些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大家决定再去寻根问源。
2.古诗词彰显荷花之美
如果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仍旧是一锅石头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荷花诗词,感受荷花的意蕴美和精神美,感受荷花在中国诗词长河中的芬芳和色泽,是最主要的任务。
于是我选定了7首有关荷花的古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为了使这些诗歌与学生的生命相互编织,我借助画面的集中呈现,故事的补充添加,音乐的渲染,古诗的互解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荷花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于是学生一次次地进入诗歌,一次次地与作者对话,一次次地获得情感共鸣,学生的生命因此而丰富起来。
如在诵读《江南》这首诗时,我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画面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一问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观荷场景,我们这里地处江南,公园的小水池、乡下的大池塘,随处可见成片的荷花。再读这首熟悉的古诗,仿佛写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情景。诗中鱼荷和谐,散发着勃勃的生机,是那样的美好。此时画面跳转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说的不正是“莲叶何田田”吗?
在诵读《青阳渡》《西洲曲》《涉江采芙蓉》时,美好的传说故事恰好成了古诗的知识背景。《荷花仙子的传说》《生辰花传说》《并蒂莲》三个传说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莲花是传递爱情之象征物,“藕”双关“偶”,“莲”双关“怜”,学生很快理解了诗中娇羞如莲花的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的《池上》,杨万里的《小池》,王昌龄的《采莲曲》正应对了小娃、少年、姑娘与莲之间的故事,那就让学生在诵读后编个故事来讲一讲。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根难啃的骨头,我就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熟读成诵,然后给这篇古文配上美图。
3.寻找荷文化,彰显课程魅力
学习要强调与学生当下生命的关联,哪怕是一朵荷花,最好让孩子察觉到生活中真实的存在,最好对孩子当下的生命有直接的作用,让孩子的生命因此而有微妙的变化。
周末,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找找你身边的荷文化,用摄影、画画或文字记载等方式记录下来。星期一,又是收获与分享的时刻。
(1)一张合影。一名女生的照片引得大家赞叹不已,因为她和千万朵盛开的荷花合影。照片中的她笑靥如花,背后的池塘里粉红的荷花开得正艳。她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宁海岔路的九顷荷塘。星期天去那里看荷花的人可多了。她这么一说,一个同学马上跟着说:“正学公园也有荷花盛开了。”然后一讨论,凡是宁海有水的公园都有荷花,甚至第一医院的一个池塘里也种有荷花。看来,荷花仙子逢水必来。
(2)一个肚兜。一名男生带来的东西让同学们笑声不已,因为这是一个婴儿肚兜。藏青的底子上绣着三朵荷花,荷花上还有一条大大的鲤鱼。一问才知道,这是他奶奶从箱子里找出来的,是奶奶当年的嫁妆。一个同学开玩笑地说这是哪吒穿的,马上有人说哪吒死后,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这么一说,大家又开始寻找影视作品中荷花的影子。
(3) 一幅剪纸。班长拿出了剪纸作品,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抱着一条大鲤鱼,他左边是一朵荷花,右边是一个莲蓬。她告诉大家,这是“连年有余”。大家恍然大悟,难怪经常看到这样的作品。
交流讨论结束,大家对带来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全班45个同学,16个同学去公园观看了荷花,7个同学学唱了歌曲,大家带来的6件物品与服装有关,6件与家居装饰有关,9个同学带来的是画和剪纸,1个同学带来的是吃的。大家惊奇地发现,无论生活中,还是艺术领域,都有荷花的身影。荷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最后大家决定来一次品荷美食,结束我们的荷花课程之旅。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同学说,等到明年春天来临时,他要在教室里养一盆睡莲。
四、收获与反思
两周的荷花小课程结束后,学生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教室里一切依舊。唯一看得见的是,墙上贴着学生的荷花作品,有画的图画,有写的作文,有拍的照片。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情感,我们总是很骄傲地说:“我们曾经驯养了一朵荷花,你们有吗?”
回顾做过的事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做过课程的人都知道,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老师自己,对自己的意愿、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视野,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个课程必然是跨学科的,既是语文的,又是其他学科的。就像这个荷花课程,有语文的诗词、故事传说,有美术的欣赏,有科学的观察与记录。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学习与合作是最好的办法。提高白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同事合作研讨,最大的困难都成为方法的实践。
课程必然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在貌似与平常无异的看看玩玩画画做做中,“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却伴随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观察比较、求同存异中,我们对荷花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物候的、风俗的、哲学的、精神的,这一切真正体现出教育和课程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常丽华.24节气诵读古诗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周裕苍,周裕干.荷事——中国的荷文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3]张祖庆.张祖庆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